記譜法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所通用的五線譜。
大約8世紀左右產生了紐姆譜,9世紀得到了普遍應用。當時為了幫助聖詠的記憶,人們在歌詞的上方歇息一些簡單的極好,用來表示聲調的變化。但是,紐姆譜也有缺點,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憶起旋律,標明音高的大致趨勢,卻不能起到精確的讀譜作用。
10世紀左右,為了更準確地記錄音高,僧侶們在紐姆譜的基礎上開始用線來表示具體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條紅色的線,代表F音,後來在上方加入黃色的第二個線,代表C音。
11世紀左右,中世紀最重要的理論家、作曲家、僧侶圭多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線加至四根,成為了四線譜,這位五線譜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記譜法發展到13世紀時,德國音樂理論家弗蘭克在《有量歌曲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表明陰的長短的設想,促成了“有量樂譜”,使得紐姆譜的發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現了長短不同的四種黑頭音符,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現代五線譜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八分音符就是由這些音符的形式轉換而來的。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使得音符種類增加了。16世紀左右,記譜法增加了劃分小節的方式,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時,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與發展,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記譜法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所通用的五線譜。
大約8世紀左右產生了紐姆譜,9世紀得到了普遍應用。當時為了幫助聖詠的記憶,人們在歌詞的上方歇息一些簡單的極好,用來表示聲調的變化。但是,紐姆譜也有缺點,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憶起旋律,標明音高的大致趨勢,卻不能起到精確的讀譜作用。
10世紀左右,為了更準確地記錄音高,僧侶們在紐姆譜的基礎上開始用線來表示具體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條紅色的線,代表F音,後來在上方加入黃色的第二個線,代表C音。
11世紀左右,中世紀最重要的理論家、作曲家、僧侶圭多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線加至四根,成為了四線譜,這位五線譜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記譜法發展到13世紀時,德國音樂理論家弗蘭克在《有量歌曲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表明陰的長短的設想,促成了“有量樂譜”,使得紐姆譜的發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現了長短不同的四種黑頭音符,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現代五線譜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八分音符就是由這些音符的形式轉換而來的。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使得音符種類增加了。16世紀左右,記譜法增加了劃分小節的方式,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時,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與發展,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