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衣賜履讀通鑑

    簡單講,兩軍對壘,勝負的原因只可能是雙方誰更能打。可是,什麼決定能打?一個是物質實力,一個是精神信念。韓信和項羽帶的人馬,多為烏合之眾,所以,韓信背水,項羽沉舟,使這些烏合之眾,為了保命,崩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以玩兒命的精神與對手作戰。

    那麼,對手本來強過韓信和項羽的人,如果也具備玩兒命的精神,韓信和項羽當然不是對手,不過,韓信向來是以“胯下之辱”聞名天下的,對手哪裡會把這樣一個挼貨放在眼裡?於是,被韓信打得大敗。而項羽的對手章邯,老實說也沒把項羽放在眼裡,故也大敗。而項羽成為戰神,也就從這次戰役開始。

    至於馬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對手是身經百戰、能打有謀的張郃,人家不但武力值高,而且對馬謖絕不會產生輕敵之心,那馬謖就死定了。

    又如趙括,四十萬軍隊被秦軍包了餃子,怎麼都衝不出去,那是因為對手是白起,換了王齕試試?早就被趙括打得滿地找牙了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孫子曰: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與項羽採用此語功成而名就,馬謖應用此語卻身死名滅,何也?用今天的話來說,韓信與項羽有主角光環,而馬謖只是一個跑龍套的小配角。這好比西施心疼,她捂胸而蹙眉,別人看到了驚為天人;東施也效仿西施捂胸而蹙眉,別人看到了噁心的飯都吃不下!

    韓信背水一戰取得成功那是因為他有後招,也就是偷襲了趙軍的大營;項羽破斧沉舟與秦軍主力死戰取得勝利,那是因為項羽天生神力,江東子弟兵奮勇殺敵,並且秦軍當時首尾不能相顧,因此取得了成功。馬謖將營寨放在山上本來就是兵家大忌,他自身又沒有韓信的智謀與項羽的勇武,因此魏軍圍山斷水,蜀軍就不戰自降了!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一定條件的,要麼有後招,要麼有千軍難擋的武力,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了。

    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韓信的背水一戰其實只是表面文章,他的真正殺招在於偷襲趙軍大營;漢軍大部在前面與趙軍以死相搏,是不足以擊敗趙軍的;數千漢軍偷襲趙營,遍插漢旗,趙軍軍心動搖而不戰自潰才是韓信的取勝之道。如果韓信僅僅是依靠漢軍的以命相搏,那麼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趙軍全殲,畢竟趙軍數倍於漢軍且久經戰陣,不是漢軍新兵以命相搏就能擊潰的。

    項羽是千年一遇的戰神,他一人可以單挑數百漢軍精銳士卒,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秦銳士在項羽面前也如紙糊的一樣。鉅鹿之戰時,秦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章邯帶領的刑徒軍,約二十萬以上;另一部分是王離統帥的長城軍團,約五萬餘人,長城軍團是秦軍的精銳部隊,也是擊殺項燕的部隊!項羽以五萬之眾擊殺長城軍團及部分刑徒軍,當時秦軍糧食已絕,突圍不出,最終全部戰死!項羽的勇武給了楚軍信心,如果是韓信率領楚軍打鉅鹿之戰,勝負未知也!

  • 3 # 歷史兵說

    其實,古代戰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更多的是靠指揮官的決心和智慧,但更取決於你運氣的好壞!甚至不客氣的講:運氣的成分在古代戰爭中可以是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戰爭不能不講理論,但也不能只靠理論,有時候,是要靠運氣的。只不過韓信把一手爛牌靠運氣打贏了;而馬謖運氣不濟把一手好牌給玩輸了。從馬謖失街亭來看,在古代戰場上,在缺少有效快捷的通訊手段的時代,一旦開打,戰場上的指揮官對本方軍隊的控制力,那是十分有限的,其中,很大程度那是要聽天由命的。因為開打以後,除了擊鼓進軍,鳴金收兵,其它做什麼前後左右轉換的動作都是非常危險的,稍有不慎,就全軍覆滅了!馬謖這個人在謀略上是有一套的。然而,他帶兵打仗,以及實際臨敵對陣經驗,這方面卻不是馬謖的強項。他在紮營的時候,營地的選擇和陣法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古代戰爭,軍隊都是以一個個模組行動的。這些一個個小的單位,一旦投入戰場,不能讓他們一個個衝出去各自為戰,那樣就會被對手一個個給吃掉。而馬謖率軍到了街亭以後,卻屯兵南山,不下據城。這樣一來,一旦採取軍事動作,就無法把模組單位有效組織,並且一起行動。所以,馬謖也是輸在了陣法上。這才被曹魏有經驗的將領張郃,用斷絕水道的辦法將馬謖擊破,導致全軍潰散。

  • 4 # 憶舊夢

    韓信和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能夠成功在於他們兩個所面臨的對手和自身的軍事能力。韓信面對趙軍時背水一戰,根據《史記》中只是記載了趙國軍隊看出韓信這樣列陣的荒唐,加以嘲笑,也沒有人對韓信產生質疑,使得韓信沒給他們質疑的機會,出其不意戰勝趙軍。

    然後就是項羽破釜沉舟,並且鼓勵自己的將士“不破秦軍,絕不生還”的意志,使得軍心大振,外加項羽本人身先士卒,力破秦軍,才能取得勝利。

    然而馬謖面對的是誰?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頜,馬謖本身親自帶兵經驗就少,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並且,將軍隊駐紮山上,張頜將水源斷掉,那麼馬謖的軍隊立刻軍心大亂,導致兵敗。

  • 5 # 使用者8622191119813

    項羽,韓信置自己於死地是為了士兵作戰更勇,人家只是全盤計劃的丨步而己,馬謖置自已於死地他自已都不知道是死地,不死才怪

  • 6 # 剛日讀史

    項羽為解鉅鹿之圍。在大軍坐船渡過黃河之後後,項羽命令士兵所有渡船都鑿穿打爛,並毀壞軍中所有的炊具,丟掉所有淄重,只攜三日干糧,表明必須決一死戰,決不退縮。 因此,軍隊在項羽勇猛絕倫的帶領下,突進秦軍陣營,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在經過多次激戰收割後,楚軍大破秦軍,更是震爆了前來增援的各路諸侯的肥膽。趙國之圍遂解,項羽破釜沉舟一戰功成而名聲大震。

    影視劇中的項羽:

    韓信於井陘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竟用三萬新軍打敗了二十萬的趙軍。是極高明的心理戰術配合軍事戰術。開戰之前,韓信已經暗派二千精兵埋伏,待趙軍出營之後,攻取了空虛的趙軍大本營。並遍插旗幟,開戰之時韓信的新兵剛渡過了河,在後無退路的情況下爆發出猛烈的戰鬥力,守住了趙軍的進攻,趙軍見進攻無效,想退兵之時猛然看到自己大本營全是敵人旗幟,那種中計被包圍的恐懼殐然而生。恐懼一生,變得軍隊毫無戰鬥力,此時不在於軍隊人數多少,韓信兵都可以隨便收割。所以韓信大獲全勝。

    影視劇中的韓信:

    時光流逝到三國亂世,諸葛亮執著於初心抱負,為興復漢室,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親率大軍出祁山,北伐中原,放風說要從斜谷攻取關中的郿縣,卻自領主力攻擊漢中西北方向的祁山,其時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關中震動。

    訊息傳到魏都洛陽,魏明帝曹睿大驚失色,隨即御駕親征長安,同時令駐紮在郿縣的大將軍曹真立刻派兵馬增援隴右。曹真立命左將軍張郃率5萬騎兵為先鋒,拼死堵住諸葛亮的主力,阻斷其入關中之路。張郃率兵而來,必須走秦隴大道, 而位於天水郡略陽縣境內的街亭,則憑藉天險而成為此路上,唯一的極佳伏擊地點。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如此重要的戰略要點,開軍事會議之時,各位參會人員都推薦魏延、吳壹這兩個老將做先鋒,據守街亭。而出乎意料的是,睿智的諸葛亮卻綱乾獨斷,力排眾議提拔了只是個參謀的馬謖為領軍大將。馬謖作為參謀隨軍出主意是極不錯的,平定南中之戰中他就有過很多非常好的策略。所以諸葛亮極其欣賞馬謖,希望他能有很好的發揮舞臺,並給他配備了一個經驗豐富的禆將王平。

    初掌大權的馬謖可謂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其率大軍到達街亭後,本可憑藉地勢險峻,派兵握守街亭要道,就能阻抗張郃大軍,猶如山海關抗清兵一樣。這是軍事基本常識。作為參謀的馬謖不可能不會如此用兵。

    而初掌軍權的馬謖,眾所周知,街亭易守難攻,這次諸葛亮派他作戰純粹就是送給自己的功勞,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建立軍功,當然想好好利用這個白撿來的軍功了。他別出心裁的想盡可能多的殲滅魏軍。問題是張郃所帶先鋒能如此快速趕到,必定屬於騎兵,因為步兵和其他兵種太依賴後勤了。所以想多撿功勳,那麼就想辦法把騎兵拉下馬來,不然別人騎兵打不贏跑掉,憑自己的步兵兩隻腳是追不上的。

    故,馬謖想到,若大軍移到山上,魏軍要進攻,必定不能騎馬上山。所以必須下馬攻山,而步兵對步兵,又有諸葛連弩這等神器,加之佔據制高點,居高臨下視野充足,愛射誰就射誰,想不贏都難。(原諒我想到松山之戰,何其相似)

    至於禆將軍王平的勸阻,認為水源糧道有被截斷的危險。這時馬謖堅持已見,並自動腦補項羽和韓信的背水一戰,心中想:糧道水源若果被斷,他馬謖當學韓信項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把大軍的求生潛力逼出來,直衝山下,在生死之間,當然會選擇勇猛直前的攻擊魏軍,且必定勢如破竹,屆時有可能由他馬謖再創一個軍事神話。所以王平勸說無效。

    影視劇中的張郃:

    誰知,張郃經驗老到,一眼看出蜀軍打算,且不急於進攻馬謖,在做好防範措施後,派兵截斷了馬謖蜀軍的水源。坐地等好水絕的馬謖軍自動下山被他騎兵收割,主動權由馬謖的命根子水道被斷開始交給了魏軍。

    由於馬謖太過異想天開,且他屬於空降統帥,手下的統領將軍們並不心服他,而馬謖第一次帶隊,並不會熟練的調兵遣將和發號施令,所以三國志上講馬謖“舉措煩擾”,完全是亂來。他預想的勢如破竹並不實現,水源被斷,下山要道又被張郃守著,只能被逼硬著頭皮用步兵下山衝擊騎兵,依照兵種相剋,且張郃屬於等著敵人送上人頭來的,步兵當然被收割。

    所以馬謖此戰大敗。敗在太異想天開,他自己作為空降統帥,根本不能服眾,而且自己又沒有韓信的奇正心理軍事戰術,項羽的勇猛絕倫加決死的信念。水源被斷後,只能被動的衝擊魏軍陣地,步兵對騎兵,步兵跑又跑不了,打又打不過,失敗就成為必然了。

  • 7 # 彭聰3022632468

    韓信和項羽勝在在戰前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們是有備而來的,而馬謖確實因為犯錯了,根本就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準備,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以下是我的分析。

    韓信的故事叫背水一戰。韓信被劉邦派去攻打趙國,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就命令全軍紮營。半夜,韓信選出2000名騎兵,每人拿一面旗幟,要他們從小路繞到趙軍背後去,並且說:“趙軍見我們離開後定會傾巢而出,你們就馬上佔領他們的營地,把趙軍的旗幟換成你們手上的。”

    首先,韓信派了一萬人背水列陣,趙軍看到他們這樣,都嘲笑說韓信不懂兵法。天一亮,韓信就派大軍攻打井陘口,趙軍輕敵,全軍出動,只留一些老弱病殘守營。韓信和張耳假裝不敵,引趙軍來到駐紮在水邊的部隊。令趙軍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趙軍營瞬間插滿了漢軍的旗幟,原來是那2000騎兵趁機搶佔趙軍營,趙軍無心作戰了,分分潰退,漢軍大勝。這勝在韓信早就做好了準備。

    項羽的故事叫破釜沉舟。趙軍被王離圍困在鉅鹿,各路諸侯來救,但是隻有項羽敢主動出擊。這個故事發生在楚軍渡過漳河後,項羽釋出了一條命令:毀鍋毀船,只留下三天的乾糧。眾將士流淚痛哭,只能一往無前。章邯不知楚兵如此英勇,引楚軍進營,哪知楚軍一個頂百,章大敗,鉅鹿之戰沉重打擊了秦軍,解了鉅鹿之圍,戰後項羽的威望達到了頂峰。

    馬謖,他的故事叫“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諸葛亮在攻擊祁山,安排了馬謖為先鋒,本想給他立功的機會,但是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也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舍水源,舍城鎮而佔南山據守。張合斷了他的水源,派大軍大舉進攻,大破馬謖守軍,馬謖敗,而且這一次失敗直接使諸葛亮北伐失敗,只能撤回漢中,北伐大業功虧一簣!馬謖把自己引向了絕路,卻不是他自己本人計劃的那樣,是出乎意料的,所以馬謖失敗了!

    所以,韓信和項羽成功了,而馬謖失敗了,而且敗的很徹底,沒有迴旋的餘地。

  • 8 # 劉一千五

    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處於亡地而後存"。都是說,只有死拚才能活下去。在生與死之間,拚命才可以活命。

    項羽破釜沉舟,帶三日糧,不不回去了。打死秦軍大家活,打不過秦軍大家死。更兼項羽殺宋義的手段,哪個兵將敢不盡力。所以,不戰死就拚出活路。楚人才以一當十,痛殺王離秦軍,殺蘇角,虜王離,涉間自殺,章邯投降。

    韓信這人運氣好,碰上講"義兵"的儒將陳餘。本來李左車替陳餘籌劃好了的。陳餘拒絕了"詐謀奇計",說要幹就光明正大地打一場。讓李左車坐一邊喝茶去了。

    韓信一聽大喜。佈置一番後,建大將旗鼓,在河灘上列陣。漢軍背靠大河,三面面對趙軍。於是開打。這三面趙軍強攻,後面是水。拚命才會殺退敵人,後退進河必淹死。所以漢軍只有拼命才能活。這一番拼命,趙軍死傷投降二十餘萬。趙王被俘,陳餘戰死,讓張耳收屍安埋了事。

    至於說馬謖。他跟趙括是一個模式。山頭四面被圍,無糧無水又是久戰力乏。如果撕開一角,潮水般地衝下來,可僥倖有一線生機。更可怕的是在敵人外圍沒有策應。項羽讓二萬人過河,自己帶大部隊從後策應;韓信奮戰時,趙軍撤退回營,卻不道大營己被漢兵奪了,才無心作戰。韓信反戈一擊,才殺敗趙軍。而馬謖在山上,孤軍奮戰,有個王平,被魏兵牽制,使不上力。趙括就更不提了。

    這"置之死地而後生",更重要的是策劃之後隨機應變。

  • 9 # 風雨中的梅雲

    馬謖屬於紙上談兵的書生。至少在街亭戰役上是如此。他盲目的學習古人的妙計而未真正體會到妙計的精髓。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馬謖也是如此,他只看到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未看到韓信為了這一刻而做的戰前諸多的努力。比如,我們常說的戰前總動員。另外,地形的制約和地圖的變化。馬謖只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還有馬謖的對手是司馬懿。司馬懿可比韓信的對手和項羽的對手強太多了。而馬謖卻比韓信和項羽菜多了。如此一對比。馬謖想不敗都難。謝謝。

  • 10 # 慵懶國王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場冒險的軍事行動,主要取決於敵我雙方情況的認知和判斷。成功便由死而生,失敗則萬劫不復。為將為帥者不僅要有英勇無畏的衝鋒精神,也要有洞悉全域性的把控。

    其實,將帥是整個軍事行動的大廈,而士氣是整個軍事行動的基石。這要考驗為將為帥者對士氣和軍力的把控,否則只會功敗垂成,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的例子有很多。

    如果士兵或部將知道前方的敵人是多麼可怕,後面還有逃生的退路的話,作戰時就會三心二意,勝算基本降到零點。主帥一般有著非凡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士兵們才願意為其衝鋒陷陣,才明白不僅有活路,還有功勞可以拿。

    一、項羽的破釜沉舟

    比如項羽在鉅鹿之戰前,不僅砸了鍋,鑿了船,還進行了一番鼓舞人心的演講。這5萬楚軍都是來自他的核心部隊,都是有著滅暴秦的理想,都是有著在亂世裡求存或闖出一番事業的人。

    前段時間,項梁戰死在定陶,楚國損失慘重。這些人不僅有著國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更有家亡(兄弟子侄死難於秦軍之手)。此時,項羽在楚國的地位已經位居第二,他個人和家族盛望足以讓將領、士兵們信服。

    項羽在鉅鹿之戰並不是簡單的冒險,而是對局勢有著清晰的認識。首先,秦軍分成數部,並不構成一個整體,容易被各個擊破。第二、趙國還有餘力抵抗,諸侯起碼有20萬聯軍作壁上觀。第三、諸侯有不遜於秦軍的實力(在兵員數量上),由於章邯連殺四王,所向披靡,十分害怕秦軍,想要儲存實力,急需要一場大勝來證明秦軍是可以被打敗的,他們才會跟風一起打敗秦軍。

    第四、項羽也明白自己的3萬本部兵馬直接與秦軍硬碰是找死的。於是奇襲秦軍的運糧糧道,全力攻擊較弱的秦軍運糧部隊。利用運動戰分割,九戰九勝,圍困王離部。諸侯聯軍一看楚軍那麼英勇,請求項羽來領導。項羽隨後藉著諸侯聯軍的勢力,圍困了9個月王離部,終於一擊攻滅。

    其實,這裡也可以看出六國聯軍與秦軍的差距。秦軍的運糧部隊打了九個月才滅亡,而章邯手上還有25萬主力部隊,鉅鹿之戰的危局依舊沒有解除。項羽從破釜沉舟開始,就是要奪取諸侯聯軍的控制權,藉助聯軍的力量才能有機會擊敗秦軍。無疑,他的計劃的確成功了。

    秦朝內部的派系鬥爭,讓章邯崩潰了。自己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逃不過被清算的下場。副將司馬欣從咸陽回來後,就勸章邯早做打算。我一度懷疑司馬欣可能早已投靠六國聯軍。在前後的巨大壓力下,章邯帶著主力軍投降了。至此,項羽才真正解決了危機,贏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二、韓信的背水一戰

    彭城之戰,漢軍大敗,諸侯全部轉漢投楚。劉邦在此壓力下,派韓信為主將,張耳為副將,帶著數萬人去統一北方。先破了魏國,接下來的趙國。趙國此時是趙歇為王,陳餘為相。這對於張耳來說,是老熟人了,所以有張耳的幫助,韓信可以迅速瞭解趙國的虛實以及對敵我認識的把握。

    此時的韓信只是初出茅廬,在諸侯里名聲不顯。導致了陳餘對韓信的輕視,更對漢軍兩三萬殘兵敗將的鄙視。再加上,李牧的後代李左車計策不被採用,讓韓信放下心來,迅速制定作戰計劃。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情報都是韓信決策的關鍵。此時的趙國並不再是戰國時那個軍事強大的趙國,而士兵的來源質量並不高,20萬人可能是嚇唬人的虛數,其實也都是烏合之眾。

    韓信透過情報戰,洞悉了趙國的全部,才敢背水一戰,其實真實目的是靠那2000名騎兵奪取趙國營壘,插上漢軍的旗幟來迷惑敵人。讓敵人認為趙國已經滅亡了,自己也不用賣命了,一舉擊破趙軍計程車氣。

    而他本人率領主力部隊。沿河列陣,偽裝成不懂兵法的白痴小子,吸引趙軍傾巢而出。同時,既牽制了趙軍的主力,為奇兵贏得時機,又為自己一方加油打氣,扛下趙軍的壓力。戰場沒有那麼大,趙軍20萬也完全擺不開,真正能作戰的並不多。陳餘並不是一位統兵之才,只是仗著人多,膽子也肥了。

    當營壘插滿了漢軍的旗幟,趙軍士氣奔潰了,越來越多計程車兵要逃跑,人一多局勢更亂,韓信立馬出擊,殺死陳餘,趙王和趙軍全都做了俘虜。可以說,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一個良好的預期,發揮情報戰、心理戰、調虎離山、誘敵深入等計策,利用趙軍的麻痺大意,完成了在作戰計劃。真正能置韓信於死地的是李左車的計謀,但前提是要被趙王採納。

    三、馬稷的街亭之戰

    馬稷是蜀漢後期成長的軍事人才,備受諸葛亮的喜愛。街亭之戰,他只需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計劃執行就可以了,但他的目空一切,讓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首先,馬稷沒有項羽、韓信那般洞察全域性的能力,他只能看到眼前的情況,根本不會想到後面糟糕的變局。他是典型把兵法讀死的人,如何變通,如何學以致用是個難題。也許會瞎貓碰上死耗子,但如果遇上強勁的對手必敗無疑。

    有人說他是第二個趙括,請向趙括道歉,他下地府時可以找趙括交流一二。原因有三:一是趙括身先士卒,也在戰場上為國捐軀了,而馬稷是個戰場逃兵。二是趙括畢竟給予了秦國傷亡過半的代價,而馬稷什麼成果都沒有。三是趙括接受的是上面旨意,而馬稷是自作主張,咎由自取。

    本來他分配到的兵力只夠防守有餘,這是諸葛亮預設的。他打破了預設,沒有考慮到諸葛亮的整體計劃,自己帶著主力駐守南山,讓王平帶著少量部隊守在山下。這就帶來兵員排程上的混亂,防守平衡再次被打破。一旦被魏軍抓住機會,將萬劫不復。

    其次,他作戰的對手乃是魏國名將張郃,這是一員久經沙場的老將,官渡之戰前就是河北名將。張郃一看馬稷踞守南山,立馬斷了水源,這是一個將軍的判斷力。而馬稷只是初出茅廬的菜鳥,根本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他的對手不是像韓信對陳餘那種草包,不像項羽面對的是運糧部隊。對手是魏國名將,敵軍是精銳的先鋒部隊,這種敵我差距大的情況下,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且又沒援軍又沒水,這才是真正的死地。

    所以說,沒有洞悉全域性的判斷力,沒有可以佔敵人便宜的時機,就不要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危險遊戲,否則只會把自己給玩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你有過最難度過的日子嗎?誰幫助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