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編年體有談遷《國榷》、陳建《皇明從信錄》、陳鶴齡《明紀》、夏燮《明通鑑》等;紀傳體有查繼佐《罪惟錄》、張岱《石匱書》等;紀事本末體有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彭孫貽《明朝紀事本末補編》等;人物碑傳有焦竑《國朝獻徵錄》等;筆記有張怡《玉光劍氣集》、談遷《棗林雜俎》等;記明朝開國至隆慶時期的野史筆記,有陳建《皇明通紀》、餘繼登《典故紀聞》、宋端儀《立齋閒錄》等。其中有專記明朝前期某朝史事的野史筆記,如專記朱元璋開國事蹟的《平吳錄》、《平漢錄》、《平胡錄》等;記建文朝的屠叔方《建文朝野彙編》等;記朱棣事蹟的《奉天靖難紀》等等  記明朝後期萬曆至明亡的野史筆記,有李遜之《三朝野紀》、文秉《烈皇小識》、王世德《崇禎遺錄》、錢《甲申傳信錄》、計六奇《明季北略》、衛匡國《韃靼戰紀》等。其中有專記晚明奴變、農民起義的,如王一中《平妖集》、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吳偉業《綏寇紀略》、管葛山人《平寇志》、鄭廉《豫變紀略》、彭遵泗《蜀碧》、費密《荒書》、〔意〕利類思等《聖教入川記》等。記明季黨社運動,有吳應箕《東林本末》、吳偉業《復社紀事》、杜登春《社事始末》等。  記南明抗清史事的,有溫睿臨《南疆逸史》,徐鼒《小腆紀年》、《小腆紀傳附考》、查繼佐《國壽錄》、李天根《爝火錄》等。其中專記福王南京弘光政權及江南抗清活動,有李清《南渡錄》、應廷吉《青燐屑》等;專記潞王杭州監國,有張道《臨安旬制紀》等;專記魯王舟山政權,有徐芳烈《浙東紀略》、黃宗羲《海外慟哭記》、李聿求《魯之春秋》等;專記唐王福建隆武政權,有華廷獻《閩事紀略》、蘇國祐《易簀遺言》等;專記鄭成功父子抗清鬥爭,有楊英《從徵實錄》、夏琳《閩海紀要》、阮旻錫《海上聞見錄》、〔日〕丸山正彥《臺灣開創鄭成功》、〔荷〕揆一等《被遺誤的臺灣》等;專記桂王西南永曆政權,有錢澄之《所知錄》、王夫之《永曆實錄》等。  清代因文網苛密,史案頻興,特別是康熙後期至乾嘉時期,尤為熾烈,野史筆記大量被禁燬,文人動輒惹禍,只好鑽入故紙堆中經營考據,故而清代的野史筆記出現“兩頭多,中間少”的局面,即順康初期與道鹹以後野史筆記較多,而雍正、乾嘉時期較少。至於記有清一代史事的野史筆記,幾乎涸之闕如,僅有魏源《聖武紀》而已;私家的碑傳史書有晚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李桓《國朝耆獻類徵》、錢儀吉《碑傳集》、繆荃孫《續碑傳集》、閔爾昌《碑傳集補》。  清初文網尚未森嚴時,有一些記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孫延齡諸王事蹟及西南戰事的野史筆記,如許旭《閩中紀略》、劉獻廷《廣陽雜記》、王士禛《池北偶談》等。  記清初文字獄案的如《順治丁酉北闈大獄紀略》等。  道鹹以後,文網稍弛,野史筆記亦趨於繁興,記川陝楚白蓮教起義、李文成起義,有黃育楩《破邪詳辯》、佚名《當陽遇寇記》等;記臺灣天地會起義,有沈如瀚《戎馬風濤集》、藍鼎元《平臺紀略》等;記太平天國事蹟,有陳微言《武昌紀事》、鄔西野史《粵氛彙編》等。  2、經濟史類。記明代社會經濟的野史筆記,如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謝肇淛《五雜俎》等;清代有屈大均《廣東新語》、葉夢珠《閱世編》、李鬥《揚州畫肪錄》、錢泳《履園叢話》、昭槤《嘯亭雜錄》等。  其中記述農業生產的,明代有陸容《菽園雜記》、張瀚《松窗夢語》、徐光啟《農政全書》等;清代則有張履祥《揚園聞見錄》、周亮工《閩小記》、邵晉涵《南江文鈔》等。  記手工業生產的,明代有顧起元《客座贅語》、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等;清代有吳騫《陽羨名陶錄》、王士禛《香祖筆記》、俞正燮《癸巳類稿》等。  記商業貿易的,明代有沈榜《宛署雜記》、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等;清代有朱彝尊《日下舊聞考》、查慎行《人海記》等。  3、科學技術與文化史類。記醫學、地理學、應用技術的,明代有高濂《遵生八箋》、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楊明《髹飾錄》、方以智《物理小識》、徐宏祖《徐霞客遊記》等;清代有王徵《奇器圖說》、顧炎武《日知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  記文學家、戲曲家,明代有蔣之翹《堯山堂外記》;記詩人,明代有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清代有鄭方坤《本朝詩抄小傳》;記思想家、哲學家,明代有黃宗羲《明儒學案》,清代有唐鑑《清儒學案小識》、江藩《漢學師承記》;記文化名人,明代有何喬遠《名山藏》、黃宗羲《思舊錄》,清代有錢林《文獻徵存錄》;記科學家,清代有阮元《疇人傳》;記書畫家、篆刻家,明代有周亮工《畫人傳》、《印人傳》,清代有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震鈞《國朝書人輯錄》等。  記書畫藝術,明代有朱存理《鐵網珊瑚》、都穆《寓意編》等,清代有孔尚任《享金簿》、顧復《平生壯觀》等。  4、民族關係史及中外交通史類。明代有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茅瑞徵《萬曆三大徵考》、張燮《東西洋考》等;清代有毛奇齡《蠻司合志》、魏源《海國圖志》、謝清高《海錄》、徐松《新疆識略》等。  其中記鴉片戰爭的有王韜《華英通商紀略》、夏燮《中西紀事》、魏源《夷艘入寇記》、林則徐《信及錄》、梁廷枏《夷氛聞紀》、薛福成《庸庵筆記》等。  當然,上述分類是很不嚴格的。野史筆記本來就是一種不拘形式、隨感而錄的文獻,內容往往紜繁複雜,所以常常是一種野史或筆記就包羅永珍,涉及政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因而要把它們嚴格地別類分門,顯然是困難的。我之所以採用側重某方面內容的分類,無非想讓讀者對明清野史筆記的概況有個初步的瞭解而已。近人謝國禎先生《增訂晚明史籍考》、《明清筆記談叢》、《江浙訪書記》、《瓜蒂庵明清史談叢》等,論述和介紹明清野史筆記較詳,讀後可以令人對浩如煙海的明清野史筆記有更清晰的瞭解。  第二,要帶著問題去利用明清野史筆記。  我們瞭解明清野史筆記的概況,做到胸中有數,就不會在查閱史料時感到束手無策。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要有個明確的目的,即要帶著問題去查閱利用明清野史筆記,“知彼知己”,這樣可以避免被文獻的大海所掩沒。因為無目的地泛泛翻閱,只會徒然浪費寶貴的時間。  一旦問題確定了,或研究某人,或研究某事,那就可以去叩擊明清野史筆記寶庫的大門了。當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首先須查閱與該問題時代背景有關的野史筆記。如研究明末清初學者方以智(1611—1671),我們可以先在《明史》上查閱他的傳略,知道他是桐城人,崇禎年間任翰林院檢討,入清亡命南方,變服為僧。這樣我們就應查閱記載崇禎至康熙時期的野史筆記,如談遷《國榷》,計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張岱《石匱書後集》、溫睿臨《南疆逸史》、徐鼒《小腆紀傳》、劉湘客《行在陽秋》、蔣臣《桐變日錄》、瞿昌文《粵行紀事》等,從而可以具體瞭解方以智的生平活動、時代背景、著述情況等。  又如,我們要研究明初永樂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基礎問題,就須查閱記載有關永樂時期的野史筆記,如朱存理《鐵網珊瑚》、陸深《續停驂錄》、張萓《西園聞見錄》、葉盛《水東日記》、李默《孤樹雜談》、舒榮都《閒署日抄》、談遷《國榷》等文獻,從中找出資料以進行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勝自己的最好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