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奇文另解

    上學時學的課文好就好在它只是埋個種子,那個時候不需要你理解多麼深刻,等到閱歷增長,某一天自然就通了,好的課文就妙在這些地方。教頭印象比較深刻的,有這麼幾篇。

    第一篇是荀子的《勸學》,這篇文章儘管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現在看來,還是乾貨滿滿!隨便上幾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叫你要每天學習並且養成覆盤的好習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成功要善於借力,要學會“借雞生蛋”。那個時候讀不出來哈哈。

    第二篇是高中學的《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本來都不怎麼想得起了。只因為有一次參加一個和農業相關的活動,有人大談特談自然農法,我突然就想到這篇文章裡面郭橐駝說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原來這是千百年前的尋常老東西了。竟然又被後人當新玩意!

    第三篇大概就是范進中舉吧,這篇文章網上議論的比較多,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比較貼近一些生活實際。

    第四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尤其適合創業者多去回味一下。

    至於其他的,比如《論語》也是不錯,如果再配合《孔子世家》,口味更佳!有些東西,就是這樣需要時間才能品出來,而教育的目的在這個立場上看,就是起了個播種子的作用。

  • 2 # 南漂邵陽仔

    感謝邀請,現在依稀記得讀小學時學的挑山工那遍課文,那時候被課文深深感動,深知不論做什麼事,只要一心向著目標前進,步步踏實了往前走,總有達到目的的一天!長大後才明白,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太過於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吃出個胖子,總想著最快最容易的獲利方法,工作埋怨萬分,卻忘了我們生活的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步踏實了熬出來的!

  • 3 # 犟拐拐

    讀好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操,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種和他們展開討論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種社會、體驗各種生活、結識各種人物的邀請信;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書籍是全人類有史以來共同創造的財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頭腦清醒;疑難時讀書,可以得到解答或啟示;年輕人讀書,可明奮進之道;年老人讀書,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臨大海,或波濤洶湧,或清風微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吾於讀書,無疑義矣,三日不讀,則頭腦麻木,心搖搖無主。所學的課文是竊讀記。

  • 4 # 仡山道真

    01 | 《項脊軒志》

    人教版高一必修

    《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透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善於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背誦段落(節選):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 5 # 北漂小紅

    感謝邀請,最大的感悟就是不吃讀書苦那就吃了現在工作的苦中苦,為了生活不得不四處奔波,就算你有機會進入你夢想的好工作,因各方面的讀書少,語言溝通不得離開了很喜歡的工作,所以曾經年少不珍惜讀書的時光,現在才明白知識的重要性。除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我就要說的是知識是第二本錢了,所以不管你是正在讀書的學生也好,全職媽媽還是工作的你,一定抽取時間讀本書,只有知識是刻在了你的腦海裡,誰都偷不走的自信和智慧,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6 # 國學歷史文化雜談

    “傷情自古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這是出自宋代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記得當時語文老師還讓我起來朗誦了這段詞。當時並不能體會離別的滋味,也從沒感受到傷情。長大了才知道多少離別的時刻是多麼難過,似乎想說些什麼又梗在胸中,淚水不光溼潤了眼眶,更澆灌了心田讓我慢慢長大,慢慢變老。

    生命在燃燒,生活在繼續!

    “傷情自古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譯文: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

    作者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 7 # 老貓身敏

    以前上課老師教什麼,考試考什麼就是跟著學什麼,也只是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空間。現在透過翻找資料,對比各個時期的不同的描述,今天才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教才是體育老師編寫的教材。愚人教才毀人不倦啊。

  • 8 # 善良的人好夢

    大學時有學哲學,裡面有相對論的觀點,我用了長的時間去理解和修正自己看待事物的思維方法,也慶幸自己可以去學到其中的一些精華,讓自己的世界變得簡單,讓自己更加豁達。

    如果大家有關注過我的“提問回答”,就可以發現,我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方法都是一分為二的。以下引自百度:

    相對論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特徵: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在普遍聯絡分支下: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絡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矛盾的雙方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恩格斯認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毛澤東更強調: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的始終.換言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礎,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從一定意義上說,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的發展。

    如果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理解體會一下相對論。也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學習進步!加油!

  • 9 # 使用者刺蝟精4648308626

    上學時,就有個問題存在,始終擾亂眼對其他問題的思考,那就是1+1為什麼等於2,而不等於其他任何數。到現在才弄明白1+1它就是等於2,也不知道陳景潤那老夫子如何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嘿!愚笨就是愚笨……

  • 10 # 月照瀟湘

    《開發雁窩島》一文被列入1965年全國小學語文課本。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裡的土地肥到了家,插上根筷子會發芽”等美好傳說。

    這篇文章的創作時代背景

    雁窩島位於美麗富饒的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東部完達山腳下,1956年由王震將軍親自選址建場;1961年共和國首任副主席董必武親筆題寫“雁窩島”。

    一、地理環境

    雁窩島 位於黑龍江省寶清縣境東北部,撓力河南岸,屬三江低平原區。是一個由撓力河、寶清河和鏡面湖環抱的荒島,方圓200平方公里。昔日,這裡三面環水,一面沼澤,春夏秋三季,島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鶴、天鵝等飛禽在島上築巢棲息、繁衍,故名“雁窩島”。說其是島,實為一塊茫茫的沼澤地。沼澤密佈,車馬難進。

    二、初始開發雁窩島的人員結構

    1、王震所轄部隊復員轉業軍人,地質隊技術人員,一部分知識分子等等,大約幾十萬人參與了開荒建設。

    2、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裡的知識青年。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從城市奔赴到農業區域的知識青年。

    上海去黑龍江知青共165186人,兵團、國營農場、林場138140人,插隊27046人。其中5516名上海知青曾在原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包括現在的塔河、漠河縣)插隊、20000餘名上海知青曾在原黑河地區(愛輝、德都、遜克、孫吳、嘉蔭等縣)、原嫩江地區(克山、克東、依安、甘南、泰來等縣)、原合江地區等處插隊。

    上海知青在黑龍江分佈廣泛,其中知青分佈情況為:三師十九團(五九七農場)、二十團(八五二農場)、二十一團(八五三農場)。他們當時是注入北大荒農墾兵團的新鮮血液,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精神風貌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現在思考在這篇文章感召下的意義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裡的土地肥到了家,插上根筷子會發芽”等美好傳說。

    1、這些傳說感召和鼓舞了幾十萬復員轉業軍人、戍邊軍人,參與了屯田戍邊建設,極大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就業壓力,是精神變物質的光輝體現。

    2、鼓舞了文革中幾十萬奔赴東北農村參與勞動建設的知識青年。請觀摩《北風那個吹》、《東北建設兵團》,儘管有悲苦,亦有歡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遷、曹操、燕子李三、孔乙己、武松誰跑得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