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軾
-
2 # 史海爛柯人
在君權至上的古代社會,皇位無疑是人們競相追逐的物件。許多人為了登上皇位,甚至不惜以生命為賭注。
歷史上的武則天,本為唐太宗的才人,後又入宮侍奉唐高宗,在高宗死後,她先後廢黜了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自立為武周皇帝,成為了叱吒風雲的女皇。
當李唐的江山成了武周的天下後,不少人都覺得江山就此易主,武氏子孫將繼承大統,成為女皇帝的接班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武則天晚年,最終還是選擇了歸政李唐。
仔細思考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李唐的江山之所以能失而復得,除了武則天回心轉意外,還得益於一場政變。武則天晚年歸政的原因十分複雜,但大體上可以歸結於以下兩點:
首先,狄仁傑等一批有識之士,一直在試圖規勸武則天,使之回心轉意。歷史上的武則天不能說沒有私心,雖然她先後侍奉過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位皇帝,身為李家的媳婦,可當她掌權後還是會偏向武氏一方的。
與被武則天廢黜的李李顯和李旦相比,這位女皇帝對侄子武三思也頗有好感,甚至一度萌生了立武三思為太子,把江山傳給武氏子孫的想法。事實上,武則天改李唐為武周,便充分顯露了這一意圖。
然而,雖然武則天稱帝獲得了一批大臣的支援,可許多有識之士,欽佩和贊同的是武則天個人,而並非支援武氏一門。
說白了,朝中大部分人還是偏向於擁戴李唐的,只是認可武則天的執政能力而已。
這一點,狄仁傑等一般大臣看得非常清楚。他們可以認同武則天登基、稱帝、遷都、改國號,卻絕不會坐視這位女皇帝把江山傳給武姓子孫,就此斷絕了李唐的社稷。
正因如此,當武則天晚年試探朝中重臣時,狄仁傑隱晦地表達了個人的意見,且善意地提醒了武則天:古往今來,都是兒子供奉父母,哪有侄子供奉姑姑的?
狄仁傑的一番話,對於武則天的抉擇至關重要。說白了,當時武則天徵求大臣意見,便表明她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或者說對立武三思為太子一事已經有“自我否定”的傾向了。
當武則天聽聞狄仁傑的勸誡後,自然也就打消了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改為立李顯為太子。
其次,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發動了神龍政變,使得皇位得以順利交接。武則天雖然立李顯為太子,可她並未打算在生前便交出皇位。也正因如此,太子李顯一日未登基,事情便會一直存在變數。
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時,武則天病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朝政,且控制了內宮,已經顯露出攜主自重和勾結武三思的跡象。
此時,擁戴李唐的一般朝臣,在宰相張柬之的帶領下,決定先發制人,逼宮奪權。也正是由於這一決定,才最終促使武則天將皇位順利傳給了太子李顯。
當時,張柬之等人聯絡禁軍統領,一面迎奉李顯,一面攻入內宮,剷除了張氏兄弟後,脅迫武則天退位,傳位於太子。這場政變,史稱神龍政變。
在神龍之變中,曾經把持朝政的張氏兄弟及其黨羽被誅。此後,原本懦弱的太子李顯順利繼位,武則天做起了孤苦伶仃的太上皇。
因此,武則天雖然自立為女皇帝,並曾有心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孫,但還是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回心轉意,改立李顯為太子。而最終促使皇位得以順利交接的,則主要得益於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的神龍政變。
-
3 # 昔圭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就此一條,也足以把武則天推到歷史的金字塔頂端。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史上最強悍的女人最後卻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了她的兒子李顯。也就是說她建立了一個她自己的周,最後又把江山社稷還給了李氏。
這應該不是武曌當初稱帝建立周的初衷。因為如果她只想當皇帝就不會改唐為周。那她為什麼後來改變初衷把江山社稷還給李家?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有一段著名的對話。是武則天和狄仁傑的。
武則天晚年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是很猶豫的。立李氏還是武氏,這是個問題。於是她召來她最信任也是最倚重的狄仁傑。並要求他說出立嗣的選擇,如果說的符合她的心意,就算他一言為定,如果不符合她心意,那麼他和他支援的人都會死於非命。狄仁傑的回答現在看來是符合武曌心意的。而且千百年過去了,還是那麼正確。他說,陛下百年後是要放在宗廟裡的。可是從古至今,只見過皇帝在宗廟裡祭拜父母的,從來沒有聽過侄子當上皇帝后,把姑姑放在宗廟裡祭拜的。據說就此一言,女皇心意已決。後來女皇把帝位傳給了兒子李顯。
後來人多對狄仁傑一言救唐大加讚賞。實際上我們回頭看來,狄仁傑只是說了句大實話。
那麼不可一世的一代女皇,究竟是為什麼必須把皇位傳給李顯?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李顯是她的兒子。雖然武曌d有顛倒乾坤之力,但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統治的世界裡還是顯得微不足道。只有兒子才是她合理合法的繼承人。而他的兒子是代表李氏家族的,這就是男權社會。強如武則天也不能更改。
所以,一代女皇是敗在封建禮法制度。說更深一步就是敗給了強大的文化制度,而不是狄仁傑一句話令她做出決定。
-
4 # 靖遠0204
對武則天來說,她最終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然後才是李家人。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登基稱帝,同時降封李旦為皇嗣,賜姓武,在沒有皇太子的情況下,皇嗣就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
她的侄兒武三思處心積慮的謀劃做皇太子的時候,武則天被狄仁傑“解夢鸚鵡”的一席話點醒了,如果侄兒做了皇帝,那太廟中供奉的應該是自己的哥哥、父親、爺爺,那這個天下跟自己又有什麼關係?這難道是自己想要的結局?於是她毫不猶豫的召回了廬陵王,不久就重新立為皇太子。注意,這是大周的皇太子。
武則天知道,在這個男權社會,她眼前大周的皇太子將來一定會做回大唐的天子,但她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許,她抱有一絲的希望,希望兒子能以武家人的身份繼承這大周江山,或許,她已經無法破解這個難題,既然這樣,只要生前是自己建立的大周天下,管他身後是唐還是周?
據史書記載,神龍政變後,李顯先以大周太子身份監國,然後登基稱帝,一個月後才復國號為唐。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武周的歷史經歷了兩代皇帝,這母子二人都佔據著中國歷史的唯一,武則天是唯一的女皇帝,李顯是唯一一位做過兩朝皇帝(唐、周)的人。
-
5 # 冇有用
先說說武則天為什麼要“改元稱帝”?為什麼?
我認為說白了不就是嫌“臨朝稱制”有太多掣肘,倒不如自己當皇帝,以便於自己掌權,一展抱負!
到老了為什麼把政權還給李家?為什麼不還給李家?李顯不是他兒子嗎?母親傳位給兒子有問題嗎?我認為如果她真想傳給“武家”,傳給武三思,雖說武三思只是她侄子,可如果真要傳位的話把武三思過繼到她名下不就行了嗎?或者從武氏一族過繼一位”才俊”不就行了,可她沒這麼做。
所以我認為其實武則天心裡打一開始就是想著將來是要把江山還給李家的。只是她沒想到她兒子李顯、李旦等人會發動政變,所以才有了“被逼退位”一說。最終李顯得以再次登基為帝。
-
6 # 心有遠芳
武則天學到了李治的陰忍,也知道怎麼治國,也知道怎麼玩弄權術,才敢自立為皇。
首先她說服了群臣,只做一次女皇帝,不把位置傳給武家,死了會將皇位讓給李家,才獲得了文臣武將的同意。
她用了文武群臣的都同意的狄仁傑當宰相,上官琬爾做秘書長,太平公主做擔保,才得到文武群臣的同意。
武則天抓住了天下民心不想思變的心理,都想享受“貞觀之治”政策帶來的好處,不會去想推翻現政權,也就不怕文武群臣造反。
中國男權主義者對武則天有很大的意見,主要是對她的私生活有很大意見,對她對付李家後人,對她對付反對者的殘忍有意見,可對她當皇帝沒什麼大意見,因為武則天很會治國,很懂治國,對老百姓也很好。
只要對老百姓好的皇帝,老百姓都擁護,才不管她是女皇帝還是男皇帝。
武則天也很自信,死後交給李家,埋在李治身邊,留下“無字碑”,讓天下人去評價她的是非功過。
我想現在對武則天的調查評分,她能到中國民眾50%以上的支援,肯定能超過60分,因為自武則天之後,中國80%的男皇帝都沒比她做的好。
-
7 # 春風化雨一一
在那個時代,兒子總比侄子要親和重要,傳給兒子以後可以享受到兒子的祭祀,在侄子那裡卻得不到,還有侄子只會封自已的父親為先皇,不會封自已的姑媽。武則天不笨不傻,當然只能傳位給兒子了。
-
8 # 夏雨風
武則天一生,正如其墓上一塊無字碑,千秋功罪任人憑說。
一個開國大將之女,在父亡後隨寡母到處寄人籬下,被唐太宗收納,後長大豐滿。唐太宗將死,出人意料將其送入尼姑庵。李治繼位,偏愛著她,接入宮中。
不久李治和她如漆似膠,形影不離。連上朝也帶她。帝后共朝。
她一連生下四兒二女,是權炳顯赫的皇后娘娘。
李治體弱多病,武則天有時一人上朝,如等皇上。武則天先後立過三個太子,結果結局大多悲慘。
武則天手持權炳,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大老爺們玩弄於股掌之中。
67歲,索興改國號為周朝,自立為女皇帝。武則天有一段時間老年更年期,焦燥不安,亂髮脾氣,亂殺無辜。
長女太平公主為母擔憂,就將身邊的幾隻鴨子供女王解悶。武則天這才緩過勁來,整天在後宮大施淫威。
女皇將一"愛妃"送之寺廟,然後以燒香為名經常和"和尚"幽會。
晚年,女皇迷上張家二兄弟,不僅常於二兄弟上演宮中春劇,而且直接封為朝廷命官,權傾一時。
而武則天堂侄武三思和女兒太平公主極想繼承皇位。一時朝廷烏煙瘴氣丶混亂不堪。
武則天最愛的孫子(唐玄宗)這個時候已成氣候,帶兵復唐,抓住二張兄弟處於級刑。
兵臨城下,武三思等灰飛煙滅,武則天此時也無力迴天,躺在龍床上,只有一個選擇,將皇朝"禪讓於唐"。
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從一個女人手中,奪回了政松。接著又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狂野愛情,險些又被亡了朝。
-
9 # 閆恩俊
武則天“篡奪”了唐王朝的皇位,可是在她臨終前又把皇位歸還給了李家人。為什麼?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皇。武則天稱帝后改唐為大周。她在位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邊防建設等等方面都建立了豐功偉績。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政局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國泰民安。她不僅僅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天才的軍事戰略家,優秀的文學家、書法家,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婦女解放的倡導者和革命家。
△武則天畫像
武則天無論是當皇后還是當太后臨朝理政,無論是登基稱帝還是歸政於李家,都是為唐朝的江山社稷著想。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武則天作為高宗的皇后,她輔佐唐高宗遵循唐太宗李世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聖訓,一切以天下統一、天下太平、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延續了前輩開創的近一個世紀的太平盛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唐高宗李治逝世後,武則天遵高宗遺囑扶持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但李顯從小不認真讀書,遊手好閒,紈絝習氣重,而且剛愎自用,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更為了祖宗社稷,武訓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但李旦沒有治政經驗,魄力不夠,所以,武則天迫不得已繼續臨朝理政。
武則天臨朝理政,遭到李氏五王反對。但他們很快被鎮壓。自此之後,武則天認為,為保江山社稷,只有她登基稱帝才有可能,於是在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上皇帝寶座。
武則天創立大周,是被迫採取的權宜之計,所以在送擇接班人上絲毫沒有動搖過,目標就是自己的兒子。大周初立,仍立李旦做皇嗣,在武承嗣(武則天侄子)鼓動請願要求成為太子時,武則天命李昭德當廷杖殺領頭者王慶之,就發出了最清晰的訊號。後來召回廬陵王李顯復立為皇太子,更是明確了自己的後事安排。生病的最後時間,武則天還協調李武關係,並要求他們互相盟誓,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武則天從來沒有把皇位傳給武家的想法!
大周皇帝武則天光明磊落,心在社稷!
大周皇帝武則天光照千秋,流芳百世!
-
10 # 吳學華看天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登基為帝的女人,她創立的武周王朝,前後長達15年之久。
都說女人是向著孃家的,這種人之常情,在武則天的身上也有體現,她為了維護權威,大肆殘殺李唐宗族,在生命的最後那幾年,一度想將帝位傳給侄子武三思,卻因為狄仁傑的幾句話:兒子會將母親的靈位供在宗廟裡,哪有侄子供姑母的呢?
武則天雖然是一介女流之輩,深諳權謀之術,任用酷吏維護其統治,卻不昏庸,更知人善用。因而武週一朝的國勢強盛,群臣敬服。
根據史料,武則天生前,在宰相張柬之等人的建議下,於公元698年,將第三個兒子李顯召回神都洛陽,封為皇太子。她這麼做,既是出於對奪走李唐江山的愧疚,也是出於一個女性愛護兒子的本能。更多的,是顧及自己的身後之事。她生前與高宗皇帝並稱“二聖”,死後肯定也希望葬在一起。
只有把帝位還給兒子,她才能達成自己的願望。
所以,她別無選擇,除非她不顧一切,任由別人怎麼處置她的身後事。
她也知道自己在歷史上的功過是非,所以留下一塊“無字碑”,任由後人評價她。
武則天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宮女,一步步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她的膽識和謀略無人能及。
-
11 # 鶴清修
武則天把皇位還給李家人也是出於無奈之舉,她雖然是皇帝,但她終究是一個女人,根本無法撼動封建社會儒家思想中的三從四德的理念,所以說武則天把皇位還給李家有以下幾個原因:
1,君權至上,男尊女卑的社會理念讓她無法撼動和無法改變,武則天能登基為帝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若改變這個總有千年的理念她根本無法做到。
2,武則天身後武家的人沒有雄才大略之主,也可以說她後繼無人,武承嗣等人絕不是明君材料,在打壓李家人中又樹敵太多,如果武則天強自傳位給他必將引起天下大亂。
3,侄子再親也親不過兒子的理念讓武則天內心產生了動搖。
4,武則天時期離貞觀時期不遠,忠於大唐的文武大臣太多,老年的武則天也無法壓制張柬之等人的逼宮,所以只得還位給李唐。
-
12 # 蕪巢嬌子168
答,因為武則是為兒孫佔管江山,古人女子嫁入夫家,因兒子無能管江山,只有母親臨,雖稱帝她骨子裡是李家媳婦,在說她死後入不了武家祖墳,還得在李唐家,所以為了身後事,還周歸李唐,子孫憾激,也不會把她迄之,
-
13 # 北京陳律師
李家人是她的老公。,是他的兒子,她把皇位傳給他兒子,也沒啥毛病。你還得看當時的背景,一個是他們武家人,想傳也沒什麼能人可能接不住。第二個是當時人心思唐,尤其是大臣都是唐朝的舊臣,都希望恢復唐朝。
-
14 # 毛爾
武則天可謂中國唯一個登基稱帝的女皇,也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正是她的英明,臨終前又把皇位還給李家,可想而知,歸還李家是皇位的沿襲,傳給孃家可是改朝換代,熟輕熟重武則天自當明白。
-
15 # 資治通史
其實原因很簡,一是守不住,二是傳不下去。守不住的原因就是個人權威隨著年紀而衰減,最後被一場“神龍政變”搞成風中的蠟燭。至於傳不下去,則有兩個因素,一個來自外部,一個來自內部。所謂外部因素,自然就是反對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武家人的那幫人,既包括朝中大臣,也包括以武則天兒女為代表的李姓宗室。所謂內部因素,就是指武家人沒有當皇帝的料。
武則天之所以能當上皇帝,繼而坐穩皇位,是跟她的心狠手辣有直接關係的,所以她的權威是用無數屍骨堆出來的。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一、為了當上皇后,將曾經的恩人王皇后與曾經的對手蕭淑妃一併做成“人彘”。對漢朝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人彘”是呂后首創,殘忍程度讓人毛骨悚然。如果沒有王皇后出手,武則天的餘生可能就只能在感業寺消磨殆盡了。據說,武則天第一次陷害王皇后的手段是掐死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以嫁禍對方。
二、毒死長子李弘。李弘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生的第一個兒子,被立為太子,於公元675年猝死。李弘從小體弱多病,但《新唐書》與《唐會要》則記載他被武則天暗中毒殺。值得一提的是,李弘很反感、牴觸武則天的作風,因此存在被下毒的可能。
三、武力鎮壓反對她的人。武則天稱帝后,李家宗室激烈反對,徐茂公(李勣)的孫子徐敬業首先起兵討伐。結果,無論是宗室王侯,還是徐敬業一夥,均被殺的一個不剩。武則天為了洩憤,還將早已成為冢中枯骨的徐茂公挫骨揚灰。
四、推行酷吏政治,實行恐怖統治。武則天平息叛亂之後,朝中大臣多有不服,怎麼辦呢?很簡單,打到服為止。於是一批專門為武則天服務的酷吏應運而生,比如來俊臣、周興、索元禮等等,均是活閻王一樣的狠人。他們不管大臣們有沒有罪,只要被瞧上或無端受別人檢舉的,直接抓到大牢,打到他認罪為止,於是造成冤假錯案層出不窮。
對於這些情況,武則天心知肚明,但她故意裝糊塗,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所有大臣們從骨頭裡臣服,而為實現這個目標,她從不計算成本。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她再把酷吏們一一處死,理由是大臣們之所以遭難,全是她受這些酷吏的矇蔽所致,如今殺他們,一是告慰死去的冤魂,一是安撫倖存大臣們受傷的心靈。總之,武則天裡裡外外都要做好人。
五、樹立威嚴,六情不認。武則天為當皇帝,除毒死長子李弘外,還將次子李賢先流放,後逼殺。三子李顯當了一個多月皇帝,被武則天流放了15年。至於四子李旦,直接圈禁起來,猶如養在籠子裡的動物。
武則天稱帝之後,就開始豢養男寵,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男寵的需求卻有增無減。除了滿足生活中的慾望,武則天還讓男寵們參與朝政,大臣們及子女們都敢怒不敢言。後來有一天,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及丈夫武延基(武則天的侄孫)幾個孩子在一起忍不住發了幾句牢騷。武則天知道後,統統把他們逼殺。
綜上所述,武則天透過“三位一體”的手段,不惜一切代價,打造起了自己的權威。因此,無論是大臣們,還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對她都是俯首帖耳,絕對的順從,就像見了老虎一般。但是,老虎終究有變老或生病的一天,到時候,老虎就成了病貓,所以也就沒人怕它了。
武則天晚年身體每況愈下,身邊一直有張宗昌及張易之兩個兄弟陪在身邊侍奉。公元705年年初,武則天病情加重,所以宰相張柬之等一幫大臣與太子李顯就借誅殺“二張”向武則天逼宮了,史稱“神龍政變”。武則天讓位於兒子李顯後,成了真正的風燭殘年,同年年底,便駕鶴西去。
“神龍政變”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終結者,它的發生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年老病重只是原因之一。另外的關鍵點,還是大臣們沒有失去對李唐王朝的記憶,他們從內心來說要維護李姓宗室的利益,所以當武則天打算傳位於侄子時,他們紛紛站出來反對,比較著名的人物就是宰相狄仁傑。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大都是狄仁傑直接或間接提拔起來的。總之,還政李唐是“臣心所向”,不是武則天想不想還,而是必須得還。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武家人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無論是於國家,還是於武姓族人,肯定是禍,而不是福。
武則天還政李唐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武姓族人的不自信。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被視為熱門人選,但是兩個人基本沒什麼政治才能。特別是武承嗣的心理素質極差,再得知武則天迎回三子李顯準備立太子的訊息後,居然很快就鬱鬱而終了。實際上,李顯從被迎回立為太子,再到坐上皇位,又經歷了七年時間。
反觀武三思搞陰謀詭詐確實有一套,後來還把中宗李顯的女人上官婉兒與韋皇后來了個“一箭雙鵰”,但是他只善於蠅營狗苟方面的伎倆與算計,缺乏一種凌駕大事的能力氣魄及遠見。因此,面對一個是“玻璃心”,一個是“市井流氓”的兩個侄子,迫使精明過人的武則天不得不謹慎行事。
歷史證明,透過還政李唐,武則天保住了一定的名聲,否則後世對她的評價,絕不會是如今在某種意義上備受推崇的“一代女皇”。
-
16 # 貓叔說歷史
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可以說,石破天驚,一個女性,能夠衝破重重封鎖,最終御極天下,這其中有很多隱情,也有很多曲折。可是,她始終也是無法突破自己的性別限制的。
武則天
公元699年,武則天命人將流放在房州的兒子李顯接回了神都洛陽,並很快就重新立李顯為太子,昭告天下。
那麼,武則天費盡心機才建立了武周,為什麼最終又歸政於李家呢?
武則天和李治
這個問題,其實不復雜,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分析。
其一,作為女性,這是一種母性的迴歸武則天的一生充滿爭議,她的權力慾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登上權力塔尖的過程中,傷害了無數的人,也包括自己的孩子。
武則天畫像
長子李弘,雖然隨著歷史的研究證明,李弘應該是死於疾病,可是,武則天的潑辣性格,確實也使李弘如履薄冰,給他的身體也有不好的影響。
次子李賢,因為個性強,屢次與武則天頂撞,最終被奪去了太子之位,貶到了邊遠地區,最終死於酷吏之手。
武則天影視形象
三子李顯,當了一次皇帝,被武則天以雷霆之力廢除了帝位,在驚恐之中,來到了房州,始終被人監視,膽戰心驚。
作為一個母親,沒有人是不心疼自己孩子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也漸漸沒有突破女性的侷限性,母性開始慢慢迴歸,所以,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這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其二,武周雖立,但李唐忠臣尚在武則天代唐立周,雖然也經歷了腥風血雨,但整體上算是和平過度,並不是透過血流成河的戰爭手段,所以,以往忠於李唐的大臣,並不是被肉體消滅了,很多都是選擇隱忍蟄伏起來,等待時機。
李顯
別的不說,狄仁傑就是其中一個。而武則天之所以晚年歸政於李,狄仁傑也是功不可沒的。
關於立太子的事,其實武則天也是糾結過的。畢竟,她姓武,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再還給李唐,多多少少心裡還是有些不甘心。
可狄仁傑還真是抓住了要害,對武則天這麼說:“對於武家來說,陛下是嫁出去的姑娘,所以,如果武家繼承江山,沒聽說過把姑姑放在太廟裡面祭祀的。而如果讓李家的人繼承江山,陛下作為母親,也是配享太廟的。”
狄仁傑畫像
武則天一聽,思考了很久,這句話是真的有道理的,侄子和兒子,誰親?傻子都知道。
所以,武則天逐漸在動搖中決定傳位給兒子李顯。
其三,武則天的侄子,也是她童年陰影的觸發點武三思和武承嗣雖然是武則天的侄子,這裡面卻有著令武則天難以忘懷的陰影。
武三思的父親叫武元慶,武承嗣的父親叫武元爽,二者都是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哥哥。而武則天的母親只生下了三個女兒,也就是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封南韓夫人),至於武則天的妹妹,在史書中出場次數很少,書上只稱呼她為“郭夫人”。
武三思形象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去世的時候,武則天姐妹三個年紀都不大,而武家的掌門人自然是她的哥哥。令人揪心的是,她的哥哥對待武則天母親和武則天姐妹並不好,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所以,武則天得勢之後,她的哥哥下場並不好,而這兩位侄子也不過是武則天不計前嫌才得以擢拔,試想,這種侄子,能有多親呢?雖然他們二人曾經紅極一時,可武則天年紀越來越大,人年紀越大,就會越敏感,所以,對侄子的感情自然慢慢就遜於自己兒子了,這很正常。
回覆列表
武則天是個大能人,她要證明自己,所以她稱帝做了女皇帝,確實獨一份,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沒哪個女人做得到。
至於她稱帝后傳位給誰,其實她自已心裡非常清楚,稱帝前她非常清楚,稱帝后她也非常清楚,都是一個答案沒變過,那就是傳給李家人!
稱帝前她不給李家勢力做出承諾,傳位給李家人,也不可能登上皇位。
她扶持武氏勢力打壓李氏,是因為她深諳帝王之道,朝廷有幾個勢力在鬥,她才能做穩帝位,才能去發揮和體現她治國才能,她扶持張氏兄弟、用酷吏,包括立李顯為太子,馬上扶持小兒子勢力,等等,都是因為要做權力對沖平衡的調整。
神龍政變不是李氏奪權,而是武氏勢力和李氏兄弟李顯李旦達成和解,一致擁護李顯為帝,這三方勢力聯合滅掉了張氏兄弟,朝廷上只剩下一面倒的勢力了,武則天退位是被迫,同時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神龍政變只是李氏提前繼位,不是奪權,是提前拿到皇權。
所以,武則天傳位給李家,這沒疑問。武則天在位時,她需要有人相信她會不傳位李家,她才能坐穩帝位,所有那些相信武家人會繼位,包括武家人自己,都是相信了武則天的帝王之術,是被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