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例外狀態

    這個問題很大,不過要回答得好卻不容易。因為魯迅太複雜了,要真的瞭解,起碼需要對等的知識容量和智慧,否則就是“偉大也要有人懂”。不過,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用以前說過的話來講,我不太相信有“自在之物”、“自在事實”的存在,“始終必須首先植入一種意義,才能造成事實”。“一事物的本質不過是關於‘此物’的見解而已”。所以尋求一個問題的圓滿答案是做無用功,對一個事物的真正認識從來不以量的多少來定論。所以,“基本的問題一直是‘對我來說這是什麼?’”。更徹底地講,我不關心這些問題最後的答案,而執著於它們帶給我的啟示,它們自然會發散到讀者的視野裡。也就是說,我不關心人們心中的魯迅形象問題,不關心由不同標準整合後得到的所謂“客觀性”。我也無意對魯迅進行價值評價,不關心學界的結論,也不相信。魯迅形象的評價也許會牽連到問題所生髮的一些關係中,但不在我關心的問題範疇裡。因為,這對我毫無意義。只有一個私人性的魯迅、人的魯迅、回到常識中的魯迅,才會對另一個體產生意義和價值。這完全區別於打“魯迅牌”的利益行為——這些都是曾經的看法。

    所以,重新在這個理解的過程中創造和豐富主體性的自我。放棄覆蓋在魯迅身上的各種身份的外衣,進行直接的生命的對話,兩個魂魄置身荒野的對話。我願意放棄觀念的操作,投身於物件之中,貼著自己的肉身來寫魯迅。物件化魯迅也許是容易的,而同時將自己物件化就較為困難,因為必須將自身置於歷史的旋渦、急流中,冒精神的險,體驗歷史的緊張感,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在精神氣質上去把握魯迅。這是一種生產性的解讀,自我獲取營養的過程。對學院學術中在不和主體相關聯的情況下進行知識生產的方式毫無興趣。渴求的並不是僵死的知識。拒絕空洞的自戀的缺少人生熱情的知識生產,因為這種知識生產缺乏內在的自省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歌的男粉為什麼一直號稱比女粉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