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唐珍文化

    先說有沒有,再論為什麼。

    首先,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是歪理邪說麼?

    首先要考慮說話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作為當代人所站的角度。

    朱熹,史稱朱子,儒學集大成者,他可能是繼孔孟之後最著名的一位儒學家了,連康熙帝都曾評價道:“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那麼朱熹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的提出者麼?

    《禮記·樂記》記載:“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

    朱熹所提正式從上面那句話演變而來的,故而他可算是這個概念的發揚光大者。

    那麼這個理念該怎麼理解呢?

    《朱子語類》中記載朱熹的話:“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所以“存天理,滅人慾”正確的解讀方式是: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事。即人的慾望必須要有一個限度,所以朱熹消滅的是過度的慾望,是為所欲為,而不是正常的欲。

    所以朱熹作為這句話的倡導者,站在理學研究的範疇內,這個理論不能被視為“歪理邪說”。

    至於朱熹的理論後來被推上官方舞臺,成為面對廣大民眾的一種現實的社會倫常,淪落為扼殺人性的軟刀子,這個錯誤是當時統治機構為了維護政權而把思想官方化導致的。

     

    綜上所述,從理論角度說,朱熹的理論不能算是“歪理邪說”

    故而談不上“為什麼是歪理邪說”

  • 2 # 萍常心W

    說朱熹理學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是歪理邪說,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要知道,每一種學說能夠留存長久,必有它存在的道理。開始之時,他代表的是先進思想先進學說。

    存天理滅人慾,後世之人過多的、單方面從“滅人慾”剖析解讀,在下以為這句話本意是沒有毛病的。存天理滅人慾可以從很廣泛的角度去理解。現在天氣冷了,我們要穿衣要保暖,這是天理;但有些人非要穿裘皮貂絨招搖過市,這就是人慾。我們肚子餓了,要吃飯要填飽肚子,這是天理;但如果你非要珍饈美味燕窩魚翅刺身,這就是人慾。我們生活要有安居容身之所,這是天理;但很多人追求大別墅大豪宅,卯足勁兒的跟人家比裝修比名貴傢俱,這就是人慾。為了能夠好好生活,我們要有一份工作,這是天理;可社會上有大量的人驅逐名利,權慾薰心,這就是人慾。為了開闊眼界享受生活,我們要去旅遊,這是天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滿世界跑,好像沒有去過美國,英國法蘭西就說不過去,覺得就在自己國家溜噠是老土,這就是人慾。

    說“名利最為浮世重,中古今能有幾人拋。”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皆說明了人慾之重!

    朱熹理學被清朝統治者,為了征服麻痺控制漢人思想,大加解讀斷章取義,所以造成了片面狹義的理解。

  • 3 # 仁己及人

    你的說法才是歪理學說。所以中國歷史研究一定不能聽專家的。尤其是在階級,利益,剩餘價值這樣的理論中成長的專家的。

    天理的意義,在天為道,在地為德。天理是什麼,就是仁義禮智信。存天理,就是要儲存住天理,就是仁義禮智信。人慾即殺盜淫妄酒。存天理,滅人慾是一種價值觀。我如果讓你不吃飯,是不是不仁,仁是天理,但我你要殺生或者殺人,這是不仁之人慾。這才是仁政的來源。

    理學終宋一朝,寬容待人,善待士大夫,同時愛護動物,行仁,放生,得到了極大的福報。但就是由於商業化太濃厚,並沒有阻止人民的亂殺生,導致了那三百年最大的因果輪迴。但仁風傳到日本後,仁的表現形式是不殺生吃肉,日本平平安安,到近代哪怕裝備不行,運氣也非常好。所以一切修行都說:以戒為本

  • 4 # 吳百蘭

    朱熹是倡導儒家學說的領袖之一,他提倡“存天理滅人慾”。

    結果自己身受其害。

    朱熹晚年可能也是蒙圈了,收一名女扮男裝的學生。待朱熹發現這名學生是女娃時,倆人已經日久生情。

    無奈的朱熹為嚴防死守,他自己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也只能忍痛割愛地將女學生攆下山。

    可是,朱熹發現自從攆走自己的女學生後,每天因缺失了聞琴舞劍,而無心練劍。

    朱熹開始懷念起。他與女學生的那種女娃彈琴,我舞劍的美好日光。

    吃飯時,也因少了女娃學生的陪伴,茶飯也不香了。

    鬱悶的朱熹,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是泯滅人生的歪理邪說。

  • 5 # 司馬不妨

    朱熹的天理其實是人倫,這種人倫,歸根結底是三綱五常。人慾,顧名思義,是人類的正常慾望。朱熹倡導存天理滅人慾,就相當於說,你不要吃飯,要省下來給皇上吃,你爹餓了想吃肉,你就殺了老婆做紅燒肉給你爹吃,因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這,還不夠邪惡嗎?

  • 6 # 打漁讀書

    朱熹繼承了北宋二程的理學,並吸引融合了張載等其他學者的學說,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世稱“朱子”,朱熹一生致力於《四書》、《大學》的註釋與闡發,著有《四書集註》、《四書或問》,使得《四書》成為儒學經典。

    朱熹講:“存天理,滅人慾”,被很多人記住並斷章取義地誤解誤讀,斥為不講人性、扼殺人性,多言“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等等。現在我們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那麼就要知道在朱熹眼中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理學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重義理,二是講倫常。在理學家眼中看來,理是本體,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據或本原。朱熹曾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亦無人無物。”

    “存天理,滅人慾”,正確解讀方式是: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慾望的事。即人的慾望必須要有一個限度,所以朱熹消滅的是過度的慾望,是為所欲為,而不是正常的欲!

    根據《朱子語類》裡面的記載,我們便可以有個瞭解。卷十三說“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這幾話非常好理解,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人慾”不是指的人的基本需求慾望,而是超出基本需求之外的慾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這些慾望是要革除的!

  • 7 # 蘭影竹風

    不管是什麼時代,人既是社會的人,也是自然的人!

    人生來先有自然屬性,之後才有社會屬性!

    何為自然屬性,就是與自然生物生命相關的生存,發展,廷續,繁衍,競爭!

    何為社會屬性,就是與人類社會群體相關的禮教,秩序,組織,外交,相處,競爭!

    人慾屬於人自然屬性方面的範疇,是客觀存在的!

    朱熹口中的“天理”屬人的社會屬性方面的範疇,即社會的組織,禮教,道德,秩序等方面。朱熹主張的所謂“天理”多數就是儒家專門愚弄人民,為封建統治秩序服務的綱常倫理,三重四德!這不是天理,這是偽“天理”,真正的天理是為人和自然客觀運轉規律的,社會和人也是相互服務的!

    而因為這些所謂的“天理”而要壓滅自然客觀存在的人慾,這是反人性的,所以是歪理邪說!

    講個道理,大禹的父親治水,用堵,沒有成功;大禹治水用疏導,成功了!客觀自然存在的物是無法壓制的,必須正確的疏導才能去其害!

    人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來論,不是對立不相容的,因為人的生存特性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競爭!

    人的智慧和知識更決定了這發展中的競爭是有序的,智慧和知識不是無情的根源,相反,知慧和知識是溫情的源泉!智慧和知識更是人與其它動物的最大區別!

    朱熹主張用人的社會屬性中的偽道行去壓制客觀真實存在的人的自然屬性,這不是協調疏導發展,相反,這是在製造矛盾!所以這個矛盾後來產出了一大群“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儒家偽君子!

    我可以說,美味是人補充營養,強健體魄,繁衍生命的正常需要!

  • 8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朱熹倡導的去人慾,存天理之說不存在歪理邪說。而是出於儒家的道德準則。

    理指的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萬物都要尊循的永恆存在的普遍原則。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每個人身上指的是人性。朱熹所說,這是將個體生命結合社會和宇宙的根本道理有機地聯絡在一起。

    朱熹所指“天理”即《三綱五常》;“人慾”所指即是違背“三綱五常”的動機和行為所相對立的,“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這些理論是告誡我們人類應該杜戒私慾,也便是說,人私心重了就會做壞事,而理則有誠、信、禮等的含義。

    朱熹所說的意義在《三綱五常》裡均有了包含的定義。不過,去人慾存天理之說在歷史上也不是朱子首創立論,更早的是《四書集註.孟子》。

    ”仁義根於人心之固在,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

    《四書集註.孟子》。

  • 9 # 書海無塵

    一個時代講一個時代的話

    朱學是儒學的發揚和光大這是要肯定的

    不然也不會有廣泛的傳承

    但是時代一旦起了新變化

    墨守成規就是相對性的退步

    那麼儒學出路在哪裡

    人慾存

    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學興起了

    儒學又一次獲得了新生

    歷史上又一位大儒誕生了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字陽明

    名如其人

    堅守仁義我心光明

  • 10 # 赭紅

    熙熙攘攘的人無以計數,留名者有數,朱熹是無以計數之有名者。

    歪理邪說不過一人之詞,歪理邪說也要理通說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