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應該嗎?
13
回覆列表
  • 1 # 考古系大師姐

    以現代的情況來說,中國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外國的節日是為了娛樂。紀念相對來說就有那麼一點沉重了。雖然聖誕節、萬聖節本身也是為了紀念,但是對於華人來說,還是娛樂性佔了主導。在城市生活節奏日漸加快,人均壓力飆升的今天,那些娛樂性強,可以釋放情緒的節日被人們所重視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傳統節日失寵了?

    其實在最早,中國節日的娛樂性也是很強的。“上元節(元宵節)”是為了紀念每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誕生於漢武帝時期,用來祭祀“太一神”。《隋書·音樂志》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賞燈約會,這在當時也是嗨一個通宵的節日。要是想象不來那個場景,可以看這幅明代的畫作《上元彩燈圖》。黑壓壓的一片,全是人,不比當下的平安夜差。

    歐陽修就寫過著名的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但是隨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對詩行酒令變成了划拳骰子、猜燈謎變成了吃雞、賞月變成開房,我們大多對上元節的概念只剩下吃元宵了。

    清明節祭祖掃墓,這項傳統流傳下來了,但是踏青迎春這項功能相對就被弱化了,對我們來說,意義是可以放三天假。最重視這個節日的莫過於喪禮店的老闆。

    早幾年,南韓江陵端午祭申遺,華人憤怒異常,到處搖旗呼籲“端午節是我們的”。然而我們大多數只是吃個粽子就這麼過了,少數地區會組織賽龍舟。而南韓是有整套祭祀儀式都儲存下來,民眾參與率也極高。只能怪我們沒有保護好。

    還有中元節、乞巧節、中秋節、春節、等等,如何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再次鮮活,適應當代社會,任重而道遠。

  • 2 # 羅文益

    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了,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的鴻溝太大,過春節聚到一起,七大姑八大姨問的全是你今年考的怎麼樣?什麼時候娶媳婦兒?工資是多少啊?什麼時候回來工作啊?什麼時候給我大嬸子的二表姑的哥哥的孩子補補功課啊……

    你說討厭不討厭。

    相比之下,上一輩人不過,主要是年輕人在過的“聖誕節”,就顯得有意思多了。大家聚在一塊兒,聊的都是自己願意聊的話題,人與人之間,也有合適的距離,尊重彼此之間的隱私,所以,很多年輕人,就比較喜歡過聖誕節。

    但其實呢,中國的聖誕節和西方本來的聖誕節早就大不相同了,西方的聖誕節是他們的“春節”,具有很強烈的基督教色彩,畢竟是“聖誕”。這在中國的聖誕節裡面基本上看不到。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春節之所以冷清,是因為大家都待在家裡,街上的商家店鋪,基本上都關了門,大家都宅在家裡面看電視。聖誕節就不一樣,很多人雖然在過節,但更多的其實是在消費,這意味著,大家不會宅著過,而是走到大街上,去約飯、約會、買禮物、看電影、逛遊樂園……然後呢,商家為了吸引顧客,就把門面做得非常亮眼,各種燈閃啊閃,一派十分熱鬧的樣子。

    這樣一來,即便確實沒有幾個人在過節,但是整個氛圍,卻十分熱鬧,搞得大家好像都在過聖誕節一樣。

  • 3 # 簡族

    不得不說,現在是一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的特點是什麼,是情感,或是對於古人的紀念。而外華人的節日則是依託於他們的文化而出現的。聖誕節也好,萬聖節也罷,不身處於那種文化之中,也就只剩下娛樂了。

    聖誕節起先是宗教的節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耶誕節,即耶穌的誕辰。對於基督教的教徒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這裡還有一個日子為1月6日,是作為耶穌受洗的紀念。後來由於基督教的廣泛發展,聖誕節逐漸的在近代完成了去宗教化,變成了西方國家普遍接受的節日。這時候的聖誕節可能就失去了一定的原本的味道。這樣的聖誕節再傳入亞洲國家,剩下的也就是形式罷了,你我不是基督教徒,無法理解聖誕的含義的。

    其實仔細想想,在中國的聖誕節,和我們所自創的那些娛樂節日有什麼區別麼,就如同雙11這個近幾年出現的”節日“一樣,聖誕節不過是我們娛樂的一個藉口罷了,就算沒有聖誕節,還會有其他的這樣的節日的出現。我不希望看到中秋、清明這樣的節日變得娛樂化,它們本該就是情感的寄託。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不該受到這樣的泛娛樂化所幹擾的,只有這樣,方能真正的傳承。

  • 4 # 上頭派掌門

    雍正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國內傳教,並限制對外貿易。乾隆實行“一口通商”,只留下廣州,其他口岸全部關停。鴉片戰爭後,國門被利炮堅船打破,華人開始睜眼看世界。文化輸入往往是侵略的起點,歷史上傳教士總是在充當西方侵略者的先行軍。改革開放後,華人張開雙臂去擁抱世界,外國文化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經歷了文革十年的破壞,我們對傳統文化不再信賴,不再依賴,有些人甚至真的相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美鈔滿世界亂飛,滿中國亂飛,隨之而來的是歐美文化的強勢輸出。

    改革開放走過了四十個年頭,其實聖誕節的火熱不過十五年左右。文化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經濟問題,聖誕節的火熱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初期,華人連吃都吃不飽,誰會去過什麼洋節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外國工業產品、文化產品中附加的文化資訊被迅速接收,開始了本土化之路。中國的基督教徒逐年增加,人數已達數千萬,聖誕節由此紮下深根。

    拋開宗教色彩,聖誕節自身也有獨特的魅力。我們的傳統節日要麼以吃為主,要麼太過嚴肅正式,聖誕節帶著童真,是一個全家歡的快樂節日,於是逐步受到人們的認可。總結一下,聖誕節的火熱有以下幾個原因:宗教色彩,聖誕節的自身優勢,歐美的文化輸出,傳統文化的式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最後還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的趨同。洋節的風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沉澱,倘若我們遺棄了民族節日,唯洋節是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我們開始設法復興傳統節日,去年更是禁止中小學過聖誕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護好傳統節日,就是在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國文化歷來包容,如一個大花園,基督、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都只是繁花一朵。每年一到聖誕,商人瘋狂逐利,聖誕頌歌四起,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氣氛。其實,聖誕的瘋狂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永遠不忘自己從哪來,自己是誰。

  • 5 # 候鳥3568

    別以偏概全,反正我們這裡沒感覺到火熱狀態,倒是商家拿來促銷而搞得熱鬧,這節日只不過是某些人拿來裝逼的藉口而已,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有毛關係,又不放假又不雙薪的~

  • 6 # 考古系大師姐

    以現代的情況來說,中國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外國的節日是為了娛樂。紀念相對來說就有那麼一點沉重了。雖然聖誕節、萬聖節本身也是為了紀念,但是對於華人來說,還是娛樂性佔了主導。在城市生活節奏日漸加快,人均壓力飆升的今天,那些娛樂性強,可以釋放情緒的節日被人們所重視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傳統節日失寵了?

    其實在最早,中國節日的娛樂性也是很強的。“上元節(元宵節)”是為了紀念每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誕生於漢武帝時期,用來祭祀“太一神”。《隋書·音樂志》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賞燈約會,這在當時也是嗨一個通宵的節日。要是想象不來那個場景,可以看這幅明代的畫作《上元彩燈圖》。黑壓壓的一片,全是人,不比當下的平安夜差。

    歐陽修就寫過著名的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但是隨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對詩行酒令變成了划拳骰子、猜燈謎變成了吃雞、賞月變成開房,我們大多對上元節的概念只剩下吃元宵了。

    清明節祭祖掃墓,這項傳統流傳下來了,但是踏青迎春這項功能相對就被弱化了,對我們來說,意義是可以放三天假。最重視這個節日的莫過於喪禮店的老闆。

    早幾年,南韓江陵端午祭申遺,華人憤怒異常,到處搖旗呼籲“端午節是我們的”。然而我們大多數只是吃個粽子就這麼過了,少數地區會組織賽龍舟。而南韓是有整套祭祀儀式都儲存下來,民眾參與率也極高。只能怪我們沒有保護好。

    還有中元節、乞巧節、中秋節、春節、等等,如何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再次鮮活,適應當代社會,任重而道遠。

  • 7 # 羅文益

    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了,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的鴻溝太大,過春節聚到一起,七大姑八大姨問的全是你今年考的怎麼樣?什麼時候娶媳婦兒?工資是多少啊?什麼時候回來工作啊?什麼時候給我大嬸子的二表姑的哥哥的孩子補補功課啊……

    你說討厭不討厭。

    相比之下,上一輩人不過,主要是年輕人在過的“聖誕節”,就顯得有意思多了。大家聚在一塊兒,聊的都是自己願意聊的話題,人與人之間,也有合適的距離,尊重彼此之間的隱私,所以,很多年輕人,就比較喜歡過聖誕節。

    但其實呢,中國的聖誕節和西方本來的聖誕節早就大不相同了,西方的聖誕節是他們的“春節”,具有很強烈的基督教色彩,畢竟是“聖誕”。這在中國的聖誕節裡面基本上看不到。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春節之所以冷清,是因為大家都待在家裡,街上的商家店鋪,基本上都關了門,大家都宅在家裡面看電視。聖誕節就不一樣,很多人雖然在過節,但更多的其實是在消費,這意味著,大家不會宅著過,而是走到大街上,去約飯、約會、買禮物、看電影、逛遊樂園……然後呢,商家為了吸引顧客,就把門面做得非常亮眼,各種燈閃啊閃,一派十分熱鬧的樣子。

    這樣一來,即便確實沒有幾個人在過節,但是整個氛圍,卻十分熱鬧,搞得大家好像都在過聖誕節一樣。

  • 8 # 簡族

    不得不說,現在是一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的特點是什麼,是情感,或是對於古人的紀念。而外華人的節日則是依託於他們的文化而出現的。聖誕節也好,萬聖節也罷,不身處於那種文化之中,也就只剩下娛樂了。

    聖誕節起先是宗教的節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耶誕節,即耶穌的誕辰。對於基督教的教徒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這裡還有一個日子為1月6日,是作為耶穌受洗的紀念。後來由於基督教的廣泛發展,聖誕節逐漸的在近代完成了去宗教化,變成了西方國家普遍接受的節日。這時候的聖誕節可能就失去了一定的原本的味道。這樣的聖誕節再傳入亞洲國家,剩下的也就是形式罷了,你我不是基督教徒,無法理解聖誕的含義的。

    其實仔細想想,在中國的聖誕節,和我們所自創的那些娛樂節日有什麼區別麼,就如同雙11這個近幾年出現的”節日“一樣,聖誕節不過是我們娛樂的一個藉口罷了,就算沒有聖誕節,還會有其他的這樣的節日的出現。我不希望看到中秋、清明這樣的節日變得娛樂化,它們本該就是情感的寄託。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不該受到這樣的泛娛樂化所幹擾的,只有這樣,方能真正的傳承。

  • 9 # 上頭派掌門

    雍正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國內傳教,並限制對外貿易。乾隆實行“一口通商”,只留下廣州,其他口岸全部關停。鴉片戰爭後,國門被利炮堅船打破,華人開始睜眼看世界。文化輸入往往是侵略的起點,歷史上傳教士總是在充當西方侵略者的先行軍。改革開放後,華人張開雙臂去擁抱世界,外國文化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經歷了文革十年的破壞,我們對傳統文化不再信賴,不再依賴,有些人甚至真的相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美鈔滿世界亂飛,滿中國亂飛,隨之而來的是歐美文化的強勢輸出。

    改革開放走過了四十個年頭,其實聖誕節的火熱不過十五年左右。文化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經濟問題,聖誕節的火熱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初期,華人連吃都吃不飽,誰會去過什麼洋節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外國工業產品、文化產品中附加的文化資訊被迅速接收,開始了本土化之路。中國的基督教徒逐年增加,人數已達數千萬,聖誕節由此紮下深根。

    拋開宗教色彩,聖誕節自身也有獨特的魅力。我們的傳統節日要麼以吃為主,要麼太過嚴肅正式,聖誕節帶著童真,是一個全家歡的快樂節日,於是逐步受到人們的認可。總結一下,聖誕節的火熱有以下幾個原因:宗教色彩,聖誕節的自身優勢,歐美的文化輸出,傳統文化的式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最後還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的趨同。洋節的風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沉澱,倘若我們遺棄了民族節日,唯洋節是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我們開始設法復興傳統節日,去年更是禁止中小學過聖誕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護好傳統節日,就是在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國文化歷來包容,如一個大花園,基督、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都只是繁花一朵。每年一到聖誕,商人瘋狂逐利,聖誕頌歌四起,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氣氛。其實,聖誕的瘋狂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永遠不忘自己從哪來,自己是誰。

  • 10 # 候鳥3568

    別以偏概全,反正我們這裡沒感覺到火熱狀態,倒是商家拿來促銷而搞得熱鬧,這節日只不過是某些人拿來裝逼的藉口而已,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有毛關係,又不放假又不雙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星稱遭海關刁難,監控還原真相後網友憤怒了:明星也是人,不要高人一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