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孔子是聖人 而之後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稱為亞聖 亞聖 (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透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透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透過對人性的瞭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孔子是聖人 而之後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稱為亞聖 亞聖 (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透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透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透過對人性的瞭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