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imeCN

    在中國,大凡讀過書的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典故,而華人除了一些舊社會長大還健在的人之外,又基本都讀過書,所以,華人是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典故的,說的是蜀後主劉禪國滅後,到了洛陽,一次宴會上,曹魏大司馬司馬昭心血來潮,命人表演蜀國的歌舞,其他蜀國故臣都悲傷形於顏色,唯獨劉禪聽得很開心,完全沒有一點悲傷的樣子。司馬昭就問就問劉禪:“你思念蜀國嗎?”劉禪說:“我在這裡過得很愉快、很滿足,不思念蜀國。”

    從此,劉禪就成了千年的笑柄,被視為沒心沒肺的典型代表,這件事也作證了劉禪作為扶不起的阿斗的歷史形象。這種評價在近現代有了改變,不少人開始為劉禪鳴冤叫屈起來,認為古代的權利鬥爭過於激烈,曾經做過皇帝的人基本上不會有好下場,而劉禪是善終的,這是劉禪裝傻賣乖的結果,可以說明劉禪很聰明。

    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不是沒有原因的。古人看重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像劉禪這樣把偌大一個國家給弄滅亡的,本身已經足夠讓人鄙視了,所謂“樂不思蜀”什麼的,只是一個廢物的白痴言論而已。近現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個人的價值慢慢被拔高,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意識逐漸淡漠。劉禪的亡國也就更容易被人原諒,轉而欣賞他裝傻苟活的機智了。這是兩種價值觀的差異,孰是孰非,由於話題過於宏大,我無法分辨。這裡僅就簡單的歷史事實層面,探討一下劉禪的“樂不思蜀”是出於求生而故意說的,還是真情流露。換言之,劉禪是裝傻還是真傻。

    先亮明我的觀點,我認為劉禪是真傻,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這個典故只是故事的一個片段並不完整。事實上,那次聚會後,劉禪的一個故臣叫郤正的,就跟告訴劉禪,他這說話太不得體了,招人笑話,下次司馬昭再問,要哭著回答“先人的墳墓都在西邊,離自己太遙遠了,自己無日不思念”,說完還要閉上眼睛,作悲傷狀。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了一次,劉禪就照郤正教的說了一遍。司馬昭很奇怪,說:“這話聽起來怎麼這麼像郤正說的?”劉禪大吃一驚,眼睛盯著司馬昭說:“是他教我的。”司馬昭和其他在場的人鬨堂大笑。故事後面的一部分當然更能表現出劉禪的傻勁兒,不過,司馬昭要是沒多那一句嘴,劉禪的“得體之言”豈不是有悖於裝傻充愣的宗旨了嗎?可憐的是郤正,他想到了司馬昭會再問劉禪思不思蜀,卻沒提防司馬昭居然這麼瞭解自己說話的風格,讓劉禪鬧了更大的笑話。

    第二,現代人只要稍微懂一點中國歷史的都知道,新政權的開國之君殺就政權的亡國之君是常例。所以,我們看出了劉禪亡國之後身處的危險境地,以至於我們認為,他非得裝成白痴,讓司馬氏覺得他沒有威脅,才能苟活一條性命。

    這種看法,不能說是錯的,但卻混淆了時代,劉禪那時候,這種做法還是很不普遍的。比如,周赧王和漢獻帝就是善終的,至於秦王子嬰,劉邦入關時也沒殺他,當時的人也不認為該殺,後來他被項羽殺了,成了項羽殘暴的例證之一。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也是善終的,不過,劉禪投降時,曹奐還沒有遜位,對於劉禪沒有參考價值,就不多說了。

    其實,這種殺舊政權亡國之君的“常例”是從南朝宋的建立者劉裕開始的。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劉裕滅晉後,不僅殺了晉恭帝司馬德文,更是大肆屠戮晉室宗室,從此舊政權的亡國之君鮮有善終者。南朝宋的劉昱、劉準,南朝齊的蕭寶融,南朝梁的蕭方智,北周的宇文闡,隋朝的楊侗、楊侑,唐朝的李曄、李柷,無一不是橫死。

    所以,現代人對劉禪安危的擔憂,多少有點一廂情願意思。

    第三,我們如果看看三國時期的三個亡國之君——劉禪、曹奐、孫晧,再加上一個也曾經是曹魏皇帝,被司馬家篡奪權利,最後被逼退位的曹芳,這四個人中,無論怎麼看,劉禪都是最不該死的。

    先來看曹芳和曹奐。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養子,曹魏正式的第三位皇帝,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掌權,曹爽被族誅,幾年後曹芳退位,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做了皇帝。之後曹芳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晉武帝)的相繼掌權,後於晉武帝太始十年(274年)去世。曹奐是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他是在曹髦被弒殺後等上帝位的,鹹熙二年(265年),曹奐遜位於司馬炎,晉朝建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後於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幾歲。

    亡國之君分兩種,一種是權力被權臣架空而亡國的,一種是被其他國家攻滅而亡國的。對於新政權的開國皇帝而言,一般是前一種亡國之君的威脅比較大。因為新皇帝的權力根基是寄生於舊政權中長大的,互相之間的聯絡太緊密,不可能輕易剝離開,也就很難確定新政權裡會有多少“心懷故國”的不安定分子。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了亡國之君,絕了其他人的念想。而後一種亡國之君的權力根基往往隨著國家的滅亡被摧毀了,就算這些力量能重新組織起來,也只能在地方搞個叛亂什麼的,傷不到新政權的根本。例如,同樣是被因為隋朝而亡國的,陳朝的成年皇帝陳叔寶可以活,而北周的未成年皇帝宇文闡則必須死。曹芳和曹奐是第一種國君,而劉禪是第二種,沒理由司馬氏不殺曹奐而要殺劉禪。

    再來說孫晧,這人的性格陰狠乖戾、殺人如麻,權力慾強,自尊心也強。吳國滅亡之後,他被俘虜到了洛陽,晉武帝司馬炎非常高興,大宴文武官員及四方使者,席上給孫晧特地安排了個座位,並熱情地對他說:“我設這個座位等你很久了。”這句話刺傷了孫晧的自尊心,他馬上說:“我在南方也設了一個這樣的座位等陛下很久了。”像孫晧這樣倔強不服、出言不遜都能善終,沒理由劉禪非要出賣自己的人格和自尊才能苟活。

    更何況,劉禪是這三人中第一個亡國的,蜀國滅亡後的十六七年吳國才滅亡,司馬氏出於減輕滅吳阻力的考慮,也會留劉禪一條性命的。

    第四,劉禪裝傻就能說明他沒有威脅嗎?未必。明清易代之際,很多人假借朱三太子的名義造反,真實的朱三太子本人反倒只想做個平頭百姓,沒有參加任何造反行動。結果如何,清廷抓住朱三太子後,照樣拉菜市口斬首,為的是“以絕後患”。蜀國滅亡後,姜維投降了鍾會,鍾會大軍還在還師的路上,姜維就慫恿鍾會造反。姜維是真的認為鍾會造反能成功嗎?也不是,他只是希望藉此將魏國這灘水給攪渾了,好乘亂迎回劉禪,重建蜀國。最後他失敗被殺了。就這一件事,假如司馬氏想殺劉禪,劉禪是無法透過裝瘋賣傻躲過去的。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劉禪的“樂不思蜀”言論,只是沒心沒肺的表現,跟他的善終沒有太大的關係。說他是為了活命而裝傻,不符合實情。

    事實上,劉禪的歷史形象是早有定論的,近現代的某些人以劉禪的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就認為劉禪是裝傻求活,進而推論出劉禪聰明,這是很奇怪的。其中的原因除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和一些人譁眾取寵的心理外,恐怕也不乏近現代人自以為沐浴了西方“先進”文明之光,自覺不自覺中用一種俯視的眼光看待中華文化,才如此不尊重古人的觀點,憑藉一點小聰明就迫不及待地推翻古人的結論的緣故。

  • 2 # 釋俗子

    主要是蜀漢投降了,歷史上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劉備之子,皇室血脈,身負歷史重任,上下五千年,有多少亡國之君,又有多少投降的皇帝。這只是《三國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已,也是小說戲劇化的描寫,幾千年留下的笑談。劉備託孤諸葛亮,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主政和施政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政策,在很多事情上劉禪都以諸葛亮的意思,包括北伐戰爭。劉禪投降,也是不得不降,免去了生靈塗炭。也是順應天意,劉禪和歷史上的秦二世經歷和歷史背景很像,劉禪有可敬之處,有難言之處,有不得已而為之。

  • 3 # 古今歷史講堂

    答案肯定不是的!劉禪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鄧艾以區區幾千兵馬打到成都城下,城高水深,糧草充足,且城內還有兩萬兵馬的劉禪,採取的不是積極抵抗,而是納城投降,最屈辱的方式結束了他爹劉備辛苦大半生,好不容易攢下的蜀漢江山!歸降晉朝後,被封安樂公,又樂不思蜀,成了名副其實的敗家子!確實,劉禪的治國能力確實不強,《三國志》陳壽在這方面也給了肯定。不過除此之外,我們換個角度去看,造成這種狀況是不是他爹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原因呢?劉備畢生精力打拼天下,六十多歲才做了皇帝,建國蜀漢。雖然劉禪以嫡長子身份做了太子,但任何事物都由劉備和諸葛亮決策,在兩個有實力的長輩面前,劉禪就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好學生!什麼事都不用他操心,劉禪呢,也懶得去操心,這樣的結果就是他沒有真正學到他爹和丞相諸葛亮治國的本事,成了一個在優越環境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劉備死後,本可以一展宏圖,無奈老爹劉備有遺訓!拜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呢“事必躬親”,依然沒有改變劉備生時的局面,所以劉禪仍沒有實際管理朝政,業務能力始終提不上來!況且又有劉備和諸葛亮這些梟雄豪傑人物的映襯,怎麼能體現出劉禪的能力呢?待諸葛亮死後,劉禪終於真正開始掌管朝政了,可這時他才發現,一直以來自己被壓抑難於發號施令的事此時卻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沒有了他爹劉備和諸葛亮在前面為他遮風擋雨,自己面對各種雜亂的朝政,他感到是多麼的力不從心啊!但他很聰明,自己不是行家,可以找幫手,啟用蔣琬,費禕,董允為相,並支援姜維積極北伐,繼續完成他爹劉備的“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政策!至於寵信黃浩,雖然對蜀國的朝政有害,加速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但這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戰略上大的失誤,荊州的丟失,集團內部人事和權利分配的不平衡,造成相互的掣肘,另外一點後繼人才匱乏,造成沒有合適的接班人選。還有一點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地域狹小,國力不強!“樂不思蜀”,是影射劉禪無能懦弱,心無大志,其實這是極其聰明的一種表現!要麼抗爭到底,要麼徹底投降,只有這樣方能長命!南唐後主李煜不就是投降北宋後,還寫什麼《虞美人》,什麼“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而丟的命嗎?所以說,劉禪雖然在治國方面確實短缺,但卻不是一無是處,否則這豈不是也在侮辱一代梟雄劉備的智商嗎?

  • 4 # 老表在寧波1750584562

    你說的是三國演義,它只是一部小說而已,在三國演義,吳老師把他寫成這樣,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這就是三國演義,又不是三國志

  • 5 # 老王的歷史屋

    《三國演義》中對劉禪的描寫其實是加入了羅貫中個人的看法,並不準確。我們可以參考《三國志》進行分析:

    1、當時劉備和諸葛亮都稱他為敏絕不是套話。

    2、諸葛亮234年就死了他是263年投降的沒智慧能在亂世做41年皇帝?看看東吳亂成什麼樣子後期。

    3、諸葛亮一死馬上就廢除丞相。讓蔣晚和費一互相牽制制衡。

    4、諸葛亮北伐阿斗說我們益州很弱,並沒有優勢,這樣會把自己拖垮。可是諸葛亮不聽 。

    5、如果沒有姜為和諸葛亮阿斗絕對可以有更大作為急切北伐拖垮自己。

    6、“樂不思蜀”雖然貶低了劉禪,實際確實如此,但從劉禪自身出發,又何嘗不是明哲保身的做法。

  • 6 # 墜落星辰海

    劉禪一生好像身邊只有兩名美女相伴,這兩個人還是姐妹,她們是張飛的女兒(有張飛在前,也不敢多納妃子吧);人們總是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這樣看的最為主觀的原因是他沒有擔負起劉備的信任,反而後來主動讓出了王位,成為了別人統治下的一名小官。我們大家知道的是當年劉禪剛剛出生沒有多久便落入敵人手裡了,趙雲長費了死勁才把他救回來,然而劉備卻覺得自己的一個小兒子不值得自己一名愛將為此而冒險,接到手裡後便隨手扔到了地上。可能當時摔了腦子,後來表現的也不出色,尤其是三國演義上面,玩蛐蛐,吃好吃的,總而言之,只要是有他的鏡頭,總是在不務正業。但真正的劉禪卻不是這樣的。劉禪在位時間是三國當中對長久的一位,他挺懂得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他的妻子是張飛的女兒,他的女兒是關羽孫子的妻子;本來父親們的結義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過多的情義了,有的只是君臣之禮。所以說加強聯姻,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雖然劉備臨終託孤,交給了諸葛亮,而且諸葛亮本人是非常忠於主公的;但是劉禪若真的是一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可言,那麼他不會在劉備逝世後,慢慢的瓦解了他的部分職權,是指國內變成兩權平衡。劉備死後,交給劉禪的毫不客氣的可以說是一大堆不好的事情,正所謂內憂外患,此誠存亡之秋也。但事實劉禪做的還是不錯的,他還使得蜀國的農業得到了發展。後來諸葛亮死後,他當機立斷,選擇了不再去討伐曹操,而是韜光養晦,恢復蜀國的發展;可能當時一下感覺沒有了主心骨,整個朝廷也是萎靡不振,還竟然有人上書說諸葛亮怎麼怎麼不好,劉嬋直接下旨賜死他。劉禪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但絕對稱不上什麼扶不起牆的阿斗。

  • 7 # 國藝藏香傳統文化

    並不是這樣的!

    諸葛亮離世前一刻,劉禪一個提問,讓他發現這個阿斗“傻”的真相

    劉禪,小名叫“阿斗”。傳說是劉禪的母親:甘夫人因為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仰吞北斗星而懷孕,所以就給劉禪取了一個小名叫“阿斗”。

    甘夫人取名時可萬萬沒有想到:“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後世竟然成了“庸碌無能的人”的代名詞。

    總體來看,劉禪確實沒有帝王將相的才能,從他即位到蜀漢滅亡的一系列事件就說明了這一點。以至於民間有這樣一些諺語: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司馬昭試探劉禪——樂不思蜀

    他有些愚笨,但是他逃過了司馬昭的加害,這是運氣好還是“傻人有傻福”?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劉禪尊他為亞父,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劉禪即位後依然如此,將蜀漢維持了四十多年時間。

    而且諸葛亮在臨終的時候,劉禪問了諸葛亮一個問題,讓諸葛亮突然明白:劉禪原來並不傻!

    當年諸葛亮勸不住劉備攻打東吳為關羽和張飛兄弟報仇。使得陸遜八百里火燒連營,葬送劉備七十餘萬兵馬,大傷蜀漢得元氣。劉備也因為不滿諸葛亮的阻攔而沒有帶他一起出徵,兵敗後,羞愧懊惱不已,從此一病不起。

    劉備自感命不久矣,便以退為進,把劉禪和諸葛亮叫到病榻前,對諸葛亮說,我得兒子劉禪不才,我死後,你還是把他廢了,自立門戶吧!

    諸葛亮何等聰明啊,他看劉備這樣試探他,趕緊發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劉禪在諸葛亮盡力輔佐下成為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在位達四十一年之久。

    輔佐期間諸葛亮事無鉅細,真的是鞠躬盡瘁了,劉禪一切聽從於“相夫”,倒是一身輕鬆。

    然而,當諸葛亮在五丈原奄奄一息的時候,劉禪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前去探望。劉禪的一個問題,讓諸葛亮瞬間大悟:劉禪一點也不傻!

    原來劉禪派人問諸葛亮:“你走後,你的兒子諸葛瞻如何安排?”

    這個問題讓諸葛亮想起“劉備託孤”,也想起“曹丕廢除漢獻帝”...資訊量很大啊!這劉禪真的不傻!

    想到當時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才八歲啊,都能引起劉禪的防備,於是說了他一句話:”家中八百棵桑樹能養活他!“

    意思是不會奪取你的帝位的,打消劉禪的顧慮。劉禪縱觀多年世事,考慮地長遠,周全,看來並不傻。

    也許大家會說,蜀漢後三十年能維持下來,還不是靠諸葛亮提前的佈局和任用的人才來維持的,此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準確。

    因為:真正的主人是劉禪,這些人後來的任用罷免還不是他說了算嘛。

    有一個事例說明:姜維!

    諸葛瞻曾上奏劉禪要下掉姜維的兵權。劉禪最終並沒有採納這個意見。從客觀的角度看,當時蜀漢已經人才斷代了,姜維算得上是可用之才!

    這件事看出劉禪應該是看得清當時大局和形勢的。

  • 8 # 泡麵侃史

    估計朋友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受到影視劇中的影響吧,因為諸葛亮的名聲太大,很多的人都為了襯托諸葛亮就把這個蜀國的國主刻畫的非常的無能,但是,大家想一下,劉禪的兒子是誰,是劉備,劉備何許人也,可以駕馭眾多英雄之人,他挑選的繼承人會是一無是處。

    其次,劉禪在位四十多年,在位時間之長,歷史哪一位皇帝可以和他相提並論,如果說這樣的人還是一無是處的話,那麼做人真是非常的困難啊。劉禪對於自己的定位是非常的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內斂,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知道如何和諸葛亮這樣的牛人合作。

    知道自己不需要太多的智慧,知道諸葛亮死後自己的處境,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還是非常值得大家欣賞的,諸葛亮我們做不成,但是劉禪也許還是可以努力努力的。

  • 9 # 最美牛城

    阿斗並不是真的一無是處,阿斗的才能其實是被諸葛亮的光輝所掩蓋了。

    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苦撐蜀漢,功高勞苦。可是他也大權獨攬,以長輩自居教導劉禪,對一個君王來說,生活在臣下的光環裡,心情應當很複雜吧?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阿斗的話語並不大,手下大小官員都唯諸葛亮是命令,所以阿斗顯得越來越無能。

    但當諸葛亮在五丈原奄奄一息的時候,劉禪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前去探望。劉禪的一個問題,讓諸葛亮瞬間大悟:劉禪一點也不傻!

    原來劉禪派人問諸葛亮:“你走後,你的兒子諸葛瞻如何安排?”

    這個能說明阿斗一無是處嗎,其實這都是諸葛獨攬軍權,現實環境造成的一個片面效果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1.歷來末代亡國帝王都沒有好名聲,阿斗首當其衝,並非真的扶不起,請問誰來扶?自己的父親劉備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從來沒有教育孩子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更何況治國安邦?蜀國建立後,因為是太子就直接為政一方了,又沒有誰來監督他,哪裡來的進步?到白帝城託孤時,老爸有言在先,能扶則扶,不能扶諸葛亮你就取而代之吧!這是人話嗎?這對阿斗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可以說此話讓阿斗喪失了所有的自信與自尊。

    2.為彰顯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羅貫中同志不遺餘力地渲染諸葛亮如何苦撐蜀漢危局,如何勞苦功高;但看前、後《出師表》,就近兩千年前的君臣關係來忖度:出師表並非臨別留言表忠心,硬是把個皇帝當成小孩子來訓斥了,但當時諸葛亮大權獨攬,阿斗生活在政治強人的光環下,縱使有自己的主張與抱負能實現嗎?

    3.蜀國亡在阿斗執政期間不假,但蜀國本來就是窮鄉僻壤,鬼不生蛋的地方,諸葛軍師為了實現先帝遺願,六出祁山已弄得民生凋敝,國力幾近捉襟見肘了;諸葛亮駕鶴西去後,軍事接班人姜維還九伐中原,巨大的成本支出,阿斗能維持下來,確屬不易;所以阿斗絕非一無是處的庸才。4.設身處地,如果你是阿斗,你怎麼生存下去,我個人覺得他是有一定本事的人,能在風雨飄搖中讓一個千瘡百孔的蜀國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他當政期間,類似於東吳的軍事流血政變沒有發生,魏國改朝換代前讓曹氏子孫遭殃(如高平陵之變)的事也沒有發生!

    就一個“樂不思蜀”把個未代帝王弄得面目全非了!我想:如果沒有兩把刷子,他是得不到壽終正寢的,無論如何,他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執政長達四十一年,單憑這一點,就能想像出,阿斗是忍辱負重的人,能審時度勢而委屈求全,並不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嫣羅晉從相識到相愛,拍了5部劇,哪一部是你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