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生命在於運動,這對殘疾人來說尤其重要,運動是康復的理論基礎,也是康復醫療的一個指導思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打仗出現了許多傷殘士兵,當時在歐洲就有人提出把傳統治療與動力治療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傷殘人的康復。當時在國際上也有人稱它“第三醫學”,也就是指體育康復。  但是過去有一種狹義的理解,認為體育與殘疾人無緣,體育運動對殘疾人會帶來危險;對殘疾人的軀體有害而無益,”殘疾人的生活主要是躺在病床上“靜養”,要限制病人活動。結果,造成殘疾人的精力日益衰退,病情愈來愈重。這是因為殘疾人部分肢體或全部肢體受到損傷後往往由於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了體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體力也大大減少,從而使得他們的運動器官及其緊密相聯的人體各個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也相應下降。這不僅表現在速度、靈敏、耐力等素質上,而且也反映在內臟機能上。由於機能和功能的下降進一步限制了他們進行體力活動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在這種惡性迴圈影響下,殘疾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均較正常人有明顯的差別。  但那些經常系統參加體育運動的殘疾人,可以有效地改進各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整個機體的能力。尤其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展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殘疾部位也不能說完全定型,仍潛伏著轉化的可能性,“用進廢退”合理的功能鍛鍊,不僅可以避免殘疾部分的肌肉萎縮和神經壞死,而且使機體獲得改善與發展,即使難以恢復的肢體功能,由於人體是一個整體,各部位各系統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由於其它部位功能增強了,也能得到部分代償。  在生活中不難看到:一個殘疾人從輪椅車上摔下來,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爬上輪椅。但我們看到參加輪椅籃球賽的運動員,在雙方激烈的爭奪時,輪椅翻倒了,運動員被摔出好幾米遠,但運動員硬是依靠自己有力的雙臂,支援著身體爬上輪椅繼續比賽。  體育運動對於盲童更具有特殊的保健意義。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盲童的機體靈活性,面板的靈敏度和機體運用等自然力、並能啟發盲童進行空間思維和記憶,發展聽覺,提高定向和平衡能力,培養人體的正確姿勢,從而使盲童各器官系統得到統一協調的發展,以彌補視覺缺陷。  眾所周知:一般正常的兒童在體育活動中都是用視覺器官來認識體育運動的場地,器械和不同的動作,而失去視覺的盲童,只能透過其它感覺的代償作用來彌補視覺的缺陷。  因此,聽覺是盲童直接受客觀資訊的主要通道,而盲童參加體育運動中的聽覺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對客觀的聽覺能力。在運動中可以透過聽聲音來訓練辨別場地大小,辨別與測定自身站立點與發音點用方向與距離遠近,鳴哨可以引導盲童進行跑步練習。發音,嗚哨能培養盲童的節奏感,強化某些動作以提高聽覺能力,從而增強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學會在殘疾條件下具有的一種特殊的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使盲童在生活上逐漸自理和獨立生活,為今後積極迴歸社會,參加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另外,由於殘疾人在肢體上或功能上的缺陷及社會上個別人對殘疾人的誤解甚至歧視,造成殘疾人與正常的社會生活發生某種程度的隔閡。殘疾人一般容易產生憂鬱感、自卑感,總感到不如健全人,往往自慚形穢,被人瞧不起,辦起事來缺乏信心,畏畏縮縮,或淺嘗輒止,對一些本來經過努力可以辦到的事情也不敢去做。這樣不僅堆沒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而且造成主觀上回避正常的社會生活,不願參與一些正常的社會活動,把自己侷限在一個特定的小圈子裡、脫離外界接觸,避開人多的地方,公共場合不願露面,甚至見到親朋好友也儘量迴避正常的社會生活。這種憂鬱與自卑心理,倘若長此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心理變態,嚴重的摧殘身心健康。因此,一位心理學專家曾說:“殘疾人的心理狀態最複雜”。  因此,殘疾人更應該走出家庭,走出病房,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儘可能多地接觸社會。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是接觸社會非常有效的途徑。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為殘疾人與現實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樑、使他們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養成時間觀念,使殘疾人感受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使之獲得滿足感和自尊感。這樣有利於消除憂鬱感和自卑感,能夠治癒精神創傷。因此這是一項利用藥物治療也難以達到的良好的康復手段。  另外,殘疾人在運動場上參加運動或比賽,不僅僅是在比賽運動技術,也是在進行勇氣和意志的較量。他們在綠茵場上你追我趕,奮勇拼搏中時表現出的那種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克服身體和精神障礙的勇氣和信心,向社會顯示殘疾人和健全人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樣可以為社會的繁榮為祖國做出積極的貢獻,從而贏得社會的理解、尊重與支援。  總之,殘疾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增強體質,改善與增強殘缺肢體的功能,而且能擴大生活領域,增添生活樂趣,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治癒心靈創傷,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也成為國際體育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副業剛需已經成了人們討論的熱點問題,那麼在職員工到底該不該搞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