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40962028400

    賀知章(約659-約746),字季真,晚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元年(695)進士及第,官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三年,請為道士,告老還鄉。賀知章性曠達,喜談說,好飲酒,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回鄉偶書 二首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註釋】衰(cui):稀疏之意,一作“摧”。

    近來:應理解為近些年來。

    人事:指“訪舊半為鬼”的人和“親朋多沉淪”之事。

    鏡湖:山水風景區,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擴三百里。

    【鑑賞】本詩是詩人年老(86歲)還鄉後所作,“從反面寫久客傷老之情”(喻守真語)。

    一個多年客居他鄉的遊子回到了故土,離家時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歸來已變成華髮稀疏的耄耋老人。幾十年的歲月就在“少小”與“老大”之間倏忽而過,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不由得讓人傷感唏噓;離家多年卻“鄉音未改”暗寓故土難忘,而久別的故鄉還是我記憶中的模樣嗎?我的故鄉還記得我嗎?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容顏上寫滿滄桑的老人感慨萬千地走在回鄉的路上。

    接下來,詩人並沒有寫感慨的具體內容,而是將筆宕開,擷取了非常平常的一個生活片斷一一兒童看見陌生的面孔,好奇地問:“客人,你從哪裡來?”兒童的提問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詩人聽來卻頗為詫異,這是我的故鄉呵!我怎麼成了我的故鄉的客人了?詫異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對時光流逝的深深無奈。詩歌在此處戛然而止,在這裡,我們看到率真的童趣,我們更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波瀾!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滄桑,都付與小孩子天真爛漫的一問中,確實是意味深長。

    第一首詩給人妙手天成之感。生動通真的生活場景,樸實無華的文字,自然流消的感情。渾然一體。詩人對歲月的流逝,傷感卻不消沉,無奈中有詼諧,表現出一種人生的睿智。

    第二首詩是第一首詩的續篇。兩首詩背景和意境相同。

    詩人到家以後.透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和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感傷。“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第一首“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這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而引起,所以順勢轉出下一句有關人事的議論。親朋告訴他這些年來,他所認識的舊友玩伴某人某人都去世了,某人某人也沉淪因而詩人發出了“近來人事半消磨”,的滄桑之嘆。用語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觸動心靈的具體內容。

    接下來筆墨宕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只有門前的鏡湖,沒有改變在春風吹拂下泛起的陣陣水波。這實際是次句的歲月滄桑之嘆,因為除了“湖波”未變之外,昔日的人和事都幾乎變化淨盡了。“物是人非”的感觸更加深沉。

    第二首詩由直抒胸臆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閒閒道來,不著邊際,實則是妙用反襯,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發的感情。還要重點領會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三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貫流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迴沉思、苦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歸故鄉見到兒童時曾感受過一些“置身親人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的滄桑人事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傷感了。

    總體描述:

    這兩首詩展現的是一片化境。作者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便被引人了詩的意境。像這種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iPhone6及以下機型必須接入電源,才能用使用“Hey,S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