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戈拼音:gē
部首:戈,部外筆畫:0,總筆畫:4
五筆86:AGNT 五筆98:AGNY 倉頡:I
筆順編號:1534 四角號碼:53000 UniCode:CJK統一漢字U+6208
基本字義
●戈
gēㄍㄜˉ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幹(gān)~。倒(dǎo)~。枕~待旦。
◎姓。
[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1]
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稜,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週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鬍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僵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0年。
[曲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
[直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於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青銅戈真偽辨
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幹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鬍,內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作斜坡狀延伸。
該戈造型挺秀,是戰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典型款式。細審該戈呈銅黃色,堅硬鋒利,戈身表皮鏽蝕不多,少許斑駁綠鏽,亦浮於表面,餘則是銅黃色和灰黑色,此乃銅錫含量較高的緣故,應是當時銅戈的精品。
仿品體形厚而短,其銅質是用黃雜銅製成,色黃中略帶紅。扣之聲音清越,手感較重。其造型臃腫,線條雖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鏽斑呈統一的綠色,且浮於戈身表皮,也就是說鏽不是由內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內做成。
因此,鏽色無變化,更沒有層次。戈之“內”下部鐫有一個“公”字,字形結體及鑄口生硬、笨拙,不似戰國時期的風格。
戈
戈拼音:gē
部首:戈,部外筆畫:0,總筆畫:4
五筆86:AGNT 五筆98:AGNY 倉頡:I
筆順編號:1534 四角號碼:53000 UniCode:CJK統一漢字U+6208
基本字義
●戈
gēㄍㄜˉ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幹(gān)~。倒(dǎo)~。枕~待旦。
◎姓。
[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1]
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稜,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週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鬍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僵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0年。
[曲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
[直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於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青銅戈真偽辨
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幹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鬍,內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作斜坡狀延伸。
該戈造型挺秀,是戰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典型款式。細審該戈呈銅黃色,堅硬鋒利,戈身表皮鏽蝕不多,少許斑駁綠鏽,亦浮於表面,餘則是銅黃色和灰黑色,此乃銅錫含量較高的緣故,應是當時銅戈的精品。
仿品體形厚而短,其銅質是用黃雜銅製成,色黃中略帶紅。扣之聲音清越,手感較重。其造型臃腫,線條雖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鏽斑呈統一的綠色,且浮於戈身表皮,也就是說鏽不是由內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內做成。
因此,鏽色無變化,更沒有層次。戈之“內”下部鐫有一個“公”字,字形結體及鑄口生硬、笨拙,不似戰國時期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