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聊個球

    中國自來是以孝治天下,推崇的就是“百善孝為先”。深宅在清朝時期,國家規定凡是民間有75歲以上的老人者,可載入縣誌。而百歲老人更是可以獲得由禮部親自頒發的“百歲牌坊”,甚至乾隆時期還專門舉辦了一場全是百歲老人的“千叟宴”。

    由此可見,中國古時候真是將“孝文化”刻進了骨子裡。但關於“孝順”理解,卻在千年的演變中逐漸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臥冰求鯉,奉兒埋母等等扭曲的傳說,證明封建社會思想的僵硬。

    而再有一種,便是“瓦罐墳”的存在。在古代,中國的某些地方卻又流傳著一種迷信叫做“活子孫壽”。意思是若是家中的老人活的很久了,就是在活子孫的壽命,會壓制著子孫的運勢。於是隨之而生的,便是“棄老”的現象。

    在生存資源極度被壓縮的情況之下,為了種族的延續,為了整體利益的需要。“棄老”以及“棄病”等現象雖說殘忍,但對種族來說這也是最大的“人道”了。比如說日劇《楢山節考》中那個到了七十歲就要把老人背上山的小山村,就是因為太窮了才會有這樣的習俗存在。

    然而中國的“瓦罐墳”這樣的存在,卻是令人匪夷所思。瓦罐墳顧名思義便是將墓修建的如同一個瓦罐一般,墳墓裡面是挖空的。等到家中的老人年逾60歲,便由其親人將老人背進墳墓之中。

    老人過完60歲的生日後便就一直會住在這個墳墓裡面,家中的後輩會為其送飯。每送一次飯,便會在墳上添上一塊磚。一直到那塊磚徹底的封上墓穴,老人便真正的在墓中死去了。關於這樣的風俗到底起源於哪裡並沒有準確的考證,但在唐朝韓鍔的《歲華紀麗》中是這樣記載的:

    “興起於雲南地,挖出墓穴,於四周砌上青磚,於頂部用磚發券,僅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得此名。”

    這是一種極為怪異的現象,因為我們竟然能從這樣的故事看到傳統的“孝道文化”。這與傳統的棄養並不一樣,若真的是“棄老”。何必還送水送飯,何必還專門打一墓穴?真正的棄老是日劇《楢山節考》中那樣,直接將老人送上山任其自生自滅。

    有專家學者質疑“瓦罐墳”的真實性,確實中國找不到關於“瓦罐墳”存在的痕跡。但我們卻能找到類似“瓦罐墳”的遺蹟,比如說1971年在山東萊州市東宋村出土的“丘子墳”,便是人過60不死,後代便必須按律令將其囚於石墳之中,送至60天斷飯的證據所在。

    而在這座“丘子墳”之中考古學家們挖出的便是一具以“坐姿”入葬的屍骨,以及兩件元代的青花玉壺春瓶,還有些金銀玉器等。很明顯,這戶人家並不是窮的吃不起飯了,甚至家中應該是富裕的。

    若是真的不敬老,也不會給家中之人陪葬這樣的珍品。而這樣我們大致可以判定,六十歲棄老似乎是這塊地方一種已經制度化的習俗了,棄老者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違背或改變這種習俗。於是送飯以及陪葬品,是棄老者已經盡力變通的結果了。

    當然這也僅是一個猜測而已,事實的真相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再尋到。類似這樣的墓穴在全國各地都有,比如說鄂北地區鹽池灣村的“寄死窯”,比如說山西晉中昔陽縣的“生藏墓”,更多的,這些墓葬被統一稱為“活人墓”。

    不變是到一定年齡便將家中老人背到這活人墓中,給老人送飯。不一樣的是送飯的時間,有三天,有60天,有一天一塊磚,有一頓飯一塊磚等等。但卻都是軟刀子割肉,目標就是讓老人去世。

    奇怪的是,在正史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這樣的習俗到底是緣何而存在的。只能在野史之中找到零星點點的記載,而當史學家們對這中習俗表示質疑的時候。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出土的這些墓葬又生生的證實了他的真實性。到底為何,這些地方會出現這樣怪異的墓葬習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存詩最多的詩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