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鏡鑑青年

    至於,題主問的這話,慈禧太后為什麼聽到李鴻章去世的訊息當場崩潰?這可能略顯誇張,配圖是神劇《走向共和》中的片段,這當然是張黎導演的藝術加工,但是在歷史記載中,慈禧太后在得知李鴻章去世的訊息之後,確實十分傷心。

    李鴻章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在前幾十年華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十分容易理解,那麼多賣國條約,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全是你李鴻章簽訂的,一個詞:賣國賊。

    但隨著我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越加客觀,對李鴻章的史料更多的解密,對李鴻章的評價就開始更加客觀和立體。或者當時西方人對他的說法更加全面。

    對於慈禧太后而言,李鴻章絕對算得上是她的忠臣,李鴻章以書生點戎行,從幕僚到一方統帥的轉變一者是老師曾國藩的不停提點。再者,逐漸掌握清政府最高權柄的慈禧太后也對李鴻章青睞有加。

    在太后看來,這個能打仗,會辦外交的文人是不可多的人才,所以李鴻章才能一步步從馬背上下來變成中國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

    長期擔任疆臣之首,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是重要的助力功臣,在剿滅捻軍的作戰中李鴻章則是主力。在之後的清政府掀起的改革運動中,通達時務非常聰明的李鴻章也是洋務派的代表大臣。

    文臣出身,又有戰功,還懂得和洋人打交道,這些不得不讓西太后對他高看一眼。

    而更為重要的是,當大清朝陷入到極大地災難,大清朝在到了滅亡邊緣時,慈禧太后只能仰賴李鴻章。

    1894年,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過了沒多久,但是海陸軍一齊大敗,局勢不可收拾的各種奏報也已經傳回了京城。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日軍在東北已經攻佔牛莊,眼看著就要奔著北京殺來了。

    國內的清流黨們也都慌了神,一意主戰的翁同龢這時候也閉口不說話了。沒辦法只能求和,清廷先後派出兩批大臣前去求和,但是日本政府要求,中國只認同李鴻章大人的外交能力。

    李鴻章只好以老病之軀前往日本,在馬關還捱了日本人一槍。

    伊藤博文在談判桌上對李鴻章進行威脅恐嚇,並且日本技術人員偵破了李鴻章和朝廷來往的所有電報,戰場上打不贏的難道要一個幾十歲的老朽去談回來?況且日本政府對清朝的底牌一清二楚。李鴻章挨的一槍就在眼眶上,再往下一點就會要了他的老命,也就是這一槍,替大清朝省下了一億兩白銀。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受到舉國之人的唾罵,但是慈禧太后明白,這是老李在給光緒帝背鍋,給自己背鍋,給前線敗仗的各位將軍背鍋。

    李鴻章幾乎被革除了所有的重要官職,只留下大學士的名頭。

    又過了幾年內,慈禧太后發了昏,企圖用義和團的力量來給洋人好看,同時向西方11個國家宣戰,這恐怕是亙古以來的第一人。

    然而,大清軍隊攔到了骨子裡,依然兵敗如山倒,慈禧太后倉皇西逃,這是她第二次被外華人趕出皇宮。

    逃亡路上,慈禧太后意識到,必須請李鴻章來主持大局,只有他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能保住這個破爛的大清朝。

    李鴻章接到詔命之後有躊躇,但是不得不北上,在路上,李鴻章說:只有盡力周旋,也還不知道能夠議和嗎?我還能有幾年可活的?不過是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

    這一年李鴻章77歲了,一幫滿洲親貴和亂民糟蹋國家,最終還是靠一個老者來和侵略者們爭長短。《辛丑條約》的條件異常苛刻,讓整個大清國的人每人賠償一兩銀子,太后仍然給李鴻章回電:“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華人即刻指責道:“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再次陷入輿論的漩渦,但是大清朝得救了,從11個西方國家手裡,從八國聯軍手裡再一次被一個老頭子從深淵裡拉了出來。

    李鴻章臨死之前仍然被俄國公使逼籤賣國條約,李已經不能說話,只是搖頭,俄國公使走了之後,李便去世了。

    李鴻章生前給朝廷上書: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1901年11月7日,這位被讚譽為“東方俾斯麥”的大清相國生命走到了盡頭。

    李鴻章去世的訊息傳到朝廷,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用伊藤博文的話說:大清帝國中唯一一位有能耐和世界爭長短的人走了,而對於慈禧來說,他的“李文忠公”走了,用李中堂自己的話說“大清裱糊匠”走了。

  • 2 # 自由的伊卡洛斯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晚清時期李鴻章這個人對整個清廷的重要性,晚清有中興四大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在李逝世之時,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位朝廷支柱已經離世,而張之洞當時在外不在中央,任職兩江總督,且張之洞這個人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並不是對清廷十分忠誠,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張之洞晚年的所作所為,而且張險些與日本人合作,晚清政府到後來重要的大臣漢人佔了多數,滿漢其實到後來基本已經融合,但是慈禧其實還是對漢人有所防備的,李鴻章是個例外,李鴻章對慈禧忠心耿耿,慈禧到後來把很多事都交給李鴻章全權處理,一是不可否認李有能力,其二便是李對慈禧和清朝廷絕對忠心。其二便是李對清朝做的巨大貢獻,李師從曾國藩也是發跡於太平天國後期,後來的洋務運動,建立淮軍和北洋水師,各種外交都主要是李鴻章一手管理的,李鴻章知道慈禧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慈禧需要的是服從他且有能力的奴才,一是奴,李對慈禧忠心耿耿,二是才,李能力強,處事穩,兩人之間屬於利益互求。而且晚清李鴻章死後再無能獨挑大樑的人,試想一下假如你有一位對你忠誠且能力強的人死去且後繼無人,你也會崩潰。還有野史說李與慈禧有一腿,具體情況寫不好說,但是兩人感情肯定是有的。

  • 3 # 四十五度說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他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都頗有成就。是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最後的頂樑柱,清朝有大事發生,必須有李鴻章親自出面解決。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拖著年邁的身軀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與敵人進行談判條約的簽訂。在這裡他受盡了弱國無外交的折辱,但卻沒有磨滅一身錚錚傲骨和一顆愛國維護清王朝的心。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小皇帝跑了。當時局勢十分混亂,清王朝留下的一堆爛攤子都是李鴻章在進行後續處理。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了清朝廷與日本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國家局勢逐步穩定下來,慈禧太后才帶著小皇帝重新回到了京城,結束了飄零已久的逃亡生涯。李鴻章就是大清王朝的一顆定心丸,有了李中堂大人凡事都可以交給他解決。

    當時慈禧太后帶著小皇帝坐火車到達保定府的時候,還檢閱了袁世凱軍隊下的西洋樂隊。這群人彷彿忘記了國家還在危難之中,這邊在歌載舞一片和諧的盛世景象,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太監拿著一份十萬火急的加急電報,遞交到了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看完這份電報之後,面無人色,神情恍惚,一直到李英蓮大太監帶著袁世凱前來覲見,過了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說道:李中堂去了。

    “敬李鴻章之才,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去世之後,大清王朝等於斷了條手臂。本來大廈將頹,非人力可以挽回,無論是李鴻章的實業興國還是北洋水師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個瀕臨崩潰的王朝。而且李鴻章對朝廷忠心耿耿,不像晚清的其他大臣烏煙瘴氣,只是為了謀取一己私利,欺上瞞下貪圖利益。李鴻章大人無論外交籤合約,還是打仗談條件都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好所有的事情,慈禧手下僅此一個李鴻章。

  • 4 # 絕筆歷史

    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歷史人物都有鮮明的特點,作為晚清名臣之一,李鴻章以漢人的身份為大清奮鬥了大半輩子,也為慈禧老佛爺擦了數次屁股。在李鴻章去世後,慈禧無疑是失去了一支臂膀,面對這麼一個大清的支柱去世,慈禧肯定痛苦了,而李中堂這個人的一輩子無疑是譭譽參半。

    李鴻章究竟是不是賣國賊,歷史其實有過定論,但是他的賣國求榮到底目的何在,這就值得我們深思了。其實評價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不能把一些大放厥詞之語強加於歷史人物身上,放在大清朝被英華人欺負、被法華人欺負,甚至最後被日本人欺負的那個年代,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統治者的腐敗,簽訂恥辱條約者的無能,因為我們是歷史的觀望者,但是若我們置於那個時代,面對一個被列強餐食的中國,高唱愛國其實起不了任何作用。

    李鴻章這輩子為大清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洋務運動,並且建立了北洋水師,雖然日後號稱亞洲第一的海上艦隊,但最終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這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失敗之後隨即而來的便是恥辱,馬關條約是李鴻章又一次為了大清的生存而奔走,值得一提的是,馬關條約本來就是失敗者向勝利者的投降書,李鴻章只不過是四萬萬華人之中的一個簽約者罷了。

    而李鴻章一輩子效忠慈禧,忠於大清,當然了滿清的統治者也給了他足夠多的榮譽,但唯一可惜的是,他服務的是一個腐敗的政權,一個垂死掙扎的政權,縱使他為這個政權嘔心瀝血,但是時代的侷限性註定給不了李鴻章以榮譽。

    正所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是李中堂!

  • 5 # 雯話歷史

    李鴻章是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慈禧在漢人官員中比較重視的人物之一,李:內能保證皇權,維護太后的權威,鎮壓反對派,外能與列強談判,有力的維護了晚清王朝的統治。這一點慈禧是十分清楚的。

    舉個例子,李簽訂了《馬關條約》,不忘回頭把一件帶血的衣服交呈給慈禧(在簽訂條約前中了一槍,幸虧沒有死),慈禧說了一句,難為你了。這足以說明當時慈禧對李的信任。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李與列強打交道的方式很多,用盡了求饒、強硬、私人關係等,所以列強對李在外交上還是肯定的。

  • 6 # 小司馬說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回顧下晚清名臣能吏李鴻章的傳奇一生!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最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及執行者之一;李鴻章也是晚清淮軍及北洋水師的最早創始人及最高統帥;更是晚清喪權辱國——中日《馬關條約》的直接簽訂者。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列為清末“中興四大名臣”。

    (影視劇中 李鴻章)

    清朝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開始便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大清國猶如行駛在在大海中的一艘破船,面對驚濤駭浪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廷又一次大敗。咸豐皇帝在內憂外患之中客死承德避暑山莊,留下慈禧等孤兒寡母。由於同治皇帝年幼,載淳生母慈禧太后便逐漸掌握了大權,開始了“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本人雖然嗜權如命,工於心計。但她卻知人善任,敢於大膽啟用一批有能力的漢人。像晚清名臣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包括李鴻章等人皆是她一手提拔重用的。以後的事實也證明她的眼光是正確的,設想晚清若沒有這些漢族名臣能力的鼎力扶持,單憑晚清那些皇親貴族。恐怕早已在國內的農民起義及國外的列強侵略中日暮西山。

    李鴻章早期創辦的淮軍在同太平天國的戰鬥中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始進入慈禧太后視線,並漸漸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信任。他能從一個地方小官做起,除了自己的精明能幹外,也少不了曾國藩、慈禧太后等人的賞識提拔。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也是大力支援,而洋務運動對於晚清的國力增強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晚清北洋、南洋等現代化海軍的建立與洋務運動都有直接關係。

    李鴻章屬於典型的實幹家,有能力、有魄力。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說他:“大清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在晚年也替慈禧太后揹負了太多的罵名,特別是晚年他在慈禧太后授意下籤訂的中日《馬關條約》,都讓李鴻章受到當時及後世的唾罵!

    (影視劇中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

    作為晚清的中興柱國之臣,“再造玄黃之人”。自己的親密戰友及下屬。李鴻章的突然離世,給慈禧太后當頭一棒!因為她深知,自己最得力的一位助手也離她而去。面對晚清這艘破船她更加感到孤立無助!

  • 7 # 趣談國史

    很簡單,因為一個女人失去了頂樑柱。

    對於晚清來說,有兩個漢臣特別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呢?相當於愛新覺羅氏的再生父母。換句話說,若是沒有這二位,滿清早就歇菜了。

    第一位,是曾國藩。他於平地裡起高樓,以一手之力,獨創了湘軍,並且率領湘軍蕩平了太平天國,把已經瀕死的滿清搶救了過來。

    第二位,就是李鴻章。他擅長處理複雜問題。在內,他大搞洋務運動,以圖強國;對外,他戒急用忍,與強大的洋人們周旋,以圖為大清謀得發展的時間。每當大清的激進派惹了麻煩,最後都要他去擦屁股。

    李鴻章死時,剛剛基本結束與八國聯軍的談判。而當時的慈禧,正在從西安回京的途中。

    按照洋人的本來意思,慈禧是沒必要回京的。因為作為義和團運動的罪魁,洋人首先要求的就是殺掉慈禧。不然,八國聯軍就佔著北京不走。李鴻章發揮自己的談判才能,左支右絀,總算是保住了慈禧的命。可以說,李鴻章不但是滿清的再生父母,也是她慈禧太后的救命恩人。

    這樣的一個人死了,慈禧當然要崩潰了。

    慈禧治國,一直秉持一個策略:找一個最有才能的大臣,然後幾乎對他言聽計從。這種感覺,其實就像一個女人依靠自己的丈夫。

    對慈禧來說,李鴻章就是他依靠的頂樑柱。頂樑柱倒了,慈禧崩潰了。

  • 8 # 漩渦鳴人yy

    個人感覺慈禧崩潰有可能,但是絕對不會流淚。

    很多人說這個現象的,是因為個電視劇叫《走向共和》裡面,演員演繹出來的那一種場景,所以很多人把它當做歷史,但是事實上,關於這一點,歷史上面記載的是慈禧受到了打擊,但是並沒有說她流淚,記住兩種不同的結果是兩種不一樣的意義。

    李鴻章毫無疑問在晚清是絕對的頂樑柱經濟上,大力發展洋務運動,使得晚清在一定時期出現了經濟上的富裕,在軍事上面它發展自己的淮軍體系,發展北洋艦隊,讓晚清的軍事實力可以保持在亞洲前幾名。在外交方面,他跟歐洲列強交好,使得其他一些蠢蠢欲動的周圍環伺的一些如狼似虎的國家可以稍微忌憚一下,對於這樣一個頂樑柱,如果落在一個心胸寬廣,並且有著遠大志向的聖明之君手裡,當然是很開心,但是她偏偏落在了慈禧手裡。慈禧是什麼人一個對於權力有著變態慾望的女人,最毒婦人心啊!之後跟日本之間的戰爭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戰爭的結果大大出乎意料,日本人選擇步步緊逼,最後直接葬送了北洋艦隊誰的損失最大?李鴻章的損失是最大的,誰應該負主要的責任?當然,李鴻章作為主帥應該負起一半的責任,剩餘一半兒的責任也應該京城裡面那幫腐儒共同承擔。國家在那裡進行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他們卻在背後拆臺,是國家生死存亡於不顧,這種人不應該除嗎?慈禧覺得不應該。

    不但如此,還讓李鴻章揹負起千古罵名,卻日本簽了這個《馬關條約》,這還不算完,慈禧覺得這樣懲罰李鴻章還不夠,或者是覺得自己手裡權利還不夠穩定,從李鴻章的手裡硬是將懷軍給拆了出來,組成了武衛軍,其中一個著名人物就是袁世凱!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奪取兵權的行為,對於一個依靠的軍隊上位的一個大臣來說,這比死還難受。最終心灰意冷的李鴻章迫於無奈,只好跑到南方去當起了兩廣總督。

    當然啦,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跳出來說慈禧就是看透了中國跟西方列強的實力,或者是為了中國能夠休養生息,不選擇跟日本人繼續深究下去,但是很快事實就打了你們的臉。

    萬萬沒有想到,慈禧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四年以後,選擇跟全世界開戰,為什麼?她認為自己手底下的人刀槍不入,可以殺洋鬼子,可以給他壯壯膽子,因此跟全世界宣戰了,什麼?慈禧為了保全當時中國的實力,或者說看透了中國的實力而選擇跟日本停在屁話,她自己心裡那點兒算盤誰不清楚?小女人一樣的算盤!

    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慈禧最後是打的顏面盡失,自己辛辛苦苦訓練起來的!不對,再加上幾萬的民眾都拿不下來一個北京的外交租借,最後活生生等到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像南方的這些有實力的總督,比如說張之洞或者是李鴻章釋出命令,讓他們到京城來勤王,李鴻章表示聽宣不聽調,你釋出命令我接受,但是我絕對不會去當傻子這一回你自己一個人唱臺戲吧。

    經過這一番說明大家明白了吧?慈禧跟李鴻章當時因為權力之爭已經鬧得不可開交的地步,什麼把它當做晚清第一重臣,實際上就是把他當做一個搶權利的狗。

    最後,李鴻章覺的自己名聲已經這麼遭人汙衊,也不至於欠著一個兩個了,上去把《辛丑條約》簽了,簽了沒多久死了!這個時候慈禧聽到這個東西,第一反應,崩潰這個可以理解,沒人保她的江山了,第二他是否在想當時少了李鴻章這一塊緩衝,西方列強是否還會再繼續算她這戰爭罪?

    至於說流淚,心疼李鴻章純屬訛傳,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力氣,她跟李鴻章在利益方面簡直衝的不能再衝了,她會去心疼李鴻章之死,想多了,自己親兒子病重在床上這個女人照樣鬧騰的上躥下跳的,這個你跟她講什麼情感,想多了。

  • 9 # 峰子奇觀

    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訊息,為何當場崩潰?說崩潰,就誇張了。歷史記載,慈禧太后聞李鴻章死了,確實有過悲傷的表現。慈禧是真悲傷?還是政治作秀?

    慈禧太后的“悲傷”表現,峰子哥認為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悲傷,而是分為兩個維度:

    一是政治姿態。

    慈禧太后是老道的政治家,悲傷是一種需要的政治姿態。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多次挽救大清於危亡,與洋人周旋,主張洋務運動,功勳卓著,忠心耿耿,替慈禧背了不少鍋,擔了不少罵名。

    這樣的重臣死了,慈禧太后越是表現的悲傷,甚至可以表演一番情真意切的哭戲,越是這樣就越能表現主子愛惜臣下。借一個忠心耿耿的死人收買人心,那麼其他臣下見老佛爺如此體恤臣子,還不肝腦塗地、更加忠心?

    二是私人情感。

    慈禧太后與李鴻章的私人關係,非同一般,李是慈禧的老夥計、老搭檔。

    慈禧太后是手腕強悍的政治家不假,但她與李鴻章,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普通君臣關係。這就像慈禧和大太監李蓮英一樣,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主僕關係。這種關係,有感情成分,也有依賴成分。

    李鴻章與慈禧攜手維持大清這艘破巨輪,風雨同舟幾十年,誓死相隨,私人感情甚厚,且李鴻章一直是慈禧倚重信任的鐵桿心腹,對慈禧可以說是肝腦塗地,這一點慈禧心裡很明白。

    李鴻章為挽救危在旦夕的清朝鞠躬盡瘁,清朝如果不是李鴻章苦苦支撐,可能早就滅亡了!西方人把李鴻章,德國首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格萊斯頓併成為“當世三傑”。可見李鴻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高!在晚清亂局叢生的環境下,李鴻章又是多麼的重要!

    老夥計死了,慈禧悲傷,有出於在感情上失去老搭檔的無奈,也有一種兔死狐悲的痛楚,但慈禧悲傷更多的是,出於大清失去了一個可以支撐危局的人,一個真正可以公忠體國的人。

    相比腐敗的八旗貴族王爺們,自私自利,只知往自己兜裡撈錢,不顧國家危亡,如今鞠躬盡瘁、一心為國的李鴻章死了,反而更讓慈禧悲中心來。

    慈禧對李鴻章之死,說是悲傷,實則是一種複雜的心緒表現,有政治姿態也有個人感情,有悲傷也有擔憂,這些東西是雜糅交織在一起的,很難單一去分開看。

    但還有一點,李鴻章是淮軍首領,精神領袖,威望很高,但卻是個漢人,滿人歷來對漢人的態度是兩面的,既用又防,既信任又不敢絕對信任,所以慈禧對李鴻章之死,還有另外一層心緒,很無奈。

    走進李鴻章:大清的“裱糊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萬分感慨地說:“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馬關條約》談判期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老對手李鴻章(中堂位同宰相)二人有過一段堪稱見真見性的對白。

    李鴻章是晚清中興名臣,大清朝的“裱糊匠”,用盡一生在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四處補漏,盡心盡力挽救病入膏肓的中國,鞠躬盡瘁幾十年。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北京條件》等賣國條約上簽字,實屬無奈,替慈禧背鍋。

    國家貧弱如此,縱然李鴻章心中憤恨不已,簽字時心裡在滴血。

    縱然李鴻章痛定思痛,竭力主張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構建中國海軍,推進社會各領域改革,力圖“師夷長技以自強”。

    但就算李鴻章個人再強,也架不住一眾政敵的輪番攻擊,架不住守舊貴族的千般阻撓,架不住愚昧百姓的口水唾罵。

    李鴻章為了國家不惜放棄個人榮辱,不惜被人唾罵,揹負賣國賊的罪名。

    洋人恨李鴻章,因為李鴻章是個不好對付的傢伙。滿清貴族也恨李鴻章,因為李鴻章改革損害了它們利益。華人也恨李鴻章,因為他是“賣國賊”。可當時羸弱不堪的中國,又豈是一個70多歲還在為國奔波的老人之罪?

    在中國這個古老過度,有一個奇葩現象:在歷史上,敢幹事的人,總是被人罵;而不做事的人,往往沽名釣譽、一身白白。

    要幹事,自然會得罪人;而不幹事也不擔事的人,自然誰也不去得罪,少有罵名。不得不說,這是一條陋習,一條只看表象的陋習。

    慈禧不是哭李鴻章,她哭的是大清江山。慈禧不是悲李鴻章,悲的是再無像李鴻章一樣能撐起危局的人了。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懂真中堂!

  • 10 # 貓眼觀史

    慈禧太后終於硬氣一回,向世界列強宣戰,等到英軍率先攻進紫禁城時,慈禧太后喬裝打扮成一名普通的老婦人跑了。

    (慈禧太后)

    一路西行,最後抵達西安,一心想回鑾的慈禧整天悶悶不樂,終於在李鴻章與慶親王跟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之後,把慈禧給高興的手舞足蹈,終於可以回京了。

    (慈禧西逃)

    慈禧從心底裡感激李鴻章,一路上載歌載舞,在袁世凱軍樂隊的歌聲中回到紫禁城,像是打了勝戰一樣凱旋歸來。

    (慈禧迴鑾)

    就在慈禧太后滿心歡喜之時,突然有一人大叫太后,上前遞上一紙電報,原本滿臉歡喜的慈禧突然臉色一變,呈崩潰之態,歪歪斜斜的向火車門跑去,途中幾次差點摔倒在地,最後再也忍不住,兩行清淚留下臉頰,同時不停的哭泣,身體顫抖。

    後來李蓮英趕緊上前詢問:“老佛爺,何事哭泣?”

    慈禧:“李……李……李中堂過世了。”隨後慈禧哽咽。

    當然這只是劇中所演。

    梁啟超《李鴻章傳》中寫到李鴻章“遂瞑焉長逝,享年七十八歲。行在政府得電報,深宮震悼。”又轉錄光緒皇帝奉慈禧懿旨所發上諭,“遽聞溘逝,震悼良深”。 《清史稿 李鴻章傳》記載:“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

    這兩種歷史記載都直接說明了李鴻章的去世太突然,慈禧和光緒皇帝都覺得難以置信。那麼為何劇中慈禧要演的如此誇張?其實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鴻章)

    一:人之常情

    李鴻章經常在慈禧身邊轉悠,死的太過突然,慈禧也年紀大了,一個經常打交道的人突然去世,難免有些傷神。

    如果是之前就知道得病,慈禧心中有準備,等到訊息到來,也不至於如此。

    二:共事已久

    慈禧太后與李鴻章共事幾十年,兩人也算是經歷了很多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國內的起義以及國外的入侵,還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慈禧太后認為這期間李鴻章的功勞不可替代,雙方也算是有些友情吧。

    (李鴻章和慈禧劇照)

    三:背鍋俠

    慈禧太后之所以傷心的厲害,最主要應該是痛心以後沒有能擔任大事的人了,更沒有人可以為她做擋箭牌,李鴻章可以說為慈禧太后做了很多,明知道很多事情做了就會被人唾罵,但身為臣子,李鴻章的做法是毫無挑剔的,去世了,慈禧不傷心誰傷心?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燈塔國前總統特朗普發的“gab”是什麼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