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明代瓷器的特徵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 質樸、莊重之感。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3、明代青花資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4、永樂、宣德瓷器的裡子很規矩,俗稱“淨裡”,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到嘉靖、隆慶、萬曆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象。6、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衝,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9、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有篆書外,其餘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於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洪武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永樂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在中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4、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8、常見器足有:裡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宣德時期瓷器鑑定要點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緻。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中國產料,③進口和中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瞅背”狀。成化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髮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 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淡。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8、款識字型,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 一)、明代瓷器的特徵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 質樸、莊重之感。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3、明代青花資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4、永樂、宣德瓷器的裡子很規矩,俗稱“淨裡”,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到嘉靖、隆慶、萬曆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象。6、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衝,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9、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有篆書外,其餘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於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洪武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永樂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在中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4、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8、常見器足有:裡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宣德時期瓷器鑑定要點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緻。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中國產料,③進口和中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瞅背”狀。成化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髮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 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淡。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8、款識字型,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