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容無為
-
2 # 香茗史館
蔡邕的確是因“哭董卓”而死,但王允殺蔡邕是出於公心?是否有私心?很難講。
蔡邕為何哭董卓當初董卓擔任相國,權傾天下,聽聞蔡邕的才氣,於是招其為官。蔡邕豈能不知董卓實為漢賊?他雖是文人,但還是有些骨氣的,於是不肯赴任。董卓因而發怒,以滅族為要挾,強徵蔡邕為官。董卓對他卻十分看重,一月之內連升三級,官拜侍中。
雖說蔡邕是被強行抓來做官的,難免有怨氣,可是奈何董卓對他十分欣賞,又肯重用,使其能充分施展才氣。董卓對蔡邕可以說是有知遇之恩的,久而久之,蔡邕難免會對董卓生出知遇之情。漢代以來,文人久受儒學思想影響,士為知己者死,蔡邕哭董卓,恐怕就是出於知遇之恩了。在董卓身死,普天同慶之際,蔡邕主動將自己歸入董卓一黨,更多應當是出於文人的真性情。
王允有沒有私心蔡邕的確是因哭董卓被抓,可是真的因哭董卓而死嗎?很難講,畢竟他這頂多屬於忠奸不分,遠談不上什麼大奸大惡,更何況蔡邕還曾以“黥首刖足,繼成漢史”為由,乞求免死。如果王允惜才,那麼肯定會饒他一命,讓其完成《漢書》的創作。
面對蔡邕的乞求,王允說出了“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這樣的話,他將司馬遷所做《史記》比作“謗書”,將司馬遷比作“佞臣”,可見他對蔡邕是欲除之而後快的。
那麼王允殺蔡邕完全出於公心嗎?恐怕也未必,不論是害怕有損“聖德”,還是擔心“訕議”,亦或是嫉妒蔡邕的才氣,總之肯定是夾雜了些許私心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蔡邕“哭董卓”有錯但無大過,而蔡邕之死,恐怕“哭董卓”只是誘因,只是王允殺他的一個藉口罷了。
-
3 # 秉燭讀春秋
蔡邕(yong)是東漢才女蔡文姬之父,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確實是因為哭董卓而被王允關押縊死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大將軍何進詔董卓進京,欲借董卓之手除掉十常侍,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提前殺死了,董卓進京後獨攬朝政,王允用“美人計”使呂布和董卓反目,後呂布殺死了董卓。
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汝亦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邕伏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引自《三國演義》其實蔡邕哭董卓是情感真實流露,董卓雖然是禍國殃民的奸臣,但就個人感情來說,董卓對蔡邕還是不錯的,當初董卓聽聞蔡邕名氣很大,於是徵召他進宮,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
董卓大怒,罵道:“我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有多少拍馬屁想來做官的我都不用,現在我讓你出侍卻不從,敬酒不吃吃罰酒。小心我滅了你三族”董卓又急令地方州郡徵召蔡邕到京城。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
董卓敬重蔡邕的為人,進宮後,董卓委以重任,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真可謂三天之內,遍歷三臺。這是東漢時期絕無僅有的殊榮。
董卓雖然是個軍閥,但對知識分子的蔡邕卻言聽計從,當時朝中大臣都競相巴結董卓紛紛進言漢獻帝加封董卓為尚父,董卓詢問蔡邕的意見,蔡邕說:“太公輔周,奉命滅商,所以特號為太公。現在您的威德雖高,但相比尚父,我以為還不行。董卓聽了他的話,沒有讓漢獻帝稱自己為尚父。可見董卓是多麼尊重蔡邕啊!
董卓死後,蔡邕哭董卓實則不應該,正如王允所言,蔡邕首先是漢臣,不是董卓家中的家丁,是漢臣就要為國家而著想,不能因公廢私。
其實到後來蔡邕知錯了,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可是王允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犯錯,就像當初不赦免董卓的手下李傕郭祀那樣,王允拒絕了朝中大臣苦苦為蔡邕的求情,不顧一切賜死了蔡邕。
-
4 # 君山話史
在董卓被呂布刺死的那天,蔡邕正好去拜訪王允,得悉董卓死訊,這位缺乏政治敏感的文人先是驚諤了一下,繼而是一聲嘆息。
這聲嘆息,犯了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
王允是刺殺董卓的幕後主謀,董卓一死,他就是朝廷第一號人物。當他聽到蔡邕為董卓之死而嘆息時,勃然大怒道:“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罵完之後,馬上令人把蔡邕這個反動派抓入監獄。
蔡邕聽到董卓之死後,為何會嘆息一聲呢?別看董卓是個軍人、大老粗,上臺後為討得虛名,對知識分子倒是十分敬重,還為當年受迫害的清流黨人平反。蔡邕儘管並非董卓同黨,但對其知識分子政策還是投以讚許的眼光,故而才有了那一聲嘆息。
同情反動派的人,必定是反動派。這是王允的邏輯。
這種邏輯對不對呢?應該說,不全對。
難道董卓沒死的時候,王允就不曾幹過違心的事麼?就不曾對董老賊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麼?當初的他為何沒有今日的大義凜然與冠冕堂皇呢?
反動派蔡邕被抓入大牢,扣上“董卓幫兇”的大帽,判處死刑。不就是嘆息一聲嘛,又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事,犯得著大開殺戒麼?這個判決一出,天下震驚。要知道蔡邕是一位名滿天下的文士,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連董老賊對他都敬重有加,卻因為一聲嘆息被判死刑,這豈不是天大的冤曲嗎?
這一年蔡邕已六十歲,風燭殘年,本是一介文人,偏偏被架上政治的馬車,竟淪落到身陷囹圄的境地。只是他尚有一事未了,還沒有完成《漢記》(即《東觀漢記》)這本歷史鉅著。他低頭向王允認罪,承認自己犯了重大的政治錯誤,不應該同情反動派頭頭董卓。但是,他希望王允豁免其死罪,自己願意接受黔首斷足的刑罰,以完成撰寫《漢記》。
許多人站出來幫蔡邕說話,包括太尉馬日磾。他在王允面前為蔡邕說情,認為蔡邕的罪行微不足道,只要一聲嘆息便處死,未免會大失眾望。同時,馬日磾還強調,蔡邕是曠世逸才,對漢家史事十分熟悉,應該讓他完成《漢記》一書寫作。
但是,馬日磾都沒有想到,《漢記》一書,才是王允要殺蔡邕的真正原因。
王允說了以下這句話:“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如果蔡邕只是寫寫書法,玩玩音樂,王允還勉強能留他一條性命。可是這個老頭居然想學司馬遷,苟全性命寫他狗屁《漢記》。這還了得,沒看到司馬遷把漢武帝乾的壞事都白紙黑字寫在書上麼——不對,他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留蔡邕一條小命,豈非也要把王允在董卓時代夾著尾巴搖尾乞憐的事也抖出來麼?
這才是王允真正害怕的事,在刺殺董卓後,他儼然是嫉惡如仇,懲兇誅惡的英雄,然而他曾經不光彩的過去,蔡邕知道得太多了。
蔡邕不死,王允心不安!蔡邕之死,不是因為一聲嘆息,而是因為一本史書。蔡邕用自己的死告訴後人:玩歷史有風險……
-
5 # 南門太守
按照史書上的看法,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的訊息時情不自禁地當眾嘆息了一聲,“殊不意言之而嘆”,當時王允剛好在現場,認為蔡邕是為董卓而嘆,正是這一聲嘆息,最終要了蔡邕的命。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王允殺董卓不僅另有原因,而且從中可以折射出王允一些不可告人的內心。
王允曾當著眾人的面喝斥蔡邕說:“董卓是國之大賊,幾乎使漢室傾覆。你身為漢臣,理應同仇敵愾,怎麼能因為個人受到董卓的際遇而忘記了大節!今天誅殺有罪的人,你反而感到難受,是不是跟他們是一夥的?”
大家都恨董卓,如果王允確實如他所說,是出於痛恨董卓才痛恨的蔡邕,那還情有可原。不過,即使如此也不用下這麼重的手,畢竟蔡邕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而且王允下令把蔡邕抓起來押在廷尉處審理後,蔡邕在獄中寫信還向王允表示認罪。
蔡邕寫的這封信比較有問題,他對王允說,自己願意像司馬遷一樣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讓自己能夠完成正在寫作的當朝國史《後漢紀》,但王允堅決不答應。
太尉馬日磾聽說後急馳來見王允,對他說:“蔡伯喈是曠世逸才,對本朝的事情很瞭解,如果續成後史,肯定將是一代大典。而且他以忠孝著稱,現在要治他的罪理由也不充分,如果非要殺他,恐怕會失去人望!”
馬日磾是經學大師馬融的族孫,和蔡邕、盧植一起校過熹平石經,又參與過《東觀漢紀》的續寫,深知蔡邕的學術地位和價值,但王允不給他這個面子:“當初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來了《史記》這樣的謗書,流後世。現在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能讓佞臣執筆在幼主的左右,既對聖德無益,又使我們這些人受到他的無端批評。”
馬日磾碰了一鼻子灰,對王允很失望,下來對人說:“王公這個人,大概也活不多長了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著術,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就這樣,當時最知名的大學者之一、與宦官集團堅持不懈鬥爭的蔡邕就這樣死在了長安,死時61歲。
以董卓的跋扈尚且對蔡邕禮遇有加,擅殺這樣有影響力的人難免招致非議。有的史書說,王允下令殺蔡邕,但馬上就後悔了,“悔欲止”,但沒有來得及制止。
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王允殺蔡邕的意志其實十分堅決。有人認為蔡邕受一董卓的厚遇,王允早就看不慣,或者也有一些嫉妒,但這也只是王允執意殺害蔡邕的次要原因,董卓也厚待了王允,而且更給予了重用。
其實王允堅決要殺蔡邕另有原因,而蔡邕自已和馬日磾的話又再一次提醒了王允。蔡邕和馬日磾都提到寫史,這讓王允下意識想到了司馬遷:如果當朝國史由蔡邕來寫,會寫成什麼樣?
王允假意投靠董卓,以騙取董卓的信任,但董卓並不是那麼好哄的,你必須拿出實際行動來,這一兩年來王允之所以深得董卓信任,自然說過不少違心的話,幹過不少違心的事,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都是輕的,傷天害理的事沒準也幹過不少,別人不太清楚,蔡邕應該知道很多內幕。
董卓很器重蔡邕,主要是敬重他的為人,看中他的才學和名望,有很多重要事情,別人不敢對董卓說,蔡邕敢說,而且董卓還願意聽,顯示出蔡邕在董卓那裡的分量,所以蔡邕知道的內情很多。
作為一個傳統史家,蔡邕又是一個“耿直哥”,宦官都不怕,自然也不會屈從王允,可以想見,如果讓蔡邕寫歷史,王允的形象肯定是毀了,所以蔡邕必須死,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虛晃一槍,真正的理由因為太卑鄙的緣故,往往說不出口。
王允應該沒少讀聖賢書,應該懂得辱行汙名不可全推,留給自己一些,可以韜光養德;完美的名節不宜獨享,應該分些與人,這樣可以全身。可惜,王允即使讀了也做不到。
-
6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在《三國演義》裡,董卓和蔡邕的關係是這樣表述的:“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蔡邕。所以,王允才“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但是,這“哭屍”和“縊死”都並非史實,而是小說的演繹罷了。
我們看看真正的史書是怎麼寫的吧?
《後漢書·董卓傳》裡說,呂布刺董卓後,陳屍於市,有個叫田儀主簿,以及董卓的老僕人想去為他收屍,被呂布結果了姓名。
而在《三國志》,這個田儀被寫作成田景,並且說呂布在董卓陳屍處殺了三個人。除了剛才那兩個,另一個是誰呢?雖然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絕不是蔡邕。因為此時的蔡邕還是王允的座上客,《後漢書·蔡邕傳》寫道:“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座,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王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這段歷史與演義寫的基本上還是相符的。
但蔡邕是王允弄死的嗎?可能性很小,《後漢書·蔡邕傳》說:“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所以未必是王允叫人縊死他的。
-
7 # 六甲番人
蔡邕是東漢末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也是千古才女蔡文姬之父,關於蔡邕之死,《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後漢書》的記載略有不同,但都明確提到蔡邕是因董卓而死的。
《三國演義》第九回中,王允和呂布合謀殺死董卓後,王允大犒軍士,召集眾官,酌酒稱慶,突然傳來一個不和諧的小插曲: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 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 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但這段小插曲在《後漢書》中,卻並不是這樣: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後漢書》並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屍而大哭,只是說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時,無意中談起此事,深為嘆息,臉色表情可見感傷,但並無“哭”字。
接下來王允殺蔡邕的描述,《後漢書》和《三國演義》基本一致,《後漢書》更為簡潔: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而《三國演義》則更詳細描寫了王允和蔡邕的對話,當時王允頓時倍感不爽,他當場大發脾氣:
允叱曰:“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而蔡邕也甘願伏罪,他解釋了“哭”董卓的原因:
“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 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此處蔡邕請求留下性命來續修成漢史,接下來太尉馬日磾(此處《三國演義》寫成“太傅”有誤)也為蔡邕向王允求情: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無實,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大意是蔡邕蔡伯喈是曠世逸才,對漢朝史事很熟悉,應該讓他續成漢史,修成一代典籍。況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無確切事實,殺了他恐怕會失去人心。
不過王允顯然沒有容人之量,他拒絕馬日磾說: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王允殺蔡邕的理由非常牽強,他居然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是謗書,又認為如果留下蔡邕在幼主身邊寫文章,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會令我們這些大臣蒙受毀謗議論。
《後漢書》關於蔡邕最後被殺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而《三國演義》則說:“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其中《後漢書》王允有後悔之意,《三國演義》則無提及。
-
8 # 隨手談詩
王允的確是因為蔡邕哭董卓而殺掉他,這一點在演義和正史中的說法都一致,只不過呢,演義畢竟是小說,創作上會進行藝術加工,情節更豐滿,同時也更誇張。
蔡邕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自成一體,在當時就受眾人追捧,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學習蔡邕的書法。他的女兒蔡文姬,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
董卓敬重蔡邕漢末,董卓專政,殘暴無道,人人慾得而誅之,朝中有骨氣的人,都避開為董卓效力,蔡邕也是其中之一。
董卓這個人吧,雖然殘暴無道,但他對真正有才的人還是比較看重的,他命令蔡邕為自己做事,蔡邕不幹,董卓說我殺你全家。董卓可是說得出做得出的主,蔡邕為了一家滿門,只好屈服。
在董卓那裡,很多大事,董卓都會先請教蔡邕該怎麼做,讓蔡邕受到了極高的尊重。
蔡邕哭董卓——《後漢書》蔡邕雖然恨董卓殘暴無道,欺凌皇帝,擾亂漢家江山,但正因為董卓對蔡邕的尊重和重用,所以他心裡多少對董卓是有一些感激的。
據《後漢書》記載,初平三年,董卓被誅,天下歡慶,蔡邕等漢臣在司徒王允家做客,人們聊起董卓,想到董卓對自己不薄,蔡邕嘆了一口氣,還變顏變色的: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這一來王允就火了,指著蔡邕鼻子就罵:“龜兒董卓是個爛人,他死了你應該高興,卻想著自己收到的禮遇跟這兒唉聲嘆氣,你的節操呢?”
說著就要砍了蔡邕,時蔡邕正在寫一部記錄漢末天下大事的史書,為了讓自己能完成這本書,蔡邕趕忙上書道歉,說:“您要怎麼搞我都成,只求留條命,讓我把書寫完”。同時很多士大夫都為蔡邕求情,說蔡邕雖然不對,但也不是什麼大錯,念在他有才著書的份上,繞了吧。
王允說:“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了《史記》這部破書,來毀謗武帝,如今蔡邕著書,肯定也會寫成《史記》那樣的破書,這個人拿,留不得!”然後蔡邕就死了。
由於蔡邕對漢末天下大事經歷過很多,十分了解,除了他沒有其他人更有資格為這段歷史著書了,人們都為此惋惜。王允也一度後悔,但是說啥也來不及了: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蔡邕哭董卓——《三國演義》《後漢書》中,蔡邕其實沒有哭,只是嘆息一聲而已。這一段經過羅貫中的加工潤色,變得十分精彩:
“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蔡邕感於董卓對自己的恩遇,董卓死後,他是伏屍大哭。然後王允問你的節操哪裡去了?蔡邕說節操還在,我只是哭一哭,並沒有忘記大義,還請原諒:
“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後來也有很多士大夫為蔡邕求情,讓王允饒了他,但是王允沒聽,而是將蔡邕下獄,在獄中蔡邕自縊而亡。
正史和演義中,對於王允殺蔡邕這一段有幾個異同點,相同的是,蔡邕確實感恩董卓、同時痛恨董卓。
不同的是,正史中蔡邕只是嘆息,演義中比較誇張,伏屍大哭。蔡邕死後,正史記載王允有悔意,演義中沒有提到,這也是小說加工的必要性,為後面王允失去人心而死埋下伏筆。
回覆列表
東漢士人極尚名節,趙翼《廿二史札記》總結:“東漢尚名節……是時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於死生患難之間……此盡力於所事,以著其忠義者也……此感知遇之恩,而制服從厚者也。然父母喪不過三年,而郡將舉主之喪,與父母無別,亦太過矣。”舉幾個例子:
《後漢書·桓榮傳》附桓典:舉孝廉為郎。居無幾,會國相王吉以罪被誅,故人親戚莫敢至者。典獨棄官收斂歸葬,服喪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盡禮而去。
《傅燮傳》:再舉孝廉。聞所舉郡將喪,乃棄官行服。
《荀淑傳》附荀爽:黨禁解,五府並闢,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
《袁安傳》附袁忠:忠子袐,為郡門下議生。黃巾起,袐從太守趙謙擊之,軍敗,袐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陳,謙以得免。詔袐等門閭號曰"七賢"。
東漢名士的風尚情操常為後人稱讚,東漢士人為父母、官長、舉主、師友服喪的事蹟是屢見不鮮,甚至有棄官行服的,可見當時的人道德追求有點偏極端(有些人道德觀偏狹隘,而有些人只是形式主義)。
迴歸主題,蔡邕遠走吳地十二年,董卓入京後就徵辟蔡邕到公府就署以祭酒,又舉高第,“三日之間周曆三臺”,雖然董卓狂暴殘忍,但對蔡邕的敬重還是顯而易見,對於蔡邕來說董卓至少是他的舉主。誠然董卓給漢室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漢朝的國賊,蔡邕當然不能為其服喪,所以只有嘆惜。但王允對董卓這個國賊恨之入骨,再加上居功自傲的驕心讓他目中無人,不能容忍蔡邕對董卓之死的態度,便將其下獄誅殺,而這也刺激了當時涼州人的反抗(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
蔡邕的死可以算是道德衝突的體現,一方面是家國,一方面是舉主知遇之恩,雖受董卓闢用察舉之恩,但家國天下尤為重要,只能以嘆惜還報董卓,無奈王允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