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更好及
-
2 # 潮打的空城
我的家鄉在河南漯河,說起漯河,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漯河市的佔地面積、經濟總量在河南省都比較靠後,所以不太出名。但是這裡也有很多人文歷史景觀。在這裡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字聖故里“天下文字二斗半,聖人認識三鬥三”,這個聖人說的就是出生在漯河的許慎。他是漢代有名的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也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他編寫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研究文字的著作。在這本著作中,繁雜的漢字實現了形、音、意上的真正統一。
現如今,許慎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小商橋、楊再興陵園提起石拱橋,很多人都首先想到的是趙州橋,事實上,小商橋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石拱橋。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宋代經過一次大修,到了明清,又被政府修整。後來這座石拱橋被李穎霖先生無意間發現,報告給了橋樑專家茅以升,經過茅以升等人考察,確定為歷史上最早的石拱橋。
小商橋在河上靜靜的守候了千百年,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
紹興十年,金人南侵,楊再興為岳飛的部將。當時金兀朮屯兵十二萬於臨潁,楊再興率領部將屢破其兵。一次戰鬥中,楊再興想要抓捕金兀朮心切,不小心墜入小商河,被金兵亂箭射死。岳飛後來將其葬於商河附近,據說吟誦出了流傳千古的《滿江紅》。後人在商橋附近修建了楊再興的陵園,表示對將軍的懷念之情。小商橋上,風聲如泣如訴,似乎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又過了千年,劉鄧大軍從商橋上走過。小商橋見證了這些歷史。
如今的小商橋和楊再興陵園已經成為了當地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縮影。
受禪臺位於漯河市臨潁縣,一座不起眼的土臺,卻是昔日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美其名曰“禪讓”。就是在這裡,宣告了漢王朝的終結,也開始了魏蜀吳三國鼎力的時代。在受禪臺前面有一塊石碑《受禪表》,詳細的記錄了當時的情況。
沒有像長城一樣雄偉的景觀,沒有像長安一樣波瀾壯闊的歷史,但我依然熱愛我的家鄉。 -
3 # 宏文
我的家鄉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金州區可謂大連歷史文化之根。早在公元前107年,西漢於遼東置沓氏縣,首開金州歷史上縣治之先河。作為一個古城,人文歷史自然有很多,我列舉幾個:
關嚮應紀念館
關嚮應故居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檔案保護單位。位於金州區嚮應街道,佔地3300平方米。“關嚮應同志故居”是由彭真同志題寫的,紀念館前面是關嚮應同志兒時居住的草房。紀念館內矗立著一尊關嚮應同志的半身銅像,銅像後的展廳裡透過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和77件實物詳細地介紹了關嚮應的一生。
金州副都統衙門博物館
位於金州區擁政街道金州副都統衙門是中國儲存完整的清代二品八旗駐防軍事衙門,它是清代八旗駐防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國內僅存少數衙署之一。2002年金州區政府投資重建了副都統衙署,重建後的衙署保持了原來的風格,整個建築群是沿中軸線對等排列的五進清式院落。現衙署內的《金州副都統衙門專題陳列》,以大量的史料為基礎,透過二百張照片、圖表、繪畫、文物的陳列和對衙署內大堂和副都統公館的復原,向遊客展示了金州副都統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城山頭國家海濱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
城山頭海濱地貌自然保護區位於金州區東部黃海海岸,磨盤山南麓,與金石灘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相連,佔地面積1350公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城山頭因唐代石砌古城遺址而得名,古城殘垣今仍依稀可見。有“北方小石林”之美稱。
韓雲階舊居
韓雲階舊居坐落在金州區友好街46號,建於1938年,是一座日式花園洋樓(如今的柏林會館)。1946年3月18日,金縣民主政府宣佈,沒收偽滿洲國經濟大臣韓雲階在本縣的全部土地和房屋。1982年,韓雲階病死於美國。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紫雲花汐”莊園
位於金州區嚮應街道“紫雲花汐”薰衣草花田佔地1100畝,共種植木本和草本薰衣草240萬株,鼠尾草、玫瑰花等各種彩花30萬株,是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相結合的新型觀光休閒景點,更是國家的AAAA級景區,景區在建設時就按照4A級旅遊景區標準進行打造,先後投資3500多萬元,建立了古羅馬城堡、薰衣草展館、紫雲花汐超市和1600米觀光木棧道。
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
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黃海之濱,距大連市中心50公里,由東部半島、西部半島及兩島之間的開闊腹地和海水浴場組成。陸地面積6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公里,是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金石灘也被稱為“大連的後花園,是中國首批最佳旅遊城市——浪漫之都大連的後花園。 金石灘三面環海,呈元寶狀。乘坐金石灘度假區內漂亮的專用遊覽巴士沿海岸公路前行,可以欣賞13華里的海上奇石景區,這裡濃縮了距今6億至3億年間的地質奇觀,形成了被稱為"東方神力雕塑"的海蝕岸、海蝕洞、海蝕柱等奇觀。
發現王國
大連發現王國主題公園位於金州區金石灘海濱,由傳奇城堡、魔法森林、金屬工廠、神秘沙漠、瘋狂小鎮、美國大街等6大分割槽組成。夏季舉行的戲水巡遊活動將在海底精靈總動員中,開啟一場戲水大戰,人魚公主與加勒比海盜兩支隊伍分別從傳奇城堡和神秘沙漠出發,一路載歌載舞,最後在魔法森林回合。在戲水巡遊活動上,遊客們欣賞完海底精靈的熱舞表演後,手持水槍、身穿雨衣與比基尼美女一同清涼戲水,在水珠串聯的歡樂海洋裡盡情享受發現王國的清涼和激情。發現王國戲水巡遊活動自2010年7月10日推出後,就深受遊客的喜愛,一系列的戲水活動不僅為遊客製造了清涼,更將發現王國打造成了濱城夏季納涼避暑的勝地。
童牛嶺(銅牛嶺)
童牛嶺也稱銅牛嶺,是大連新市區標誌性、生態型景區,位於金州區馬橋子街道。總佔地8平方公里。景區有9座嶺,峰巒迂迴並向東南延伸,主峰鏡石峰海拔173米,南臨黃海,北眺遼南第一山——大黑山(海拔664米),並與大連海之韻廣場隔海相望。
大黑山
大黑山被譽為遼南第一山,原稱大赫(大連話,讀三聲)山、是大連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傳播中華歷史文明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拱衛遼東半島的天然屏障。大黑山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天然氧吧於一身,被批准為國家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同時佛、道、儒三教合一,是遼東地區著名的宗教聖地,是國內罕見的坐落於城市中的旅遊名山、大連市的後花園,也是海濱城市炙手可熱的登山旅遊經典路線。大和尚山、老虎山。位於大連市金州區城東約5公里,主峰海拔663.1米,面積23.79平方公里。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海濱城市登山旅遊經典路線。除此之外,金州區還有嚮應公園、二十里石門水庫、麗嬌灣、響水寺、朝陽寺、觀音閣、唐王殿、蠟像館、金渤海景、點將臺、石鼓寺、關門寨、大孤山等一系列值得一看的旅遊景點。
-
4 # 昱彤2020
我在信陽,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信陽是孫叔敖、息夫人、春申君、司馬光、鄭成功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信陽。
-
5 # 蔡江濤
我的出生地,五里橋是我的驕傲!
五里橋,中國十大古橋,位於泉州晉江市安海鎮,因安海鎮曾名安平道,得名安平橋;又因橋長約5華里,鄉里俗稱五里橋。
五里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經10多年告成,屬連梁式石板平橋,它橫跨在晉江、南安兩縣之間的海灣上,兩頭分別是安海鎮、水頭鎮。
五里橋建成以後,歷史上明清兩代曾數次修繕,最後一次是1985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撥款重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五里橋是中國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1961年安平橋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五里橋建鎮8年就開始建,從安海到水頭的這座橋用魯班尺算起來正好是5裡,是世界上現在最長的海上大石橋,是由兩個人出錢,一個名叫黃虎,另一個是龍山寺的和尚,這兩個人每人出萬緡,緡字是古字,可能是一種繩子,用繩子穿錢,萬緡。
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
"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儲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
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
-
6 # 令狐大鍋
東晉王羲之,琅琊臨沂人
臨沂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靈秀鍾毓,代有偉人”讚譽之。臨沂歷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為世人所崇,故人們又習慣地把臨沂城稱之為“羲之故里”。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因曾為右軍將軍,又稱“右軍”。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郡(今臨沂市),自幼酷愛書法,真、草、隸、篆俱佳,尤善隸書。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並稱“二王”。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還有勞唐太宗親筆撰寫了一段專論,主要原因由於他的書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賞”。唐太宗稱讚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真是“心慕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舍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偽劉豫時,易名普照寺,沿襲至今。為紀念中國歷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90年以來,由臨沂地區行署、臨沂市政府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一期佔地面積約28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洗硯池正對大門,佔地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臺,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在洗硯池的北面約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曬書檯,有150平方米,為當時王家曬書之所。在曬書檯北面約10米處,有5間仿古建築,佔地200平方米,是現代人修的琅琊書院,裡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貼、碑刻,以及書法名家的真跡。在故居西側是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均為當代書法名家的手跡。東側則是亭榭、小橋及一片片竹林,景色宜人。
-
7 # 暮歌hqz
我的家鄉是普寧市,它是廣東省揭陽市下轄的縣級市。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榕江、練江和龍江上游,市區位於市境中部練江上游和中游交接處。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連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揭陽市榕城區。市境南部距離南海海岸30公里,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38公里,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8萬人(2018年)[1]。榕江平原與練江平原中間的鐵山丘陵峰巒疊翠,古來崖嶂多生蘭花蕙草,故有“鐵山蘭花”為普寧市城雕。[2]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中藥名城,中國工業百強縣,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普寧擁有粵東最大的陸路口岸,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是廣東省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城市。 普寧是中國著名僑鄉,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約195萬人,遍佈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立名單。[3]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4]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
8 # 新明說易
我的家鄉為中國—大同。
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1]、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是中國煤都,是中國佛度。北嶽恆山,懸空寺,雲崗大佛,全國最大的九龍壁,全國唯一一座坐西朝東的華嚴寺等等景點都是最值得驕傲的。
-
9 # 靜聽花解語
我的家鄉在豫東平原。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這裡有著名的倉頡墓,位於古王集鄉。傳說倉頡造字: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國漢字的創造和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
伊尹祠,位於谷熟鎮。我去遊覽了三次。據說是程咬金帶兵打仗路過此地,想起好友魏徵葬在這裡,連夜到墓地祭拜,並吩咐士兵栽種幾百棵柏樹。天亮後,樹栽種到伊尹墓,魏徵的墓在伊尹祠東幾里的地方。程咬金彎腰拔樹,可樹像一夜之間長了根,拔不掉了。自此,伊尹祠中大片柏樹生長一千多年了。伊尹,會烹飪,更懂治國之道,是商代宰相,幫商推到了夏的統治。他的“治國如烹小鮮”的論調流傳至今。現在,仍有人祭拜他。更有趣的是這樣一種說法“扒根生妮,拔草生小(男孩)”,於是,新婚夫婦為了實現生孩子願望,到伊尹墓上拔草。當然,這說法一點道理都沒有,不過是人心理作用罷了。
我們這裡還有著名的木蘭祠。大家都知道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上初中時學過的《木蘭辭》“推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從軍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現在依然能背誦一兩段。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們這裡流傳甚廣。她的忠孝和敢於擔當的精神激勵很多人。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這些人文歷史在一代又一代老百姓講述,流傳至今,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經典故事!
-
10 # 寶歌一高氏
我的老家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1]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2個農場[2],年末常住人口105.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8.6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0.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5.5:35.0:39.5,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6943元(摺合2560美元)。[3]
中文名稱
壽縣
外文名稱
Shouxian County
別名
壽春、壽州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安徽省淮南市
歷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
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於楚;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略州來,並佔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於楚。

壽縣古城牆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於六(今六安市),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劉長廢死,文帝立劉長子劉安為淮南王,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江淮為戰衝,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徙揚州治所於建鄴(今南京)。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壽春為淮南郡治所,隸於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佔壽陽,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複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並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於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於淮南節度使。天覆二年(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後周顯德四年(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於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於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八公山風景區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於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於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復下淮南,佔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於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元至正二十四年、後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於臨濠府(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明代,壽州屬南直隸鳳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以壽州直隸於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併為壽州,領2縣,隸於中都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平府(遷都後更名為順天府),鳳陽府直隸於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於左司。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寧(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臺縣,並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臺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準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於城垣。乾隆二年(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於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臺衙門),州、府均聽命於撫院。同治四年(1865年)徙鳳臺縣治於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復置道,壽縣屬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復隸於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壽縣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壽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改屬第三區,專員先後駐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第三區改為第二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中共江淮區黨委二地委領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民主政府成立,壽縣改隸於皖西行政公署;同時將鳳臺縣所屬的城北各山村劃歸壽縣,置八公、北外2鄉。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仍歸壽縣;壽縣隸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專區。
1952年8月隸於安徽省六安專區。1954年2月將縣東北的二十店鄉與隗店、北外鄉的部分行政村劃交淮南市;10月,肥西縣土山區鬥鎮鄉靠近吳山廟的3個自然村劃歸壽縣,入三義區吳山鄉。1958年12月,析壽縣真武廟至正陽關一線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區建置安豐縣,縣治設石家集,隸於六安專區;其餘地區仍為壽縣,改隸於淮南市。我家鄉壽州古城的文化底蘊深厚,在安徽有桐詩壽字之說;即桐城的詩,壽州的字。壽縣近現代書法家司徒越是書法家草書代表人物。八公山豆腐發源地,每年有淮南豆腐文化節,三月十五民間交流會等。
-
11 # 顏公速成楷書
偃師的名字來源於周武王息偃戎師,許多志書都有記載,如《通典》。偃師作為古都,可以上溯到三代的夏商時期。50年代在偃師城區西南約10公里處的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80年代在偃師城區西邊一公里處發現商城遺址正是其作為都城的最好證明。另外還有東漢魏晉以及北魏的洛陽城,按照近年劃定的縣市界限,遺址的絕大部分都已劃在偃師。偃師最早稱亳,因約公元前22世紀帝嚳在今城關鎮高莊一帶定居而得名。《史記·五帝本紀》中寫到:“《集解》黃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公元前17世紀初,商湯攻滅夏桀,在今偃師城關鎮的塔莊、新寨一帶建立都城,即現在的屍鄉溝商城。商湯居住過的很多地方都稱亳,所以,歷史學家把這些都城都加上方位詞予以區別,如:河南商丘市南的亳稱為“南亳”、山東省曹縣稱“北亳”、商湯立國後建立的都城(即偃師商城)成為“西亳”。
偃師人傑地靈,歷史上許多名人都在此成就了偉業英名,如:唐朝高僧玄奘、宋朝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歷史人物等;另外,偃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保留有大量寶貴的文化遺蹟,全市現有古文化遺址58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有被史學家稱為“二里頭文化”的第一個王朝之都——夏都斟尋寸故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1983年世界考古十七大發現之一的中國古代最早、最完備的都城—— 商都西亳;五朝古都——漢魏洛陽故城;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國立大學——東漢太學; 全國最早的天文觀測臺——東漢靈臺;中原地區儲存最為完整的唐陵園——武則天長子李弘墓“恭陵”。其他帝王將相、名人學者如商代的伊尹、周代的伯夷、叔齊、秦時的呂不韋、東漢的許慎、王充、張衡、蔡倫,建安文學的代表者“三曹”和“七子”,西晉的左思,唐代的杜甫、顏真卿,宋代的呂蒙正,清代的王鐸等都曾在偃師創造出流芳千古的業績。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大唐高僧玄奘也出生在偃師。
偃師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5000年的文明史,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素有“洛陽九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譽,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歷史遺存眾多,有豐富的古文化旅遊資源。
提起《西遊記》裡的唐僧,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玄奘故里(23張) 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北約1公里處的陳河村。玄奘故里洛陽東南40公里處207國道北側,偃師市緱氏鎮的鳳凰山下。
玄奘出生月日,史書多無記載。但在玄奘故里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陳氏後裔們世代傳承,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九舉行玄奘誕辰紀念活動。但還有一種說法,說玄奘生日是農曆正月十四。現徵求部分學者意見,普遍認為在確無歷史記載的情況下,陳氏後裔的傳承也應是一種依據,所以採用農曆三月初九為玄奘誕辰紀念
東漢靈臺;中原地區儲存最為完整的唐陵園——武則天長子李弘墓“恭陵”。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於中國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則天從宸妃進升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為太子,曾 一度監國,原太子李忠被改封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從幸合壁宮,薨,時年二十四歲,同年八月葬於恭陵。唐高宗將其追諡“孝敬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諡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規格安葬,並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立於陵側。 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洛陽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遺存,是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都城遺址。自1959年以來,遺址發掘總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在學界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目前國家級博物館 二里頭文化遺址博物館 已經建成,大家可以探尋華夏文明的發源,提升民族文化認同,穿越時空參觀《最早的國》。
偃師商城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集夏商研究、陳列、宣傳為主的歷史類專題性博物館,館址位於偃師市區西南隅,偃師商城遺址東100米處。館舍為殿堂居中,廊廡相連的仿古宮殿建築群,於1987年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展室面積2500平方米,展線長度470米,館藏文物兩萬餘件(套)。館內擁有科學的管理體系,豐富的陳列內容,新穎的陳列形式,完善的服務設施和優美的欣賞環境,堪稱“豫西明珠,華夏寶庫”。
七孔玉刀,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現藏洛陽博物館。
文物介紹
夏,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現藏洛陽博物館。長65釐米,最厚0.4釐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有對稱的凸齒,近肩處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線的七個圓穿。玉刀兩面飾紋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紋圖。
玉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發現,此後的夏商仍有生產,西周已經消失,推測為古代代表權威和地位的玉儀仗器。此器儲存完好,且為迄今所見飾紋最精美者,堪稱絕品。
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釋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就有這件夏代七孔玉刀。
館內的許多碑刻在書法愛好者眼中都是無價之寶,其中“草聖”張旭的楷書孤本《嚴仁墓誌》和顏真卿早期的《郭虛己墓誌銘》堪稱國寶。
《郭虛己墓誌銘》1997年出土於中國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如今,收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館,墓誌高160.5釐米,寬105釐米,為青石質地,蓋頂刻有,唐故工部尚書曾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16個字。專家說,此墓誌上的墓誌銘,是公元749年,由中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為楷書,共35行,1150字,字型端莊秀勁,此墓誌因深埋地下,所以完好如新,顏真卿所寫的碑文,大多已殘缺損壞,所以《郭虛己墓誌銘》顯得更為珍貴。
張旭是顏真卿的老師,現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館的《嚴仁墓誌》,是1992年發現的。該志刻於唐天寶元年(742)十二月,青石質,有蓋。蓋頂篆書“大唐故嚴府君墓誌銘”3行9字。志石方形,志文楷書,計21行,行21字,首行題“唐故絳州龍門縣尉嚴府君墓誌銘並序”。文末署“前鄧州內鄉縣令張萬頃撰,吳郡張旭書”。同時也是大書法家張旭唯一存世的楷書孤本!
回覆列表
臨清,一座因為運河而興盛的城市。
當年京杭大運河沿途多少大邑名邦,繁華興盛處引人嚮往,那南來北往的商船,真正是鱗次櫛比,可惜現在大多數已經凋零沉寂。
看明清小說中,提及臨清的不在少數,一部金瓶梅描寫的臨清已經成為絕唱。
還有臨清磚,北京古城所用的磚很多都是臨清磚,紫禁城,王府,天壇,甚至帝王陵寢,兩個地方以磚為紐帶聯絡在一起。
總之,臨清是一座運河而興的城市,也因為內陸水運的衰弱而一損俱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