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參資政事
-
2 # 泰山7001
張勳復辟,應該是他發自肺腑的一個夢想,可惜人微言輕,又被人利用,最後只能是灰頭土臉的身敗名裂而去。
張勳,北洋系統內少有的支援封建帝制的將領。武昌起義後,此人在南京鎮壓過革命黨。清帝退位後,張勳為表示仍然效忠於清廷,禁止其部隊剪去辮子,所以被稱作“辮帥”。
後來北洋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黎元洪電令張勳率部進京調停。張勳自以為復辟機會到了,效法董卓入京,他一邊和段祺瑞溝通,一邊率5000辮子兵進入了北京。
一到北京,張勳立刻把廢帝溥儀請出來,電告全國清廷復辟的訊息。可他的黃粱美夢還沒過幾天,之前對他復辟表示模稜兩可的段祺瑞就率部將其擊敗,無奈之下,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短暫的復辟成為了令人不齒的鬧劇。
張勳此人,愚忠也好,愚蠢也好,他的出發點是恢復帝制,因其自以為深受大清厚恩,必須為其肝腦塗地,一有機會變要實現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可惜,他的迂腐無能只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壓,不會得到任何人的響應。
-
3 # 風談天下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張勳的文章,題目是《盡心守護沒落清朝最後一隻忠誠的狗》。把張勳比喻成是“一隻忠誠的狗”,絲毫沒有惡意。相反,我更想強調的是“忠誠”二字。
因為就忠誠度而言,狗從來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賴的朋友。
1、張勳復辟,首先是來自於他內心的這種忠誠的道德基因。
張勳以早年一個放牛孤兒出身,最後成為長江中下游影響力最大的軍閥,所有這一切,都來自於清廷對他的賞識。
在張勳的思想裡,有一種非常樸素、單純的報恩意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義氣。
這種知恩報恩的義氣,與所謂的政治立場、時代發展方向無關。
而張勳與清廷之間,具體點說,與慈禧太后之間,更有過一段非常特別的相處,正是這段經歷,使得張勳能成為晚清的重要人物,也使得慈禧成為他心目中最好的主子。
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後,慈禧出逃西安,1901年事態平息後,慈禧與光緒再從西安返回北京。張勳受袁世凱派遣,為迎駕回京的慈禧和光緒護駕。
時值隆冬季節,天降大雪,天凍地寒,慈禧半夜醒來,意外地看到張勳一直在她房間口站崗值守。人在落魄時候最容易動感情,老太太一下子就記住了張勳。
慈禧回京後直接任命張勳作頤和園護軍統領,要知道自滿清開國以來,能擔任這個離皇室最近的護衛官職的漢人,張勳還是第一個。
慈禧對張勳有多信任,有多寵愛,由此可見。
後來張勳隨徐世昌去東北做防營統領,根本沒有任何人敢管他,
慈禧待他如此,他對清廷自然更是一片赤誠,1908年慈禧和光緒接連死去,張勳伏地慟哭至泣血。
——絕對是真感情!
所以張勳復辟,一點也不意外。
2、張勳復辟,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時勢的誤判。
但如果說張勳搞復辟,就是為了報答清廷的恩情,那也未免太天真了點,太看低了張勳這個人。
政治上的爭鬥舉止,終極目的都是“名利”二字。報恩頂多是個漂亮的幌子。
張勳復辟的背後,是自己赤裸裸的政治野心,對此,他自己其實也絲毫沒有加以掩飾。
復辟後,張勳立刻給自己封了官,基本上就是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架勢。
這一幕鬧劇很意思:
先是張勳耍了黎元洪——黎元洪指望張勳來京主持公道,幫助他來對付段祺瑞。
沒想到張勳竟藉機大搖大擺帶著幾千人到北京復辟了。
但張勳更沒想到,他又被段祺瑞耍了——段祺瑞安排各部軍閥配合演戲,讓張勳誤以為大家都贊稱他復辟,等他真的來京復辟了,段祺瑞跳出來馬廠誓師,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
總結起來:張勳復辟,就是由段祺瑞導演的一出政治戲,張勳只是被他誘導利用的炮灰。
張勳之所以上鉤,對清廷的報恩心理是一部分原因,自己想借此撈名上位,才是最根本原因。
-
4 # 史論縱橫
有的人擅長開闢一個時代,比如朱元璋,皇太極,孫中山;有的人喜歡中興一個時代,比如,郭子儀,于謙。張勳屬於後者,與郭子儀、于謙不同的是,他們成功了,而張勳失敗了。
張勳復辟清王朝,絕對有其對清王朝懷念之情的一面,現在的人都認為清王朝被推翻後,全華人民都跟著歡呼慶賀,其實不是的,在舊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是人們最茫然的時候。
比如一代大師,創作《人間詞話》的王國維,在詩詞,哲學,美學等多方面都深有造詣的人物,最終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投湖自殺。可見清王朝還是有一些鐵桿的。
而且,張勳的軍隊不允許士兵剪辮子,說明張勳不僅是清朝的鐵桿,而且是最粗的那個。
當然,除了基於張勳忠於清皇室的分析外,我認為張勳復辟也不失為一種在政治軍事上彎道超車的冒險行為,張勳其實在北洋軍閥中並不是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人,相對於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馮國璋,奉系的張作霖,其實那時候張勳啥都不是。
一旦張勳真的復辟成功,那麼張勳結對是滿清第一功臣,從而超越那些比他厲害的北洋軍閥,事實也證明,當時的溥儀根本就不想復辟,因為當時的溥儀依然是一個孩童,當張勳帶著士兵闖進皇宮的時候,溥儀都被嚇尿褲子了,這和當時武昌起義時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從床底下抓出來簡直如出一轍。
這也不能不看出張勳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扶持溥儀當傀儡皇帝,自己做董卓、曹操之流,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就可以得到支援清王朝勢力的支援,從而快速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且張勳貌似給自己封了一個攝政王,軍政大權全聽他一人安排。
說到底,張勳復辟很可能是一場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出於私心而操縱皇室的一種陰謀活動。
這不是演習,更不是鬧劇,而是一場陰謀,我們應該警惕。
-
5 # 歷史三日談
張勳被稱為滿清最後的忠臣,復辟雖是醜聞,,張勳卻以忠誠被載入了史冊。從當時來看,張勳復辟搞得自己一地雞毛;從歷史來看,張勳這個忠臣當的確實有點“怨”!
歷史的春秋筆法,確實害人!
據記載,張勳復辟當日是凌晨,帶兵入宮時,皇帝、妃嬪,太監、宮女都還在睡夢中,張勳徑直闖入皇帝寢宮,把溥儀從床上拎起來:小溥,你又可以當皇帝了,俺老張幫你復辟天下了!
溥儀不明所以,嚇的嚎啕大哭,瑾妃婉容、世續及皇室成員,紛紛聚到溥儀寢宮,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溥儀見眾人聚攏了過來,又重新宣佈了一遍: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今天皇帝又是皇帝了,王爺還是王爺,我張勳正式宣佈:“大清復辟了”!
眾人一聽,有人說話了:“老張,你的忠心我們都知道,可復辟非同小可,你自己說了不算啊!”
“今天這個事,我不是來跟皇上、阿哥們商量來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誰要敢不從,休怪我張勳翻臉無情。”
張勳是個粗人,帶著一幫辮子兵,看著都跟有病一樣,諸阿哥也不敢硬駁張勳面子。
溥倫壯著膽子問道:“張將軍,你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張勳嘴硬:“貝勒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乃無父無君之舉,俺老張可幹不出來這事!”
諸位見勸阻不了張勳,便任由他擺佈,真的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
6 # 史不知味當時民主主義思潮已經在中國掀起了驚濤駭浪,清朝退出政治舞臺已是勢不可擋,況且又發生過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的事,已經說明帝制在中國沒有繼續存在的可能性了,可是,張勳為什麼仍然執意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溥儀復辟呢?
張勳復辟既是對清朝的“忠”,更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權勢與利益。
張勳:君臣之義不能忘。張勳的地位是他自己爭來的,他是個孤兒,為了生活而參軍,因為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戰功,被破格提拔為參將。在甲午戰爭發生以後,張勳又被調到東北,後來袁世凱被清朝派到天津小站練兵,張勳則又成了袁世凱系的人。從一介孤兒到封疆大臣,清政府給了張勳很多,張勳對清朝也有很深的感情。
辛亥革命導致清朝政府下臺,袁世凱則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是革命勢力給予袁世凱推翻清王朝以後的回報和承諾。在清帝溥儀頒佈遜位詔書以後,袁世凱曾經派人去江蘇試探張勳對此事的態度,張勳便說:“袁公您對我的知遇之恩我不會辜負,清朝與我的君臣之義我也不敢忘,如果您不辜負清朝,我又怎敢辜負您?”張勳這話很明顯是在諷刺袁世凱背叛了清王朝,可是因為張勳手裡沒有多少兵權,因此只能唇舌相諷,只能眼睜睜看著袁世凱將溥儀趕下臺,什麼也做不了,相信當時的張勳是很無奈的。
1916年袁世凱病亡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手掌軍權的段祺瑞卻只是國務總理,段當然不服氣,後來雙方的矛盾便越來越深。1917年黎和段的矛盾終於因為是否對德宣戰而徹底爆發,最終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位,段則領著他的勢力宣佈獨立,馮國璋對此作壁上觀。黎元洪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讓張勳來北京助威,當然說得好聽點叫“調解”。誰知道,張勳道北京後連夜跑到紫禁城將驚愕的少年溥儀供上了皇位,較溥儀更為驚愕的則是黎元洪,我讓你張勳入京調解,你怎麼跑去拜溥儀了?黎元洪拍著大腿直呼,被張勳給騙了!
因為“君臣之義不能忘”,於是張勳復辟了。
復辟之利:主少國疑,大臣當掌國政。張勳領著5000辮子軍突然闖入紫禁城,然後跪在溥儀面前請求溥儀趕緊復辟。當時的溥儀只有12歲,溥儀嚇得左看看右瞧瞧,最後還是茫然地被人推上了皇位,張勳更讓人頒佈詔諭說溥儀為了國事“日夜禱天,徬徨飲泣”,12歲的小學生溥儀懂什麼?然後又說“共和解體,補救已窮”,“人心思舊,合詞奏請復辟,以拯生靈”,為復辟創造說辭。那麼,張勳復辟真的只是出於對清王朝的愚忠嗎?當然不是。
張勳復辟後,讓自己當了內閣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跟隨他一起復闢的清朝遺臣也被封了官,甚至上了張勳的當的黎元洪也被封了一等公,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再看張勳給自己的官職,內閣議政大臣可以說是宰相,直隸總督是清朝時期最有權勢的封疆大臣,北洋大臣則是晚清時期最炙手可熱的官位,李鴻章、袁世凱他們誰不是在這個位置上走上了人生巔峰?12歲的小皇帝只能是擺設,誰說了算,不正是有擁戴之功的張勳嗎?如果張勳復辟成功,張勳將會得到什麼已經不言而喻了。
因此,張勳的復辟既有出於對於清朝的愚忠,當然,更少不了是為了他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人在絕大多數時候皆是趨利的,要麼是功要麼是名要麼是利,如果沒有任何好處的話,在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我想幾乎不有人會去做這件事。
-
7 # 司馬長史
張勳不是唯一圖謀復辟的,清亡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遺老遺少經常勾結外國勢力或者製造輿論,企圖復辟大清,這些上躥下跳的復辟分子,大多數都是前清皇族,終沒成氣候變化。
相比之下,真正把復辟這事落到實處的,竟是漢人張勳,張勳他一不是滿洲親貴,二不是包衣奴才,而且自己以前的家庭也算是被帝制王朝壓迫的一員,他靠自身努力一路打拼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最終還以大清王朝的孝子賢孫之形象傳於世,著實令人驚奇。
張勳如此為清朝賣命,源於他的忠,因為他今天所得一切是清政府給予的,他得感恩,他不做那些虛的,或者藏著掖著,他命自己的部隊留著辮子,表達對清王朝的忠心。
他這種雖然是愚忠,但得到了很多人的敬意,他死後,不管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送來了輓聯,其中歐陽武評:戴發效孤忠,無言不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夜哀。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不知何者樹德,何者立威,只緣餘孽未清,奮戟重來,稍盡軍人本職;古亦有生而鑄金,生而刻石,自揣美名難副,登堂強醉,多漸父老深情。”這可能是他為什麼為清室復辟賣力的原因吧!
-
8 # 歲月沉沙
1917年2月,在中國是否對德宣戰、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發生直接衝突,史稱“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5月,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
段祺瑞退避天津,進行武力倒黎活動。實力不足的黎元洪被迫同意張勳進京“調停”。但代表帝制復辟勢力的張勳的真實目的是要趁機擁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辟。
6月14日,張勳率兵進京。7月1日,張勳、康有為等數十人到清官奏請溥儀復辟。溥儀在當天釋出“即位詔”,並封張勳為“忠勇親王”,授以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等職銜。張勳復辟遭到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討逆,自任討逆軍總司令,對北京發起進攻。7月12日,溥儀宣佈退位,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歷時12天的復辟鬧劇草草收場。事實再一次證明,君主專制已經失去了土壤民主共和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有人認為他是一介武夫,只有愚忠沒有腦子這個觀點,實在是看清了張勳。任何一個人能從百姓透過自己的奮鬥生到這樣的地位,絕對是人中精英,之所以搞一場鬧劇其實就是被人套路了。之所以失敗是他沒有料到人心如此複雜,約好的事情說翻臉就翻臉,不過最後的結局倒是很完美。
-
9 # 史話論今
我來回答.張勳這朵奇葩其實是帶著自以為全體人的支援進京復辟清廷的。張勳當時是為了調停所謂的府院之爭而進入北京的,進而才會出現了所謂的復辟鬧劇。本質上張勳其實是被各方人物給耍了一番,利用了一番。
第一,張勳自詡忠君愛國
其實張勳這個人是屬於清朝的忠實粉絲,甚至可以說是清朝的一個大“忠臣”。例如庚子年,八國聯軍把慈禧和光緒攆到西安,張勳一路護駕;慈禧和光緒死時,張勳哭的是感天動地。在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眼裡,張勳忠君的名義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手裡又有軍隊,那復辟自然就落到張勳手中。所以他對清朝是忠心。這就為張勳復辟打下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第二,社會輿論
當然單單靠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實行有效的復辟的。其中群眾基礎也很重要,可能在我們後來人看來當時推翻清政府實行了所謂的民主共和是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卻不是那樣一回事。因為辛亥革命不過6年,現在內憂外患,共和辦的又不好。其實當時的各個階層都有這個想法,舉個例子,對底層的百姓來說,有皇上的時候,交皇糧還是固定的,可是現在的軍閥亂收苛捐雜稅,沒準皇上回來還能減輕點負擔。
第三,外國勢力支援
其實當時西方各個列強國家正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哪裡有功夫來管這個東方國家的事情。不過當時還有一個國家閒著,那就是日本。於是張勳就拋去日本領事館和日本人商量著復辟怎樣。日本人回答道:中國也是君主立憲制度,你如果復辟,那麼我們兩國的制度就一樣,我們當然支援了。
第四,各路軍閥支援
當時有兩大軍閥,被稱為“北馮南陸”。馮是馮國璋,陸是廣西督軍陸榮廷。經過商議得到了二人支援,再加上各路小軍閥都簽了聯合同意書,張勳的底氣就更硬了。其實張勳的這次復辟是被各大軍閥給耍了,而這個始作俑者就是那個所謂的段祺瑞。雖然當時段祺瑞在小本子上簽字同意張勳復辟,但是那也只是他為了推倒黎元洪的一個計策。現在黎元洪已經被張勳罷免了,那麼段祺瑞目的就達到了。所以這個復辟也就可以收場了。
張勳自以為帶著全華人民的期望,帶著大小軍閥的肯定進了北京,可結果與自己預料的完全不同。縱觀整個張勳復辟的過程,完全就是張勳一個人在臺上像侯子一樣在表演。段祺瑞和各路軍閥都是臺下的看客。他們都希望等到這場戲結束時,在混亂的情況下爭取到更大的利益。段祺瑞不用說是為了奪回他那個國家首腦的位置。而各路軍閥呢,也趁著這個動亂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而只有張勳一個人在曲終人散之後只能躲到天津。他無比氣憤。不時地向人說他們都在騙我,他們都是騙子。但是這些話誰又會信呢?他最終也只能發發牢騷而已。
-
10 # 海洋情感小屋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清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按理說到了這個時候,清朝已經徹底結束了,中國又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可是,清朝的許多遺老遺少們並不甘心,他們還一直心存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忠臣站出來,扛起光復大清的旗幟。
1917年,清朝遺老遺少期盼的“亂世英雄”終於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張勳。說起張勳,那也算是近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不過一般跟張勳這個名字同時出現的還有兩個字:復辟。
張勳原是行伍出身,早年曾參加過中法戰爭。1895年,袁世凱受朝廷任命組建新軍。張勳被調往袁世凱帳下,擔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督練處總務長等職務。這次調任對張勳來說是一次命運的轉折,後來在民國時期登場的各路風雲人物,很多都是出自袁世凱的新軍中。
清朝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後,張勳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後又被升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這一職位也算的上是位極人臣了。張勳出身貧寒,如今成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所以他對清廷充滿了感激之情。
清朝滅亡後,張勳先後擔任了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等職,率部駐守徐州。此時,離清朝滅亡已經好幾年了,可張勳還是對前朝念念不忘。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張勳依然保留著辮子,而且他還不允許部下剪辮子。所以張勳也被當時的人稱為“辮帥”,而他的部隊則被稱為“辮子軍”。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政府一盤散沙,各路軍閥不斷爭權奪利,由此造成了時局動盪不安。民間有不少人感嘆北洋政府還不如過去的清朝。張勳聞訊後,認為人心思舊,此時正是光復大清的最好時機。
1917年6月,張勳率五千辮子軍以調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進京。7月1日凌晨,張勳發動復辟,並將深居紫禁城後宮的遜帝溥儀重新請上皇帝寶座。由於張勳復辟發動的很突然,所以整個京城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就重新掛上了清朝的黃龍旗。
不過,張勳復辟只持續了12天時間就宣告終結了。早已有所準備的軍閥段祺瑞迅速組織了討逆軍,發兵進逼北京。張勳的辮子軍才五千人,沒有多少戰鬥力。在討逆軍的夾擊之下,迅速被擊潰了。張勳逃入了荷蘭使館,才算躲過一劫。
整個“張勳復辟”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結束了。讓人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張勳帶著區區幾千人就敢叫囂著要光復大清呢?有人認為張勳就是一介武夫,光有愚忠,沒有腦子。這種觀點其實是太看輕張勳了,任何一個人能從普通百姓透過自己奮鬥升至張勳這樣的地位,那絕對是人中精英,腦子絕對比大部分人好使。“張勳復辟”之所以搞的像一場鬧劇,其實是張勳被人套路了。
早在復辟前,張勳就和多方面的人經過充分溝通,各省督軍大多表示認同或是預設張勳的觀點。其中,北洋系的實力派人物馮國璋、陸榮廷都明確表示支援。而後來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的段祺瑞,在復辟之前也是積極擁護復辟的人之一。正是在這麼多人的支援下,張勳才錯誤的判斷了形勢,他真以為是人心思舊,光復大清乃是大勢所趨。
當然,張勳也不傻,大家空口無憑。於是他就寫好了一份支援復辟的文書,讓各省督軍們都在上面簽字畫押,以防大家到時候抵賴。即便如此,張勳還是不夠放心,他帶著五千辮子軍北上,同時吩咐留在徐州的心腹,讓他隨時做好準備。如果有需要他會發來電報,告知送“幾盆花”進京。而“幾盆花”的意思就是指帶幾個營的兵力前去支援。就這樣,在做好兩手準備的情況下,張勳信心滿滿的北上去光復大清了。
但事情的發展卻完全出乎張勳的意料。他原本以為是人心思舊,只要他扛起光復大旗,自然就是一呼百應。可結果,張勳這邊剛剛宣佈復辟,全國上下立刻炸開了鍋,各地自發召開萬人大會聲討張勳,各家報刊雜誌上也是一邊倒的反對之聲。原先支援復辟的督軍們一看形勢不對,馬上全體保持沉默了。段祺瑞更是看到民心可用,於是組織了討逆軍,自任總司令,一路浩浩蕩蕩的進京討逆去了。張勳看到形勢不對,立馬致電徐州的心腹“送花”進京。可結果張勳的心腹竟然把真的花送到了北京……
因此,“張勳復辟”之所以迅速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沒料到人心太複雜,明明大家都約好的事情,怎麼翻臉比翻書還快。不過,張勳最後的結局倒是挺完美。
張勳手裡有當時各省督軍們一起簽下的“軍令狀”。這份檔案沒在復辟的時候幫上忙,倒是在張勳倒臺後,發揮了作用。由於大家的把柄都握在張勳手裡,所以誰也不敢真的拿他怎麼樣。復辟失敗後,張勳跑到天津開始做生意去了。沒想到張勳的經商才能遠遠超出了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短短几年時間,他就投資了70多家企業。家裡有一妻十妾,傭人不下百人。從這方面來說,張勳最終還是一位人生大贏家。
回覆列表
張勳為清室復辟,逆歷史而為之,他自己不知道?袁世凱的洪憲帝制都未成功,他卻為清廷復辟,這不是以卵擊石。我想張勳應該是明白的,不過他卻明知而為,其有兩點可以說明。
一、性格使然
有史料載張勳本人忠厚,有很強的感恩思想,得人點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前清時他從一介平民,而官至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辛亥革命後又官至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其能力不能說不強。他有今天都是拜慈禧所賜,慈禧西逃避禍,張勳護駕有功,得慈禧誇獎,這就是他發跡的原因,他一直忠於清廷,即使清廷退位,他的軍隊仍留辮子,人稱辮帥,其軍為辮軍,可見其忠。
年少時在家鄉,因父母早喪,其多得鄉人照顧,而張勳發跡後,很是感恩鄉人,他所在的赤田村,張勳曾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什麼,一句話,張大帥管。江西在京求學之人,只要是求到張勳門下,他多少都會照應一二。這就是受人點滴,而湧泉相報的張大帥。
二、府院之爭,而有機可乘
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時,雙方都積極拉攏張勳,讓張勳進京調停,張勳覺得時機成熟,於是他在徐州時就於清廷的遺老遺少,商量復辟事項,據說他夫人知道了,攜全家人跪求他不要進京,苦苦哀求不要搞這個復辟,你這樣做不是為子孫招禍嗎。而張勳卻無動於衷。結果就是復辟醜劇僅僅上演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收場了,兵敗,下野,迴天津避禍。其實他也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但為報清廷的提攜之情,他又覺得有機可為。
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張勳的確是個,性情中人,為人聰明而厚道,慈禧對他的知遇之恩,他為清廷復辟而報之,家鄉人的少時接濟,他予金銀贈之。其死後孫中山都送去輓聯以示哀悼,表其為人之忠。
其後有許多人都對張勳的為人多作好評,
陳毅:“秉春秋知罪為心,雖敗不朽;墮天下孤孽之淚,非哭其私。”
劉景山、馬寅初:“天不遺一老,名自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