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奔說史

    諾曼底德軍撤退包括兩個層次上的意思,即盟軍登陸前灘頭德軍是否要撤退,以及盟軍登陸後是否要大踏步撤退。

    答案是:對盟軍實力的清醒認識,希特勒的錯誤判斷以及長期以來的靜態防禦理念困擾等多個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希特勒拒絕德軍撤退。

    第一點,即實力對比後的清醒認識。

    由於美英等國的強大生產能力,以及德國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導致整個西線雙方實力對比極其巨大。

    根據記錄顯示,1944年9月,在整個西線,德軍一共只有100輛可用坦克,而盟軍方面,僅僅是擔任進攻的前鋒部隊,就有2000輛以上的坦克。

    此外,德軍只有570架可用飛機,盟軍方面則有14000架。

    基於這個認識,德軍方面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讓盟軍獲得一個縱深寬廣的灘頭陣地的話,那麼盟軍就能集結極其巨大的兵力,隨後就能成為任何水壩都無阻擋的洪水,直到沖毀所有德軍陣地。

    所以,儘管西線德軍總司令倫德施特元帥認為可以不用猜測盟軍登陸地點,而是放手讓其登陸之後再發動一次巨大的反擊。

    但直接負責海峽部隊的B集團軍總司令隆美爾,根據他在北非的作戰經驗,強大的盟軍空中力量能夠整天壓迫著他的裝甲部隊。

    因此,他堅信必須在海岸附近擊敗盟軍,決不給他們站穩腳跟的機會。

    第二點,希特勒的錯誤判斷。

    當倫德施特元帥錯誤地相信盟軍將在加來登陸的時候,希特勒卻正確地判斷出敵人將在諾曼底登陸。

    但當盟軍真的在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卻錯誤地認為諾曼底只不過是盟軍的一次前奏。

    他認為盟軍還將發起第二次登陸,地點將在塞納河以東地區,因此拒絕將任何預備隊立刻調往諾曼底。

    此外,當盟軍已經成功建立起來灘頭陣地後,隆美爾和倫德施特一起建議希特勒允許德軍撤退時,卻遭到了後者的堅決拒絕:

    “你們必須站在原地不動。”

    希特勒這麼做理由是他相信這樣可以爭取時間,讓他的新式武器,“v1”飛彈襲擊倫敦,透過巨大的傷亡迫使英華人求和。

    然而,飛彈並沒有產生期待的效果。

    第三點,希特勒長期以來的靜態防禦理念。

    德軍曾經在二戰初期,成功運用閃電戰擊敗一系列敵人,繞過馬奇諾防線更是德華人的經典之作。

    但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越來越固執於靜態防禦,始終堅持不肯後退,哪怕是為了收縮兵力,重新組織彈性但更堅固的戰線也是如此。

    也許他認為後撤會破壞士氣,也許他認為堅守可以爭取時間,總而言之,從斯大林格勒開始,他就一直犯這樣的錯誤。

    在諾曼底也是如此,因為他的固執,前線德軍失去了撤退到塞納河以東,並在那裡重新組織一條堅固防線的可能:

    大部分德軍被裝入所謂的“法萊茲口袋”,8個師的德軍被包圍、消滅,至於那些僥倖越過塞納河的倖存者,也被迫丟棄了所有的重型裝備。

    所以,當1944年9月,盟軍一路猛衝到比利時安特衛普時,那裡距離德國魯爾工業區只有100英里不到,德華人已經沒有任何機動部隊防禦他的心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的行政區劃有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