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末統治者慈禧在現代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大家如何看待她?特此說明:偏激者不要評論!偏激者不要評論!偏激者不要評論。
7
回覆列表
  • 1 # 獨立寒秋xsw

    以中國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作為國家統治者慈禧無疑是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很遺憾的是,清末,中國處於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若換其他人,不見得比慈禧做得更好。清朝末年,對西方列強的失敗,更多的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失敗。

  • 2 # 雲在藍天8480

    對於慈禧的觀點,權術高手。對於慈禧和中國近代災難的關係,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民族利益,最終將整個國家推向了深淵。

    首先是隻針對慈禧而言,令人恐懼的權術高手。慈溪出身並不高。在清朝,將后妃分為八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慈禧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並沒有一步登天,說明慈禧孃家並不顯赫,後來史學界雖然對慈禧家人研究很多,卻並沒有一個定論,實際上也是反證了慈禧孃家地位低下。能夠稱聖母皇太后完全是咸豐皇帝也沒有第二個兒子,只能同治登基,母憑子貴。

    但之後的事件只能對這個女人的權術歎為觀止。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這是慈禧邁向權力巔峰的第一步。

    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咸豐皇帝早就覺察到慈禧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傳說他在臨終之前,特別密授硃諭,囑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咸豐死後,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俱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醫所開的各種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慈安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之後,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痊癒了。大病初癒,慈安興高采烈地到頤和園散步,卻見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十分驚異,就上前問慈禧原因。慈禧滿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面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慈安聽了這一席話,大為感動,感謝萬分地說:“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一位好心人,先皇不應該對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說罷,便回宮中,取出咸豐皇帝的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後來,慈禧為了搬掉慈安這塊她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密令太醫用不對症之藥,將慈安害死。從此,慈禧這個陰險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實現了她夢寐以求的願望。(這個是傳聞,沒有特別確切的史料加以佐證)

    這個時候整個滿清再無一人能制住慈禧。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同治年間實事求是來說慈禧是有功的。

    可惜同治死得太早了,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兩宮太后召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在這裡提一下,奕譞的老婆就是慈禧的妹妹,光緒皇帝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所以,慈禧對光緒皇帝早期那是極好的。

    問題出在戊戌變法,其實戊戌變法初期,慈禧是支援的,國家都到了那個份上了,連日本都打不贏,誰都知道不變法是不行的,慈禧也不例外。據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中記載 : “上既親政,以頤和園為頤養母后之所 ,間日往請安 ,每日章疏 ,上閱後皆封送園中。”可見 ,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緒皇帝怎麼有膽量來搞變法呢?她不僅同意了 ,她甚至對光緒皇帝說 :“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 ,吾不內製也。”可以這麼說,光緒皇帝所做的一切在初期是沒有多大掣肘的。但光緒太急躁了,整個戊戌變法有隻有一百零一天,光緒下詔次數卻多達百餘次,而且多次涉及到裁撤舊軍,冗員等敏感政治議題。慈禧作為守舊官僚的代表開始有點意見,在和光緒溝通後,決定踢康有為出局,逮捕戊戌六君子,以安守舊派臣子的心。可惜這幾個人也不是硬骨頭,居然供出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后事,光緒和慈禧關係決裂。

    滿清名義上的皇帝和實際掌權的太后出了問題,這對當時的滿清無疑是天大的事。但尷尬的是光緒雖然拿慈禧沒辦法,但慈禧也拿光緒沒辦法。慈禧權力的法律地位來源於光緒,光緒廢不了,不僅各國反對,而且像李鴻章之類的實權派大臣也不認可。所以光緒只能軟禁在瀛臺,但這個時候慈禧的心態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之後出現了一個傳聞,各國列強準備強逼慈禧還政光緒,雖然還真假未定,但這個傳聞徹底激怒了慈禧,同意當時的義和團進入北京,依仗“民心可用”的義和團和列強宣戰。慈禧知道打不過這些列強,但是這個江山如果不在自己手中,打爛了也不留給光緒。

    儘管如此,慈禧在宣戰問題上也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對反對宣戰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殺掉,另一方面在圍攻各國使館期間示意榮祿放水,甚至向各使館提供水果等物資,緩和關係。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將戰爭的責任完全推給光緒,另一方面形成整個朝廷都同意開戰的假象,如果列強秋後算賬,要找慈禧麻煩,就同時要找整個滿清所有高官的麻煩,還沒有把事做絕,給自己留下了後路。

    這個政治手腕,已經不能用高超來形容了,只能用恐怖了。既打擊了光緒,也保住了自己,不過受苦的就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了。

    結局大家都清楚,庚子協定,賠款四億五千萬,本息合計九億八千萬,這筆錢真是要了命了。整個滿清的賠款條約無出其右,嚴重阻礙了後來國家的發展。

    最後,對慈禧的評價,怎麼說呢?聰明人,極度的聰明,站在她的位置也曾想過使國家奮發圖強。但因為個人原因將整個國家推向了無底深淵。

    大奸大惡之輩,必是大智大慧之人。

  • 3 # 文史小茶館

    她穩住了一個搖搖欲墜的舊帝國,卻被那個鉅變的時代拋下。

    慈禧可以算是傳統宮廷裡的權謀大師,但視野和眼界無法應對新時代的衝擊。

    看看她身處的惡劣環境:

    在內,咸豐皇帝好色縱慾,身體被掏空,以至於31歲英年早逝。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捻軍太平軍一波接一波。地方勢力開始坐大,朝廷內部派系爭鬥不斷。可以說處處不給力,四方掉鏈子。

    在外,英華人用槍炮敲開了清國封閉的大門,熱鬧的場面還吸引了法國,老牌帝國主義歡快的加入了侵略隊伍。不光渤海灣,天津北京都成了英法聯軍旅遊肆虐的場所。至於,慈禧和皇帝,只能逃出京城去“木蘭秋獮”。

    (圖為法國發行的1860年赴中國遠征軍勳章)

    (圖為進攻的英軍)

    看看慈禧掌權過後的局面:

    穩住朝堂,平定內亂,安定雲南陝甘,形成同治中興。中法戰爭還給屢戰屢敗的清政府多多少少挽回了一點顏面。開展洋務,讓原本快要嚥氣的大清續了一次命。

    作為傳統舊時代的政治家,她可以說做的很不錯,也許僅次於武則天吧。只是,時代已經變了,世界已經不是過去那個中華可以掌控的天下。工業化大規模生產,近代化軍隊訓練,政府內閣制,民眾基礎教育,股票債券市場,太多的變革在西方世界產生,註定要想洪流一樣沖垮清帝國的圩堤。

    (「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句話在歷史上是主戰派大臣剛毅所說)

    清朝這條破破爛爛的大船搖搖晃晃駛入了20世紀,一度穩定的形勢再次惡化。

    光緒皇帝企圖奪回權力的努力讓朝廷鬥爭變得血腥,慈禧狠下心,好不容易鎮壓了戊戌改革派。民間的義和團又蜂擁而起,和洋人斗的不可開交。這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洋人對改革派的一貫支援和對清國內政的屢次插手讓慈禧非常憤怒。在她看來,這是在干預她的“家事”。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像普通老太太一樣執拗了脾氣。

    惱怒之下,慈禧做了極不明智的決定——對全世界宣戰。

    此舉對內激發了義和團的狂熱,對外讓西方列強看到了整個清國的顢愚。事後,慈禧及時服軟,嚴酷處置了義和團。她明白大勢所趨,不得不進行庚子新政。

    中央行政改革,責任內閣建立,地方開始自治,科舉制廢棄,步子其實比戊戌變法還大。但已經來的太遲。

    天命將近,慈禧應該慶幸她沒有看到那些年輕的王爺們如何敗家,如何把她費盡心力維持的帝國輕而易舉的葬送。臺下的那個梟雄袁世凱,早已在等待這一刻。

  • 4 # 王榮聯1

    慈禧太后的一生,經歷過咸豐、同治、光緒三代更迭,還經歷過二次政變,二次垂簾聽政,活躍在政壇的時間長達47年之久。大清少了誰都沒關係,但就是不能少了她。少了她,中國近代史就不連貫,不完整,不豐富,中國近代史就不得不重寫。前一次政變叫辛酉政變,慈禧取得了進入皇帝身邊聽政的入場券和資格證書,後一次政變叫戊戌政變,慈禧當仁不讓地做起了大清帝國的舵手,直到生命終止。時間橫跨三十多年的兩次政變,均由慈禧操作完成,沒有屍橫遍野,也沒有江山易主,一切顯得舉重若輕。雖然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朝廷的印把子卻依舊握在慈禧手中。厲害的是,漢人中的精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就是願意俯首貼耳地聽命慈禧,鞍前馬後地服她調譴,肝腦塗地地為她效勞,並且人前背後沒人敢放肆地非議她,更沒人敢染指比她生命還重要的權力。偌大一個大清國,能把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擔當起來,算來僅剩慈禧,舍她其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爺拍的電影你們都看過嗎?對哪部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