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人間正道70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寬厚而富有政治遠見。儒生議政,始皇怒欲誅殺違法犯禁460多人,扶蘇因直言勸諫父親,觸怒秦始皇,就被派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協助蒙恬修長城、御邊寇。始皇臨終,遺詔令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回咸陽主喪並即位。但趙高及胡亥脅迫李斯篡改詔書並立胡亥,賜扶蘇自盡。

    扶蘇看到詔書,哭入內宅,準備自殺。蒙恬勸阻扶蘇,“陛下如今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三十萬大軍守邊,讓公子監軍,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一使者來,公子就要自殺,您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詭計呢?我請公子請示一下,等請示後再死也不遲啊。”扶蘇悽然對蒙恬說,“如果父親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什麼呢?”說完自盡而死。蒙恬把兵權交給派來的人,接受被囚送咸陽,胡亥殺了其兄蒙毅後,派人到路上殺蒙恬,蒙恬對使者說,“自我先人直到我為秦出生入死已經三代。我統領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我的勢力依然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這樣做才不辱沒先人教誨,不忘先主的恩情。”慨然而嘆,“我竟無罪而死?我罪本該死,築長城萬餘里,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我之罪。”吞藥而死。唉!賢人豈能揹負反叛之名,做反叛之舉呢?

  • 2 # 做你的歷史老師

    我認為扶蘇不政變造反,有以下原因;1、首先是

    扶蘇以為是秦始皇賜死於他,不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

    2、秦國制度嚴格,無國君命令與虎符,統帥都無法調動大量軍隊,何況扶蘇只是監軍。

    3、秦國三十萬北疆邊防軍是野戰部隊,無太多攻城器械,糧草也嚴重依賴關中供應,只要趙高死守關隘,北疆軍遲早會因糧盡失敗,而且北疆軍絕大多數是關中人,從小嚴守秦國法令,不會盲從統帥亂命,說到底,就是愚忠思想作祟。

    4、可能是他平常政見就和自己父親不和,聽聞父親要處死自己,萬念俱灰,沒有懷疑。

  • 3 # 翰墨年華y

    眾所周知,秦朝滅亡於自身的嚴刑峻法和橫徵暴斂。倘若它能夠像西漢初年那般,與民休養生息,斷然不會出現二世而亡的後果。但歷史沒有假設,結局也無法改變,怪就怪在了秦始皇的突然駕崩和趙高、李斯擁立了無能的胡亥繼位。為此,歷史上有不少人都在討論,當初為何扶蘇到死都沒有反抗,他明明坐擁蒙恬的30萬大軍,完全可以去咸陽問個明白再做決定啊!

    然而事實是他沒有任何的疑問,就與蒙恬雙雙自盡在了長城駐地。世人都說他是愚忠愚孝,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扶蘇作為秦始皇早就確定好的接班人,自小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鍛鍊,之所以讓他去長城督工,其實也是秦始皇為了讓他樹立在軍中的威望,與蒙恬建立聯絡,取得兵將們的支援。他絕非一個只知道忠孝的儒生,自然不會僅憑趙高、李斯的幾句話就輕易相信秦始皇會賜他自盡。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死不反抗,最終還是選擇了自盡呢?還要從他所在的歷史政治環境說起。

    秦朝由弱變強,並最終統一六國,靠的是法家的嚴刑峻法和強大的軍事。秦始皇承接了前人們數代的威勢,所向披靡,一統八荒。雖然歷史上說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法家君王,還幹過焚書坑儒的事情,但從他對扶蘇的培養來看,他並非一味地信奉法家。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不首肯,扶蘇斷然不會去學習儒家的仁義治國之道。所以從這點來看,秦始皇是有改變治國方略的想法的。

    扶蘇的成長很快,出乎秦始皇的想象。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他並沒有想到繼承人會變成徹底的儒家。我們知道,秦始皇啟用的兩個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的思想是融匯了百家的學說的。所以秦始皇應該是想讓扶蘇循序漸進的推進治國理念的改變,而非一下子變成儒家。也正因如此,當他發現兒子在朝堂上言必孔子,書必仁義的時候,便覺得有點脫離實際了。所以他將扶蘇派到了長城那裡,希望他能看清當時的局勢。

    修建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而軍隊最能夠激發男兒的剛強。即使扶蘇在一開始會覺得父親讓他去長城,是對他的疏遠和“流放”,當他到了那裡的時候,定能夠明白其中的用心。戰爭的殘酷是不可能只靠仁義就能應對的,而君王的職責也不止在宮殿之中。在長城駐地數年的鍛鍊,扶蘇應該已經對仁弱的心性有了改變,但秦始皇的突然崩殂,卻讓他們都有點措手不及。

    當他聽到趙高傳來讓他自盡的旨意的時候,不可能想不到那極有可能是假的。就算是他不想,蒙恬也不可能不提醒他。但他還是選擇了接受。因為他已經看透了當時的政局和自己的處境,就算拒不接受也只會落得個更慘的下場。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他得不到朝堂的支援。他在朝堂之上處處宣揚儒家治國思想,顯然與秦朝大多數的大臣意見不合。就算是與他朝夕相處的蒙恬也未必會跟他一條心。要知道秦朝的軍人大多都不會崇尚儒學的。所以,他反抗的政治基礎沒有。

    第二,他不確定自己判斷準確。秦始皇死的太突然了,他並不能確定趙高拿來的旨意是不是假的。如果他貿然反抗,不僅會落得個抗旨不遵、不忠不孝的名聲,而且還極有可能造成秦朝的快速分裂,這顯然與他所受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三,他就算反抗也成功不了。趙高和李斯敢傳旨意給他與蒙恬,肯定早就做好了相應的準備。他不可能看不到這點。就算他反抗了,引兵回返了咸陽,也極有可能在半路上就被對方給消滅掉了。所以,與其徒勞無功的垂死掙扎,倒不如痛痛快快的赴死。

    第四,長城的軍隊並不能隨意調動。蒙恬的軍隊是看守施工和防禦匈奴的,如果他隨意的用來做政治鬥爭,不僅會將整個中國暴露在匈奴面前,而且還極容易引起勞工的暴動。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斷然是不會讓此事發生的。

    第五,他看清了秦朝末路的局勢,這也是他死不反抗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個明眼人,他知道全國境內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六國殘餘勢力,秦朝的穩定全賴於秦始皇的威嚴,而秦始皇生前要做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在實現國政由嚴苛向和緩的過渡。如今這種過渡還沒完成,秦始皇就突然死了。就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推進這種政治演變了,而天下也必然會重新陷入內亂當中。

    他一個公子,僅憑身份和仁義,是不可能獲得天下的認可的,更何況他已經是明面上被秦始皇下旨賜死的公子。且不說他能不能力挽狂瀾,扭轉秦朝的頹勢,就是和秦朝官方勢力的對抗,也沒有多大的希望。一時之間,他想明白了,整個天下都不可能為他所用,他又有什麼資本去反抗呢?倒不如從了聖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留下個忠孝的名聲,也總比日後被亂軍殺死或者做個亡國君王的下場要好。

    從這點來看,他死不反抗,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愚忠愚孝,而是相當的有心機。

  • 4 # 九號你到底會不會彈琴

    很好理解 當時始皇帝已經駕崩了!而他們根本不知道 趙高和胡亥為了剷除蒙恬和扶蘇這個最大的威脅是 偽造始皇帝的聖旨!然後派人傳達下去 傳到邊關的時候 蒙恬曾質問過 要回去和始皇帝對峙 可扶蘇學的是儒家思想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和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若是拒絕那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就自刎於邊關 沒了大公子的支援 蒙恬在發兵就是不忠 況且始皇帝讓他鎮守邊關 隻身回去就中了趙高等人的圈套 。其實在客觀角度分析 始皇帝還是要把皇位傳給扶蘇 畢竟他心裡清楚 扶蘇的能力 只是沒想到當初只想讓扶蘇去邊關跟著蒙恬歷練 結果自己卻死了 臨死還有:速傳扶蘇回咸陽繼位!可惜毀在了奸臣手裡 始皇帝幻想的大秦帝國終究還是破滅了

  • 5 # 帝子乘風2

    因為秦軍是聽皇帝的! 統帥只有指揮權!!當年白起,王翦不是他軍權更大?!不是也不敢嗎?這些都是商鞅變法的影響!!更何況當時的副帥是王翦的孫子王離!!後來更是取代了蒙恬當了主帥!!可見一斑!!最重要的是沒人知道秦始皇死了!那些詔書可是秦始皇名義下的!!誰敢不從!!!

  • 6 # 道氏資本

    他不能確定父親是不是死了。

    他不能確定這到底是不是父親的本意。如果父親要你去死,能不死嗎?

    他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對忠孝有著本能的認同。

    他有些迂腐,他應該和蒙恬將軍一起去看一看實際情況,當然這樣會違背招書有可能違背父親的意願,但是即使是死,也要死的明明白白。

    從這一點上來說,扶蘇是個不夠格的政治家。

  • 7 # 負山而行的愚公

    眾所周知,扶蘇是秦始皇長子,胡亥是二子。秦始皇巡遊去世之時,扶蘇與蒙恬正統兵十萬鎮守北疆防禦匈奴侵擾。據始皇本意是想立扶蘇為新君,奈何氣息將近,被胡亥、趙高、李斯三人篡改詔命,改立胡亥為新帝,同時要求扶蘇與蒙恬自縊。扶蘇與蒙恬同時自盡,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段憾事。

    那扶蘇英明神武如始皇,蒙恬名將又名滿天下,為何他二人會甘願束手就擒呢?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扶蘇為人忠厚孝道,當他看到是父皇的遺命時,就顧不得去辨別詔書的真偽。且父皇剛歿,他悲傷過度,索性隨著他那雄才大略的父皇一起駕鶴西去。

    其二,秦統一六國後,精銳之師可分為三部。扶蘇與蒙恬管轄之師只是其中三分之一,尚有章邯的關中之軍與趙佗的南下之師。所以他二人造反不見得能扭轉乾坤,反而會讓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後裔趁機崛起,也會讓匈奴趁勢率兵侵襲中原,如若如此,他二人就會成為民族的罪人、秦朝的掘墓人。

    綜合以上原因,我相信扶蘇與蒙恬也是在三思之後做出了不反抗的決策。總之,歷史硝煙已經蕩去,是非恩怨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有最直觀的感受,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吸收借鑑故人的經驗與教訓。扶蘇、蒙恬二人均為人中翹楚,就讓他們在選擇之後,安靜地長眠於地下吧。

  • 8 # 兵出子午股

    我用這張圖,是因為扶蘇真是歷史上一個著名迷男。史料對他的記載太少了,母親是誰?出生時間?幹過什麼事?為啥自殺?都不清楚。

    所以只能根據有限的線索去猜。

    為什麼不政變?因為當時他們並不知道秦始皇死了。秦始皇活著,他們沒有任何政變的理由和資本。

    所以更好的問題是,扶蘇為什麼不爭辯?

    因為敕令他倆自殺的詔書一到,蒙恬立刻就表示懷疑,他作為始皇心腹重臣,統領30萬長城軍團,身系帝國安危,怎麼可能幾句話就讓他死。這種懷疑太合理了,所以扶蘇一點沒有爭辯,痛哭而死,就顯得太不合理了。

    這可能跟扶蘇的身世有關。

    嬴政22歲親政,按照常例,主政的太后會為他選一個王后,第二年大婚。當時的掌權太后是華陽太后,楚華人。所以華陽太后很可能為嬴政選了一位楚國宗室女做王后。扶蘇作為長子,應該就是這位王后所生。

    秦王政21年,昌平君被貶斥到郢陳,次年反秦叛亂。因為昌平君雖然血統為楚國王子,但在秦國擔任丞相多年,是秦國楚系外戚的代表人物。他的叛亂可能引起了嬴政的極大反感,楚系外戚可能遭到清洗。

    這時的扶蘇大約八九歲,幼年失寵,長期被始皇冷遇,這可能是扶蘇作為長子,卻多年沒有被立為王太子的原因。也是當始皇的詔書到來,他絲毫沒有懷疑,只是痛哭,慘然自盡的原因。

  • 9 # 提點刑獄司

    秦始皇死後,胡亥在趙高、李斯幫助下篡改詔書,命扶蘇、蒙恬自殺,胡亥立為二世皇帝!而當時扶蘇與蒙恬在鎮守邊疆,且手中有30萬大軍,為何不聯合造反?為何不攻入咸陽,重新取得皇位呢?

    秦始皇死後,趙高與李斯偽造了兩份詔書,一份為立胡亥為帝,另一份為賜死扶蘇與蒙恬。扶蘇作為堂堂太子,蒙恬也是戰功卓越的大將,怎麼能輕易賜死呢?必須找個恰當的理由才能服眾。趙高等人編造的理由為扶蘇奉命鎮守邊疆、修築長城,未見尺功,將士傷亡眾多,並且還妄議朝政,表現出了種種不滿;蒙恬則是作為大將,不及時扶正扶蘇的不當之處,還隱瞞朝廷,有大逆不道之罪,分別賜死。

    那麼問題來了:扶蘇、蒙恬會乖乖的自殺嗎?

    扶蘇最後真的自殺,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手裡有著30萬大軍,為何不打回去呢?

    扶蘇自殺原因考

    一、秦始皇餘威

    秦始皇死在了巡遊的路上,李斯、趙高等人封鎖訊息、秘不發喪。此時的扶蘇突然接到了賜死詔書,心情激動,根本顧不上想別的,在他的眼裡,他的父親秦始皇的形象勇猛果斷、說一不二,誰敢違抗,定五馬分屍、身首異處。故扶蘇驚慌時刻不敢違背詔書旨意。

    二、扶蘇缺乏政治頭腦(就是單純)

    扶蘇接到詔書後,蒙恬就對詔書提出了質疑,認為詔書可能為偽造。因為秦始皇正在巡遊,命其二人鎮守邊疆,為何突然改口要賜死呢?並且賜死的詔書是一個使者送來的,這麼重要的詔書,會輕易、草率的讓一個普通的使者護送嗎?

    但是,扶蘇聽不進去這些,他認為這個詔書就是他的父親秦始皇的意思,根本不從政治方面考慮其真假。試想一下,即使扶蘇當了皇帝,如此缺乏政治頭腦,或許秦朝還是二世而亡。

    扶蘇死後,蒙恬並沒有自殺,而是跟著使者回到了京師。很多人又會有疑問了,蒙恬自己也可以起兵造反啊,為何乖乖束手就擒呢?

    從古至今起兵造反都要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如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蒙恬呢,他又能找什麼理由?其實理由如果真要找,也能扯上,但是蒙恬卻有著深層次的考慮。造反名不正、言不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回到京城,及時投靠胡亥,說不定會再次受到重用,繼續封官加爵。

    於是,蒙恬回到了京師,此時的胡亥並不想將蒙恬趕盡殺絕,他覺得扶蘇已經死了,蒙恬作為秦朝大將,仍然可以繼續重用,為秦朝鎮守邊疆。但是,李斯、趙高卻不這樣認同,他倆為了能掌握更大的權力,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還是將蒙恬及其兄弟蒙毅一塊殺了。

    就這樣,扶蘇、蒙恬雙雙死後,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種種原因決定了扶蘇與蒙恬不會起兵造反,最終還是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 10 # 師明禮

    因為這個人迂腐,說好聽點叫善良,說不好聽點叫大傻子,死腦筋。

    秦始皇死了,李斯趙高密謀,假傳旨意,讓胡亥繼位,並派人去賜死扶蘇和蒙恬,扶蘇接旨之後就自殺了。

    有許多分析指出,秦朝法令嚴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扶蘇自殺在情理之中。

    但是,扶蘇完全可以選擇不自殺。

    蒙恬曾經勸扶蘇說,陛下在外面巡遊,沒有立太子,讓我率領三十萬大軍在這裡守關,您在這裡做監軍,這是天下重任。如今只是來了一個使者,怎麼知道是不是有詐?請您上書請示,然後再死也不晚。

    扶蘇則說,父親讓兒子死,還請示什麼!就自殺了。

    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從蒙恬這些話來分析。

    秦國法令嚴苛,軍令更嚴,蒙恬作為大將軍,當然更明白遵守法令的重要性。

    蒙恬忠心為國,這也是不必懷疑的。

    然而,就是蒙恬這樣的大將軍,非常明白軍令和法令的人,對秦國赤膽忠心的人,都覺得這道詔書很不合理,都提出了質疑,扶蘇為什麼不能聽進去呢?

    蒙恬為什麼質疑詔書?猜測他可能是這麼想的:

    我手握三十萬大軍,一向忠心,並無大錯,始皇帝是瞭解我的,要賜死扶蘇有可能,何必連我這個大將軍一起賜死?

    以我對始皇帝的瞭解,他猜疑心非常的重,真要賜死我,怎麼能指派一個使者,一道詔書就了事?他不怕我帶三十萬大軍反了麼?

    以蒙恬之忠,尚且對詔書有懷疑,扶蘇為何不聽蒙恬之言呢?

    只能說,因為他是這樣的人(政治幼稚),所以他才碰上這樣的事(李斯等偽造詔書),他才做這樣的選擇(自殺),因為他不是那樣的人(政治成熟,敢質疑,想辦法化解問題),所以他不會做那樣的事(政變,質疑等)。

  • 11 # 農民更瘋狂

    讀中國歷史,真心為公子扶蘇冤,本來扶蘇登基,是大秦黔首所希望的,也是秦始皇的心願,至於蒙恬,也冤,就是一權力鬥爭的犧牲品;更冤的是秦始皇,歷代秦王歷經數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就因為傳位給了不孝子胡亥,僅傳二世就灰飛煙滅了。我為什麼這麼說呢?請接著往下看:

    一,秦始皇在巡視途中因病崩辭,病中曾寫了一封蓋有玉璽的信給在上郡做監軍的大兒子扶蘇,寫道“速回來護送我的靈柩回咸陽下葬”,當時胡亥也在他身邊。這說明秦始皇是希望扶蘇繼位的。可惜信件被中車府令趙高隱匿,並與胡亥、丞相李斯篡改為傳位給胡亥。並且李斯假傳秦始皇旨意,歷數扶蘇罪狀,並賜死。

    二,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焚書坑儒”,說“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或為妖言以亂黔首”,親自挑選犯禁(誹謗與妖言罪)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陽坑殺。而且徵發更多人去戍守邊境。扶蘇勸誡說:“天下的儒生都是頌揚和效法孔子的,現在聖上卻用嚴酷的刑罰懲治他們。況且天下初定,老百姓還沒有安,不應該如此興師動眾去戍守邊境的。我擔心天下人心不安。請聖上明查”。由此,我們看得出來,公子扶蘇宅心仁厚、有遠見,如果他登基就會用仁政治國,而不是像胡亥那樣嚴刑酷法剝削老百姓,這是黔首所希望的帝王。

    三,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扶蘇被任監軍派往北方協助蒙恬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的騷擾。扶蘇被派到了蒙恬的軍中,名義是謫貶,本質是磨練,當然,同時為了監視蒙恬的動態。蒙恬對大秦帝國第一公子當然也是努力結交的。扶蘇賢良有德,愛護百姓,在駐守上郡的期間,和蒙恬一起對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對內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上郡百姓的生活逐漸的安定平和下來。由於扶蘇的為人,加上他大秦帝國第一公子的身份(嫡長子繼承製),蒙恬對他當然也是努力結交的。

      五,為什麼不發動政變呢?首先,他們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事實(訊息被封鎖);其次,秦始皇死後,扶蘇接到假的遺詔的時候,蒙恬還曾勸阻過扶蘇,讓他先向嬴政確認,可是扶蘇沒有聽從蒙恬的建議,自殺而亡;再次,蒙恬確實有三十萬大軍,但要北抗強敵,所以不能撤回;第四,如果蒙恬入宮勤王會被說成起兵謀反(對蒙恬而言,謀反可是誅九族的大罪);最後,蒙恬將大軍交給了他頗為信任的章邯,卻不知道章邯已經被胡亥收買,蒙恬還沒動身回咸陽,趙高接到章邯的密報,立刻宣佈了蒙恬謀反令章邯將他拿下,由於兵力相差懸殊蒙恬自知取勝無望所以自殺。

    歷史不能假設,現實沒有如果,往事越千年,都在歷史塵封中。

  • 12 # 用易3化

    秦始皇在最後的一次巡視途中突然因病崩辭,死前曾經寫了一封蓋有玉璽的信給在上郡做監軍的大兒子扶蘇,大慨意思是“速回來護送我的靈柩回咸陽下葬”,當時胡亥也在他的身邊

    ,這說明秦始皇是要讓扶蘇繼位的。可惜信被中車府令趙高隱匿,並與胡亥、丞相李斯篡改為傳位給胡亥。並且李斯假傳秦始皇旨意,歷數扶蘇罪狀,並賜死。

    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

    。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

    ,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即自殺。(《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扶蘇的行為有點詭異,大多數人認為是扶蘇的性格善良,迂腐,懦弱,受儒家影響太深致使他做出了這樣的行為,而事實上更詭異的是秦始皇治政歷來是奉行嚴刑峻法的,而扶蘇對此應該是最瞭解內情的人之一,而他竟然對法家有強烈的牴觸情緒乃至行為,竟然是信奉儒家仁愛治國這一套,就算秦始皇當面也敢據理力爭,這是生在皇家的大公子嗎?扶蘇有這麼蠢嗎?這是政治智商為零的表現吧,而秦始皇也奇怪了,竟然能容忍這樣的行為的扶蘇,還能派他去做監軍節制監督蒙恬的三十萬守邊大軍。那麼答案只有一個,扶蘇是瞭解秦始皇的心思的,知道秦始皇的執政方向的,法家在將來會被逐漸削弱,儒家將取代法家成為未來的執政基礎,這才是真正的扶蘇奉行儒家做法的理由,而秦始皇派他去監軍目的也只有一個,為他增加資歷,鍛鍊他的能力,補全他的不足

    ,為他日後繼位尋找支持者,可見扶蘇是極聰明的人,那他為何如此固執的自殺了呢?因為他很清楚他此刻根基未成,若是秦始皇要殺他,他無力反抗,也不想反抗,而若不是秦始皇要殺他,他更無法反抗,因為他的根基才剛開始,遠未形成一股勢力,而舊勢力反撲要置他於死地而秦始皇卻維護不了他,他也是無法不死的,他連蒙恬都是指揮不動的雖然蒙恬肯跟他一起去質疑聖旨的真假,所以他只能也只有一死。而他死了蒙恬也沒有了大義名份,他也就只有跟著一死了,因為他要造反沒有大義在手下邊的人也是不可能聽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抱過貓後吃了東西吐了有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