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長善施

    因為法家思想及其次生文化(比如項羽的焚坑,學的秦國的),太過殘酷,這樣下去中國無法順利行政,更別說什麼士精神

  • 2 # 國學思維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家王朝之後,一直致力於恢復生產建設,發展國家和社會的力量,採取措施增加帝國的財富。

    ——在漢代早期,最高統治者用黃老道家的無為思想來治理國家,雖然取得到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實現了帝國的一些基本目標,也讓單薄的國力強盛起來,但卻順帶了劉姓子弟們的地方藩王勢力也隨之壯大和水漲船高。

    ——對面不利的影響,中央政府對此警覺也開始了忌憚,於是在重臣晁錯的建議下,中央政府開始了對地方勢力的削藩政策。然而遭到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強列反彈,最後就爆發了歷史上的(七國之亂),這些劉姓子弟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直犯長安。在地方強勢壓力下,中央政府無力還擊不得不妥協了,而大臣晁錯也因此丟了小命。

    ——隨著地方劉姓子弟勢力的不斷壯大,中央政府越發的無計可施,整個漢家帝國及及可危,政權危如壘卵。顯然在治理國家這個哲學層面上,道家黃老的無為之說已經失敗了,在帝國走頭無路之時,儒生董仲舒在關健時刻就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政治主張,這個主張正合君王劉徹的心意,於是就得到了漢家皇帝劉徹的完全接受和大力支援。

    ——儒生董仲舒宣稱"皇帝是天的兒子,名叫天子,代表天來統治臣民,帝國範圍內的臣子,百姓是天子的臣民,都要無條件伏從皇帝的命令。經過一系列的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動作,帝國的威望,皇帝的天威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加強。最後經過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戰略謀劃,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也得到了消除,帝國的隱患也得到了瓦解。帝國的中央集權制從此更加集中,皇帝的政權更加強大了,黃老的道家無為思想從此也就淡出了漢家治國體制,也淡出了中國封建治理國家的意識形態。

    ——正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

    以儒生董仲舒為起點,

    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標誌。

    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立國傳統思想,一直延綿不絕到新社會。

  • 3 # 手機使用者94526121939

    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第二,漢武帝大力推動儒學發展,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起用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經濟學問題你可以直接下載101教育PPT來查閱學習相關知識。

  • 4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因為在遠古,儒家學說有利於中國經濟全球化的農耕產業革命。同樣,在當今儒家學說有利於中國經濟全球化的製造產業革命。

  • 5 # 滄桑短笛

    圖片鎮樓

    華人智慧,歷史上就沒有宗教治國的落後愚昧。只好借西方“黑暗中世紀”的圖片用用了。

    漢朝,儒家成為正統思想了嘛?是不是,要說明漢朝與前朝有什麼不同的成文政策,並因此取得了什麼成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假大空的吹捧,反而只能說明這個“正統思想”是吹出來的。

    比如說。眾所周知的,秦國從秦孝公贏渠梁接受了商鞅的法治思想,施行了商鞅變法、並從徙木立信開始。後世秦君並沒有第二個商鞅,以商鞅的職權類比,後世秦國丞相各種學派的都有。但是,法治始終是秦國奉行的思想上層建築。最終秦國統一六國,並建立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秦朝。翻看秦朝之前的歷史、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每一個諸侯國的崛起,都遵循一個人物、攜帶一種思想輔佐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發展壯大,命整個華夏仰視。所以,正統思想的評判標準只能是:一個人物、攜帶一種思想、輔佐一個國家、取得矚目成就。

    一、漢朝的痛

    漢朝是比較“奇遇”的朝代。一般而言,後世推翻前朝是因為前朝的腐朽沒落。但是,漢朝的前朝是秦朝。秦朝是一個各方面異常卓越,政治制度跨越式創新,軍事、政治、文化成就空前的朝代。漢朝擁有“一個人物、攜帶一種思想、輔佐一個國家、取得矚目成就”,顯然就異常的艱難了。擁有一個超越秦孝公贏渠梁、秦始皇贏政的皇帝?際遇一個超越商君衛鞅的卓越強臣、作出一個超越商鞅變法的巨大改革?每一個都不容易,何況三者齊備。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與之相反,漢朝面臨的第一個痛,就是沒有卓越的思想成為思想上層建築,自然也就沒有一個成功的政治制度。沒有政治制度的創新,改朝換代變成了新瓶裝舊酒。劉漢皇朝的合法性、合理性始終是被質疑的存在。有人哪黃老思想說事。呵呵,誰主張黃老思想、劉漢哪位皇帝接受了誰攜帶黃老思想治國?根本就沒有!劉漢初期以黃老治國,口水而已。無人物、無政策、無事實。

    或許正因如此,劉邦搞了一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維護劉氏對中國的執政權而已。後世,稱之為家天下,正源自白馬之盟。

    二、以何治國

    漢朝建立後,有過幾次治國的討論。涉及到對百家的評判,對秦朝成就和崩潰的原因探討,漢朝治國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等等。比如對商鞅的評判。漢朝大臣中,有把商鞅捧得高高在上的,有把商鞅貶斥的一文不值的。《漢書》有詳細的記載。還有專著比如《鹽鐵論》等等。

    三、儒家的捧

    漢朝至漢武帝劉徹執政,昭告天下尋求思想上層建築。儒家大師董仲舒和其他人一樣自薦,並贏得了和漢武帝三問三答的機會,最終推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白色恐怖。三問三答的具體內容,記載於《漢書董仲舒傳》。後世,三問三答被儒家稱之為“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儒家稱之為“春秋大一統”。

    即便是刨除褒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只是一項文化政策,與思想上層建築風馬牛不相及。儒家奉獻給劉徹的,或者說劉徹接受的,是儒家“天人感應”理論中的“君權神授”、“天子”以及不含周禮實際內容的禮節形式。這種禮節形式,體現在與皇帝商討國事時,從打坐、到站立、到跪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嚴苛,臣子的獨立性和人性不斷喪失。

    四、劉徹的接受

    承上。董仲舒推崇給劉徹的是“天人感應”理論。思想上層建築的成功與否、或者說是否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判斷的標準是政治制度。接受什麼思想作為上層建築,體現在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漢承秦制”證明了漢朝沒有創新政治制度,沒有政治制度的創新自然也就說明漢朝沒有思想上層建築。“正統思想”是什麼鬼?什麼叫正統思想,衡量的標準是什麼?扯淡!

    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是克己復禮和仁政治國。這兩條劉徹都沒有接受。恰恰相反的是,董仲舒是在自宮儒家“克己復禮、仁政治國”的政治理想之後,才被劉徹接受的。直白的說,拋棄儒家“克己復禮、仁政治國”的政治理想,是董仲舒得以和劉徹三問三答的前提、是董仲舒打動漢武帝劉徹的敲門磚。

    進一步說。董仲舒奉獻給漢武帝劉徹的儒家“天人感應”理論,劉徹都並沒有接受。劉徹接受的僅僅是“天人感應”理論中的“君權神授”、“天子”之說。《漢書董仲舒》明確記載。董仲舒雖然贏得了與劉徹三問三答的機會,儒家的儒生們從此走上治國的政途,但董仲舒自己反而被拋棄,被劉徹發放到地方政府(分封國)當了一名文官,原理漢朝廟堂。或許是不甘心,董仲舒利用兩次宮廷失火的機會,再次拿起“天人感應”的理論,把宮廷失火和朝政聯絡起來。漢武帝大怒,直接判董仲舒死罪。也證明了漢武帝根本就沒有接受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最終,董仲舒僥倖免死,但仕途從此斷絕。做回教書匠,直至死亡。

    五、回過頭來說,跟隨董仲舒走上政治舞臺的儒生們,在幹嘛呢?在專職從事“以孝治天下”、準確的說是“以孝馴化百姓”。也正因如此,儒家才有儒教之說。一種馴化百姓的宗教。只不過,儒家這個宗教太過雜毛。比如朱熹,一面鼓吹“存天理、滅人慾”,一面銅臭肉慾橫流,玩弄女性連尼姑都不放過。如此的儒教,連宗教都不配。

    PS:鼓吹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的,有誰能說說,“正統”的儒家思想具體內容是什麼?說一條作為例子,給網友們聽聽啊。

  • 6 # 堇行小築

    一個歷史小白,儒家在什麼時候走上正統地位的,你都不知道。

    儒家,其名字最早出現在北齊,在此之前,只不過是山東貴族之一,稱東鄉儒生。在西漢名臣裡,根本就沒有儒傢什麼事。唯二的兩個人是叔孫通和董仲舒。這兩人當時自稱孔孟門徒,也不敢稱儒家,不然被人笑話。

    叔孫通就不說了,巴結劉邦,還沒成事被呂后弄死了。所以儒家深恨呂后,編輯史書大罵。然後說到漢武帝,前期主要靠主父偃,陳湯等名臣,打敗匈奴,實行推恩令。等到貴族反撲,逼死主父偃,董仲舒靠巴結上位,然後大家看看漢武后期乾的嘛。儒家誤國。等宣帝時期,才是我中國被稱為漢族的原因,搜搜定胡碑。這是宣帝不用儒家的成就。等到後來儒家掌握了話語權,拼命讚揚漢武,因為他用了儒家。漢代有大成就的帝王莫過於宣帝。被儒家春秋筆法修飾了。

    整個東漢無儒,包括儒家拼命吹噓的諸葛亮也不是儒家門生。

    北齊馮太后掌權時期,儒家才第一次得到重用的,所以儒家拼命吹噓這個所謂的千古一後,不過是侵略者和漢奸家族的代表人物。

    唐朝時期,儒家也不過是和關隴集團並列的山東諸貴族之一。

    可惜宣帝手軟,沒能盡屠儒生。

  • 7 # 94310417小云

    在戰國春秋弱肉強食,大大小小縱橫著幾十個諸侯國,猶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最為強大,孔子一生正值周室哀微,禮崩樂壞,天下紛爭煩亂,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合時宜,為天下各王公大國而不用,多思變法圖強,窮兵黷武,獨霸天下,孔子仙逝後,孟子有將先師思想發揚光大,但以戰國之紛亂,各大國多尊法家之術,以儒學為偏門佐道,不能登大雅之堂,,,秦帝國至所以不能久立,在與不能是時以變秦孝公以來的大秦律法,與民休息,加上亂臣賊子趙高和小人李斯多行不義,改了遺召,才導致土崩瓦解,天下大亂,六國勢力捲土從來,到大漢帝國建立後,多行仁政於天下,重農桑與民同樂,十稅抽一,大力養馬,猶自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也對黃老之術而危,為加強中央集權,和文化信仰,漢王朝需要一種有利於國家的文化信仰,而大漢如日中天,天下穩定,為霸除百家,獨尊儒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儒家信仰中庸之道,以仁義道德治天下,追尋老又所養,壯有所為,少有所教的天下大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若非王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理教法律上確立了王權的至高無上,所以成為天下臣民王公士族,共以的核心價值觀。

  • 8 # 楊朱學派

    漢代儒學並非成為正統。而是黃老、法家、儒家輪流登場。

    漢朝初年,以黃老思想治國。

    漢文帝時期,儒家和道家成為統治思想。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倉放開言論,廢除暴秦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這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漢景帝時,以黃老思想為主體,多種思想並存。言論不太自由。儒生因批判黃老思想被竇太后孫殺。

    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張湯。實行法家愚民政策。重立暴秦誹謗之法。還立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扼殺思想和言論。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儒家大師顏異因肚子裡罵漢武帝,被法家酷吏張湯處死。漢武帝重用法家,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贖罪。漢武帝后期,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減半。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漢宣帝時,雖然重用法家。卻實行儒家的政策。改革政治、整肅吏治、減免賦稅、休養生息。漢宣帝一邊重用法家。一邊打壓法家,扶持儒家。漢武帝時外儒內法。而漢宣帝恰恰相反,是外法內儒。

    漢元帝時,儒家佔主導。放開言論。大漢王朝再也無人因言而被誅。

    漢宣帝和漢元帝時期。漢朝疆域國力達到鼎盛——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 9 # 富春葉語

    儒學在漢代開始成為正統思想,是那個時代的選擇。

    西漢政權剛建立時,吸取前朝秦帝國崇尚法家,僅二代便滅亡的教訓,採取道家“無為”之策,休養生息,韜光養晦,開創“文景之治”良好局面。到漢武大帝接受法統,國富民強,此時道家學說已無法解決社會發展矛盾和漢帝國對外發展的訴求,需要吸收更加先進的理論指導。

    儒學大儒董仲舒,審時度勢,集儒學、道家、兵家等學派的精華為一體,接連向漢武大帝上書三策,俗稱“天人三策”。其中,提出“君權神授”,使皇權合法化和正統化,“三綱五常”的思想,成為治理百姓日常秩序的有力手段。加上之後對匈奴戰爭的節節勝利,讓漢朝統治階級體會到儒家思想的治國威力,繼而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經過幾代統治者的接力,最終確立儒家在漢朝的主流地位。也就是從那時起,儒家思想開始貫穿兩千年的封建歷史,成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由此可見,正是儒家善於自我完善的能力,結合封建階級的統治需要,促成了儒家在漢朝的正統思想地位。換而言之,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選擇了儒家思想。

  • 10 # 老罈子44874384

    秦完成了大一統,首尾才短短十五年就垮了。趙高篡權,秦二世糊塗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六國的舊部無不想倒秦,捲土重來,因此有項羽,劉邦的起事。

    雖說,漢朝經歷了幾代,但內憂外患也是不少的,特別是內部,有的又要鬧分封。為了強化“漢承秦制”的必要,即維護中央集權體制,漢武帝劉徹決意從建立國家的意識形態入手。

    儒家體系,與其它的不同,從孔子維護周禮那一套開始,它就是把維繫等級製作為政治使命的,而且,先秦以來的以苛刑過重為主要特徵的法家思想,已經不太吃香了,別的幾個又難以滿足當時的政治需要。於是,劉徹就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

    千百年過去了,但回過頭看,劉徹當年為了鞏固完善“大一統”體制,所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壓制幾個過強的地方勢力,二是收回被外敵佔去的疆土,三是形成有統一意志的國家意識形態,這些對確保中華民族的繁衍生存,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不還是在做這幾件事嗎?

  • 11 # 夜遊神東遊西逛

    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漢初統治者信奉黃老學說,吸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治國政策。

    經過漢初的“文景之治”及多年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武帝時,帝國內外依然危機重重。帝國內部,諸侯勢力日益膨脹,並經歷了多次分封國的叛亂。經濟剛剛穩定,土地兼併嚴重,思想混亂,人心思定。帝國外部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漢帝國的穩定。

    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採取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變革的需要。

    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加強君權,他宣揚“君權神授”,並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學說。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的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適應了西漢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並向全國推廣。

    漢武帝啟用多位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學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族平民紛紛研習儒家經典,自此儒學大興。

    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門研究和傳播儒學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興辦太學,儒家博士負責教學,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入政府任職。太學興辦,打破了以往由官僚貴族世襲的陳規,使平民子弟亦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以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

    從此,儒學思想成為漢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 12 # 和為貴149890166

    不論是什麼朝代,要想讓浮躁的社會得到平靜和有序,只有適用儒學。因為儒家思想善於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自己身上找錯誤,這樣就能避免了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不和諧!

  • 13 # 等待戈多若干年

    助統治,統一於忠,孝且無論對錯,所以在儒學嚴控思想的中國,不改革,不開放,最終進入歷史的垃圾堆,忠,孝必須是有對錯的,不是愚人節。

  • 14 # 崑崙139100429

    因為董仲舒改造了孔子的維護分封制的舊“王權”,轉而接納融合法等諸家思想去維護大一統的郡縣制的新“皇權”.即適合了當時和其後統治者的需要!

  • 15 # 心道丶元琴1998

    儒家為什麼成為漢代以來的官方正統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有《中庸》,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它門派,如法家丶墨家等有沒有《中庸》?當然沒有,這就是儒家勝出的關鍵所在!

    提起《中庸》,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左右不得罪人的和稀泥作風,其實這是對它的極大誤解!

    什麼是《中庸》?用孔子的話講是"喜、怒、哀丶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句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定要仔細揣摩,喜、怒丶哀丶樂是人在特殊情境下的情緒表達,平常情況下的人會不會又笑又哭的?當然不會,如果會的恐怕精神有些問題了!言歸正傳,喜丶怒丶哀、樂都沒有發生的時候恰恰就是平常時期,也就是沒有特殊事件發生的平常時期!發而皆中節,是指喜丶怒、哀、樂發生了但沒有太過激烈,比如笑,只是微笑;怒也只是輕聲責備;傷心也只是些許傷感!那麼這樣的情緒表達是平常生活中常見的,被稱為"和“!"和"是中華文化的濃縮表達,與"和"字相關的詞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和為貴丶家和萬事興、和而不同、和氣生財等!

    總結一下,《中庸》用現代語言講就是"和平"思想!它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奉行"和平“思想,才被稱為"禮儀之邦“,用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的話講,中國是真正的文明型國家!

    用"和平思想"指導治國的就是文明之邦,不把"和平思想"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就是古人講的"蠻夷"!

    當前,國際風雲激盪,戰爭烏雲密佈,人類前途福禍難料之際,和平思想更顯彌足珍貴!

  • 16 # mulin30311368

    一個國家要統一、要穩定、要團結、要發展,要進步,需要有統一的思想、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行動。統一的思想是前提,即要有統一的主流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統一的思想需要有統一的理論來支撐,統一的理論既可以來自古代,也可以來自域外,也可以自創。秦統一,它的理論是法家的,所以它的思想是依法治國,但他們做過了,走極端了。漢初,汲取秦的教訓,順應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的要求,採用道家理論統一思想,無為而治,使得經濟得到恢復,經過三代的努力,到漢武帝時國家變得統一強大。儒家治國理論講究有為而治,適合當時的需要,於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們根據需要重新解讀儒家學說,使得儒家學說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唐初又提倡道家學說,但不排斥儒家、佛家,宋朝儒家學說透過程朱理學達到鼎盛。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高度統一必然壓制其他思想,不利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思想、理論和學說被一家壟斷,阻礙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到近代西方列強作用科學技術輕而易舉地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踏進了中國的大地。今天,我們既需要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理論、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行動,有需要各種理論、學說、思想的並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說是特工,俄羅斯說是百姓,在英國毒殺雙面間諜嫌犯到底是什麼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