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亡徵》第二十五章 一統天下

    紅林悟道《韓非子-亡徵》一共四十七全部學習完畢了,總結起 來就是一本書《君主大敗局》。主要講了導致君亡國破的四十種徵兆,列舉了君主執政的四十七個負面清單。主要從君主行為,君臣關係、治國理政、後宮朝堂、皇親權臣、大政方針、官吏百姓,行政人事、律法宗規、物質思想等方面用負面清單的形式來闡述亡國徵兆,相對而言,凡是負面清單沒有的就是正面的、正確的的為君之道,治國之理,也就是法無禁止即可為。

    韓非子用《亡徵》四十七條,是想說明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治國要按律法治,理政要按規則理。不管是君主的妄為與大臣的枉法,還是朝政的混亂與後宮的不倫,都是自以為是的結果,沒有標準依據的結果,而國家律法就是君主大臣的行為標準。國家奉行依法治國,君主、國戚、官吏、百姓的行為都會受到規範與限制,絕不會出現《亡徵》四十七條所舉的不法不端不規之為。

    當然《亡徵》也要求君主加強個人修養,要做一個有個性但不任性,有城府但不愚弱,有信念但不迷信,有品德作風好,有自律自省精神的君主,既不自大妄為,也不妄自菲溥,要實事求是,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任性執政,更不能廢法亂政,一切要按國家律法與社會規律行事。其實,縱觀歷史,這樣的要求與標準真的很高,很難達到,但,天降大任,就必須的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天然的使命,就要負天然的責任。

    對大臣的枉法之為,韓非子也重點進行了闡述。大臣枉法與傾權既有大臣的負責,但君主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說君主要負主要負責。君臣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是相互成立相輔相成的關係,君無臣不成君,臣無君不成臣,君定策略臣落實,君得功名臣得利。所以韓非子在《亡徵》中對臣子的負面清單說的僅次於君主。大臣的主要不法之為有蒙君、專權,結黨、營私、黨爭、通敵、顯己、奢靡、困民、妄諫、惑君等。在法家看來,這是有違律法與道德的事。

    《亡徵》徵結段中韓非子還重點說了君主選人用人的問題,因為人是事物的根本,萬事萬物有人才有意義。治國理政需要人才,官吏的政治素質與業務能力決定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所以韓非子用了許多亡徵之言來闡述,如慎用國外僑旅之臣,慎用身在國內家屬錢財在國外的臣子,慎用偏居山鄉的名士,慎用務虛名望者。慎用“外來的和尚好唸經”這一用人理念。韓非子主張在現有的臣子中選拔官員,使用德才兼備者,按功行賞,按職俸祿,提倡實幹興邦,務實革新。《亡徵》中也涉及到了基本國策的問題,這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韓非子認為要慎之又慎,要切實可行,堅決執行,長期堅持。

    今天講《亡徵》徵結:一統天下。韓非子《亡徵》的最後總結:“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意思是有亡國徵兆的,不是說國家一定滅亡,而是說它可能滅亡。兩個唐堯不能相互稱王,兩個夏桀不能相互滅亡;滅亡或稱王的關鍵,必定取決於雙方治亂強弱的不平衡。木頭的折斷一定由於蛀蝕,牆壁的倒塌一定由於裂縫。然而木頭雖然蛀蝕了,沒有急風不會折斷,牆壁雖然有了裂縫,沒有大雨不會倒塌。大國的君主,如能運用法術作為暴風驟雨去摧毀那些已有滅亡徵兆的國家君主,那麼他要兼併天下就不難了!

    徵結的意思很明白,內因是主因,外因只是風和雨。體質虛弱,再小的風雨也會生病。徵結的用意“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這是《亡徵》的核心點,明君憑依法治國使國強盛,趁他國走《亡徵》之路,一舉打敗他們,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秦始皇看到韓非子的學說後發出千古之嘆。《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得恨矣!”

    《亡徵》幾乎包括了“亡國”的所有徵兆,將國家換為公司或家庭,《亡徵》同樣適用,可以說《亡徵》適用於任何組織。總結段的啟示就是加強自身建設,才能抵抗住外部壓力,同樣,用《亡徵》來考察競爭對手,找準其亡徵弱點,打敗對手。打敗你的不是對手有多強,而是自己有多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60年代,高血壓等心血管病人要比現在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