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牲:用於祭祀的牛、羊、豬。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六畜:泛指家畜。指馬、牛、羊、雞、犬、豕。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牲:
1、 牛、羊、豕。俗謂大三牲。
2、豬、魚、雞。俗謂小三牲。
3、道教謂獐、鹿、麂為玉署三牲。
二、五穀:
指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1、《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 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
白話翻譯:《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他的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啊。”
2、《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白話翻譯:《孟子·滕文公上》:“種植五穀,五穀豐收,百姓養育。“趙岐注入:“糧食是稻、黍、稷、麥、豆啊。”
3、《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
白話翻譯:《楚辭·大招》:“五穀六丈。”王逸注:“五穀,稻、麥、豆、稷、麻啊。”
4、《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白話翻譯:《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王冰注:“對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黍。”
5、《管子·輕重己》:“宜獲而不獲,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兵零落。不獲之害也。”馬非百新詮:“零落,殞也。言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民,普通人民。謂戰士與人民皆將飢餓以死也。”
白話翻譯:《管子·輕重己》:“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風雨將作,五穀減收,士兵凋零。不獲的關係。“馬不是百新詮:“凋零,死了。說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人民,普通老百姓。對戰士和百姓都要捱餓以死了。”
三、六畜:
六畜,泛指家畜。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
白話翻譯:《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管供應六畜、六獸、六禽,辨明名物。”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白話翻譯:《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家畜、五牲、三犧,作為五味。”
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
白話翻譯:杜預注曰:“為家畜:馬、牛、羊、雞、狗、豬。”
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白話翻譯: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狗和豬。叫作六畜,是人類日常飼養的生活必需品。”
《百家姓》《千字文》同為舊時童蒙必讀識字課本,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三牲:用於祭祀的牛、羊、豬。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六畜:泛指家畜。指馬、牛、羊、雞、犬、豕。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牲:
1、 牛、羊、豕。俗謂大三牲。
2、豬、魚、雞。俗謂小三牲。
3、道教謂獐、鹿、麂為玉署三牲。
二、五穀:
指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1、《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 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
白話翻譯:《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他的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啊。”
2、《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白話翻譯:《孟子·滕文公上》:“種植五穀,五穀豐收,百姓養育。“趙岐注入:“糧食是稻、黍、稷、麥、豆啊。”
3、《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
白話翻譯:《楚辭·大招》:“五穀六丈。”王逸注:“五穀,稻、麥、豆、稷、麻啊。”
4、《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白話翻譯:《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王冰注:“對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黍。”
5、《管子·輕重己》:“宜獲而不獲,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兵零落。不獲之害也。”馬非百新詮:“零落,殞也。言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民,普通人民。謂戰士與人民皆將飢餓以死也。”
白話翻譯:《管子·輕重己》:“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風雨將作,五穀減收,士兵凋零。不獲的關係。“馬不是百新詮:“凋零,死了。說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人民,普通老百姓。對戰士和百姓都要捱餓以死了。”
三、六畜:
六畜,泛指家畜。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
白話翻譯:《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管供應六畜、六獸、六禽,辨明名物。”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白話翻譯:《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家畜、五牲、三犧,作為五味。”
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
白話翻譯:杜預注曰:“為家畜:馬、牛、羊、雞、狗、豬。”
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白話翻譯: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狗和豬。叫作六畜,是人類日常飼養的生活必需品。”
《百家姓》《千字文》同為舊時童蒙必讀識字課本,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