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周易

    這個問題,答案好找,不好答。姑且答之。

    首先,說一下,我對國學文化知識還是“感冒”的。

    “感冒”一詞,這裡大致是指有興趣、感興趣的意思。

    沒事兒時,我喜歡讀點兒國學類經典,只恨時間少、生得笨,讀不進。從書類來講,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都想翻翻。其它國學類書也偶爾讀讀。因為家裡原裝寬頻上不去“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本人甚至直接換了網路公司。那裡面全是經典啊,查閱很方便的。

    同時,我覺得對國學或者說傳統文化“感冒”的人越來越多了。一些國學類的電視節目很火,其實就可見一斑。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其次,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也有人對國學文化知識不感冒吧。其一,什麼是國學?基本認識上還需要研究、統一和普及。

    國學最初本身就是官學。對“國學”的界定,非一己之力可行。

    這個恐怕要在尊重“中國學”本身,尊重中華文化和學術的原滋原味的基礎上來研究。用其本身的內容、價值和歷史發展來界定、還原,並把它的本來面目、最主要的方面展示出來甚至集中展示出來,並拓展渠道去推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

    假如,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國學”、國學到底都有些什麼,怎麼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學習、研究呢?

    假如有很多國學館,儲藏並展示中華文化和學術瑰寶,允許甚至鼓勵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參觀和選擇欣賞的內容學習研究,那對國學“感冒”的人自然會逐漸多起來。

    其二,國學或者國學普及中的歷史或現實的曲折經歷需要進行反思。

    比如,如今一些所謂的國學教育,其實也有一些弊端。如形式大於實質意義,內容上嚴重落後於時代的也大行其道,如“二十四孝”故事尚用於中小學“孝”道教育等等。

    其三,國學有用無用之爭,並未正本清源,國學“大師”鳳毛麟角,也是一個原因。

    到底有不有用都不明白,誰願意多化時間去“試驗”?

    國學偶像缺失,必然導致國學粉絲消失。

    講國學的學者,得受眾寵愛的不多。相反,卻有一部分令人十分厭惡。箇中原因,內容豐富。與此同時的,卻有媚俗、浮躁,甚至是打著國學的愰子無節操的謀求功利者。修行不夠,偏偏要打造成大師招搖一番,其效果會如何?國學中的優良人文情懷、士林品格對普通人的良好影響可能就很少,甚至引起了人們對國學的誤會。

    第四,“中學”“西學”都不學,麻將幼兒學,娛樂至死不是個好現象。

    以前有兩個詞,一個是表揚讀書人的,叫“學貫中西”。這個詞不大好找用處了,大概和找不到多少這樣的人有關吧。有這樣的人,未見其出名,也不大好用這個詞褒揚吧。還有一個詞,叫“中西合璧”,是表揚中國和外國的好東西的。似乎也基本上見不到了。

    倒是有種現象令人擔憂。每到週末,一些小區裡,小孩子們都追逐打鬧到深夜,他們的家長忙著打麻將哩,約定打到十二點收工的,時間未到那些孩子就自得其樂了。至於,家長打麻將孩子在一旁玩麻將,或者家長懷抱幼兒搓麻將者,也不少見。

    詩書無趣,麻將有戲。哪管你國學不國學,較多的家庭文化氛圍太差,這算不算一個原因呢?

    再說,快餐文化盛行,段子成為流行文化精品,搞笑娛樂大行其道而得厚利,誰還對之乎者也感興趣呢?

    第五,弘揚優良傳統文化是國學復興的一個良好開端,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是國學傳播的最主要形式和重要的突破口,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引領和示範,必將帶動國學在更大範圍內的復興。

  • 2 # 平易八梅

    感謝邀答。國學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非常注重人性的教化,對物理現象的研究不夠精細,可能與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科研部門有關,也與皇帝執政有關。國學文化關於做人做事的教化,與當下流行的心靈雞湯一樣,喝多了就成“心靈毒湯”,也會讓人不感冒!另外國學文化裡面迂腐忠君思想,教條循理也不是我感冒的地方。關於國學文化的傳播問題,深有感觸!畢竟算是研究易學多年,耳濡目染太多現象,不的不面對國學文化傳播的困惑。

    說他迷信的有之,心理總是那麼不舒服,大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咋就這麼一無是處,不能說是古人太傻了吧!說他對人生有所幫助,那是肯定的!我們的祖輩深受影響,從根子裡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說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除了和諧自然,穩定人心,安定團結以外,好像有沒有多大促進作用。

    用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學文化好像不能直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好處。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面對貧窮落後捱打,閉關鎖國清朝沒落帝國,國學文化好像制約了民族強盛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世界矚目,國強民富有目共睹,精神文明建設勢在必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支援下,國學文化的復興提上日程,與時俱進,去偽存真,共建和諧社會是國學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向。

    國學文化傳播的優勢在於中華文明的傳承。縱觀世界,唯一的四大文明古國屹立不倒。我們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承發揚光大!有跡可循,有物可依,有文可傳!只要與時俱進,傳承發揚,形成系統科學的體系,加強規範的經營管理,國學文化必將大放異彩。國學文化傳播的不足之處是人心難測。在利益驅使下,搞迷信活動,宣揚玄學。另外方面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普及運用。只有揭開國學文化哪些神秘的面紗,通俗易懂的普及宣傳,才會被更多的人接受,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易經文化是世界的,不僅是中國的!國學文化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認可,才是真正的國學文化傳播。讓我們矚目以待,國學文化的復興,為人類創造更大的價值。

  • 3 # 終南高揚

    我挺“感冒”的!要不要繼續回答下去?

    確實有些人反感“國學”,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來分析一下:

    1、一大批假冒偽劣的國學大師四處騙錢,過度消費百姓對國學的喜愛,導致人們誤以為國學就是騙子。

    我也曾參加過一些所謂“大師”們的講座,人山人海座無虛席那種,“大師”在臺上講三個小時,其中至少2個半小時在吹自己是多麼的厲害你們一定要相信我之類的話……不過這種“成功學培訓”模式的國學講座居然獲得不少掌聲,收費也不低。

    2、動不動就完全照搬古人,甚至,講《道德經》還要計較到底是通行本還是竹簡本,要計較老子的願意…云云……說實話,歷史文化一味的追求復古,甚至學國學一定要穿麻布的袍子,才以為是正宗……如果國學不能為當代人生活發展提供服務,學他又有何用?

    怕了……這是很多人對國學傳承發生反感的原因。為啥?我們主要想學國學中的有用的知識,而不是把那些應該被淘汰的糟粕強加於自己。

    不穿長袍能不能讀論語?讀懂了算不算?

    3、學國學太貴,是現實中普遍存在的現狀。這一點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早發現並解決。

    有個培訓機構辦的所謂國學院,學費88萬/人,每次上課還要個人再掏差旅費,找的老師雖然是國內的頂級大師,但是,學個傳統文化怎麼就這麼貴?

    4、國學傳播首先從社交開始,我覺得未來的社交場景、手遊、泛娛樂行業都應該會把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有益的東西帶進來。

    舉個例子,《長城》就是有一點點《山海經》的神話在裡面……《啥啥街神探》裡面也有五行相生相剋的內容,這種事情未來會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趨向於科學與真實。

    5、我對國學很“感冒”,因為我早已被騙過了,現在那些假冒的大師騙不了我。

  • 4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我個人還是對國學感興趣的,因為自己曾經是個學渣。而且,學點東西總是有益的,尤其是你不想再擼串喝啤酒,談論花邊和泡妞、吹牛做生意時,讀書會讓你碰到你想見到的人群和圈子。

    如果說國學的缺點的話,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國學的涵義不清不楚,導致重心不穩。

    二,中國的學術史和西方的學術史已經證明,民間需要的是簡潔、體系化的知識普及,而不是深入精微的學術訓練,民間重視的是倫理行動和社會實際效果,而不是思辨性的倫理體系和學術化的概念框架。

    就第一點而言,至今不少華人都弄不清元典思想的特點,他們會覺得先秦真牛逼。這有錯嗎?沒錯,因為外華人也曾透露過古希臘真牛逼的感慨——西方兩千年的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這句話放在過去還勉強行得通,放在今天,就顯得很不合時宜了。元典之所以具備這個價值,是因為它處在文化的源頭,卻不意味著後世不能超越元典時代。譬如宋明理學和心學在國際上是遠超先秦的,包括清代的樸學也非常厲害,但國內至今還有很多民間人士堅信先秦學術是最燦爛的,他們看不到我們學術史的重大發展——這就是專業素養訓練上的缺乏。

    就第二點看,民間意味著業餘,學術界意味著專業。其實人的智力差別不大,即使你問問學術界的人,他們最初學習的時候跟民間並無太大差距,甚至同樣腦洞大開。差別就在於,專業的學習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而民間人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很不足,也缺乏科學的訓練方法。民間一些堅持下去的,就去考了研,成為了專業人士再考博(媒體上報道過幾個,我自己也見過兩個人,包括一些跨專業人士在初期所表現出來的怪異情形,我早期就有這個怪異情形)。所以這就是一條道路,從A到B,再到C,C就是專業化,B是興趣期,考驗你假興趣還是真興趣的辦法,那就是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學習,不進入學界,這是辦不到的事情。

    所以在我看來,讀傳統經典從根本上不可能在社會上普及(至少現在還不行),但課本中出現更多的傳統經典內容卻是很有好處的,這就是學習傳統或國學的最好地方。另外,學校老師和教材的編撰水平必須提高,否則,高中推翻初中所學,大學推翻高中所學,碩士推翻大學所學,這樣的知識浪費必將長期存在下去。

    再者,學習西方傳統經典和當代西方經典同樣很有必要。只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能推陳出新。一個時代之所以文化軟實力比不上國外,是傳統的錯嗎?當然不是。國外每個時代都在努力推陳出新,我們若只關注眼前的苟且,待落後於時代了,又說都是祖上不努力——這批人應該送去西方,那樣西方就不會進步了。

    最後,我高中看過一篇雜文,作者比較了自己在國外和國內的感受,提出這樣一個看法(大意):國外是想著我如何努力,國內則是期盼如果有個不是我的人來努力,還有一些人是看見別人努力,自己不努力不說,還整天不想讓別人努力。這個學者說得是否中肯,我們暫且不論,但他批評的華人態度,我見過很多,尤其是後一種人,民間有,學術界也有。

  • 5 # 四夕公子

    謝謝邀請,感謝感謝! 本人是國學愛好者,現正觀讀《史記》談談羅某人的觀點 隨著社會文明高速前進,發展的大快了導致人類精神靈魂脫節跟不上。物質文明越發達離道的層面就會越遠,種種慾望會矇蔽本性的靈根。嗜慾深者天機淺。 國學的作用大多是修身養性的使人擁有良好的品德,時時靜心觀內在的力量,守住自己的那棵本性的種子讓它從內向外生根,發芽,開花,最後在外面結果。 現在的人大都向外求求眼前的色相滿足,不能實現就感到痛苦實現了欣喜若狂繼而又感到無聊。心永遠是浮躁靜不下來,讀國學文化會有一種讓內心穩定的 力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知上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有德。大學早就告訴我們做事做人合於道境的順序方法,而現在我們做事卻大多一片茫然,動手起來一堒糊塗。 孫子兵法教我們戰略與戰術,分析與判斷局勢。上兵伐謀,知已知彼,十則圍知五則攻之,帶出的部隊行動要疾如風掠如火,靜如森林樣寂寥,不動時要像山嶽一樣沉穩。謀定而後動。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任事。激水之疾至漂石者,勢也。等等好多好多軍事哲學思想,他告訴我們當領導的管理藝術。據說日本的現代企業管理者必須精讀《孫子兵法》。而我們華人呢?反而去學西方的那一套,而西方國家呢?現在美國都有幾十座孔子學院了。他們在學中國的文化,我們華人卻在學發達國家的物慾橫流放浪形駭的精神。《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短短五千言至今還是世界上最高巔峰,它的大道根本用語言描不透徹的,只能去悟去感受。 《易經》群經之首,五六千年都告訴我們了萬事萬物都在變化,太極兩儀四象先天八卦,八八六十四卦。陰陽時間空間的變化都能找到規律是不是最高深的智慧?這些外華人能懂嗎?身為華人不自豪嗎? 難以想象國學文化不復興,數十年後華人會墮落成什麼層次。學國學我感覺基本沒什麼負作用,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雖然易經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但作為一種國家的文化難道華人不該好好去了解嗎?唯一不好的就是古文晦澀難懂,研究太費時間。國學讀多了會少了很多該有的激情和衝勁,但我相信只有沉穩內斂才會更持久有效。 謝謝! 請關注大飛善人:(四夕文化工作室)

  • 6 # 相忘江湖71941665

    對於國學的認識,己經有過一個回答,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我要發自肺腑之言的說上一句,之前的不感冒,是因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淺薄無知。之後的高度認可,是有血淋淋的感染過後,才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認同。

    在這裡,我要說一件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

    我在國內外出打工期間,因為一場慘痛的車禍,遍體鱗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生活己經無法自理。在住院期間,是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對我伸出了援手,使我渡過了人生道路上那段最灰暗的時光。令我最最感動的是,一個姓範六十多歲的保潔阿姨,素不相識,在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毫無索取的為我端屎端屎。

    也正是她的付出,深深的感染,感化了我,l讓我真真正正明白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醜陋惡俗,也真正的懂得了人間還是有真情在的!

    也要感謝上蒼對我的眷顧,從生活不能自理,開始拄雙柺,到拄單拐,一年後又能從事重體力勞動,讓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又能重新續航下去,

    從此以後,我改變了對社會的冷漠態度,不再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只要看到別人有困難時,都會自動自覺的伸出援手,既使在無能為力時,也要送上一句良言一句三冬暖的善言。

    在出國以後,經歷了人生更深沉,更沉重的涅槃重生,徹底的顛覆了自己的人生三觀。特別是接觸國學以後,才恍然大悟。實際上一直在苦苦思索與探討的執迷不悟,如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己經提倡了幾千年,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倫理價值觀淪落到如此讓人心痛的地步,在現在看來,實在有種泣血的心痛。

    我們遭遇到現實困難的時候,都希望我們的社會能伸出援手。但是在別人遭遇困難的時侯,我們如果也是冷漠,漠不關心的態度,又怎麼有顏面希望他人伸出援手。

    範阿姨身上的閃光點,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範疇的美德嗎?如果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我們的社會也就會越來越美好,處處都會有溫暖,溫馨的感覺。如果人人都能付出一份真愛,也會讓我們的社會少一份負能量,而多出一份正能量。

    我們的國學,從淪落到重新興起,包括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是和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因為我們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與富強,讓我們重拾起炎黃子孫的自信與民族尊嚴。

    特別是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們祖國一枝獨秀的優異表現,讓始終不斷詬病我們的西方國家徹底的閉上了臭嘴,從此不在拿人權說事。想想西方國家迷途知返式的反省,再想想我們的百年國恥,真得感覺是“大快人心"!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的好萊塢己經拍攝熊貓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我們的孔子學院己經走出國門,奔向國際社會,這是每一個真正炎黃子孫都值得驕傲與自豪的事情。但是,弘揚中華的傳統文化,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社會力量也要動員起來。如在政府的引導下,從娃娃抓起,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多多出品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範疇內,"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的美德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與時尚!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們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因為我們缺失的教育方式,才有了今天種種的遺憾與不完美。但是,孔聖人說得好:“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因此,殷切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能補上拉下的這一課。

  • 7 # 燕北林叢

    這個問題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國學,也就是傳統文化,被重視,為大眾所關心,是最近幾年的事,往遠了說,也不超過二十幾年。以前那是學術界、象牙塔裡面的事。普通大眾所知道的,也無非就是唐詩宋詞和幾篇課本里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四大名著和元曲(我在這裡代指戲劇)是大眾消閒娛樂的工具,和國學不國學的,不刮邊。不論眾位愛不愛聽,這就是我所瞭解的實際情況,無所謂感冒不感冒。

    我讀小學時,鄰居和親戚中倒是有幾個讀過私塾的老先生還在世,他們肚子裡都有四書五經,平時老哥們到一起也比拼一下學問,春節替鄉親們寫寫對聯,紅白喜事代寫一下禮賬。他們不知道,其實也沒義務去傳播他們肚子裡的東西。學校的老師還沒有他們那樣的學問,我知道我小學的老師,連高中水平都不到,初中略好一點,我的好多同學都考的是師範。我想,他們也是進了大學的校門才知道“國學”這個概念。這大約就是,60、70、80,甚至90後的大致情況,城裡的可能好一點。

    眾所周知,49以前中國讀過書的人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在這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裡邊,又有很大一部分受新文化運動和西學東漸的影響,對國學根本就感冒不起來。不過,這也不能怪誰,因為那時我們急需要西方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才能擺脫貧窮落後,才能一雪屈辱捱打的歷史。

    因為別人先進而去崇拜。崇拜別人的科學技術,崇拜他們的文化藝術。崇拜了他們,就冷落了自己。

    人家優秀,就學人家,接近人家,瞭解人家。接近了、瞭解了,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東西也並不是全無是處,老祖宗留下來的,也有好的、優秀的、可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的。

    西學有西學的好處,東學有東學的優點,明白過來了,“國學”也被冷落了近百年。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人文科學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爭吵。可能西方比東方吵的厲害一些,觀點衝撞的更激烈。東方則不然,自董仲舒以來就不允許了爭吵,朱熹和王陽明又把這種情況發展到了極致。這說明我們的儒家文化,在差不多兩千來年的時間裡,是關起門來在發展。顧炎武雖然要扭轉這種局面,但康熙爺又扭了回去。直到五四運動,傳統國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

    似乎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提出拯救了國學。近年來人們發現,傳統文化也能“經世致用”,也能和現實的社會活動結合起來,有人才又對國學感冒,但感冒的人不多。不過,網上倒是很活躍,異見也有爭鋒,但,那算不算“國學”呢?還有待商榷!

  • 8 # 澳考醫管家

    首先明確一點,廣義的國學文化知識的範疇非常廣。一切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都可以稱之為國學文化知識。包括中國的:哲學,史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學,藝術學,古建築學等等。

    如果只從狹義的範疇來講,單指中國古代文學(詩詞歌賦曲小說),仍然範圍不小。

    至於問者說,為何對國學文化知識不感冒。這一點筆者不能百分百認同。廣義上講,我們多數人生活在國內,可謂時刻接觸國學文化,從飯館兒選單,到影視節目,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時時刻刻都沒有與之分開。總有你感冒的點。

    當然,如果只是狹義的講,僅僅將國學文化知識定義為,中國古代文學,那麼是有可能好多人不那麼感冒。究其原因,無外乎非生存職業所需。在當今這實用主義思想佔多數的現實情況下,如果國學文化沒有與你的生活必然相關聯,多數人是不會十分感冒的。

    同樣,感冒不感冒也是相對的,是有與人相比之下的結果,並不能一概論之。可能你此刻不感冒,下一秒又想看看中國詩詞大會什麼的,這到底算是感冒與否?

    如果說當今國學傳播存在哪些優劣,筆者不敢妄斷。只能從個人生活經歷和感觸出發,淺表一己之見。

    優: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傳承,是有益於國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的。

    劣:實用主義之下,注重物質多於精神。國學文化要與人的生活產生強相關比較困難,國學文化本身從性質上就很難讓普羅大眾都產生主動學習傳播的動機。當然也存在陷於自身傳播方式不夠豐富吸引人的問題。

    以上純粹個人觀點,僅供觀看,不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到晚上就餓,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