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楓一葉
-
2 # 青年作家楊朝格
中國畫的民族特點總結主要有以下五點:
1.意境營造講究空靈,以詩為法。
2.行動申觀察自然,作畫靠目識心記。
3.突破時間制約運用散點透視營造畫面空間。
4.中國繪畫是講情義、重主觀意識轂現的意象性繪畫。
5.藝術語言運用線描造型,講究書法功力。
中國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必然更新發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幾千年形成的民族性。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1)藝術欣賞“再創造”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形象的誘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豐富或提煉著藝術形象。
(2)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象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象,“再創造”的物件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
(3)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地接受。
一、國畫的民族形式
中國畫是一種特別強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東方繪畫。它要求繪畫中的文化涵義大於繪畫本身的意義,注重作品氣息,故六法中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同樣,書法藝術也如此。
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無論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道家的“柔弱勝剛強”,還是佛家的“忍”,其主流和最高境界都是“化陽剛為陰柔”,以期達到寓陽剛於陰柔之中,也就是含蓄之中又復歸於一種平和的自然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才能與萬物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化陽剛為陰柔”其具體表現為“沉著遒勁、圓轉自如,不燥不淫、腴潤如玉,起伏有序、縱橫如一”。它體現在中國書畫藝術中,就是對用筆、用墨和把握氣勢三個方面的法度要求。最終要讓人感到筆下的線條堅韌而富有彈性,墨與色要呈現出半透明感,使畫面層次分明,複雜的筆墨和結構關係和諧統一,讓表現的物象自內沁透出一種生機和神采。書法則要求以中鋒運筆,四體並用,方圓結合,剛柔相兼,正中有奇,奇不礙正。所以,化陽剛為陰柔之見為我們在董其昌崇南貶北的審美傾向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審美標準。因此在文化性大於繪畫性的傳統中國書畫藝術中,以筆墨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筆墨形態,它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故人們習慣地稱之謂“筆性”。反之,要認識和把握好中國書畫作品中筆墨的筆性,首先就必須領悟到在中國書畫作品中藝術家的藝術行為與藝術形態之間存在的心理關係。只有充分認識藝術家創作中體現出來的筆墨心態,才能最終理解和把握好在藝術行為中具體的筆墨情緒,解決筆性問題。正確認識筆墨心態,也是文人畫進行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則。
文人畫是中國古代文明在繪畫中的綜合體現。
構成文人畫的三大要素是氣韻生動的文化意蘊,聊寫胸中逸氣的創作心態,化陽剛為陰柔的藝術行為和筆墨形態。至於遷想妙得的思維方式和筆墨當隨時代的創造精神,則是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共性要素。
筆鑄民族精魂,心繫中華復興。
弘揚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經典的意識,並要有發展的眼光走向世界。
筆墨永遠是中國畫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作品生命與生命力的象徵。
二、國畫的藝術特色
中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的反映,從主觀上要反映出畫家的意,從客觀上要表現物象的神,這便是中國的“傳神論”和“寫意論”,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南齊謝赫的“氣韻生動”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生,畫盡意在”等等。古人講“緣物寄情”表現風景,花鳥,不是簡單的再現,而重要的是描寫人的感情。中國的花鳥畫與外國的花鳥畫不同,外國的好象是標本死的沒有生命,沒有人的感情。
華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麼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中國藝術家喜歡戶外觀賞“目識心記”做到“爛熟於心”然後“一揮而就”主張“以形寫神”,“不似之似”“得意忘象”“意過於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在造型方式上,中國畫強調線條,強調裝飾味道。中國畫家力主“書畫相通”講究“以書入畫”注重線條的粗細,剛柔,斷續,輕重等變化。
在色彩運用上,中國畫主張隨類賦彩,不要求描寫具體,物象的絕對真實,也不注意物象在時間中光線的變化,有意加大了色彩與客觀現實的距離。有時以墨代色,出現了只用水墨的“水墨畫”。
在構圖安排上,中國藝術要求“造境”主張“意主形從”天人合一,物我兩化,物我兩忘,神與物遊,物為我用。可以用尺幅之紙表現萬里江河,也可以畫萬仞高山,可以畫全景,也可以畫邊角小景,可以畫全樹,也可畫折枝,隨意取捨,極其自由。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講究藝術的空間,講究“無畫處皆成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