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巴斯阿巴啊

    漢字的演變過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卜活動的內容,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由於是用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因此筆畫比較細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稱青銅叫金,所以後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績等內容,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文字元號特徵有所加強。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型。大篆這種字型是從西周金文直接發展而來,其形體及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範,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漢字字型發展的痕跡。大篆的主要特點:字形整齊,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通行於全國的標準字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範,從而使原來紛繁複雜的漢字字型統一起來,有了共同的標準,這種統一的字型就是小篆。

    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字規範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餘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小篆的主要特點:筆畫、結構簡易規範,字型、字形高度統一。

    5、隸書

    隸書是出現於戰國,形成於秦代,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字型。秦代的一些下層辦事人員,為了省時、快速,在抄寫東西時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筆畫、結構書寫漢字,從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字型。因為這種字型多為下層官吏、徒隸等使用,所以被稱為隸書。

    在秦代,隸書只對小篆起輔助作用,正式場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漢代,隸書終於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漢字字型,並取代了小篆成為通用字型。隸書的主要特點: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結構,形成了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

    筆畫講究波勢挑法,結構勻稱、稜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齊美觀;圖畫性完全消失,字型完全符號化。所以說,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6、草書

    草書是漢代為提高書寫速度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字型。據說草書得名於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書主要運用於日常書寫,正式場合,如公文、佈告等,仍然要用隸書。

    草書一般分為章草、今草、狂草三種,章草形成於東漢初年,其特點是:筆畫相連,但字字獨立,辨認容易。今草產生於東漢末年,其特點是筆畫相連,而且字字相連,書寫十分潦草,有時一個字只保留一點輪廓。

    許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頭、心字底、四點底,都寫成一個形狀,辨認十分困難。狂草產生於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書法家任意揮灑,隨意增減筆畫,字如龍飛鳳舞,一般人很難辨認。

    由於草書實在難以辨認,逐漸失去了文字的使用價值,現在只能作為漢字特有的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7、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真書,是出現於東漢、成熟並通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的標準字型。“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書可以作為書寫的楷模。楷書繼承了隸書結構上的特點,同時吸收了草書筆畫簡單的優點。

    楷書的主要特點:去掉了隸書的波勢挑法,筆畫十分平直,字形比較方正,結構顯得緊湊,字的筆畫大大減少。

    8、行書

    行書的產生稍後於楷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行書的書寫比楷書靈活流暢,辨認比任意揮灑的草書容易,因此,運用十分廣泛,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行書現在已成為與楷書印刷體相對的一種字型——手寫體,具有與楷書同等重要的作用,人們日常書寫,一般都使用行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窄下寬的臉型適合什麼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