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IDMAN

    古代沒有什麼金融手段。沒錢就只能欠著。國庫空了,發不出銀子,就只能欠著。欠餉銀,欠俸祿,皇帝帶頭節儉。

    而現在不同,沒錢就發國債啊,美國國債20萬億美元呢!

  • 2 # 錟之星空

    首先,財政赤字並不等於國庫就沒有錢。只有發生連續財政赤字且國庫見底才是真的沒錢。

    其次,古代碰到這種情況還是很多的。政府還是有很多方法解決的。比方用的最多的就是增開稅目或是提前收稅。還有就是經濟改革壟斷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經營權。三就是問商人借錢。四就是重新鑄幣掠奪民眾財富。

    其實現代碰到這些問題也是這個理。唯一不同的是,在現代紙幣早已不受黃金的束縛可以由央行印發,央行只需要髮型國債,以國債做抵押印發新紙幣就行。不過在當今國際經濟緊密相連的今天這樣的做法顯然不能算是好的辦法。

  • 3 # 劉權林

    我們假設泰國政府今年有2億泰銖的財政赤字,也就是向老百姓借了2億泰銖。

    這時泰國央行往市場上多印了1億泰銖貨幣,然後泰銖就貶值了,這時泰國出口就會增加,因為貶值東西就變得便宜了,於是泰國一下子增加了出口,來泰國旅遊的人也增加了,出口多了,旅遊的人多了,企業納稅就多了,政府就把收上來的稅拿去還債。好了,赤字問題就解決了。

    但在古代是實物貨幣,1兩黃金就是1兩黃金,泰國政府沒辦法透過增發黃金讓黃金貶值。也就是說在古代,全球都用同一種貨幣,黃金、白銀或者銅錢,政府沒辦法透過讓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也就沒辦法透過增加出口來增加稅收,所以國庫空了就完了。

  • 4 # 凱恩斯

    財政赤字就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這部分資金來自國債,為什麼現在政府會有財政赤字而古代沒有呢?一個簡單的描述就是,為什麼你如今可以按揭買房而古代沒有呢?這完全是因為產權意識的崛起,當有登記,有權屬,有私產的時候,你的房子才是你的,受保護不可掠奪的。有人說古代不是有房契嗎?在古代房契並不靠譜,有些人丟了,有些人燒了,有些人自己造的房子壓根就沒有房契。這本就是買賣的契約,若是無主的房子偽造一張又不難。歷朝歷代都想登記房子,可是去衙門登記收錢,所以小老百姓都懶得去。不是北京五環內,山野的房子有的是。

    所以古時候基本上沒有信貸,而只有抵押貸,而且抵押貸以實物為主,糧食最普遍,而僅僅憑著信用就給錢,除非是親戚。所以信用貸款是個發明,讓國家和個人都能憑藉未來的收入花現在的錢。個人有很多權力可以抵押還錢,如今國家也是,比如稅收權和土地權。

    比如美國政府從美聯儲獲得美元,出售國債,就是以稅收權力為抵押,美國的財政收入首先都是劃到美聯儲的賬上,國會每年都投票透過國債購買上限,但是如果還不起呢?理論上美聯儲會代替美國政府收稅,然後美國政府就關門吧。對於老百姓,政府服務沒了,得把以前的窟窿填上。

    不過美國應該還沒有到那個地步,美國財政部的開支大多數不是給美國公務員發薪水,而是做投資,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或是造公用設施,或者是用來救企業,比如兩房,如果這些預先的透支在未來能夠有收入,那麼赤字問題就不會太大。所以,現階段雖然各國都有赤字,情況卻大不相同,關鍵要看政府資源配置的效率是否足夠高。這方面德國政府應該表現良好。

    財政赤字當然是不好的,這是對於未來的一種透支,但是追求盈餘社會發展就會比較慢,因為投入少了。所以合理小幅度的赤字無可厚非。大幅度的赤字最終將會讓國債投資人用腳投票。

  • 5 # 劇透歷史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古代和現代財政體系的差異,現代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都從深度和廣度上比古代有大大的延伸,經濟層面的多樣性更是增加了國家財政的穩定性。

    古代的朝廷財政,起自於封建制度下的經濟體系,主要以農業和手工業稅收、人頭稅為主。因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導向,商業一直處在被抑制狀態,商品經濟的發展難以擴張,成功商人的最高價值觀、終極目標就是不當商人,要麼買房置地當地主、要麼科舉入仕當大官,由此商業稅未能成為封建王朝稅收主流。在此背景下,朝廷財政便主要依靠在了男耕“農業”和女織“手工業”的稅收上面,一旦土地兼併激化、自耕農體系破壞、失地流民數量達到臨界值,農業、手工業、人頭稅三者為主的賦稅體系就會奔潰,朝廷收入減少,財政入不敷出,漸而等來農民起義戰亂對社會財富、土地資源的重新洗牌。而現代商品市場下的經濟體系則不同,工業稅、商業稅等稅種與傳統的農業、手工業稅收專案一起構成了現代的稅收體系,體量龐大、稅額激增。此外,現代國家作為一個經濟體,還可以透過增發國債、投放貨幣等方式獲得除稅收之外的財政收入來支撐國家運轉,財政出現赤字也不至於吊死在稅收一棵樹上。稅收、貨幣和國債是現代國家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增稅、投放貨幣、增發國債都必須控制在市場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法國波旁王朝為擺脫鉅額財政赤字強行增加稅收,結果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大革命興起;希特勒上臺後,透過開動印鈔機狂發馬克的方式還清了一戰賠款,但卻引發德國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透過對外戰爭擺脫國內經濟的思潮萌生;奧巴馬政府因財政緊張面臨政府關門危機,國會激烈爭論、一波三折勉強同意增發國債,美國天量的主權債務也會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一大隱患。

  • 6 # 空谷財譚

    我覺得這個問題看上去像經濟問題,實際是個政治問題。為什麼現代政府可以借錢執行,而古代國庫沒錢就難以為繼?實際這是一個財產權的歸屬問題,因此我的答案是:因為與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制度相比,現代社會確立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

    在古代封建社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社會上所有的財產,包括人在內,都是屬於皇帝的,如果皇帝向人借錢,豈不是笑話。因此作為封建王朝,如果國庫沒錢,即不可能向民間借,更不可能向國外借。如果真的國庫缺錢,也只能透過向百姓徵收稅賦或者大量鑄幣來緩解,於是當百姓困苦,朝廷又揮霍無度的時候,錢糧必然是難以為繼,最後導致百姓揭竿而起。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財產權被資產階級視為天賦人權,神聖不可侵犯,是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受到國家憲法的保護。由此,所有公民的財產權得到確認,即使是國家,也需要透過法律程式來獲取公民的財產。由於財產權的確立,當政府運作出現資金缺口時,國家作為主體向公民借款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對於公民來說,借給國家的錢是可以收回的,而且有利息,自然也願意借。

  • 7 # 落葉的點綴721

    具體原因很多,不過主要因素還是在於貨幣制度。

    古代貨幣制度是銅幣,明清時期成為了銅銀雙軌。現代社會是法幣。

    古代需要實實在在的貨幣來支援財政支出,沒了錢自然就完蛋。

    現代是信用貨幣,法幣的意義在於其可以作為繳費貨幣,只要國家信用還在,就可以發行貨幣,國家沒錢了可以發行國債換取資金來發行貨幣。

    當然,法幣制度的缺點主要是貨幣增發,按說增發規模應該跟國債數量相匹配,但是總是放不住莫名其妙的增發。要知道增發貨幣釋放的流動性槓桿是有10倍的。

  • 8 # 追夢阿峰

    我們先說財政赤字這個概念,在古代基本上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只是現代社會體系下才有的概念!

    在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多金融工具,缺錢的時候,要麼像老百姓加稅,要麼皇帝逼一些有錢的大臣或者貴族捐錢,而這種兩種方法要麼老百姓反抗造訪,要麼王公大臣們不配合。

    而現代政府面對財政赤字選擇性很多,除了加稅等方法外,主要方法是政府還可以舉債,也就是我們說的發行國債。國債的最早產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源於英國,即英格蘭銀行的成立。那時候發行國債的模式是這樣的,國家以未來的財政稅收作抵押給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借給政府英鎊,而英鎊和黃金形成固定本位制,一英鎊可以兌換固定的黃金,任何人或者機構(包括英國以外的人活著機構)都可以手持黃金兌換英鎊,或用英鎊兌換黃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金本位時代的國債發行模式。這個模式下我們很清楚,他的財政赤字會受到黃金儲備的束縛。

    而美國登上世界霸權之後財政赤字的模式就不一樣了。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5年至1971年,這是我們所熟悉的黃金和美元掛鉤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這個階段其實和英國的沒什麼太大區別,都是金本位。第二階段1971年至今,這個階段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就進入了國債本位!也就是每發行一美元,背後都對應著美國國債。這時候貨幣和黃金沒有關係了,貨幣發行掙脫了黃金的束縛。當然財政舉債也就可以“隨心所欲”。

    但個體系下也有個矛盾體,那就是國債利息的問題,債你是可以借但是要給利息的,每年政府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去還利息。這就是我們經常報道的,美國財政支出的國債利息部分要比醫療教育的還要多。那這個利息支出佔財政收入的多少就稱為了關鍵,據美國經濟學家說,當利息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30%那這個國家執行就比較困難了!因為30%的收入支付利息那勢必會擠佔其他方面的開支。這就是美國現在20萬億美元國債所要面臨的問題!因為財政赤字太多太大了!以後政府怎麼運營都不好說,對了,美國前幾年還出現過一次政府停罷的現象,就是因為兩黨對財政赤字有分歧,政府沒錢運轉了!

    最後,財政赤字也不是解決政府沒錢的終極方法。畢竟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 9 # 荼糜外

    古代有很多朝代的鑄幣權和發行權是開放給民間的,政府有時會向民間借。很多時候朝代更迭了市面還會流通前朝的貨幣無需國家信用擔保。當代貨幣是有國家信用的紙幣,印刷和發行都在國家手裡。

  • 10 # 知常容

    因為古代朝廷沒有使用金融手段,中產階級也沒有現在這麼多。

    古代一直執行重農抑商之策,也就是對商業活動進行抑制。管仲提出鹽鐵收歸國有然後進行收稅,到西漢之時,時隔幾百年,依舊還被進行大討論,要不要國有化。這個討論記載在《鹽鐵論》中。

    古代朝廷的運作主要依靠稅收,他們稅收的基礎不是工商業,而是人口,丁稅是他們的主要稅種。

    這實際上對人口增加起到抑制作用,人越多,稅越重。後來清朝實行攤丁入畝,人口一下子就炸了。

    從康熙時期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時期的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乾隆在他爺爺和父親的基礎上繼續實施,乾隆朝人口從一億到三億。

    如果缺錢怎麼辦?

    1、巧立名目

    他們就會開發出新的稅種,苛稅就是這樣出來的。比如崇禎年間為了平定遼東增加遼餉、練餉、剿餉,宋朝的鼠雀耗,也就是收上的糧食被動物損耗,這筆錢要老百姓出。“支移”和“折變”以及預收,反正名目很多。

    太多之後老百姓受不了,當受不了的人達到一定數量,那就如同火山一樣爆發了。

    2、主動貶值

    劉備佔領成都之後,府庫被搶和賞一空。沒錢了,怎麼辦?劉巴說這個很好辦,你發錢,發百錢。然後派官吏,讓老百姓必須要使用你發的貨幣,這樣錢很快就到手了。因為你鑄個銅錢的成本並不高,但標為百錢,中間的差價就是劉備集團的盡收入。

    3、借錢給老百姓收利息

    這件事情是王安石乾的。王安石變法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青苗法。也就是將平時朝廷用於平抑糧價的錢用來放貸給老百姓,然後收取利息。這個比劉巴的做法要高明一點。不過王安石的變法的確有效果,為什麼會廢止呢?

    因為當這筆錢交給地方官吏,將這個當作是考核業績的標準之一,你猜這麼官吏會怎麼做?他們當然會強迫老百姓貸款。因為錢貸出去越多,代表收益就越大。

    4、抓貪官

    這種用的比較少,最典型的就是,將和珅清算之後,清朝的國庫一下子就有錢了。當然漢朝將大將軍梁冀清算之後,當時就免了天下人一半的稅。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手段。

    結語:

    這4種大概就是古代朝廷的運作方式,這個和現代不一樣。現代可以發行債券,等於向老百姓借錢,這一點在古代皇帝的腦袋中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度還要向老百姓借錢?

    最多拿點官爵之類的賣。

    支撐現代債市交易還需要一個強流行性,只有突顯波動性,才能吸引老百姓來玩。這一點又和古代的文化思想相沖突。在古人看來這不是變相讓老百姓變得功利嗎?不是變相誘導人心向功利方向轉變嗎?這不是變相鼓勵老百姓從事商業活動嗎?這與重農抑商相違背了。

    所以他們不會想到這個,只會想到怎麼收上來,怎麼支出去。如果什麼都折騰了,收支還不平衡,他們就沒有辦法了。

    古代和現代有一個最大的不一樣,古代的土地大多是沒有金融屬性的,但現代土地是可以升值增值的,這是一筆很大的額外收入,完全可以保障赤字的合理性。

  • 11 # 釋影396

    因為。因為正這個字就是意味著以前的秦王他叫嬴政,他已經滅了南韓趙國,所以他們的地方特別有錢,而古代朝廷,國庫如果沒有錢,那就只能。欠著越欠越多,所以他們古代朝廷國庫所以才沒有錢。

  • 12 # 老威觀史

    財政赤字,簡單來說就是一年下來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狀況。就現代國家來說,即便政府長期出現了財政赤字,也能正常維持下去。比如說現在的美國,其國債規模已高達26萬億美元,是其國民GDP的120%,不過這26萬億美元不是一年兩年欠下來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欠下來的,在美國曆史上只有在林肯時期美國政府是沒有欠債的,其他時候政府一直都處在欠債當中,如今高額的美國國債,是美國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說的更直接一些,就是美國政府長期財政赤字積累下來的。

    但是在古代來說,財政赤字只能偶爾發生,並不能長期持續下去。不過古代並非國庫沒錢了就真的會難以為繼,因為在古代政府還可以借錢,比如在漢朝七國之亂的時候漢朝政府就曾經向長安的富商們借過錢,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也曾向大臣們借過錢,但這種政府借錢的行為都是在朝廷沒錢時候的應急之策,並不是古代政府運作的常態。古代一旦政府沒錢了,又借不到錢了,就只能找老百姓加徵了,當然這也容易引起民變了。

    要說明為什麼現代政府在長期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下能長期維持下去,而古代政府不能長期財政赤字,就要說明一下貨幣發展史,只有明白了貨幣發展的歷史,我們才能明白其中的邏輯。

    一般等價物的出現

    最早的交易是物物交易,比如我有100斤大米,想跟你換一頭豬,如果你也想要100斤大米,那麼我們的交易就能達成。但如果你不想要100斤大米,而是想要10只雞,那麼我就要找另一個人,用我手上的100斤大米去換他的10只雞,然後再拿著另一個人跟我換的10只雞才能找你換到一頭豬。不過這個過程中,如果另一個人不想要100斤大米,也就是說我用100斤大米從另一個人身上換不到10只雞,那麼這個交易過程就會更加複雜,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人類就出現了一般等價物這個東西。

    中國最早的一般等價物多是貝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漢字中跟錢有關的字多是貝字旁的緣故,如財、賠、貼、贈等。還是剛才那個交易,我用100斤大米換你一頭豬,即便你不想要100斤大米,我也可以在市場上用100斤大米換上等價的貝殼,然後我再拿著這些貝殼換取你手中的一頭豬,這個時候你會很願意接受我手中的貝殼,因為你拿著貝殼能在市場上換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

    因此,當市場上出現一般等價物的時候,商品經濟就開始繁榮了起來。

    古代的貨幣以金銀為主

    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就逐漸用金銀取代了所有的一般等價物,金銀也就成了古往今來人類的通用貨幣。

    不過在中國古代來說,除了金銀,還有銅也可以作為貨幣,一般是將銅鑄成銅錢充作貨幣使用。無論是金銀也好還是銅也好,其年產量都是有限的,人們在交易的時候都是真金白銀的實打實的交易。比如說我賣出100斤大米,你就要給我等價的金銀或者銅錢,如果沒有等價的金銀或者銅錢,對不起,交易肯定不能進行。

    ▲在人類史上,金銀長久以來一直都作為流通貨幣使用

    所以在古代來說,政府的國庫裡如果沒錢了,那麼政府就不能從市場上購買到任何商品和服務,政府就會停擺。在政府國庫裡沒錢的時候,要維持政府的運轉,政府可以借錢,比如向富商借、向老百姓借或是向官員借,但這樣借錢借來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因為古代沒有現代金融系統,政府無法大規模地在市場上融資。

    ▲漢武帝時期因為政府大量從民間徵收錢財,導致當時大量民眾破產

    由於政府只能借到有限數量的錢,同時政府的國庫裡如果沒錢政府就會停擺,所以在古代來說,當政府缺錢的時候,往往就會對老百姓展開各種盤剝。比如漢武帝時期為了與匈奴作戰,當政府沒錢的時候就執行了“算緡令”,這個政策說白了就是一個徵收財產稅的政策,每個老百姓自報財產數額,政府根據財產數額徵收財產稅。一開始的時候很多老百姓不願意交這個稅,便少報了自己的財產。後來漢武帝又實行了“告緡令”,即任何人都可以舉報任何瞞報財產數額的情況,只要舉報屬實,舉報人可以獲得被舉報人一半的家產,同時被舉報人的家產會被全部充公。“告緡令”一出,天下一時間告緡的人不計其數,其結果就是當時社會上幾乎所有中產以上的家庭基本全部破產。

    再如崇禎時期,也是政府沒錢,當時一方面東北的滿清要打,另一方面關內的農民起義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加大了對北方農民的加徵,使得本來就食不果腹的北方農民更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劇了北方的民變。

    在此做個小總結:

    古代來說都是真金白銀的交易,沒有足夠的真金白銀交易就無法進行,所以當政府真的拿不出錢的時候,政府就會停擺,在這個時候政府可以借錢,但能借到的錢數量有限。當借錢也借不到的時候,政府就只能向百姓加徵,這種行為往往容易造成社會動盪。

    現代銀行的產生——創造信用貨幣

    那麼為什麼現代政府可以長期財政赤字呢?我們就要從現代銀行的產生說起了。

    現代意義的銀行據說產生於幾百年前北歐的瑞典,當時的瑞典用銅做貨幣,人們把銅存在銀行,然後由銀行出具憑證,人們可以拿著這種憑證進行交易。比如說我手裡有張銀行開出的1萬個銅幣的存單憑證,我拿著這張憑證到了市場上,看中了價值1萬個銅幣的貨物,我就可以直接把這張1萬個銅幣的憑證交給貨主,從貨主手上買走這價值1萬個銅幣的貨物。

    PS:類似的系統中國宋朝時期也出現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也產生於那個時期,只是那個時候的錢莊並非現代意義的銀行,到了後來的元明清時期,中國也沒有發展出現代意義上的銀行,所以在此就不做贅述。

    這一套後來被荷蘭學了過去,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創立了銀行,當時荷蘭的貨幣是白銀。荷蘭的商人們非常聰明,他們發現人們一般只是把白銀存在了銀行,長期來說並不會真的取出使用,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就把這些閒著的白銀拿出來放貸,於是信用貨幣就此出現了。

    比如一家銀行存了10000兩白銀,在銀行沒有拿存放的白銀去貸款的時候,就相當於100%的準備金,在100%準備金的情況下,銀行是不可能被擠兌的,即便客戶將白銀全部取出,銀行也能兌付,不會影響到銀行的信用。

    PS:擠兌就是當你去銀行取錢的時候,銀行無法兌現你的存款的情況,比如你在銀行存了1萬元,銀行給不了你1萬元現金。如果銀行出現了擠兌,那就意味著這家銀行已經破產了。

    後來經營銀行的銀行家將存放在銀行的白銀拿出去放貸,這樣一來,便有了信用貨幣。比如銀行家拿出2000兩白銀貸給了他人,這個時候銀行的倉庫裡就少了2000兩白銀,但是在賬面上,銀行仍然欠了儲戶10000兩白銀,有10000兩白銀的負債。貸款人拿到了2000兩白銀的貸款,銀行增加了2000兩白銀的債權,市場上的貨幣總量等於儲蓄貨幣+流通貨幣,所以這個時候市場上的貨幣總量就由10000兩白銀的儲蓄變成了10000兩白銀的儲蓄+2000兩白銀的流通貨幣,比原先多出來的2000兩白銀便是信用貨幣。

    最初這種做法是嚴格保密的,後來逐漸成了公開的秘密,再到後來,放貸便成了銀行的主營業務了。在這個過程中,信用貨幣被創造,這就成為了現代政府能夠長期赤字的根本原因了。

    央行制度的產生——發行信用貨幣

    之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銀行制度也發生了改變,各國普遍成立了央行,發行一個國家的法定貨幣。而央行發行的貨幣,從本質上來說是以其資產儲備為背書發行的,也就是說,你拿著一個國家央行發行的貨幣,理論上你可以憑著這張貨幣去央行兌換出等價的央行資產,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會真的拿著貨幣去央行兌換相應的資產,所以與早期銀行不同之處就在於,無論央行發行了多少貨幣,都不會有擠兌風險。

    PS:央行的儲備資產通常是黃金、外匯、債券等。

    當然,這也超越了古代的貨幣體系,古代貨幣都是以金銀為主的重金屬作為貨幣,這樣的貨幣產量有限,所以任何國家都不能無限發行。而現代交易系統中的紙幣,可以透過印鈔來無限發行。所以當央行制度建立起來以後,一個國家從理論上來說就可以無限借債了。就拿美國來說,比如美國政府要發行一萬億美元的國債,這個時候美國的央行美聯儲就會發行一萬億美元的貨幣,美聯儲會先拿著這印發出來的一萬億美元的貨幣去買下美國政府一萬億美元的國債。美國政府拿到了美聯儲給的美元后,就能用這筆錢來解決財政問題,而美聯儲拿了這一萬億美元的國債,就可以以此為抵押品或是收取利息,或是拿到市場上轉讓。當然美國的國債也可以面向私人或企業發行,也有部分國債是被私人或企業買走。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政府也有非常好的信譽(美國政府其實到目前為止還沒賴過賬),所以美債也被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買走,作為資產儲備了起來。

    ▲現代社會中,只要你有貨幣就能交易到任何商品

    在現代社會,當政府沒錢的時候,就可以運用現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化解財政赤字問題。

    美國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的央行美聯儲是個獨立機構,不受政府管轄。對於世界上許多受政府管轄的央行來說,當政府遇到財政赤字的時候,可以透過央行的印錢來解決政府的債務,同時也可以透過降息來降低政府的債務利率,這是貨幣上的手段。從財政上來說,政府也可以透過現代金融系統在市場上發售國債,這是財政手段。

    對於央行來說,發行的貨幣超過其資產儲備的時候,多出來的貨幣就是一種信用貨幣。對於政府來說,發行政府債券,其實是增加了政府的債務,從本質上來說政府的債務也是一種信用貨幣,因為政府借債而新產生了流通貨幣,這些貨幣流通到市場上,就是一種信用擴張。

    因為信用貨幣的產生,所以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政府財政赤字的問題。當然當政府遇到財政赤字的時候,確實可以透過加稅等方式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或是降低社會福利等方式減少政府財政支出,但這些方式太過於明顯,往往容易引起社會上的激烈反應,各國政府也就更多地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些不明顯的政策來化解政府財政赤字問題了。

    不過無論是貨幣政策也好還是財政政策也好,都只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政府財政赤字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貨幣發行的過多,就容易引起通脹,甚至是嚴重的通脹,造成物價飛漲,社會會因此陷入動亂;如果政府債務太多,多到政府的財政收入無法覆蓋債務利息的時候,那就意味著政府的破產。

    ▲民國時期,人們拿著成捆的鈔票進行交易

    當然,央行還可以透過降息的貨幣政策手段來減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無限舉債,畢竟社會財富總是有限的。當政府債務過多,到最後就只能透過印鈔來解決問題,這還是會引發物價的惡性通脹。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民國、前些年的辛巴維(威),都是政府財政危機導致央行濫發鈔票的結果。

    對此再總結一下:

    現代銀行體系的產生催生出了信用貨幣。當央行制度建立起來後,從理論上來說央行和政府都可以無限發行信用貨幣,實現信用擴張。但無論是在此基礎上實行的貨幣政策也好還是財政政策也好,信用擴張都是有限的,信用貨幣的發行也必然是有限的。現代政府可以長期財政赤字,但是這種赤字規模也只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超出了某個範圍,就只能透過央行濫發鈔票解決問題,這就會引起社會的惡性通脹,甚至是社會體系的崩潰了。

  • 1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現代國家有現代金融啊。

    一個現代國家有財政赤字,可以發行公債募集資金。公債的基礎,是政府的信用和人民對國家未來的期望值。

    現代國家,大部分都可能會發展好一些。

    有些時間是例外,如東北戰事失利的國民政府,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是非常糟糕,你發行公債,每人買。只好發金圓券,通脹上天。

    古代中國,一直沒有發展出公債的金融工具,天子向天下人借款,說不過去啊!

    崇禎沒銀子時,要大戶們捐款,是硬捐,捐了就不還了。一聽要捐款,崇禎的親戚們都病倒了,崇禎又慌了。

    如果給崇禎灌輸一點現代金融觀念,情況好多了。

    皇帝可以先借嘛!

    搞個公債,借款後,三年之後付息,以東南諸省的賦稅作為抵押,每月一分利息,三十年還清。

    皆大歡喜。

    世界上,最早發行公債的政府是義大利的城邦國家。

    這些義大利城邦都是做生意出身,借起錢來毫不臉紅。

    北宋末年,一個禁軍一年至少要花費50貫。

    沒有錢,禁軍憑什麼給你賣命啊?

    真正上前線,士兵的待遇要翻番。

    种師中去拯救太原,因為被朝廷逼的太緊,沒有帶足夠的金銀犒賞,至少是5萬大軍潰逃,只有幾個親兵陪著种師中戰死。

    岳家軍十萬大軍,一年開銷500萬貫。

    荊湖兩路和江南西路的資源,全部供應岳家軍。

    (銀錠)

    清軍入關之前,是很少發俸祿的,銀子都是靠搶的。

    所以八旗都喜歡跟主子到關內搶一遭。

    崇禎就慘了,打一仗,損失十萬大軍,就會連帶損失1千萬兩白銀。

    崇禎還遇到了西班牙金銀禁令。

    當時是小冰河期,還是西班牙和荷蘭、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最後時期,西班牙禁止向東亞輸入銀子。

  • 14 # 人在江湖放眼世界

    實‬物‬貨幣與信用貨幣的區別!

    我是江湖哥,江湖哥來回答。

    古代朝廷是實物貨幣。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量少、易破碎,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

    用銅來製造貨幣就開始了人工貨幣的階段,最後發展為銅錢、白銀、黃金三級制,中國古代朝廷長時間是這種制度,均為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生產、儲存、運輸都有成本,貨幣不能憑空產生。銅錢需要銅礦,白銀需要銀礦,黃金需要金礦,礦產需要探礦、挖礦、精選、練礦,最後鑄造成為貨幣。

    雖然發鈔權掌握在朝廷、皇帝手裡,但作用有限,早期朝廷可以允許私人鑄錢,如漢朝賞鄧通鑄錢。可以把看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往往到了後期,稅收不上來,或因貪腐分配不均,國庫沒錢,朝廷也就難以為繼。

    現代政府貨幣都是信用貨幣。

    現代政府發行的是紙鈔,一本萬利,強制發行,背後有政府的軍隊、警察、法庭等強制機關。信用貨幣是指發行有扺押物,如政府稅收、儲備黃金等,數量也有一定限制,剛開始金磅美元都是金本位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政府是有完全發鈔權的,存量貨幣多少,每年發行多少,這都為政府掌握。所以當政府財政赤字時,怎麼沒有衝動去多印鈔填補這個窟窿呢?

    後果?後果就是通貨澎脹,掠奪老百姓的財富,這比財政赤字、政府倒臺相比,幾年之後的錢不值錢哪個官員會放心上。

  • 15 # 螞蟻北上的大象

    現在的錢就是紙。沒有可以發國債,只要有人賣國債就有錢。以前的錢是要有實物的!如金,銀,銅。如果沒有這些實物借錢是很難的,只能增加老百姓的稅了!所以說清朝自已沒有錢都能去法國借錢!自已又不能發國債!

  • 16 # 標書小Y

    得看管理模式。

    所以古代朝廷國庫如果沒錢就難以為繼,因為,只能加大稅收。才能緩解。

    而現在,比如大家都知道住在有產權費、還有國企、銀行等等方式來緩解。

    簡單點就是有償還能力。

    再有就是要分清楚情況。

    政府有財政赤字,就如同我們的抵押帶看。

    只不過是短期經濟週轉困難。如果著急變現還是可以填補虧損的。

    再有現在是世界貿易。

    之前基本都是區域性貿易。

    資金週轉空間有限。

    舉個例子,比如以前房貸只能去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不帶給你,你是不就沒辦法了。

    現在你可以選擇農行。

    延伸一下。

    .假如工商銀行的貸款到期,但是你短期資金有困難。

    可以到建設銀行先貸款彌補工商銀行的貸款。

    資金到位了統一歸還。

    商場上叫過橋。

    因為世界貿易,所以,政府與政府之間選擇多了。

    財政赤字也就是短期貸款,很好解決。

    但是朝廷的話,那個最近的清朝來說。

    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閉關鎖國政策。

    這樣的環境下,您覺得國庫沒錢找誰借去?又會有誰借給你。

    只能是官逼明反。

  • 17 # 小閔學歷史

    在現在新聞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個詞:財政赤字。財政赤字,簡要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支出大於收入,因此出現了這種情況。

    很坦白地說,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財政收入都是“財政赤字”的,就單單某個國家來說吧,他的負債率達到了26萬億了,可是人家照樣還是世界第一了。

    而在中國古代,一旦出現“財政赤字”那是無法想象的事,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崇禎,當時遼東年年要打仗,北方又經歷了“小冰河時期”,百姓生存不下去,而朝廷又拿不出賑災的糧食和餉銀,而同樣的北方遼東士兵的軍餉也無法按時發放。

    就在這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明朝終於因為這巨大的“財政缺口”被沖垮了,最終李自成攻入了北京,明朝至此滅亡。

    那麼為何古代朝廷一遇到財政赤字,立馬就沒錢了呢?

    “財政赤字”在古代也有,短期內可以維持,長期必出亂子

    其實明朝末年的“財政赤字”這個缺口還真不能怪崇禎,相反他是因為前幾代皇帝的瞎折騰,最終這個“爛攤子”交到了崇禎的手裡,而崇禎又無法彌補這個巨大的“窟窿”,最後大明朝被擊垮。

    漢武帝一生的武功確實達到了極致,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中國奠定了統一的根基,那麼漢武帝就是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其版圖僅僅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而當時南邊的南越和西域等國都沒有納入秦朝版圖,而漢武帝當年為了和西域三十六國聯合共同打擊匈奴因此派出了使臣前往西域採取“合縱連橫”想要共同打擊匈奴。

    雖然漢武帝的戰略設想未實現,可是張騫卻因此開闢出了一條“絲綢之路”,從此漢文化紮根在西域,西域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另一方面,漢武帝就如同當年的秦始皇一般,他想一代人完成幾代人的功業,因此在位期間是窮兵黷武,和匈奴每年都在打仗。

    衛青、霍去病雖然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可是卻也打垮了漢朝七十年的積蓄,漢武帝晚年整個漢朝的財政已經到了崩潰邊緣,若非漢武帝還有桑弘羊這個理財能手支撐,整個漢帝國就會崩潰。

    而面對漢朝這巨大的窟窿漢武帝是怎麼做的呢?加徵稅收,當時朝廷沒錢,可是漢朝百姓卻有錢,因此漢武帝就向老百姓加徵稅收。

    而老百姓當時就因為和匈奴連續作戰早已經疲憊不堪,哪裡還有餘錢呢?因此對於漢武帝的政策也是老大不願意,因此往往會少報自己的實際所得稅。

    為了能夠從百姓手中徵集到足夠的財政來繼續對抗匈奴,漢武帝不得不執行“告緡令”。

    任何人可以揭發揭發瞞報財產數額的情況,只要一經屬實,那麼舉報人就可以獲得被舉報人一半家產,而且被舉報人的家產也會全部充公。

    “此令一出”,許多心懷鬼胎的人見機大發“國難財”,而整個漢朝也是自上而下崩潰,漢武帝晚年,如果他不及時調整政策的話,漢朝最終也是秦朝的下場。

    為何古代王朝財政赤字就會發生動亂?

    其實從漢武帝的事情我們大致就能發現,為何古代朝廷“財政赤字”了就會立馬發生動亂呢?原因也很簡單,稅收過重。

    朝廷沒錢,那麼統治者必然會想方設法地搞銀子,由於古代經濟模式比較單一,他們的稅收大致就是農業稅、人頭稅、手工業稅為主,而這些佔據了國家財政的大頭。

    可是當國家一遇到重大事故急需資金的時候,往往國庫裡的錢就會入不敷出。

    現代社會遇到“財政赤字”我們有很多種手段,比如最典型的向鄰國借錢,或者政府以黃金等東西向民間借錢。

    可是在中國古代,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為何這麼說呢?

    首先就皇帝的特殊身份來說,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就是在當時整個社會,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皇帝的,皇帝沒錢了向人借錢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在明朝末年,崇禎帝當時也有類似舉動,可是最後的結果是啥?響應者寥寥無幾,甚至還有人公開提出反對,最後只收到了捐款幾千兩,而這些白銀去支付那巨大的財政缺口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可是當後來李自成進城的時候,從明朝官員的家裡抄家得來的錢將近有7000萬兩,所以明朝的滅亡是朝廷沒錢,官員有錢。

    而皇帝借錢借不到,那麼用什麼辦法呢?那麼辦法只有一個:加徵稅收。本來百姓就因為各種天災人禍已經活不下去了,在這個時候你還要加徵稅收,這不是把人家往絕路上逼嗎?因此在明朝末年,各地都有起義軍,起義軍越是多,明朝的苛捐雜稅則就越嚴重,這就是一個死迴圈。

    而其次,皇帝想要借錢,你讓人家拿什麼去借?現在社會人們交易通常都是以紙幣為主,甚至已經開始流行電子支付或者數字貨幣。

    可是在古代,人家可是實打實的實體經濟,人們日常生活交易的貨幣就是金銀銅,財政赤字簡單來說就是國庫沒有了“金銀銅”了,因此現代社會向民間借錢,人們至少還可以用類似黃金作為抵押物,甚至以“股份”、“政策”、“公債”代替都可以,因為現代社會有一套完整的“金融體系”。

    可是你在古代拿什麼去抵押,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易貨幣就是這個,你拿一手空頭支票去換人家的真金白銀,你覺得民間百姓會有這麼傻嗎?

    這也是為何現代社會發生了“財政赤字”還能維持,古代國庫沒錢了立馬就動亂了,士兵的軍餉、賑災的糧餉都是需要從國庫撥款的,你連這些都發不出來還要加徵稅收,這不是變相讓人死嗎?

    可惜的是,崇禎當時沒有那麼大的魄力,但凡懂一點現代的“金融常識”,明朝也不會滅亡了,不過真要是這樣,崇禎也就不是崇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怎麼樣才算沒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