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之述,指前文說的“唐賢今人詩賦”,用白話文說就是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
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選段: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釋義: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裡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
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勝狀,勝景,好景色。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際、涯的區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19616a74e6c4b74543a91165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主旨:
這篇記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透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作者軼事典故: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傳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
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
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作者成就:
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
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訊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鍾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透過萬物體現出來。
前人之述,指前文說的“唐賢今人詩賦”,用白話文說就是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
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選段: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釋義: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裡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
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勝狀,勝景,好景色。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際、涯的區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19616a74e6c4b74543a91165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主旨:
這篇記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透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作者軼事典故: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傳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
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
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作者成就:
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
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訊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鍾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透過萬物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