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崖獨守一方夢

    是一部現實又無奈的電影

    事業上的無奈,家庭的無奈,而這一家人卻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無奈帶來的現實問題,低聲下氣的求老師讓女兒完成學業,讓女兒陪酒為了事業的上升等等。

    這部電影有一些社會底層生活中人們的影子,現實又無奈的生活。

  • 2 # 直至有你的生活

    時隔五年之後,再看這部電影,這樣的評價似乎依舊不過時。原因無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們這代人成長中所經歷的“中國式殘酷青春”。

    在過去,中國產青春片常被觀眾詬病劇情狗血,臺詞矯情、脫離現實等缺點,更尷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與懷舊之外,中國產編劇們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鳴點,因而這類掛羊頭賣狗肉與大多數觀眾絕緣的青春片就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

    但《狗十三》顯然不同。這部電影沒有過去的青春片常見的套路沒有懷孕、死亡、墮胎,主角也並非俊男靚女,它只是從一個十三歲少女的角度去講述了青春期所遭遇的陣痛與迷茫。

    李玩成長於離異家庭,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和對異性的朦朧好感中,可卻得不到排解和關心。出於愧疚,父親為了彌補離婚之後對女兒缺失的愛,送了李玩一隻小狗。

    小狗其實是被當做一種父愛缺失的替代品,是冷漠家庭關係的象徵,父親壓根不關心女兒是否真得想要一隻小狗——狗只是被“丟”給了李玩。

    可隨著相處下來,李玩和小狗之間產生了感情。因為李玩其實和那隻無人照顧的小狗一樣,都是被拋棄的孤兒,彼此依靠才可以互相取暖。

    當狗丟了之後,李玩失去了自己的心靈寄託,所以她不顧一切的尋找小狗,

    但父親卻只是在給她又買了一隻狗作為替代品,因為在成人世界裡,任何小孩子的問題都可以被粗暴的簡單化處理,哪怕是指鹿為馬,哪怕是靠騙女兒。

    悲劇的地方在於——自始至終沒人去考慮李玩的感受。

    因為她還是個孩子,在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中,孩子要順從父母,不聽話了就得管教。

    李玩的青春顯然不是個例,而是代表了很多和她一樣在這種被動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們。

    李玩這代人的成長代價究竟是什麼呢?

    《狗十三》告訴我們:代價是對庸常社會的妥協,是對油膩中年大叔的諂媚,是對這種父權體系為主導的中式家庭關係的被動和解。

    電影的最後,無論是狗,還是十三歲的少女,都在被馴化變得溫順。華人說,她成熟了,長大了。

    這看似是一種誇獎和讚揚,但是背後卻透露著一個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鎖和家庭教育的困境。這樣的青春足夠殘酷,但卻無比真實。

  • 3 # 是icc呀

    2018最值得看的一部巔峰鉅作,劇情+現實。下面是我對於這個電影的理解。

    故事的內容

    故事的主線就是一個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和一個名叫李玩的十三歲小女孩,整個故事都是圍繞這兩者進行展開的。故事開始,父親由於對李玩的愧疚給李玩買了一條狗,以此彌補對李玩的虧欠,從開始的不喜歡,排斥到最後的如影隨形,李玩和“愛因斯坦”已經密不可分了,但是由於爺爺的疏忽最終導致“愛因斯坦”的丟失,李玩為了尋狗無意間推到爺爺,最後後媽又給李玩買了一條狗,逼迫李玩承認那就是“愛因斯坦”,最終李玩的倔強引發了父親的一頓毒打,李玩妥協了,但是後來因為弟弟打狗才導致了狗狗的犬吠,父親和後媽為了弟弟又送走了狗狗,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導致李玩成為了那個社會妥協的典型代表。

    電影含沙射影表現的一些社會現狀

    第一,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其一: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李玩的弟弟出生的時候,李玩的父親要求爺爺給弟弟起一個名字,爺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名字要好好起,不能像李玩那時候那麼隨便”,這句話體現出了在這個家庭中李玩的地位。其二:李玩僅僅是不注意碰到了爺爺,就遭到了父親的毒打,但是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卻反過來哄弟弟,一句話他還小就徹徹底底的敷衍過去了,重男輕女可見一斑。

    第二,社會的價值觀值得一提。李玩的物理競賽獲得了第一名,而英語卻是不太擅長的一門,但是父親卻讓一個物理天才去苦讀英語,老師也著重注意李玩的英語成績,為的僅僅是一個重點高中,壓制的卻是一個物理天才的天賦。

    第三,孩子毫無發言權。李玩想去看天文展覽,父親早早都答應了李玩。但是一場飯局,父親為了自己那點面子,硬生生不讓李玩去,最終也導致李玩錯過了天文展覽,父親卻不以為意。

    第四,同事而不同質。李玩因為狗狗嗯丟失,父親的不理解,導致心情特別的不好,然後她去喝酒了,父親知道後直接在李玩的手中打碎的酒瓶,導致劃傷了李玩的手心。然後事後在飯局上卻又逼著李玩給自己的叔叔敬酒,同樣的事不同的場合,為什麼一中是叛逆,一中卻又是懂事呢?這是不是特別的可笑。

    評價

    《狗十三》絕對可以算得上是2018年的最具代表性的巔峰鉅作,社會,現實反應的是淋漓盡致,跌宕的劇情,細節的刻畫,情感的把控無一不是曹保平導演的心血,總而言之,值得一看。

  • 4 # 最近腦洞有點大

    一部神奇的華語片吧,片名就是充滿對社會的嘲諷。故事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從剛開始的小範圍播放到一路被封禁到至今神奇的禁片,然而雖然一直被封禁導演也是堅持不改名,這部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可以說是一面完美的鏡子吧,照出了中國式教育的大部分問題,關係個人成長的家庭教育看似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從宏觀上來講,家庭教育往往是社會集體意識形態的縮影,涉及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核心問題上的錯誤看法。

  • 5 # BY圖氧

    《狗十三》這部家庭題材的影片揭示了中國社會中的兩性關係,劇照以深刻的方式展現了年輕女孩在家中迎來期待已久的兒子後,複雜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它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用極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個女孩的成長曆程,其核心事件是養狗,該片講述的是一個十幾歲女孩幾年內的成長經歷,但濃縮了人生從童年到成年最殘酷的變化過程。

  • 6 # 是甘甘啊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狗十三》,這部被禁5年後上映的電影。

    顧名思義,《狗十三》是一部與狗有關的影片。

    大學一直在用的,安利安利,真的很贊!

    狗是引子,貫穿了女主角李玩的成長過程——從叛逆少女到懂事的“大人”。

    這是她長大的過程,也是她被成人世界的規則馴化的過程。

    影片中,李玩是一個13歲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家人為她買了一條狗,但是,有一天,狗丟了,李玩又急又痛,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故事圍繞找狗的過程展開,一個少女成長的經歷慢慢鋪陳,一種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卻很少被察覺的“怪現象”逐漸顯露……

    她不是叛逆,只是想要被懂得。

    13歲的李玩,瘦,額頭上有粉刺,嘴裡戴牙套,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就像年幼時候的你我。

    因為父母離異,她敏感、叛逆,似乎沒有開心過,一家人在她面前都要小心翼翼。

    爸爸再次結婚,後媽生了一個男孩,但全家人都選擇瞞著李玩。

    奶奶怕李玩心裡不舒服,家人商量著,找一個李玩開心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她。

    可是鏡頭一轉,爺爺告訴爸爸,這個是男孩,不像女孩子,名字不能隨便取。

    原來李玩的名字是隨便取的。

    在父權思想統治的文化氛圍裡,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李玩的尷尬地位從一出生就註定了。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她已經13歲了,家裡沒有人知道她喝了牛奶會吐,反而會準備牛奶讓她當早餐。

    她對平行宇宙充滿了嚮往,所以想去學校的物理小組。

    她相信存在一個平行宇宙,自己後悔的選擇,在平行宇宙中就可以實現了。

    或許,她只是在尋找一個能夠安放自己的地方。

    現實中得不到的,只能寄希望於另一個縹緲的世界。

    但老師說她該補的是英語,英語成績提高了,才能考上好的學校。

    於是老爸替他報名英語小組,然後拿錢出來哄她:

    “聽爸的,等你大了就知道爸是為誰好。”

    但是,爸爸沒有問過她,為什麼喜歡物理,為什麼想去物理小組。

    只是以“為你好”的名義,強制為她做選擇。

    為了能夠讓李玩開心一點,更是為了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告訴李玩,他的後媽為她生了一個弟弟,家人為她買了一條狗。

    此時,對於家人來說,這不過是一條狗而已,是讓李玩開心的工具。

    而對於李玩來說,這是家人又一次不顧她的意願,強加給她的東西。

    所以,起初,她對這條狗是冷眼旁觀的。

    但是,她發現,這隻狗會依賴她,會想要和她一起睡,會喝她不願意喝的牛奶。

    是的,這隻狗需要她。

    家人的世界與她隔絕,但是狗狗給了她安全感。她的態度開始轉變。

    李玩真的喜歡上了這條狗,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結果有一天,爺爺帶愛因斯坦去菜市場,沒拴好狗繩,愛因斯坦丟了。

    李玩放學回來,當她得知狗丟的時候,爺爺沒有說:“對不起,李玩,爺爺不小心把狗丟了。”

    爸爸則直接為爺爺開脫:“你爺年紀大了,狗跑了,你爺追不上。”

    他們甚至都沒有想過去找一找。

    但李玩不能不找,因為愛因斯坦是她的朋友。

    就像《小王子》這本書裡,象徵智慧的狐狸曾經說過的:

    對我來說,你無非是個孩子,和其他成千上萬個孩子沒有什麼區別。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

    對你來說,我無非是隻狐狸,和其他成千上萬只狐狸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

    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愛因斯坦對於李玩的獨一無二,誰又懂得呢?

    所以,有著獨立意識的李玩一直是孤單的,從來沒有人真正去試圖理解她。不過是把她當成了一個任性叛逆的孩子。

    小孩就像小樹,不修枝剪叉就長不直,不會符合“規則”。

    所以,你、我也同樣從小就開始被修剪,那些所謂的“個性”都會像橫生亂長的枝杈一樣被修剪掉。

    孩子最終會成為供人觀賞的盆景,永遠喪失了在森林裡野蠻生長的勇氣和能力。

    同樣,李玩也在不斷地被修剪。

    丟狗事件鬧得很嚴重。

    爺爺被李玩不小心推倒,摔傷了腳。

    李玩的煩悶無處可解,她和學長一起,喝了酒。

    奶奶出門去找很晚還不回家的李玩,迷路差點回不了家。

    晚歸的李玩,被爸爸一通打罵,完全無視她被酒瓶扎傷不斷流血的手。

    可之後,爸爸又親暱地把李玩抱在腿上哄她:娃,你長大了,該懂事了。你爸也不容易啊。

    爸爸期待用成年人的辛苦,獲取李玩的理解。

    可是,作為父親,他何曾主動理解過李玩?難道李玩所有的不聽話、不開心、叛逆,真的僅僅是因為她不懂事嗎?

    李玩問過學長: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這一頓激烈的大罵,是李玩變成“大人”的開端。

    為了安撫丟狗後的李玩,後媽出了個主意,重新給李玩買了一條和“愛因斯坦”很像的狗,並和全家一起騙她說,它就是“愛因斯坦”。

    李玩極力表達這並不是她的愛因斯坦。可是爺爺、奶奶、爸爸、後媽甚至堂姐,都說這就是愛因斯坦。

    可他們不明白,李玩要的並不是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而是想要一份懂得。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出好戲》裡頭,所有的人都說王寶強是瘋了,王寶強就也以為自己瘋了。

    但顯然李玩並不容易屈服。

    後媽質問李玩:你都這麼大了,我能騙你嗎?你是跟你爺慪氣,還是跟我慪氣呢?

    硬是把一個小姑娘逼到了她難以理解的複雜場面。

    而李玩一直不肯善罷甘休,與家人爭執,終於使爺爺心中殘存的那點愧疚也消失了。他一改平日的慈愛,對李玩大吼鎮壓。

    也許,家裡人真的覺得李玩該長大了,他們也無法再忍受李玩的“不可理喻”。

    所以,他們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她。

    爸爸讓她懂事,後媽像對待敵人一樣質問她,爺爺訓斥她。

    他們需要李玩長大,像大人一樣“善解人意”和懂事,不管她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是不是願意。

    上個世紀初,美國哲學家杜威首次訪華,發給家裡人的信上這樣寫著:

    中國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就先老了。街上看到的孩子,多半就只會瞪著眼呆看;他們聰明,人模人樣,表情也還愉悅,但是嚴肅老成得令人難以忍受。

    而一個世紀過去了,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許多人還是在製造著杜威口中的老成的孩子。

    李玩長大了!

    李玩努力學習英語,終於英語考了95分。爸爸承諾帶她去天文館。

    雖然因為記錯時間沒有看到天文展,但是李玩依舊很開心。

    趁著她心情好,爸爸終於告訴了她弟弟的存在,並在當天帶她去參加了弟弟的生日宴。

    親朋好友滿座的餐廳裡,所有人眾星捧月一樣圍著弟弟,李玩孤單地處於人群之外。

    但她這次沒有提出異議。她接受了弟弟。

    終於到了與爸爸約定帶她去看天文展的這一天。

    但是,去天文館之前李玩先陪爸爸先去參加一個飯局。

    席間,爸爸遊走在領導和同事之間,說著恭維的話,敬著不走心的酒,一個飯局,就是一個成人偽善世界的縮影。

    飯局遲遲不結束,李玩被逼無奈,獨自跑去了天文館。

    隨著她奔跑的腳步,天文館的燈光一盞一盞熄滅了。

    她的小願望也一點點熄滅了,可是她不得不接受。

    她不可以再大吵大鬧,因為她要做個懂事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稜角,在一點一點被打磨。

    而未來,她也不過會成為一個標準化的成人。

    新的“愛因斯坦”被鎖在衛生間,李玩調皮的弟弟拿棍子挑釁它。

    被激怒的“愛因斯坦”狂吠,嚇哭了弟弟。

    為了教訓“愛因斯坦”,爸爸用拖把打它出氣。

    “愛因斯坦”因為被打,使勁兒地叫著,這叫聲甚至讓爸爸臉上出現了害怕的表情。

    看著狗被打,或許李玩想到了曾經被打的自己,也或許不被真心善待的狗狗讓李玩感同身受。

    他阻止爸爸繼續打它,用撫摸安撫它,也從內心接受了它。

    開始叫它——愛因斯坦。

    弟弟再一次來到奶奶家,在與新愛因斯坦的對峙中,他被狗咬傷了。

    看到被狗咬傷的寶貝兒子,後媽堅持要求爸爸把它賣到狗肉火鍋店。

    不管李玩怎麼哀求,爸爸都好不留情地帶著狗離開了。

    當李玩不接受的時候,家人硬塞一條狗給她。而當她與狗產生感情之後,家人又不顧她的感受,直接送走。

    從頭至尾,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關心過,李玩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某一天,家人意外收到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證書,這是可以保送高中的。

    李玩爸爸非常高興,給李玩辦慶功宴。

    席間,一位叔叔特地給李玩點了一盤狗肉。在全家人緊張驚訝的眼神中,李玩大口吞著狗肉。

    從這一刻起,李玩幾乎已經徹底向成人世界妥協了。

    後來,在路上,李玩遇到了曾經走失的愛因斯坦,被新主人牽著,怡然自得的模樣。

    李玩沒有相認,而是安靜地走開了,她說:幸好愛因斯坦沒有認出我撲上來。

    但下一個鏡頭中,李玩卻在牆邊,無聲地哭泣。

    背後斑駁的牆上是半張殘破的“尋狗啟示”——當年李玩尋找愛因斯塔的時候貼的。

    李玩真的長大了。

    從她吞掉狗肉的那一刻起,從她不認愛因斯坦的那一刻起。

    我們一直以為,長大就像身體長高一樣,是一釐米一釐米累積的過程。但其實,長大就發生在一瞬間。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曹保平說。

    所謂青春,不過是一條迷路的小溪,在成年人的荒漠裡被蒸發、吸收、同化,直至乾涸。

    當長大的那一天到來,單純和童真的世界便會轟然崩塌,隨之要面對的,是陌生而荒蕪的成人世界。

  • 7 # 電影悵客

    李玩,十三歲的女孩仰望星空,想象著平行宇宙的存在,對物理有著極大的興趣。可是老師卻勸說李玩的父親給她更改了興趣小組。英語演講比賽上李玩的表現一塌糊塗,中途進來的父親作為更改李玩興趣小組選項的人,見證了這失敗的一刻。

    這裡的失敗,不是李玩演講的失敗,是今天絕大多數老師家長在孩子興趣教育上的失敗。而物理競賽一等獎讓李玩得以保送重點高中——這是不是對大人們教育方式的諷刺?

    先給一個巴掌再給一顆蜜棗,這似乎是“大人”在教育時慣用的手段。李玩的父親在改掉她的興趣小組選項後企圖給女兒一些錢以彌補她的難過,在打了李玩一巴掌後抱著她說爸爸有多愛她。如果這樣的教育方式得到鼓勵——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應該鼓勵,對嗎?

    如果李玩的爺爺能夠在將愛因斯坦弄丟後真誠地向孫女說聲對不起,而不是由爸爸告訴她要體諒年事已高的爺爺;如果李玩的後媽包括其他親人能夠與李玩進行必要的溝通,知道李玩並非是一定要一隻狗而是愛因斯坦丟失後她又將過回與爺奶生活、無父母陪伴、亦無玩伴的孤獨,而不是買一隻與愛因斯坦同種的狗回來合起夥來欺騙李玩。

    如果成人世界的錯誤需要孩子來買單,如果成人世界的價值就是下一代人必須接受的價值,如果成人可以決定孩子一切的對與錯,那麼那些關於童年彩色印象的描述一定都是大人們心照不宣的謊言,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童年的懵懂走向成人世界的欺騙,誠實不存於這個世界,它存在於李玩想象的平行宇宙。我愈發覺得可怕。

  • 8 # 影評俠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名13歲女孩殘酷的成長經歷的故事。(ps:正在熱映中的電影,我就不劇透太多了……)

    這部影片與以往的青春題材的電影不同,並沒有用以往俗套的劇情,而是用更為貼近我們生活的故事,將一個13歲女孩的真實情感展現在我們眼前,並藉此來反思中國式教育帶來的弊端。

    說到這部電影,我也說說這部影片帶給我的一些反思。其實每一個孩子是一個體,並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他們有他們的思想,而作為父母要學會去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把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與把他們困在牢籠之中並沒有區別。

    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隨之改變,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 9 # 周正zz

    一開始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他在演什麼,直到惡補兩遍看完電影才知道它是一部青春片,在我們的印象中青春都是充滿歡笑充滿友誼的,也是伴隨著對於愛情的一點小懵懂,青春都是一些絢麗的色彩,沒看到一些青春作品的時候,大家也總會想起青春的美好,在學校裡的美好。

    但是在這部影片中呈現給大家的卻不是這樣子的,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家庭長大的13歲的少女成長的歷史,一開始的時候他她父親也提起她的名字說是隨便起的,很多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名字一般都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寄託,也對於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以後能夠有一個好的成就,在劇中的時候,這位父親只是隨便給孩子起了一個名字,難道只是因為孩子是個女孩,所以不重視嗎?

    後來的時候那隻狗走丟了她徹底崩潰了,家裡被她搞得非常的亂,於是就給她買了一隻新的小狗,她非常的難過不停地大吵大鬧,她也學過壞喝過酒,但是沒人能理解她的痛苦與孤獨,可這樣只會換來她父親的打罵,在她身上的青春是不輕鬆的,而且是痛苦的,從那之後他變了,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在小狗把弟弟咬傷後,他的父親就把小狗給送走了,雖然李玩苦苦哀求,但是還能沒有改變結局,在聚會的時候她的叔叔給她加了一塊狗肉她也無力拒絕只能嚥下,去13歲的少女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中磨平了自己的性格,慢慢的也就成了大人,看到這裡的時候一個小女孩那麼小看著讓人非常的心酸,本來是一個孩童的年紀卻偏偏承受著大人要承受的東西。

    其實沒有人說他的父親不愛李玩,可是他只是不懂他的女兒罷了,不少的人是不是也會想起自己的父親不同?父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還用父親獨有的愛的言論來捆綁著自己,在這樣的教育下學會了,說話也學會了忍受,其實孩子他也是能明辨是非的,他也是想等到父母的一種安慰,一聲道歉,可惜到最後都沒有等到,而是這可能也就是劇中所表現出的家庭教育吧。這部劇給我們的教育意義很大,也希望很多人有空的時候可以去看一下這部電視劇,改變一下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有一個獨立的世界,讓大家活得更開心一點。

    最後,我們拋開情節來談談技術。為了讓電影更生活化,《狗十三》的對白採用夾雜著普通話的西安話,自帶一種自然的接地氣風格,觀眾更容易將自己代入電影當中。曹保平導演沒有使用花哨的鏡頭語言,也沒有賣弄剪輯技巧,而是採用白描手法,使得觀眾更專注於情節而非電影技巧,電影中所有鏡頭沒有打光燈的襯托,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唯美而值得截圖做桌布的畫面,整個故事跟著主角李玩的成長線而平鋪直敘,所以整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樸實的、關於每個人的成長紀錄片,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平凡樸素卻能打動人心。

  • 10 # Co可樂追影劇

    《狗十三》終於要上映,究竟為何被塵封5年?真的是“禁片”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內突然出現越來越多的青春劇,每部青春電影播出前都會吸引人們對校園青春劇的無盡的遐想,但看完這些電影后呢?除了吐槽就沒別的了。那麼在中國,有沒有出什麼高質量的青春電影呢?答案是,《狗13》,這是一部罕見的青春電影。它是五年前拍攝的,知道今年才上映。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究竟為何被塵封5年?真的是“禁片”嗎?

    根據一本改編自80後女孩的小說,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李玩就是那個女孩自己,她的經歷也是那個女孩的經歷。而這部劇的導演也是大家熟悉的曹保平,他的作品每部都有很好的聲譽。他的電影最後總是刺痛觀眾的痛處,引起大家的同情。《狗13》也是如此。

    電影的女主角李玩由當時只有14歲的小女孩張雪迎扮演,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父親忙於工作時經常忽略她。和自己的媽媽離了婚還給她找了個後媽,後來還有了一個弟弟,李玩就一直生活在這個自己不被重視的家庭裡。

    起初,爸爸不想讓她知道弟弟的存在,所以他讓李玩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還為李玩養了一隻小狗,起名為愛因斯坦。電影也因為這隻狗一點一點地到達高潮。第一次李玩的狗迷路了。成年人對這件事漠不關心。但在李玩的心裡,就像天塔了一樣,繼母給她找了一條新狗,但是因為它誤傷了弟弟被送到了狗肉店。

    李玩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沒有關愛的環境中,變得非常小心。只有愛因斯坦是她唯一的朋友。她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傷心,因為大人們不理解。奶奶的責備,父親的毆打,繼母的漠不關心,讓李玩一遍又一遍地揹著“不聽話”的標籤。為了證明他長大了,電影以李玩咬了一口狗肉為結束。每個人都知道狗對李玩意味著什麼,除了她的家人。

    整部電影看起來可能沒有那麼悲傷,但卻讓人們感到非常不開心。父母的疏忽和“絕望的情緒”是家庭教育的常態。孩子們的關心似乎是在給他們“枷鎖”。因為這部電影太真實了,很多家長不得不反思他們的家庭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理解唯物主義對物質所作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