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人童心
-
2 # 飛翔的熊貓86632852
其實這個問題提的不正確,對於中原步兵來說,騎兵並不是無解。從先秦到漢,所謂騎兵有極大可能只是騎馬的步兵或者弓箭手,因為在沒有馬蹬和高橋馬鞍的時代,指望大多數人在馬上拼力量有點兒不太靠譜,所謂騎兵的武器除了弓弩就是一把短劍,所以騎射這項技能作為當時衡量一隻騎兵的水平的標準,而李廣利能用5000步兵抗衡數萬匈奴騎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到了晉代至宋朝,重甲騎兵似乎可以橫掃一切,其實不然,對於騎兵的使用自古就有幾勝幾敗之說,指的就是地形,比如說天井之地,山林之地都是剋制騎兵的地形。再比如唐代的陌刀兵宋代的重灌步兵似乎都是能剋制騎兵的存在。騎兵對於步兵來說,優勢在於衝擊力和衝刺速度以及突然性,一旦步兵做好對應準備,騎兵基本沒什希望打敗步兵。
-
3 #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騎兵對步兵有先天速度優勢啊!
戰馬給騎兵部隊帶來的速度優勢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阿拉伯諾曼馬的法國騎兵的大部隊(營團規模)一天能走40公里,小部隊(聯排規模)能走60公里左右。而當時的步兵部隊行軍的標準是一天24公里,急行軍為40公里。
法軍騎兵的行進方式上主要分為5種:常步、速步、跑步、快跑步和襲步。速度分別是:一分鐘100米、220米、320米、420米;襲步則是以馬的全速來跑。跑步、快跑步和襲步主要用於急行軍和快速襲擊,而且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騎兵長途行軍時,一般只採用常步和速步,大概速度就是6千米/小時-13.2千米/小時。而制約近現代騎兵機動力的主要因素是後勤。因為戰馬和人一樣,都得吃東西,馬在自然條件下,可以一整天都吃草。但作戰狀態下不可能讓戰馬一整天光吃草不打仗,這必須讓戰馬在短時間內攝取營養。而且進食時戰馬要停住,因為飼料是包含大麥、燕麥、高粱、大豆、小麥、乾草、蒿和食鹽的精飼料。這樣的乾料,戰馬邊走邊吃會嗆到。
因此,近現代騎兵部隊,每天行軍一般5~6小時。戰鬥狀態中,法軍戰馬大麥的平均定量是4800克/馬/日。如果戰鬥持續7天,就需要33.6千克大麥。這會大大加大戰馬的負荷,因此近現代騎兵持續行軍作戰一般不會超過一週。但這個限制對於古典時代的遊牧帝國軍隊來說卻不是問題。因為遊牧帝國所最不缺的就是戰馬。從某種角度上說,遊牧帝國是由戰馬所承載的。
根據前蘇聯學者的統計,在20 世紀之前,在草原遊牧的哈薩克牧民,每一家約有15—30匹馬,最富有的可達3000 匹馬。以此類推,牧人的軍隊最大的優勢就是以一人多馬為常態,能夠破解近代騎兵部隊受限於後勤的瓶頸。
比如宋代時,遼軍每正軍一人,就要備馬三匹,其中一匹為戰馬,以供臨陣衝鋒交戰時騎乘,另二匹為備用馬,供平時行軍時騎乘。《遼史·兵衛志》“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侯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每一名正軍還配有二名管後勤的家丁隨軍從徵,此二人也各有一匹馬為坐騎。因而,遼軍每一戰鬥單位(一名正軍二名家丁),要自備五匹馬。而這種軍馬資源上的優勢,被蒙古帝國發揮到了極致。
根據《蒙古族古代戰爭史》的統計,“(蒙古騎兵)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
當然這樣高強度,不計成本的快速行軍,是以戰馬的大量損耗作為代價的。1252 年9月,忽必烈與將領兀良合臺等率軍十萬人,迂迴數千裡,遠征大理。中國蒙元史研究著名學者方齡貴教授曾經考證,忽必烈在這次遠征中,光戰馬就損失了將近四十萬匹。
“關於忽必烈大理行軍艱險的情狀,《元史》所載不多,惟《牧庵集》卷一七《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事贈恭勤竭力功臣儀同三司太保封雍國公諡忠貞賀公神道碑》中有較具體的描寫,節錄如下:公(賀仁杰)由是人備宿衛,經吐蕃曼沱,涉大瀘水,入不毛瘴喘沮澤之鄉,深林盲壑,絕崖狹蹊,馬相縻以顛死,萬里而至大理。歸由來塗,前行者雪三尺,後至及丈,峻阪踏冰為梯,衛士多徒行,有遠至千里外者。比飲至略畔,最諸軍亡失馬幾四十萬匹。”
不過這種巨大的損耗對於遊牧帝國來說,根本不會傷筋動骨。比如宋代遼道宗年間,“以牧馬蕃息,多至百萬”。至天祚朝,儘管“累與金(女真)戰。番漢戰馬損十六七”,但仍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匹”。遼亡後,除被女真掠得外,塞外尚有馬數十萬匹,被西遷的耶律大石所得。
內蒙古牧業系統曾對蒙古馬進行過統一測算,普遍馱載在100公斤以上,最大拉車挽力可達300公斤。騎乘速度:1600米,2分22秒;2000米,5分鐘左右;一萬米不到十五分鐘,8小時可走60公里;優良品種可每小時前進13—15公里,日行150公里。相比之下人的速度就差多了。1500米世界紀錄是3分26秒00,2000米是4分49秒99,一萬米26分17秒53。但這些長跑記錄,是在絕對輕負荷狀態下。善於步行行軍的解放軍,5公里武裝負重越野,20分鐘就已經是優秀成績,而且一般不考慮跑完立即投入激烈的肉搏作戰。
由此可見,一人多馬的遊牧騎兵在那個沒有電報和汽車的時代,擁有著情報傳輸和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使得遊牧騎兵能夠快速繞過漢民族防線,襲擊毫無保護的和平居民,然後在大批漢民族軍隊趕來前撤退。如果漢民族軍隊追擊,遊牧騎兵就會利用機動上的優勢,不與漢民族軍隊正面作戰,或偷襲、或襲擾,或快速調集優勢兵力合圍漢民族軍隊。甚至遊牧騎兵只需不斷引誘漢民族軍隊追擊,然後將其引入大漠,使其迷路,靠飢餓和乾渴來解決敵人。
就像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他的《草原帝國》裡寫道:“(匈奴)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攻擊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
-
4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中原步兵並不是對騎兵無解,藉助優勢的技術武器,嚴明的軍紀,良好的指揮系統,充足的後勤支援,即使沒有地形(城堡,山區,樹林等)和氣候優勢,步兵其實也是可以與騎兵一戰的,比如車陣,陌刀隊,技術領先的弓弩,精良的步甲等,既然提到步兵對騎兵的弱勢,那就來說一下。【本文騎兵更多是遊牧騎兵】
1、步兵沒有後勤優勢,勞師動眾與騎兵作戰,騎兵完全可以避其鋒芒,隱藏實力,或打擊步兵的補給線,沒補給步兵很快就喪失戰鬥力,這時騎兵主動出擊無往不利!而且騎兵補給方便,持久力強。
2、步兵沒有戰爭選擇權,騎兵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地形,時間進行戰鬥,步兵無法達到戰術突然性。騎兵可分可合,來去無蹤。
3、步兵沒有騎兵的速度優勢,如果隊伍潰散,很容易被屠殺。
4、步兵大多沒有騎兵的戰術素養,這裡主要說的是遊牧民族的騎兵,遊牧民族孩童從小就騎馬涉獵,部族族眾間一起長大,配合無間,經常合同演練(遊獵),相當於軍事演習。
5、組織機構不同,中原這裡常常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士訓練與指揮作戰分開,打硬仗的時候會有指揮無力的情況,特別是統兵者被射殺(騎兵慣用手法),後基本就是一盤散沙。而遊牧騎兵是部落為基礎,不斷組合成大軍,指揮方面沒有問題,而且由於同部族作戰不說遊牧民族性格問題,就說大家都是有血緣關係或熟人,遇到困難也會互相救助。
6、績效考核不同,遊牧騎兵往往是出來打打穀草,只有打敗當地駐守部隊才能去縱情搶掠,所以打步兵或駐守部隊特別來勁。步兵更多是守土有責,能退敵即是大功一件,做好讓騎兵知難而退,去其他防段搶掠。所以主觀上對於作戰的目的和要求不同造成不同的結果。遇到兄弟防段有事,往往不能互救(一是來不及二是怕被調虎離山三是怕自己防段有事),而是各守一方,救援往往是防線後部隊補上,。
如此,步兵方面比騎兵有劣勢。但也不是說無解,歷史上有很多步戰勝騎兵的戰事。可以一搜解悶!
-
5 # 在下潘小閒
有這個問題,是被電視劇誤導了。因為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所謂騎射是也。而騎兵不會一上來就去衝擊步兵陣形,那是找死,騎兵作戰一定是先用弓箭,對著步兵陣形的側後打擊 ,步兵陣形混亂之時,騎兵就衝過來了,馬踏刀砍,步兵就完了。步兵移動慢,而且一動就容易亂,騎兵則不一樣,靈活,快速,打了就跑,這注定步兵是無法剋制騎兵的,
-
6 # 混天之羽
問題本身是錯誤的。
如果雙方人數、訓練度、裝備差不多,騎兵正面衝擊列陣步兵,等於找死。
為什麼這麼說?第一:騎弓射程近,威力小;步弓射程遠,威力大。騎兵與步兵對射,必然是騎兵吃虧。有些人想用弓箭破步兵,別想了。
第二:人可以不怕死,馬不會。前面是密密麻麻的槍林,馬不會傻傻朝上面撞。
第三:步兵陣型比騎兵密集。這就意味著,一個騎兵要同時面對三個以上的步兵。
有人想用騎兵繞陣找破綻,這根本不現實。人少了還好說,幾萬人的大戰,戰陣正面寬度幾里甚至十幾裡。你去繞,不怕自己累死?
比如宋朝的平戎萬全陣,不算前後騎兵。中軍11萬步兵,正面寬度17裡,縱深5裡;再如,安史之亂,唐軍收復長安之戰,15萬唐軍橫亙30裡。去繞吧,不知繞的快還是轉身快。等你累死直接撿人頭。
看看李陵的戰例,五千步兵對八萬騎兵,匈奴死傷超過漢軍總人數。
看看唐朝與薛延陀的諾真水之戰,唐軍只有數千,薛延陀八萬。薛延陀是北方遊牧,每人都有四匹馬。但薛延陀作戰方式並非騎馬衝鋒,而是下馬列陣,步戰。贏了以後騎馬追擊,當然敗了也會騎馬逃。
唐軍先是騎兵衝鋒,被亂箭射了回來。唐軍騎兵下馬做步兵使用,才擊潰了薛延陀。
由此看,單純靠騎兵,只能打弱雞。不要說金人、蒙古人,他們恰恰都有強大的步兵,也都有騎兵下馬做步兵使用的戰例。
步兵優勢是正面硬幹,劣勢是機動能力差。以正合,以奇勝。步兵做正兵,騎兵做奇兵。正兵膠著時,奇兵側面或後面殺出,會有奇效。沒有正兵,奇兵也無從談起。
所以,就算馬足夠用,也不會把軍隊全編成騎兵。
有一種步兵叫騎馬步兵。上馬機動,下馬作戰。比如薛延陀,雖然一人四匹馬,但人家是正經的步兵。有些人只因為蒙古人金華人遼華人馬多,就以為全是騎兵,這不扯淡嗎。
所以,題目本身錯誤。所謂步兵對騎兵無解不存在。應該是馬少的一方很難獲得戰鬥主導權。
-
7 # 阿慶還是阿慶
首先在於騎兵的優勢。騎兵機動能力很強大的,尤其是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對陣的騎兵部隊,他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搶劫。那麼就簡單了,我是來搶糧搶鐵器搶女人的。碰到前面有攔路的,可以試著打一下,如果是硬骨頭,大不了我繞著走,繼續搶。碰到軟骨頭,直接連著這部隊都搶了。如果碰到烏龜型的,大不了轉著圈來回奔跑射箭攻擊。
其次在於古代中國步兵為主的格局,碰到騎兵來攻擊,一般怎麼也得城堅溝深,然後據城而守,這樣才安全,能更好儲存實力。如果是在野外,那麼步兵的數量在騎兵面前就是個笑話,典型的如土木堡之戰,幾十萬大明主力就這樣被幾萬騎兵給收拾了。步兵速度慢,給養需求多,後勤補給線路會隨著戰線的拉長而變長,非常容易被攻擊。在野外如果部隊實力不夠,即便列陣也很脆弱。很多網友說可以車陣,可以重步兵,可以陌刀,這些武器裝備組建的都是當時的精英部隊,絕大部分部隊可沒這麼有錢啊。
所以從秦朝開始修築長城,建造秦直道,為的就是將騎兵防禦於牆外。這也算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
-
8 # 宣之口傳之言
不是無解。步兵集結成完整的陣營後,騎兵是無法衝擊的。
拋開戰略上的考慮。就說戰術上兩軍對戰。
騎兵可以環繞著你,挑你的後方或者縫隙進行試探,在不斷的試探中,陣營就會散亂,進而被衝擊衝亂,當完全散亂時候,就會淪為一邊倒的屠殺。
也正是因為這個速度優勢,騎兵對步兵可以以少對多。你步兵是一塊牛皮,是結實,我騎兵人是少,但我可以利用速度,凝成一把銳利的錐子,不停的扎你,扎爛你。
跑也跑不過馬呀,所以步兵一旦失敗,就會全軍覆沒。而騎兵失敗,卻少有覆沒也就是說,打了個擊潰戰。
所以步兵與騎兵作戰,對地形要求高,要求憑險而守。平原地帶是騎兵的天堂。
-
9 # 優己
主要還是戰術指揮思想的問題!騎兵有機動優勢,又有體能優勢以及速度優勢。這單挑起來步兵會很吃虧。但是不代表步兵對騎兵沒辦法,還得看武器跟戰法。
騎兵機動力強,一般以騎射為戰法,在行進中射箭。由於本身是移動的目標,對方步兵不易瞄準,自己又可以不斷射殺靜立的步兵;騎兵騎馬作戰,體能消耗小又居高臨下,步兵單挑幹不過騎兵;騎兵速度快,即便打敗了逃跑,步兵也追不上。然後重新整理戰陣繼續打,而步兵打不贏跑不了,這心理壓力就打得多。
但是並不代表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解,主要還得看指揮。在古代,中國名帥白起就發明了一種戰法,戰壕戰。挖戰壕會比築城快得多,而且戰壕還能限制騎兵追擊的機動能力。白起透過挖戰壕交通壕來限制騎兵的騎射能力,使得騎兵必須抵近陣地,然後步兵以逸待勞對天射箭,射殺騎兵;騎兵要想衝入陣地,坑坑窪窪的戰壕又能限制戰馬的活動能力,輕則摔倒,重則斷腿,反而被步兵所擒殺;而在這種戰法裡,一旦步兵戰敗,他們也可以從容撤退,因為騎兵無法疾馳過交通壕,可以給他們贏得時間。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速度對於雙方都太重要了。不要說古代了,就拿近現代抗日時期來說,騎兵對於步兵的威脅也是相當大的。
騎兵最大的優勢機動性強,所以騎兵一般就是奔襲額,突襲還有騷擾,很少有正面發起進攻的,損失一個就虧大了。因為一般來說騎兵的價值遠比步兵高的多,首先訓練出來一個騎兵就很不容易,古代中原地區主要就是農耕文化,騎馬基本上都不會,如果要訓練一個騎兵出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支援。即使正面進攻的話,騎兵很難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哪朝哪代騎兵都是輔助作用,前面說了騎兵很難訓練,還有中原地區一直少戰馬。
騎兵可以衝一波就馬上撤退,基本上敵人拿他們沒辦法,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白起派了一小股騎兵切斷了趙國的糧草,圍困趙軍之後,又是派騎兵不斷衝擊趙國軍營,給趙國士兵心理上動物陰影。
騎兵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從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一直都是採取修長城抵禦的策略。特別是對於北方平原地區來說,騎兵發揮的優勢就更明顯了,冷兵器時代基本上都是肉搏,唯一的遠距離攻擊就是弓弩,對於步兵來說等你衝過去可能就被射傷大半,可是騎兵有速度,很容易衝到陣前。古時候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士氣,只要騎兵在陣中衝擊,很容易把敵方的陣型衝散,而且給敵人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衝擊。一旦士氣不行了,那基本上就敗了。(好像以前有個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裡黃海波演的主角,就是在長征時期被騎兵追殺留下心裡上的陰影)
如果真的想靠步兵來對抗騎兵的話,必須要有人數上的優勢,幾個步兵排好整形才能對抗一個騎兵。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採取的是騎兵出擊,就當時來說漢軍人數是碾壓匈奴的,可是漢武帝還是派出騎兵與匈奴對決。
回覆列表
這個題我喜歡。中國的政權歸屬一般都集中在中原地帶,而中原騎兵不是最主要的兵種,是以步兵為主,到了中原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衝突加劇之後就成了步兵的一大剋星,所以中原步兵都在想方設法的尋找對付騎兵的方法。騎兵最大的特點,一是快,二是衝擊力強。但是缺點也明顯就是持續性不強,所以就針對這三點,中原步兵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尋找。
最早的方法就是方陣,利用陣型的堅固來阻擋衝擊,等衝擊受阻,步兵就開始群狼戰術,這也是成功的戰術。但是缺點就是側翼薄弱,優秀的騎兵將領一旦猛衝側翼,方陣就很容易被衝散,成為待宰羔羊。其次,就是利用大車,鉅鹿,絆馬釘,來破壞衝擊過程中騎兵的力量。缺點是不靈活。
最後我著重說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他想出來的方法,就是火器,大家都知道明朝火器發達,所以朱元璋給步兵配備大量的火器。當騎兵衝擊時,進入射程,步兵就開始射擊,當然是三排,第一排射完,第二排射第一排裝彈,最後第三排射第二排裝彈,第三排射完第一排就裝好了這樣可以持續射擊,即削弱了騎兵,也打擊了騎兵計程車氣。再用自己的騎兵去衝擊敵方,最後步兵收割戰場。完美!
有人說怎麼不用重甲步兵?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沒怎麼應用過,也不適合華人的體格,哪有歐美那些五大三粗的穿幾十斤鐵甲的。
說的不全,各位看官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