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就看看然後寫寫

    因為製作電影的錢大多數都給了演員,哪有其他成本來做電影了,

    流浪地球 飛馳人生 好像也就這兩部還好吧

  • 2 # 小方479

    關於中國電影的低迷,我舉例華誼,但,不是說責任在於華誼啊,只是用他舉例。

    華誼的慘敗,僅僅因為知名主持人的怒意麼?如果說一個主持人就撼動了華誼這棵大樹,那說明,你這大樹的根,是不是早就爛了啊?

    從華誼可以窺見一斑。

    華誼這麼多年,公開宣揚什麼一姐一哥之爭,每年的華誼年會,打造一片群星璀璨之像。

    但華誼集團,有沒有考慮過,如何培養優秀的演員,如何製作優秀的電影?人們說一代豪傑需要五代培養。那麼,華誼對於自己的集團,培養了什麼樣的優秀人才呢?我們看看一姐。李冰冰,身上有華誼打造的影子,後來向國際巨星靠攏。但李冰冰是在華誼培養之下一成名就迅速閃離,所以李冰冰並沒有把她的優秀之處傳承給華誼。之後的周迅,算是華誼硬挖來的,不是華誼自己培養的。周迅在華誼期間確實貢獻了優秀的作品,但,仍舊離開了華誼。然後是范冰冰,她的作品我沒看到。據說之後華誼還樹了霍思燕當準一姐?enmmmmm。

    一哥,是黃曉明。作品麼,不咋硬。

    所以,對比林青霞林鳳嬌張曼玉等港臺明星留下的作品,華誼打造的一哥一姐,還能拿出手麼?我個人看法,華誼只是把人確定了,至於你的實力和後續的發展是否夠得上這個一哥一姐的,我華誼沒人懂得怎麼管。一哥一姐演技全靠天生,華誼培養的技能是拉資源掙上位混酒局。

    從導演這個職業來說,華誼有馮小剛。那麼,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就一個馮小剛就能完成所有作品了?華誼這麼多年培養了哪些導演啊?並沒有。

    其他職業什麼攝影錄音動畫製作,華誼有重點培養麼?

    那麼,華誼的資本都用來幹什麼了?投資熱點了,什麼熱投什麼,所以投了影視城。華誼沒有認清,華誼這個品牌的號召力,來自於優質電影。投資旅遊房地產,華誼非強項。

    對於自己擅長的領悟,以偏概全,以為拿著幾個一哥一姐的骨頭吸引藝人們爭相拉投資,就算完成電影作品了?未免把電影看得太簡單!

    對於自己的名譽信譽,太高估,當主持人衝冠一怒的時候,不能因為是一個小小的個體對抗華誼大山,就覺得愚公無法搬山。民意已經被華誼自己毀了多年了,主持人只不過在權威領悟喊了一聲。

    嗯,放過華誼,說中國電影。

    目前,中國電影作品已走出低迷區。但仍舊有大量的影視公司和演員沒有走出低谷。

    走出來的作品,靠的是自身的優秀,仍舊低迷的公司,是被前些年像華誼一樣的虛假現象所矇蔽,沒有自身的優質演員和導演作品編劇儲備,造成蝴蝶效應。仍舊低迷的演員麼,可以改行啊,也可以真正琢磨下演技而不是酒局上逢迎。

    誠然,優秀的演員不見得能得到最多的經濟回報,但演員這個職業想走遠,唯一靠得住的就是演技實力。

  • 3 # 娛記邊緣人

    有些人?!看來我並不在其列。

    我不認為變少了,反而多了,品質高了。以往我幾乎看電影都是國外的大片,很少看國內的電影,而且經常是聽到名字就沒興趣了。

    最近幾年,我看電影的重心慢慢轉變到國內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發現國內的好電影變多了,以前一年找到一部就不錯了,現在一年之內能看到三四部,真挺不錯的。

    《湄公河行動》、《戰狼》系列、《紅海行動》,題材新穎,是國內稀缺板塊。

    然後就是《狗十三》、《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更加貼近生活,小眾電影大獲成功。

    加上今年《流浪地球》的上映,十分驚喜,我都激動了好一陣兒呢。

    我之前說好電影有個幾部就不錯,其實在國外的電影市場也同樣,產量很高,但真正能贏得市場的也很少。

    今年上映的電影中,同樣是小眾電影,但口碑非常高,我都是幾刷,比如《老師·好》,真摯簡單,感人至深。

    好的電影不能簡單用數量來定性,現在也沒有特別必要去和國外作比較,我認為咱們國家的電影正處於上升期,所以做自己最重要!

  • 4 # 大海看天下1

    國內上映的電影越來越多,型別片越來越被接納,甚至個別以前只能在觀影會上放的影片現在也能在院線排上幾天。但國內觀影季節化、扎堆化很明顯,中國產片都扎堆,跟著好萊塢的電影前後撈票房。一紮堆總只有一兩個是特別突出、宣傳最猛的,其他的就沒人注意了,故有片少了的錯覺。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為什麼國內電影少了: 1、觀眾審美要求變高,粗製濫造的電影不再能輕易混過稽核,院線准入門檻變高; 2、電影院針對性排片,甚至只排熱門大片,造成同期弱勢電影被排擠; 3、影片前期宣傳包裝成本增加,形成資本壁壘; 中國產電影,是什麼導致了今天的局面的。投入成本不夠,出現了太多的低成本電影。

  • 5 # 易大羽視界

    簡單來說,大陸電影多說以流量明星主導,只要顏值夠,演技是次要的。

    現在電影產業鏈量化,大部分錢給了小鮮肉,剩下的一部分留給了團隊宣傳,最後一點才是拍攝成本。加上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碎片化的資訊,大家也沒有太多時間靜下來看電影,所以爛片大行其道,尤其是侮辱智商的那種。

    還有就是審查過程,題材的限制,導致一個題材火了,大家都跟風,也不用想太多,即便拍出些有質量的,但小受眾群體直接被邊緣化,年輕主流也偏向於搞笑或者視覺衝擊力強的影片。電影院在黃金檔迎合大眾口味也會自覺的選擇流量高的。

    即便最近幾年有那麼幾部相比較還算不錯的,但也僅僅停留在賣情懷,淚點煽情,過分說教等等初級階段。遠遠達不到能夠令人反覆咀嚼醍醐灌頂的厚重感。不說別的,最近幾年所謂的一些口碑好點的電影你會連續看上十遍,乃至幾十遍以上嗎

  • 6 # 森木頭

    雖然中國這幾年拿的出手,質量過硬的電影越來越多,2019不是還有一部《流浪地球》嘛,但量真的很少,以致於我現在回憶2018中國的好電影,都說不上來啥,有印象的就《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藥神》。

    我覺得這是一個綜合的原因,一方面資本逐利,大家都不敢咋投大專案,因為可能收益比還不如一些成本不高的愛情片。另一方面,導演倒來倒去還是那麼幾個,演員也是些熟悉的面孔,有些真的我不是說,就算是名導畢竟也有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時候,而且拿出來的東西太想要名了,用力過猛或者說過偏,看著這種電影類吧,你說看不懂啥吧好像沒水平,你說要看懂啥吧也真的費勁。

    還是希望中國電影的水活一點,讓更多的新浪花翻滾出來吧。

  • 7 # 影視嘮嗑

    以前,資訊沒有現在發達,整個電影環境也沒有現在好,看電影的人和看電影的頻率也沒現在多,媒體的宣傳不大,大家看電影的渠道少,品味不高,只要一部電影只要有幾個明星,有點特效,情節還過得去,大家就覺得好看。而電影人也是真的用心把電影拍好。

    隨著電影市場的日漸擴大,許多投資人都想從電影市場中分一杯羹。為了圈錢洗錢,找幾個流量明星,隨便拍拍,就上院線,粗製濫造可想而知。而拍電影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什麼人都來拍,像郭敬明的《小時代》,王寶強的《大鬧天竺》等,大量的爛片充斥,好電影顯得越發稀少。

    隨著大家看的電影多了,品味也越來越高,再也不是隨便找個明星做點特效就可以糊弄的了,所以,好電影的標準也提高了。

    再者不光是國內,國外也有這種趨勢,許多國外大片也就是看看特效,劇情也一樣經不起推敲。

    最後,適用於自媒體的“二八定律”,同樣也適用於電影。十部電影裡,八部看不下去,兩部還行,出一部經典簡直要燒高香。而且像奧斯卡,也分個大小年,碰上小年就更難出幾部精品了。像94年的《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隨便拿一部到現在,都是奧斯卡最佳影片。

    懷念94年,無論國內國外,都是佳片不斷。

  • 8 # 影視觀正

    隨著《戰狼》《流浪地球》的熱映,動了某些人的蛋糕,也激起了民眾的期盼,同時國民開始質疑和聲討影視界的那些粗製濫造圈錢賣萌,中國產電影在國民的日益精明中正在變得更好。

    中國電影不能說起步較晚但是總歸是有弊端,中國電影也不能說沒有好的,優秀的總歸是有很多。我覺得還是商業化的趨勢較嚴重,和思想的侷限問題。中國電影被太多人貼上爛片的標籤,慢慢的也確實越來越爛。個人認為從2010開始至今中國大陸的優秀電影少之又少,沒有好的劇本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愛情片普遍成為一個趨勢,尤其是青春愛情片,已經成為了一種完全沒有創新的危機,公路題材電影也成了一種潮流,還有鬼片,中國鬼片是硬傷。而且轉型做導演的不論是演員還是歌手甚至是作家也越來越多,因為能賺更多錢,所以導演行業對這些人來說是不太拿手的,而很多新手導演有後臺和資金,開始嘗試做商業片,當沒有想表達的思想而僅僅是以賺錢為目的時,中國電影爛到了一種境界。

    然而之前還是有很多很多好片子的,特別是80,90年代,就不多說香港電影業的繁榮了,因為就連昆汀也是很喜歡看香港電影的,就說大陸電影,例如姜文的Sunny燦爛的日子,馮小剛的甲方乙方,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都是經典巔峰電影,21世紀以來,香港電影開始趨於平穩化,05年陳可辛的如果·愛,07年李玉的蘋果,表達的連貫和鏡頭的美感都與當時貼合,雖然香港近年來的電影業也不發達,看到最多的是賭場題材和警匪題材。

    中國娛樂圈近年來挖掘大批小鮮肉小鮮花,還是為了貼合觀眾的興趣。最嚴重和明顯的現象就是,中國電影開始喜歡用真人秀的欄目來引出一部電影,這是很嚴肅的騙票房行為。相比國外,國外的範圍就很大,但是近年來優秀的也並不是佔大多數。像美國好萊塢致力於商業片,科幻片比重較大,源於好的團隊合作和大批資金投入,雖然最近郭敬明的《爵跡》也想採用個真人CG技術玩玩,很明顯他失敗了,但這總是個嘗試。但是美國卻早在70年,就已經拍出像教父,飛越瘋人院,還有80年代的穆赫蘭道,美國往事這種有思想有主題有影響力的電影,更不要說90年代了,94年一整年的優秀電影就多到讓人感動。像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平時見到的這些國家的電影並不多,但是正是這種冷門電影,尤其是近年的高分電影,大多都是文藝片,表達的東西很有力量,貼近人性而不僅是敘事

    。日本南韓的電影不用我多說了,日本一直在動漫方面做的很好,當然也在很久之前就一直在動畫電影方面有所成就,像宮崎駿高田勳都是享譽世界的大師,龍貓,魔女宅急便,輝夜姬物語等等,還有今敏的紅辣椒,未麻的部屋等,都是影響過盜夢空間,黑天鵝,夢之安魂曲這些電影的,而日本的其他很多電影也很有溫度。南韓的更不用說了,更有溫度了,因為以犯罪為題材和真實改編的緣故,南韓感人電影很多很多,婚紗,七號房的禮物,熔爐等等都是讓人對人性引發思考的片子。

    法國電影一直很厲害,起碼我是這麼覺得的,多的不說,這個殺手不太冷,天使愛美麗,兩小無猜都是法國片子,法國電影善於敘述愛情,但是不失趣味性,近來的電影也非常文藝。

    綜上,與中國電影相比,商業化與走不走心是個因素,社會發展也是因素,但是中國電影也在不斷提升,像烈日灼心,路邊野餐,黃金時代,七月與安生什麼的但我實在列舉不出來更多了。。其實後會無期也不錯,但這來自我對韓寒的偏愛。。但是其他國家不見得就沒有差的電影,只是我們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被我們看的清清楚楚,所以當然要過濾得更嚴苛,而那些被當做例子列舉出的國外電影又何不是被篩選出的呢。

  • 9 # 清風侃娛樂

    關於中國產影視劇(電影、電視劇不分家)好的作品越來越少,個人有幾點看法。

    首先,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應該是以藝術的形式體現出來的,這種藝術性應該是凌駕於觀眾之上,觀眾才願意去欣賞,就像岳雲鵬和沈騰在相聲中說的一樣:“電影和電視劇都是有規矩的,比如兄弟情就是要演繹出生離死別,愛情就是要經歷幾多坎坷最後可能還沒走到一起,等等。”影視劇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這種規矩一直沒有被打破,這種被規矩禁錮的劇情早已無法滿足觀眾的胃口。

    其次,娛樂圈“環境汙染”嚴重,很多所謂的明星也好,藝人也罷,藝術水準參差不齊,道德水準更是不敢苟同。94版的三國演義,可謂是一部經典之作,當我們真正去看這部劇的幕後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震撼,從劇組到演員最起碼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首先這部劇在拍攝之初,廣電總局就要求參與拍攝的所有導演必須要有使命感,演員甄選完畢後為還原經典,劇組開辦演員學習班,讓演員熟悉漢代的歷史背景、文化、禮儀、人物塑造等等,透過學習讓演員能夠更快的融入角色,演員也都是親自上陣,沒有所謂的替身一說,比如周瑜墜馬,那都是真從馬背上摔下來,諸葛亮借東風也是在隆冬時節拍攝,單衣單褂,赤腳上陣,幾十秒的戲拍了整整一天,腳凍得可憐,等等還有很多情節就不一一贅述。這裡倒不是說現在的演員非要這麼做,最起碼的一點就是那個時候從劇組到演員對拍攝一部劇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對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盡心盡力。不計較名,不計較利,只為能拍攝出一部好的影視劇。反觀現在的很多演員,能做到老一輩的演員這樣的付出嗎?個人估計為數不多,現在的很多演員演的不是藝術,演的不是文化,而他們演的叫個性,演的怎麼帥怎麼來,怎麼好看怎麼來,怎麼吸粉怎麼來。

    還有就是明星或許是中國電影普遍上質量差的最大因素,明星和演員這兩個詞彙是有差異的,我們當然不排除很多明星是很好的演員,實際上大多數影視明星都有著不錯的演技,但國內電影在很多方向上太過於利用明星效應來爭取票房號召力,這是就最大的問題了。先不說在明星的影響下編劇導演對故事的認真度是否減少,只說假如沒有明星的號召力,至少出品方會再三對劇本及編輯導演的能力有更多的考慮,實際上投資方的第一考慮肯定是票房,所以哪怕是部爛片,只要能靠明星效應在金錢上有所回報就是成功的。

  • 10 # 許青竹觀娛

    這個問題其實分為兩個部分: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

    市場的不成熟是一大原因!

    90年代,第五代導演崛起,他們以國內優秀的小說作為劇本,此外在電影技術上實行革新,這些措施的效果極其明顯,第五代導演簡直就是創造了內地最神話的電影時期。然而輝煌背後卻是危機,全球90%以上的電影票房都是來源於商業電影,內地文藝片崛起但商業片式微,這是一個很不健康的現象,因此業內人士開始進行了商業片的探索,這就是90年代的娛樂片(當時商業片的稱呼)熱潮。

    可是因為電影行業的滯後,內地電影在商業片的發展缺乏經驗和技術,所以出現了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前幾年流行的“粉絲電影”,透過流量明星吸引粉絲買單,實現電影票房的增長,這就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商業電影發展現象,因此那段時期中國產電影出現了很多爛片,這是其一。

    好萊塢背景下,觀眾審美能力的提高!

    商業片和藝術片其實並沒有很明顯的分界,兩者並不是完全隔離的狀態,但從電影藝術角度而言,藝術片的欣賞價值絕對比商業片高,因為商業片的核心目的是讓觀眾“看得爽”,而文藝片的目的則是引發觀眾的思考。從《英雄》之後,國內商業片逐漸成為主流,所以一些影迷自然產生了疑惑——為什麼現在電影的質量不行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商業片的核心目的與文藝片不同。

    此外,作為全球的商業片中心,好萊塢在商業片上的製作水平已經屬於天花板級別,國內電影目前還不可能追上好萊塢電影,已經受到好萊塢商業片洗禮的觀眾在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相比之下,這些影迷自然覺得國內的商業片製作水平一般,這是其二。

    電影行業的冷流來襲!

    這是一個不可抗因素。自從去年取消票補之後,國內的電影行業就迎來了一個大危機。電影行業的熱潮正在消退,去年多家影視公司都已經虧損,華誼第一季度的報表更是慘不忍睹,橫店大批劇組正在撤退,這些都意味著國內影視行業所面臨的危機之大。

    整個行業都發生動盪,電影本身自然受到波及,投資開始變少,電影的製作水準自然下降,首先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電影的數量和質量。目前整個行業都在經歷轉型前的陣痛。其實細心可以發現,今年的電影都已經開始偏向少而精的趨勢,這是因為形勢不好,片方只能開始集中資源。

    至於港片,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廣告”的動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