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點歷史君

    炎熱的夏熱,吃些冰冰涼涼的水果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可以解暑,還能補充維生素,對身體大有好處。每個人偏愛的水果不同,我就獨獨愛吃荔枝。

    在當季,荔枝的價格也很便宜,買來放在冰箱裡冷藏一晚上再食用,荔枝的鮮甜就會完全迸發出來。荔枝的味道甜而不膩,酸而不澀,就像一位高冷的水果詩人一般,讓人對它產生繼續食用的慾望。

    我們自幼學習古詩,裡面有一句對荔枝最有名描寫,是來自晚唐杜牧一首的《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明皇為了討得楊貴妃的歡心,居然動用了無數驛站的官差和快馬,結果導致無數快馬在半路上累死,只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因此荔枝又被人稱作“妃子笑”。

    以唐明皇驕奢,只為博美人一笑,便如此濫用人力,更是突出了李隆基的昏庸無能。荔枝懷璧其罪,但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們就能吃到荔枝這種水果了,那麼荔枝是從國外引進種植的嗎?其實並非如此。

    荔枝在中國自古有之,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食用荔枝,而外國卻是在16世紀之後,從中國出口到國外的荔枝。而荔枝的英文名字,其實正是套取了中國荔枝的諧音,在《大中華帝國史》中有記載:

    They haue a kinde of plummes, that they doo call lechias, that are of an exceeding gallant tast, and neuer hurteth any body, although they shoulde eate a great number of them.

    這裡面提到的“lechias”,其實就是荔枝的諧音化來的。

    因此,荔枝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水果,比外華人吃到荔枝,要早了好幾千年呢!一起看看荔枝的發展歷史吧。

    荔枝起源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作為貢品

    荔枝在中國的起源眾說紛紜,又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人認為最早應該是在秦漢,但是經過查詢史料核定,早在戰國時期,確確實實就已經出現了古人食用荔枝的記錄,因此荔枝起源戰國,應該是有道理的。

    在戰國的《列仙傳》中有記載:

    常著冠帶,好種荔枝,食其葩寶焉。

    傳說戰國時期的宋國,有一人對於種植荔枝技術很棒,種出來的荔枝味道頗豐,這是關於荔枝的最早起源。

    荔枝從戰國時期開始種植,發展到了秦漢時期在種植上出現了大棚培育,除此之外,在漢朝時期,也被周邊小邦作為貢品上貢,可見在漢朝,荔枝的地位有多高了。

    其實,荔枝在漢朝時期並不是這個名字,而是被人們常常叫做“離枝”,離枝,顧名思義,就是離開樹枝,因為荔枝的保險時間非常短,離開樹枝之後,三天就會變質,因此以“離枝”起名,意思是離開樹枝,就要食用。

    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就有“離枝”的記載:

    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這是對荔枝別名的最早描述,以現在人的視角來看,這一名字仍然有很大的意義,荔枝離開樹枝之後,三天便會變質,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荔枝一旦摘下來儲藏而不食用,便會產生大量的乙烯,就會加速荔枝的衰老,自然就會變質。這一觀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及:

    “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除此之外,荔枝在漢朝時期,還一度被作為貢品用來朝聖。《西京雜記》中記載,

    “南越王佗獻高帝鮫魚、荔枝”。

    這裡面說的“高帝”,指的就是漢高祖劉邦了。《東觀漢記》中也有記載:

    “單于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枝。”

    南越王、單于以荔枝、鮫魚等作為貢品上貢,可見在漢朝時期,荔枝乃是稀罕物,平常時期是沒有機會吃到,是帝王的專屬。而“離枝”之名,在東漢以後,就漸漸被“荔枝”取締了,荔枝便口口相傳至今。

    唐宋時期,荔枝種植達到高峰,竟是因為楊貴妃愛吃

    荔枝起源春秋戰國,但是興盛,卻是在唐宋時期,尤其是唐朝,因為楊貴妃喜愛吃荔枝,因此各地多有種植荔枝之風,也因為李隆基的“大手筆”揮霍,留下了不少明褒暗貶的詩句。

    在《新唐書·楊貴妃傳》裡有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楊貴妃偏愛荔枝,但是荔枝容易變質,為了奪得美人歡心,便以官差千里相送,三日之內便可抵達京都,楊貴妃吃到新鮮荔枝的背後,不知累死了多少匹戰馬,官差有多久沒閤眼。安史之亂不是沒有原因的,從“送荔枝”這一細節,就能看出其衰敗原因。

    在唐朝時期,其實荔枝已經種植頗廣,各地出現了特有風味的荔枝,像嶺南荔枝、南海荔枝等都是上品,是用來給皇家上貢用的。

    唐代張九齡也曾對南海荔枝有過描述: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實乃熟,狀甚瓊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

    “百果之中,無一可比”,足見唐朝人民對荔枝的喜愛程度,而南海荔枝,由於氣候合適,土壤適合荔枝的生長,培育出來的荔枝個個飽滿,汁液豐厚,回味無窮。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荔枝的價格就非常昂貴,除了王公貴族,要麼就是大臣才能買得起了。

    在宋朝時期,荔枝仍然是作為上貢之用,又誕生了很多新奇的品種。相傳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惠州的時候,就經常喜歡吃荔枝,還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嶺南荔枝,在如今都是名貴的荔枝品種,也難怪蘇東坡這個吃貨如此痴迷了。蘇東坡在《荔枝嘆》也曾說過: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荔枝作為貢品一說,一直到宋朝末年,仍有流傳。

    元明清時期,人們發現其藥用價值,價格仍然昂貴

    自元朝之後,荔枝依舊是上流貴族喜愛的水果之一,因其味美鮮甜,深受人們喜愛。在品嚐荔枝的美味同時,古代的醫學家也漸漸發現了荔枝對身體的好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荔枝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

    適量服用荔枝,可以健脾,對肝臟也大有好處,對止咳也有奇效。不過荔枝自問世以來,價格就從未便宜過,因此生病吃荔枝,乃是大大的奢侈了。

    古人愛吃荔枝,多有題詞者,明朝詩人陳輝曾寫下詩句: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豔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闌干。

    這是對荔枝最直白的描述,以紅豔之彩配合大雪,更顯荔枝之冷淡美。發展到了清朝,荔枝的價格仍然很貴,王公大臣亦不捨得多吃。雍正曾經賞賜大臣兩枚荔枝,注意是兩枚!這並非是皇上小氣,正是因為知道荔枝千里送來的珍貴,才更能體現對臣子的嘉獎,兩枚已是殊遇。

    “此物北方實屬難得之物,即在庭諸大臣朕所親信,不過間賜一二枚耳。”

    荔枝發展至今,大抵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亙古的變遷之下,荔枝之名卻是越來越盛,只是古代種植技術缺陷,離得遠就很難吃得到新鮮荔枝,才導致了天價。而如今荔枝價格雖然昂貴,卻也能夠接受,小小的荔枝,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埃及藝術特徵及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