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23768274962

    生產者在既定產量條件下會力求實現最小的成本。

    如圖,3條等成本線具有相同的斜率(表兩要素的價格是既定的)。但代表3個不同的成本量。但成本線AB代表的成本>等成本線A/B/,成本線A/B/代表的成本>等成本線A//B//。唯一的等產量曲線Q與其中一條等成本線A/B/相切於點E,這就是生產的均衡點或最優要素組合點。它表示:在既定的產量條件下,生產者應該選擇E點的要素組合(OK1,OL1),才能實現最小的成本。原因:等成本線A//B//的成本較低。但它於Q既無交點又無切點,它無法實現Q所代表的產量。AB與Q交於a、b點,但AB的成本過多,透過沿Q由a點向E點或由b點向E點的移動,都可獲得相同的產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點E,才是既定產量條件下實現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進一步分析等產量曲線Q與等成本線AB的兩個交點a點和b點。若廠商開始時在a點進行生產,如圖,在a點,│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等成本線斜率│,即在a點,兩要素的MRTSLK>ω/γ,如MRTSLK=-d K/d L=3/1>2/1。據不等式左邊,在生產過程中,在維持產量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廠商可用1單位的勞動去替代3單位的資本(因為MRTSLK=-d K/d L=3/1)。而不等式的右邊,在生產要素市場上,3單位資本的購買成本卻可購買到1.5單位的勞動,(ω/γ=2/1)。於是,廠商因節省了0.5單位勞動的購買成本而得利。不需多購買0.5單位的勞動而使Q不變。使成本C最小化。相反,若廠商開始時在b點進行生產,如圖,在b點│等產量線的斜率│<│等成本線斜率│。表示在b點,MRTSLK <ω/γ,如MRTSLK=-d K/d L=2/4<2/1=ω/γ。此時,廠商可在生產過程中用2單位的資本去替代4單位的勞動。並保持相同的產量水平(因為MRTSLK=-d K/d L=2/4)。而在生產要素市場上,4單位勞動的購買成本可購買到8單位的資本(因為2/1=ω/γ)。於是,廠商因節省了6單位資本的購買而得利。不需多購買6單位的資本而使Q不變。所以,只要MRTSLK¬>ω/γ,廠商就會不斷用勞動去替代資本,即在圖中沿著等產量線Q由a點不斷向E點靠近;只要MRTSLK<ω/γ,廠商就會不斷地用資本去替代勞動,即在圖中沿著等產量曲線Q由b點不斷向E點靠近,在以上調整中,廠商不斷以更低的成本來生產相同的產量,最後,廠商在MRTSLK=ω/γ時實現生產的均衡。在圖中,既定的等產量曲線Q和等成本線A/B/的切點E便是生產的均衡點。同理:在E點,│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等成本線的斜率│ 表示,廠商應該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使得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價格之比,從而實現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最小成本。同理, MRTSLK=MPL/MPK=ω/γ 所以,MPL/ω=MPK/γ 表示:為了實現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最小成本,廠商應該透過對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花費在每一要素上的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所帶來的邊際產量相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的門對著臥室門不好裝個珠簾可以化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