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巫女阿滿

    為什麼不投降呢?不投降有什麼好果子吃?

    看看梁山上的人員組成吧:

    馬軍五虎將全部都是官軍出身,八驃騎除了穆弘之外也是官軍出身,至於十六小彪騎就不說了,多數都是從徵梁山失敗,無路可走無奈落草的。

    這樣的一群人,讓他們當一輩子草寇,他們能認命嗎?

    說白了,他們當初落草,是不得已,要麼是林沖這樣被高俅逼上梁山,要麼是秦明這樣被宋江逼上梁山,在他們的心裡,對大宋還是認可的,他們還是想恢復正常身份為國家出力的。當然,李逵這樣的混不吝,燕順王英這種本來就是佔山為王的草寇我們且不去說。

    很多人說宋江一門心思想招安坑了梁山好漢,其實,哪裡是宋江一個人想招安呢?這麼說吧,梁山上的招安派絕對要遠遠多於就想當一輩子草寇的,而且,招安派多是實力派。宋江想招安,其實正是順應了大部分兄弟的想法。

    我們假如宋江不招安,我想楊志呼延灼這種將門之後,關勝朱仝這種忠臣義士,李應盧俊義這種大財主,時間久了都會覺得不適應。每於中夜捫心自問,不免會有愧對祖宗之感,短時間或許還不覺得有什麼,時間長了,矛盾積累多了,自然會出問題。很難想象魯智深這樣的真好漢會真的和矮腳虎王英這樣的癟三稱兄道弟,礙於義氣,一時不好說什麼,實在看不過眼了,矛盾不免就會爆發。

    而且,不招安的後果是什麼?書上其實已經很明顯的寫出來了。

    四大寇裡,梁山實力真的最強嗎?我看不見得,王慶田虎方臘三人的實力基本上和宋江 都是一個級別的,但是他們就是最後失敗了,作者真的是想說梁山好漢天下無敵嗎?我看不然,其實作者意思就是和朝廷作對的,最終不會有好下場的,所以死不悔改的王慶田虎方臘都是全軍覆沒,主動接受招安的梁山雖然將損兵折,但是好歹還能留下點人來。宋江如果堅持不招安,方臘就是梁山的下場。畢竟,一隅之地和整個國家機器對抗,失敗的機率總比成功來得大。

    而且宋江是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宋江就是接受了招安,古人寫小說,雖然講究自由發揮,但是大體還是要遵循一下歷史的,宋江不投降,書該怎麼寫呢?

    所以,投降才是正常的,不投降那就只能大聚義後趕緊完本了。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2 # 西北農人黑蛋

    當時宋江佔據著小小的梁山為王,朝廷雖然腐敗不堪但那也是朝廷,佔山為王,就是匪,不管你代表正義還是什麼,在朝廷眼裡就是匪,第一詔安是宋江為了自己。第二佔山為王永遠是匪長期下去是不行的,得為大家以後找出路。

  • 3 # 綠野萍蹤01

    在《水滸傳》中,宋江並沒有投靠朝廷,而是提出了“替天行道”,等候朝廷招安的口號,而沒有采取實際行動。按照這個線索,宋江有可能最終投靠了朝廷,只是《水滸傳》被腰斬,梁山好漢是怎樣投靠朝廷的,已經不得而知了。

    至於續書《徵四寇》所講的宋江搖尾乞憐,哀求朝廷招安,則是為了醜化梁山好漢,美化皇帝這個最高統治者所惡意續寫的故事。金聖嘆看不下去,對所謂的《水滸全傳》再動一刀,斬掉了七十回後的續書。

    不管怎樣,宋江到底還是投靠了朝廷。那麼,他為什麼要投靠朝廷,過程和結局又是什麼呢?

    宋江招安符合梁山集體意願

    草寇在任何時代都是草寇,梁山好漢絕大部分都是犯案在身的刑事嫌疑人,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上山落草的。這夥人都抱著一個願望,就是透過朝廷招安而洗白身份,逃脫法度懲罰。

    朝廷降將都是以招安為目的,暫居水泊的。這夥人因為此前職位卑微,一身武藝無處施展,得到剿寇機會便很賣力。然而,梁山勢力強大,呼延灼、關勝、韓韜、彭玘、宣贊、郝思文、單廷圭、魏定國、凌振,以及索超、徐寧(被騙上山)等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宋江在勸說他們投降時,全部是以招安為條件。所以,朝廷降將的招安願望十分強烈。宋江若不走招安路線,便無法坐穩梁山頭把交椅,梁山也勢必內亂而自取滅亡。

    江湖豪傑也是心向招安,尤其是犯了彌天大罪無法得到赦免之人,這其中,武松是典型代表。

    在孔家莊告別宋江時,武松就說: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武松落草是為了避難,魯智深與楊志先到二龍山,也是身犯命案,楊志還失落了生辰綱,已經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不得不落草為寇。所以,武松落草為寇的動機與目的是先避難再受招安,這樣就可以被赦免重罪了。

    以晁蓋為代表的梁山元老,更是希望得到朝廷招安。宋江幾次以招安勸說朝廷降將,晁蓋都參與了,並且在勸說成功後,感到非常高興,都要安排宴席慶賀。其中,彭玘在勸說凌振投降時就說:“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

    招安應當是梁山的最好出路,武松竟然還把招安當做上天的垂憐。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宋江即便是不想招安都辦不到,何況,宋江是最主張招安的。

    梁山好漢發誓要替天行道

    梁山好漢排定座次後,宋江準備集體結義,對天盟誓,拜為異性兄弟。眾好漢大喜,隨同宋江發誓: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鑑察,報應昭彰。

    替天行道是梁山行動綱領,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受朝廷招安,去做“保境安民”的大事。

    發誓完畢,眾皆同聲其願,但願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當日歃血誓盟,盡醉方散。

    招安,是梁山好漢的共同願望,他們以對天發誓的形式,表達了為替天行道的終極追求。楊志曾經說,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

    這種願望錯了嗎?沒錯!北宋當時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困局之中,邊境抗敵正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男兒志向。所以,宋江投靠朝廷雖然並不與楊志的志向完全一樣,梁山人等也都各具目的,但最終達到的目的卻印證了楊志的話。

    據《三朝北盟會編》中說,“招安巨寇”楊志被封為武節郎,在抗金戰鬥中立了攻,得到抗金大臣李綱的讚許。

    楊志的事蹟只是梁山好漢的一個典型代表,透過李若水吧“三十六人同拜爵”這句詩可以看出,梁山好漢與楊志一樣,都兌現了梁山時的誓言。

    梁山是被招降而非投靠

    續書《徵四寇》篡改了梁山故事,歪曲了《水滸傳》。在《水滸傳》中,宋徽宗是荒淫無道的皇帝,而在續書中卻變成了有道明君。宋江為了招安,向這位皇帝搖尾乞憐,極盡醜態。實際上,宋江並非投靠朝廷,而是被招降的。

    北宋時期,朝廷失道,民變紛紛。因花石綱事,江南方臘聚眾起義。據《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臘建德軍青溪妖賊方臘反,不斷攻克州縣,殺死朝廷將官。宣和三年二月,宋徽宗“降詔招撫方臘。”

    同月,又有記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當時還在做元城尉的李若水也從旁證實“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也就是說,老百姓對朝廷招安宋江、楊江等巨盜議論紛紛,認為不該如此縱容這夥盜賊。但卻還是希望朝廷早早的招安他們,免得百姓受戰亂之苦。

    因而,北宋朝廷對待當時的亂民草寇,都是採取的招安政策。這便是宋江以及梁山好漢期待朝廷招安的思想根源,武松把這個政策稱作“天可憐見”。

    梁山好漢是戰敗投降

    《水滸傳》把梁山聚義寫得轟轟烈烈,戰鬥力非常之強。在宋江夜打曾頭市的時候,總共出動兵力達三萬人。且不說施耐庵採用了誇張手法,誇大了梁山的實力,即便是有個三五萬兵馬,也不可能造反成功,取代趙宋王朝。這一點,正史中便給出了答案。

    《宋史·張叔夜傳》就講到: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施耐庵並沒過份誇張,宋江起義時,確實很能打。但是,當他們離開梁山後,在海州被張叔夜以一千死士伏擊,副將被擒。宋江曾經在梁山發誓,一百零八人要同生同死,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

    為保全副將(是不是盧俊義呢?)的性命,出於義氣,宋江便率領梁山全體投降。沒過多久,“大書黃紙飛敕來”,原本就要招降宋江的朝廷,便赦免了梁山好漢。

    從這場戰鬥可以看出,宋江的實力遠遠不足以抗衡朝廷,梁山聚義不過是當時“盜賊蜂擁”中的一小股勢力,要推翻北宋王朝幾乎不可能。而據相關資料顯示,由於朝廷對待宋江之類的亂民以招安政策,所以,更加縱容了這類草寇的行為,盜越捕越多,乃至於李若水等人非常反對這樣做法。

  • 4 # 文史常青樹

    宋江和梁山第二代大佬的三觀不同,晁蓋既反貪官又反朝庭,而宋江只反貪官不反朝庭。

    晁蓋感到來自宋江籠絡兄弟、架空自己的壓力,在沒有十足把握和前期偵察和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攻打曾頭市,結果中箭而亡。

    聚義廳改忠義堂,標誌著晁蓋大稱分金銀和大碗吃肉喝酒的治理理念的終結,而宋江反貪官忠於朝庭的新的時代的開始。

    這是二三代大佬的分水嶺。

    宋江迅速填補了巢蓋死後的權力真空,從此梁山這條巨輪朝著招安的方向行駛。

    宋江青年時科舉失利,無奈做了押司。

    雖然身微官小,但畢竟進入了體制。宋江並不滿足於此。

    他用銀子開路,結交黑白兩道,大施恩惠,極力打造自己及時雨的江湖名頭,成為眾人敬仰的網紅。

    他在等待機會。從亂世中脫穎而出,擁有自己可以令江湖人士側目和皇帝談判的琺碼。

    宋江為極力實現自己封妻廕子的崇高理想,想方設法網路人才為自己所用。

    在他的努力下,108將相繼上梁山,馬、步、水軍,炮火支援,情報傳遞,後勤保障全部組建完畢。

    他試探性的提出招安想法,只有武松、魯智深少數人反對。

    關勝等全是朝庭變節軍官,巴不得早日重回體制。

    派出燕青在李師師家裡成功和宋徽宗趙佶接上頭,從此朝庭承認,宋江率全夥接受招安,併入戰鬥序列。

    宋江為的是兄弟長遠利益,進入體制為朝庭效力,既有保障又無限榮光,誰願意做一輩子強盜不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呢?

    這是宋江的初衷和奮鬥目標,也是他投靠朝庭的目的。

    養虎為患,一家獨大,這是趙佶和高俅們所害怕和忌憚的。

    調離根據地,分化瓦解,下毒暗算,加上戰死病死,有人脫離組織,宋江的夢想隨著他的死而破滅。

  • 5 # 星際外交風雲

    應該是為梁山泊大局著想,也有可能為自己著想,歷史人物心裡當時怎麼想的,現在的地球人(包括最權威的專家教授講師學者)都不敢說自己的觀點百分之百是正確的,你說什麼他說什麼我說什麼,都是個人猜測而已。事實是:說了等於白說,早已迴歸自然的人永遠再也不會出來作證了。就本問題而言,即使你乘坐時間機器回到了那個年代,找到了宋江真人,你問他為何想接受朝廷招安,投靠中央政府,他給你說出了理由,你能肯定他說的就是心裡的真實想法嗎?所以,對於歷史問題,我們只能猜測,只要是猜測,正確的機率永遠達不到100%。

  • 6 # 湘水微波

    《水滸傳》裡的宋江,開始時職業是鄆城縣押司。雖他不屬官員,但是他很努力,也很有野心,一心想憑能力一步一步走向官場,甚至三十來歲都沒成家。他雖喜交結江湖人士,但只圖個壯大個人名望,從沒想要落草為寇。後來從殺閻婆惜到題反詩,身逢逆境都一直拒絕上梁山入夥。直到處斬時被梁山好漢劫了法場,從此再無歸路,不得已上梁山落草,是典型的逼上梁山。他的聰明之處就是當他成了梁山老大後,就以梁山勢力為資本,開始尋找一條招安之路。

    由此可見,為梁山眾人謀出路,為個人恢復身份,謀取功名地位,是宋江要投靠朝廷的根本原因。

    本來押司一職其實就是文書類職務,主要負責經辦案牘等事,雖不算什麼政府官員,但其專業性極強,很多重大案情的陳述,在幾句之差,甚至一字之差,都能將案情起很大改變。宋江文筆了得,從他題“反詩"和在李師師處獻上的一首《西江月》,即可看出他的文字功底,再加上精通律法,所以是個能在關口上做到讓人活也可讓人死的角色,以至縣城無人不知宋押司。他好江湖結交,仗義疏財,靠薪水肯定不夠,其財源肯定與其職業有關,箇中原因自不必細說,錢來得容易去得也快,江湖號稱"及時雨"自然不是徒有虛名。

    象宋江這種即有才幹又能黑白通吃的人,放在任何地方都決非池中之物,僅靠一押司職位起步,就已建立了較大的關係網,如有機遇必定前途無量,他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只可惜機關算盡,黑白兩道都要顧及,反遭其累。

    晁蓋等人劫取了生辰綱,不久為官府偵破,經宋江通風報信他們成功脫逃,不久後建立了梁山根據地。宋江卻偏偏不慎,梁山與自己往來的信件被自己包養的小三閻婆獲取,她以報官相要挾,並無底線進行敲詐,宋江不得已起殺心,從此宋江獲罪開始一步步走厄運,最後由公務人員變成了梁山草寇。

    宋江按理再無政治生涯可言,也再無功名富貴可得了。但宋江又走出了另外一條通往仕途之路,不得不承認宋江還真是個能人。

    晁蓋死他統領了梁山,梁山在他的感召力下不斷成長壯大,逐步成了朝廷的心頭之患,於是他在走招安路線中也就有了與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功夫不負有心人,宋江終於完成了從草寇到官員的逆襲,徹底洗白了自己,開始進入了一個討伐草寇的里程。

  • 7 # 踏歌走馬

    看到有人說是因為梁山其他人非要招安,宋江才不得不接受招安,我就不明白了,宋江這人難道還看不透嗎?

    看過原著的誰不知道,朝廷使得是借刀殺人之計,有人就會說了,皇上沒有要害梁山眾人,我想問,那時候的皇上還能代表的了朝廷嗎?

    朝廷指的就是高俅蔡京等人,這幾個人掌控了朝廷,欺上瞞下,要害梁山眾人,宋江不死心的一次次的尋找門路,希望朝廷招安。

    其實這就是宋江的自私,因為宋江希望自己可以青史留名,為了自己的名聲,他辜負了梁山大部分人。

    用腳趾頭想想就知道,梁山一百單八將接受招安,每個人想的都是駿馬得騎,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再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朝廷怎麼可能一下子安排一百多位官員,而且這一百多人還是一夥的,明顯不可能啊。

    但是宋江就是力排眾議,毅然接受招安,結果,只有他和盧俊義被封了一個差點不入流的小官,其他人都是白身,等於宋江用梁山無數人成就了自己,還成就的不咋滴。

    朝廷內憂外患,怎麼可能養著這麼一幫閒人,命令梁山東征西戰,等人死的差不多了,然後再開始封官。

    不過朝廷依然不放心,雖然剩下的人不多了,一杯毒酒弄死了宋江,宋江又喊上了李逵,又拖走了吳用和花榮,還有盧俊義。

    偌大的梁山,結果分崩離析,根本原因就在於宋江接受招安,為了自己青史留名。

  • 8 # 南柯非太守

    宋江必然會投靠朝廷大前提是《水滸傳》背景下的宋江。按照金聖嘆對作者的點評,施耐庵本來就是要告訴讀者宋江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善人。此種人野心勃勃,不投靠朝廷是沒有出路的,只要提到宋江的描寫,都要用隱筆深深地刻出這些特點。不忠:水滸一百零八將,嘯聚山林的根本起點就是身為國家官吏的宋江私放大劫匪晁蓋,金聖嘆說:“放晁蓋而倡聚群醜,禍連朝廷,自此始也宋江而誠忠義,必不放晁蓋者也。宋江而放晁蓋必不能忠義者也。”所謂公器私用,通天之罪。水滸第十七回,宋江第一次出場就是這件事,可見作者為得就是隱刻宋江不忠之大。不孝:第二十一回,寫宋太公灑淚不住,金聖嘆評說,有人出寫宋江哭,無人處寫太公哭,擺明宋江是個假孝之人。後文中,每每拿李逵的境遇和宋江對比,顯然是皮裡陽秋。宋江取爺,村中遇神;李逵取娘,村中遇鬼。宋江黑心人取爺便遇玄女,是奸雄搗鬼,李逵赤心人取娘便遇白兔是純孝格天。……宋江爺生不如死,李逵娘死賢於生。宋江爺不願見子為盜,李逵娘不得見子為官。宋江兄弟也作為盜,李逵阿哥亦是孝子。書中對比春秋,隱隱刻畫。宋江誠偽孝之人。不仁不義:表面上尊晁蓋為大哥,舉手投足間早已僭越了。看書不仔細,很容易忽略的,金聖嘆看得很清楚。首要之處便是天書只給天機星吳學究看,那晁蓋放到什麼位置?顯然宋江權詐可誅,只是不敢瞞吳用而已。宋江被晁蓋等人劫法場救回梁山後排座次那段描寫,仔細分析尤為醍醐灌頂。宋江道:“仁兄,輪年齒,兄長也大十歲。宋江若坐了,豈不自羞?”這話聽著懇切,實際上就是說晁蓋你年齡大,先這樣頂著吧,我知道我有能力坐第一把交椅。如果作者不是表達這個意思,接下來的一個描寫,就非常清楚了。“再三推晁蓋坐了第一位,……公孫勝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住上坐,新到頭領到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領導班子剛剛定好(四把交椅),排名第二的班子成員,就直接調動安排人事。金聖嘆火眼金睛,嘆曰:看他毅然開口,目無晁蓋,咄咄逼人。只一句便將晁蓋從前號令推到,別出自己新裁。使山泊無舊無新,無不仰起鼻息,梟雄之才如此。結論:這樣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野心勃勃的利益聯盟首領,行事的準則一定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要麼嘯聚山林 ,偏安一隅,以待時機稱王稱侯乃至稱帝。要麼就是向比自己實力強大的人妥協,比如接受招安,加官封爵。絕不會主動為“忠孝仁義”而死。金聖嘆一再強調要讀懂施耐庵,我猜想施耐庵是假借宋江諷喻自己的前老闆張士誠偽降元朝的故事吧。所以宋江一定要接受招安才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

  • 9 # 日月明rym1220

    《水滸》中最讓人討厭的當然是宋江了!宋江是個十足的″篡黨奪權″的小人,根本不配做梁山義薄雲天的好漢英雄!愚忠的李逵,一直矇在鼓裡,對宋江十分愚忠,想讓他的宋江宋大哥當皇帝,到時自己跟著吃香喝辣、榮華富貴。只不過宋江不義氣,耍滑頭,把大家給賣了,最後自己也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為這事,李逵至死都耿耿於懷。有人講山東人耿直講義氣,是偏面的,宋江就很不義氣,又不耿直!我看《水滸》,只看前半部;看到後半部,見宋江出賣哥們,削尖腦袋一心想當官,虛偽無比的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水滸》電視劇裡的宋江,還娘娘腔、跑碎步,真想把電視機砸了!

    《水滸》小說,本是一部謳歌底層農民″造反有理",打破封建既有秩序,追求平等:″皇帝無種,人人能做″、″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年輪到我",″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充滿抗爭和平等思想的作品,在一個個閃光的造反群英中,卻硬生生地塑造出一個壓制造反、忠於君王、奴性十足,極力維護傳統封建等級秩序的投降角色,而且還是主角,既不協調,更令人生厭!

    同是中國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為了維護傳統封建正統秩序,體現忠君思想,塑造並謳歌了一個傳統秩序頂層人物形象一一劉備。劉備其人,同樣十分虛偽,謊話連篇,明明是個十足的流氓,卻編造謊言,大言不慚,自詡″皇叔",虛偽到了極點,令人生厭!

  • 10 # 謎石

    如果小說作者不想讓宋江投靠朝廷,我們就算分析出大天來,宋江也還是在梁山上待著。

    所以,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要在《水滸傳》這本書的立意中尋找!

    有人說,《水滸》這本書本來就70回,宋江投沒投靠朝廷還未可知。而我個人以為,《水滸》的基本面貌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一百回或者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的“貫華堂本水滸”,就是金聖嘆搞出來的“么蛾子”,不能把他這個當做絕對正根兒(此話題如果展開又是別論)。像容與堂本水滸傳等版本,都是很自然地寫到了宋江帶梁山眾人接受了招安。

    現在正式回答問題,首先,小說的題旨就是要宋江最後受招安。《水滸傳》全名《忠義水滸傳》,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這本書最終講的是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忠義”。僅就此一點來說,宋江最終帶領梁山眾人受招安就是符合題旨的必然之事。當然,這本書名為“忠義”,實質上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還可以單說,但至少從表面上看,它絕對是在向當時的正統主流價值觀靠攏。即便是這樣,“水滸”自問世以來,還總是被列入禁書目錄。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審查者看來,它的忠義內容還遠遠不夠!

    水滸一詞,公認的說法是取自《孟子》中的一個典故:為了躲避紂王的惡政,伯夷和太公帶領部眾逃到了大海邊(也就是水邊,水滸),當聽說文王登基之後,二人又率領部眾回到了原來的家園,因為他們知道仁政來臨了。

    (可以參考拙文:《<水滸傳>不是“水邊的故事”,以前的書名也不叫<水滸>》 https://www.toutiao.com/i6711845668798874125/)

    這個典故被稱為“海濱之思”,是暫避惡政等待仁政的意思。所以,按照“水滸=海濱之思”的主題,作者設計宋江歸順朝廷的結局,完全是前後呼應,一脈相承。

    梁山好漢從一開始造反,從他們的態度和行動上看,就是反貪官、反暴政,但不反皇權。無論晁蓋還是宋江,並沒有說自己要稱帝的。而一個小說中他們的對立面方臘,則明顯有稱帝行為,連“龍袍”都準備好了。這在小說所宣揚的價值觀中,才屬於真正的“大逆不道”,無可救藥。注意,這裡說的是小說本身的價值觀,而不是今天讀者的價值觀。

    其次,從小說的前後文對照中也能看出,宋江最後歸順朝廷也在情理之中。

    小說在開篇楔子“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就明確說出,108將是“伏魔之殿”中逃走的108個妖魔,是魔就要被收服、鎮壓。108妖魔雖然逃走了,也大大折騰了一番,但最終歸宿還是需要“鎮伏”。

    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儒釋道三教一致的觀念和信仰。比如人們都很喜歡的那隻造反的猴子,最終不也被“鎮伏”並且歸順,走上了主流價值觀最為認可的西天大路麼。

    (可以參考拙文:《為什麼洪太尉死活不聽勸,非要進入伏魔之殿放走108妖魔? 》https://www.toutiao.com/i6713876925988733451/

    宋江這些魔,不但有魔性還有人性,特別宋江,作為“魔”,他的“覺悟”也不低,所以最終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選擇了主動歸順朝廷。這些魔一旦歸順被收服,他們身上的“魔性”被削弱壓制,“忠義”特性凸顯出來,“盡歸廊廟佐清朝,萬古千秋尚忠義”,這才為朝廷立下了征討遼國、田虎、方臘的赫赫戰功,也算是盡忠報國了。

    故此,從前後文呼應看,宋江投靠朝廷是順理成章的事,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宋江投靠朝廷總是耿耿於懷。題主的問題用的是“投靠”一詞已經算是很給宋江面子了,以前用的都是“投降”一詞。

    或許人們太欣賞好漢們在梁山上那種無法無天逍遙自在的生活了,可投靠朝廷以後,梁山好漢一下子就從“爺”變成了“孫子”,憋屈難受不說,最後還死傷個七零八落,所以“招安”實在是令讀者“不安”。那麼,這股恨意找誰發洩呢,自然就是宋江了。看看但凡評水滸的,只要一罵宋江定會引來八方點贊。問題這事兒真不賴宋江,如上文所述,“投靠”也好“招安”也好,都是小說作者從一開始就策劃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香港女明星李彩樺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