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豈幾別客
-
2 # 陽光人生104065996
首先說,成吉思汗沒打到地中海,它第一次遠征是花刺子殺了蒙古商人,以此為藉口,成吉思汗開始西征,只是衝著中亞幾個民族的,最遠是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西岸,當時中原大部中國都沒佔住,所以大蒙古帝國的真正疆域大部分不是成吉思汗打下的。
至於大蒙古帝國打到為啥沒有統治住中西亞那些民族,是有多方原因的,一是那些民族也是很古老,思想習慣根深蒂固,歷史經常多戰而形成,敗一時,難服一世。再則西部疆域物質貪乏,蒙古軍隊戰線過長,供給不足,地盤太大力不從心,很難佔居久留。後繼佔領了中原,物豐人眾,得以統治,結果還是被漢族推翻政權統治。但是給大中華的疆域形成立下了汗馬之功!
-
3 # 歷史光圈
成吉思汗,或者說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古帝國的征服行動,是十三、十四世紀世界歷史無論如何都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全球史觀的立場上看待蒙古人的征服。
在東亞,它表現為蒙古民族政權“元”對其它民族的統治,在中亞和西亞,它表現為蒙古汗國的成立,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是“魔鬼的騎兵”在懲罰異教徒和鼠疫的傳播。
可以說,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統治,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原始殺戮和種族統治的基礎之上的,東亞的蒙古人甚至還建議用騎兵踏平中原地區的田地,用來牧馬牧羊。由此可見,蒙古人的征服活動非常欠缺建設性,而只具備侵略性和破壞性。
蒙古帝國的分裂與崩潰幾乎在它成立的一開始就已經進行了,它很快分裂成了位於東亞、中亞、南亞、東歐的若干個汗國。
一個沒有文明的草原民族伴隨著武力的衰退,要想統治一個文明發達的民族,除了被動接受當地文化模式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東亞的蒙古人借鑑儒家思想建立了元朝朝廷,南亞的蒙古人以當地宗教信仰為文化核心,漸漸突厥化,成立了莫臥爾王朝,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結合。
至於地中海一帶的蒙古帝國,則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東正教的影響,演變成為了今天俄羅斯等國的韃靼民族。伴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金帳汗國的統治地位被俄羅斯人推翻。
蒙古人逐漸融入了它所統治地區的文明,最終蒙古帝國也土崩瓦解。
-
4 # 同飲江水19177759415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即成吉思汗西征並沒有打到地中海。歷史上蒙古民族的大規模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即成吉思汗在 1216 年發動的西征,主要目標是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最後獲得全勝,蒙古軍隊窮追花剌子模末代國王摩訶末過裡海,應該是打到了現在的高加索山脈一帶,並沒有到地中海。在這次西征中,蒙古軍隊同斡羅思(即基輔羅斯,今俄羅斯)接觸,大敗斡羅思諸王公聯軍,但並沒有完全佔領俄羅斯的領土。這第一次西征在公元 1224 年完全結束,蒙古軍隊撤回本國,繼續對已經退守黃河以南的金國殘餘勢力作戰。
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後,窩闊臺擔任蒙古大汗時,領導者為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朮赤之子),主要目標就是斡羅思。這次西征在 1236 年開始,蒙古軍隊擊敗斡羅思聯軍並佔領了基輔羅斯的全部領土,進而西進到波蘭、捷克、匈牙利境內,對歐洲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極大的震動,到 1242 年因得到窩闊臺汗的死訊而撤回蒙古本土。後來拔都兄弟在基輔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金帳汗國。
第三次西征,是在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也是忽必烈的大哥)擔任蒙古大汗時期,領導者是蒙哥的五弟旭烈兀,主要目標是已經日落西山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開始於 1254 年,蒙古軍隊直搗阿拉伯帝國都城巴格達,殺害末代哈里發,在 1258 年滅亡了阿拉伯帝國,征服了中亞、西亞地區的大片領土,最後在 1259 年被埃及守軍擊敗,西征正式結束。
這次西征應該是打到了地中海東岸,但是蒙古人在地中海東岸並沒有確立穩固的統治,新建立的伊兒汗國(第一任大汗即旭烈兀)仍然是以巴格達為中心的。而且,伊兒汗國的統治者也被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文化同化了,史籍中留下的名字也是阿拉伯文,所以談不上什麼延續統治。說到底還是因為蒙古族的文化太落後,在所征服的地區被更先進的民族同化,最終基本失去了本民族的特點。除了統治基輔羅斯的金帳汗國、統治中亞的察合臺汗國,因為俄羅斯人和中亞人的文化實在太落後,沒有完全被同化之外,蒙古人被先進民族同化的情況,是很普遍的。
-
5 # 衝擊時評
準確的說應該是,13世紀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把蒙古騎兵與東方攻城機械的威力發揮到極致,佔領了歐亞大陸的大片地區,蒙古騎兵向西最遠越過多瑙河,攻佔布達佩斯,兵臨維也納城下。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佔領的廣大地區,被分封為四大汗國,其中統治歐洲地區的是欽察汗國,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和他的子孫的封地。事實上欽察汗國在歐洲還是實行了一段時間的統治,滅亡的時間甚至比元朝滅亡的時間還要晚一些。
(統治欽察汗國的拔都汗)
但是,無論是統治歐洲的欽察汗國,還是統治波斯地區的伊爾汗國以及統治中原的元帝國,歸根到底都是掠奪者,他們的統治甚至不能像清王朝那樣,給統治區帶來些許的進步,只有無盡的黑暗和政治、文化、經濟的全方位退步。蒙古人在歐洲的黑暗統治也是近代黃禍理論的來源之一。
(蒙古的領土擴張)
對蒙古帝國統治的地區,都將蒙古人視為侵略者,都以驅逐韃虜為奮鬥目標。在中原,元朝統治中原的90年多間,貴族間的權力鬥爭從未停止,皇帝更替頻繁,內鬥和內耗極其嚴重。隨著元末紅巾軍大起義和明朝初年成祖朱棣的多次北伐,蒙古人被完全趕出了中原地區,退回攻伐女真人之前的舊有領地。
統治歐洲的欽察汗國,也面臨著與元帝國同樣的命運。貪婪的掠奪和無盡的內鬥,摧毀了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汗國。15世紀20年代欽察汗國分裂,又過去100年,俄羅斯在欽察汗國統治的中心地區崛起,蒙古汗國的蹤跡逐漸被從歐洲抹去。
蒙古人憑藉著強大無比的武力,佔據了當時世界文明幾乎所有的核心地區,包括中原,也包括歐洲的一部分。但是蒙古人崛起時與當時世界文明的先程序度差距實在太大,又不能像後來的清朝統治者那樣學習和接受先進的文明,因此他們只能做文明的破壞者,而不能成為文明的建設者、統治者和所有者,最終也只能被文明所淘汰。
-
6 # 桃花石雜談
首先得糾正一點,成吉思汗沒有打到地中海,打到地中海的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再來回答疑問,蒙古人為什麼沒能在地中海地區維持統治?這個問題總體上有三個原因吧。
首先的一點是十三世紀的蒙古人對自己的定位其實很清楚,蒙古人就是把自己定位成了馬背上的民族,因此對海洋一直沒有太大興趣。所以蒙古人雖然在13世紀打到了地中海東岸,並曾幾次佔領阿勒坡和大馬士革,但始終沒有費力去佔領敘利亞的海港,而在地中海地區,沒有海洋力量是很難立足的,所以蒙古每次入侵地中海東岸,都是在幾個月之後被逐出。
蒙古帝國自始至終都是陸地帝國,而非海洋帝國
其次是馬穆路克王朝的存在和幾個蒙古汗國之間的巨大矛盾。在十三世紀的中東,馬穆路克始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其騎兵力量始終比較強大,歷次蒙古入侵地中海地區都遭到了馬穆路克軍隊的強力阻擊,導致蒙古人在地中海也很難立足。而蒙古汗國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蒙古大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建立元朝,並和弟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爆發激烈內戰,引發諸汗國也因此決裂,蒙古帝國名存實亡。而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此時也因為爭奪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控制權而爆發戰爭。
伊兒汗國雖曾多次進軍中東,但每次都很快退出
同時,金帳汗國的別兒哥汗1257年即位後,在蒙古汗國中率先皈依伊斯蘭教,並和馬穆路克王國結盟,一同對抗有基督教背景的伊兒汗國。而且馬穆路克王國和金帳汗國還有一些歷史淵源。馬穆路克王國並非純正的阿拉伯王國,而是由一些突厥人所建立,而這些突厥人最初則是來自金帳王國所統治的欽察草原,和金帳汗國的一些重臣有很深的淵源。而且雙方還有許多貿易往來,因此金帳汗國為馬穆路克提供了大量援助,也使馬穆路克擁有了充足的實力將伊兒汗國阻礙在地中海地區之外。而伊兒汗國雖然曾試圖與歐洲基督教國家聯合,夾擊馬穆路克,但卻始終沒有成功(期間還有來自中國的使臣參與,詳情見答主其它回答)。
著名的艾因賈魯戰役,因蒙古大汗在重慶釣魚城陣亡,蒙古主力回師,使馬穆路克騎兵得以全殲西征蒙軍偏師
第三點原因就是歷史的機緣巧合了。本來忽必烈胞弟旭烈兀西征,在攻滅了阿拔斯帝國和阿尤布王朝之後,已經把目標對準了世界上最後一個伊斯蘭王國馬穆路克。但此時蒙古大汗蒙哥卻在重慶釣魚城陣亡,引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而旭烈兀身為忽必烈一母所生的胞弟,支援其爭奪汗位自然責無旁貸,因此率主力回師,這才使馬穆路克躲過大劫。有種說法是蒙古征服時期是人類全球化的開端,從這一系列事件看,也有些道理,中國發生的戰爭直接影響到了中東地區的政局。所以歷史的程序很多時候也是人力無法預測的。
回覆列表
成吉思汗我們看到他們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民族,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他們金戈鐵馬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橫掃天下不代表能夠穩坐天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最終治理國家還得考籠絡人心,考文化把人心聚攏起來,得到穩定。
而蒙古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他們都是遊牧民族不願意演化為農耕文明,又何談開化別人,更何況別人的文明程度比他們要更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