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記機電

    我們老家都是除夕的下午,村裡號召同一姓氏同一家族的人們,紛紛拿著祭品和共同買的鞭炮到祖宗的墳上去祭拜,成年男人和一些未成年的男孩差不多都去,由於人很多場面十分熱鬧。

  • 2 # 村姑說村事

    我們不去地裡給祖宗上墳,除夕下午,必須是晚上12點之前,各家各戶都要放鞭炮,把祖宗的牌位拿出來放在家裡的供桌上,上香火,然後從初一到初五,全家吃每一頓飯時,都要首先給祖宗夾上一碗上貢。等到初五下午再放鞭炮,把祖宗牌位挪回一個蓋著蓋子的大缸裡。這樣,週而復始,年復一年。

  • 3 # 雲中飛呀飛

    有。

    我家是山西走西口來內蒙古的,我記得每年初夕那一天,父親必去上墳祭祖。我是男孩,十二歲以後,父親上墳還帶上我,祭品有紙錢,還用酒瓶裝些酒,拿半盒煙,我念叨著:爺爺喝酒哇!父親唸叨著:大(爸爸的意思),抽菸哇!然後父子倆焚紙叩頭……

    附帶說一句:父親的哥哥,我叫“伯伯",大伯、二伯依此類推,父親的兄弟,則是大眾叫法“叔叔”……這是山西人特有的叫法!我說得對麼?

  • 4 # 黑女2020

    小時候,我家因移民已搬遷到離家將近二百里地的蒲城,而我的祖先早已埋到故鄉的大地之下。除夕那一天爺爺爸爸自然就不能帶我們去祖墳上墳祭祖,但每到除夕,爺爺奶奶總會說起他們在故鄉時的風俗習慣。從爺爺奶奶的話語中,我知道以前在老家時,每年除夕那一天,爺爺、四爺都會領著家裡的男丁去祖墳接回祖先一塊過年,年三十晚上,吃飯時要先把祖先喜歡吃的飯菜提前擺在祖先的牌位前,然後上香,磕頭,請祖先先用餐,請完祖先後一家人才開始吃團圓飯。初一到十五每天吃飯前都要先給祖先擺放好吃的東西,直到十五吃完飯送去祖先。家裡搬遷到蒲城後正值迎新除舊,反帝反封建………爺爺去世後,因那時不興祭祖,爸爸就沒去爺爺的墳頭接爺爺,但家裡的桌子上長年都擺放著爺爺的照片,每遇過節過年和爺爺的生日,我父親都會提前擺放好爺爺愛吃的東西,這傳統一直延續到父親去世那天。現在父親去世了,做為女兒的我不知道兄弟們能不能延續這種懷念故人先祖的好的傳統。最近我一直在想,現在男女平等,我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因每年去西安姑姑家,姑姑都擺放著她公公婆婆,我爺爺奶奶的照片用於祭奠。我準備從今年開始祭奠我的爺爺奶奶和爸爸。

  • 5 # 郭嘉委婉

    我們這裡的習俗是:除夕那天下午都要上墳燒紙磕頭,送吊子(一種紙做的馬鞭子),意思是讓老祖宗騎著馬回家過年。家裡的北床上擺滿了各種貢品,有葷的也有素的。然後是煮餃子上供,磕頭,放鞭炮。在然後全家人吃完飯就看春晚或者打牌守歲。很熱鬧的。

  • 6 # 兒時的月季

    我記得在老家過春節的時候,一吃完團年飯,老爸就會帶著準備好的上墳祭祖的物品去給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太爺爺那一輩的人去上墳。太爺爺埋的地方還有很遠的路程,走路差不多要半個小時。

    首先是給先輩們掛上以表相思的鮮花(是一種專門祭祖用的紙做的花),這樣的花只能掛單數,要麼一束,要麼三束,近幾年不準放鞭炮了,以前准許放鞭炮的時候,要祭祖的墳前都會放一掛鞭炮,提醒逝者晚輩去看他們了。現在墳墓的四周都栽滿了橙子樹,放鞭炮怕把橙子樹傷了,就沒有人放鞭炮了,其實能放鞭炮還是熱鬧一點。

    掛完鮮花,就要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了,一沓一沓的火紙,撒開整齊的排放著,以前的火紙還要用鉗鑿打,打出來是銅錢的樣子,然後再一張一張地撕開,講究的人還會寫包袱,把逝者的名字寫上,然後寫是誰給他燒的,最後還要給郵遞員寫一封,封面寫上“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冪眾收用”這個是燒給郵差的。

    現在祭祖上墳寫包袱的越來越少了,紙錢也都不需要再加工了,都是弄好了的,還有的就燒和錢一樣的冪幣。如果有小孩子去,就會讓小孩子在墳前叩上三個頭,請先輩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學業進步,一生平安。

    所有這些都是對逝去的親人一種無盡的思念,從古到今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同時也希望逝去的親人在那邊過一個富足的年!

  • 7 # 暉躍北方

    我們這裡是三十下午要到祖先墳上祭祀,放鞭炮,燒紙錢,在帶上些貢品,甚至酒類,燒完紙錢後要給祖上磕頭祭祀,等到明天初一早飯後還要去墳上放鞭炮,燒紙錢,在一次磕頭祭祖,初一上墳屬於是拜年,每年都是這樣。

  • 8 # 醉美皖西大別山

    我是皖西大別山區的,在我們大別山區霍山農村,一直到今天還保留著除夕上墳祭祖的習俗。

    比如說我們老家,大年三十吃年飯的時間並不是晚上而是中午,因為我們中午吃過年飯以後,就要進山上墳。我們大別山區很多農村人家的祖墳都在山裡,比如我們家祖墳就分散在很多地方,因此吃過年飯的時候就要帶上炮竹,煙花,上墳用的紙,以及沒有燈趕去山上上墳。

    上墳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去了墳地,先把墳地上的雜草除去,然後燒紙錢,放鞭炮,磕頭,在墳地上放幾盞煤油燈,然後點亮就可以去下一個墳地祭祖了。

    像我們這個大家族,從中午吃完年飯上墳開始,全部跑完回家差不多就是晚上六點左右了,這個時候都很累,沒時間燒飯,所以我們一般都是中午吃年飯。

  • 9 # RONGHUA說

    我是客家人,在我的家鄉上墳祭祖不是在每年的除夕那一天。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我們叫“入年家”(也有叫入年界),從這天開始,正式進入過年;從這天開始,就有人上墳掛紙。

    上墳掛紙主要有香紙燭寶,另帶些茶葉,如果生前吸菸的,還可以備包煙。

    今年的掛紙和往年不一樣,因為我的家鄉好久沒有下雨,異常乾燥,近兩個月,本縣已發生幾起火災事故,所以對火的管理非常嚴格,在主要的進山路口都有工作人員駐點。

    今年掛紙前,我特意詢問村幹部相關政策,得知掛紙可以,但不能帶火。我能理解。到了墳頭,我首先用鋤頭清理掉周圍的雜草,然後擺上水果和糕點,最後和家人一起拿香默唸。不久就可以回家啦。

    我常常想沒有祖先,哪來的我呢?憑弔祖先,是十分應該的。

  • 10 # 浪淘沙金絲玉飾品總彙

    十里變規矩,河南原陽基本沒有年三十上墳祭祖之習慣,但西臨武陟縣就有那習裕,三十下午又是燒紙又是放鞭炮的,有的還帶有供品。中國這麼大,全國各地風俗習貫差別是很大的。

  • 11 # 有舍有得莫強求

    我們也是除夕下午,拿上供品帶上燒紙還有鞭炮上墳祭祖,把老祖宗請回家過年,正月初三送回墳,正月十四再請十九再送回墳,這年就算過完了。

  • 12 # 太陽最紅189

    小時候在老家,每到大年初一,我隨爺爺給太爺上墳。上墳時,我拿著燒紙和香,爺爺端個棗紅色的木托盤,托盤裡放一碗煮好的手工掛麵,和一雙筷子。那時很小,只記得上過墳後,那碗飄著油蔥花的掛麵被我吃了。後來,長大離開了老家,隨爸爸的工作來到了一個煤城上學。每到大年三十的下午,爸爸把買好的燒紙分為幾沓,每沓用10元的錢左右印一遍,然後在每沓的第一頁上方端端正正地寫上老家的郵編和地址,中間寫上爺爺、奶奶的名字,最下方寫上爸爸單位的地址。到了年三十的晚上10點左右,他和我拿上分好的燒紙,來到十字路口的一角,開始一沓一沓,一張一張的燒。印象最深的是爸爸邊燒紙邊給爺爺嘮叨現在的日子,更多的話是期盼爺爺奶奶在那邊能夠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現在,又要過年了,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幾年前已經不在了,回家過年的激情漸漸沒有了,回家過家成了我的回憶。唯一不變的是,還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帶著我的孩子,和當年我爸爸帶我在路口燒紙一樣,我在十字路口給我的爸爸媽媽送錢送祝福,每每看到最後一張紙漸漸化為灰燼時,淚水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家是團圓的地方,父母在,家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雀,為何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