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nBeta

    雖然塑膠對於許多以海洋為家的物種的影響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但科學家們開始拼湊出這種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的各種風險。這一領域的最新發現跟一種常見的藍色貽貝海鮮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在自然界常見的貝類礁結構中,聚集在一起的貽貝可能會攝入的塑膠量是未聚集在一起的三倍。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展開,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研究藍貽貝形成礁石結構的趨勢是如何影響到它們對塑膠垃圾的吸收。在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需要貽貝聚集在水流中以及其受到不同速度海浪的影響等因素考慮在內。

    研究小組在不同的實驗中向水中加入了微塑膠顆粒以觀察不同水流對貽貝攝食風險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小組透過這一系列的實驗發現,當貽貝在實驗室中聚集在一起形成礁狀結構時,它們在減緩流經貽貝的水流的同時還增加了湍流。得到的結果是,這些貽貝攝入的塑膠增加到了三倍,研究人員把這些礁結構描述為塑膠和其他汙染物的“自然沉澱”,主要由結構的複雜性和表面粗糙度引起。

    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生態學副教授Antony Knights博士表示:“我們通常根據礁形成物種的身份來保護它們。然而,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表明這種礁本身物理結構的研究--我們已經證明,這可以幫助這些濾食性生物成為更有效的飼養者--可能也會在無意中增加它們接觸微塑膠等汙染物的機會。由於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海洋環境中微塑膠的數量,這項研究雖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卻它提供了第一個證明形成礁對貽貝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的證據。”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說塑膠汙染對貽貝的不良影響。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接觸微塑膠可能會在動物體內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進而導致它們分泌的黏附纖維量出現減少的情況,而這些纖維則是它們附著在岩石上的主要工具。雖然塑膠汙染對所有海洋物種的風險已經引起關注,但貽貝作為一種海鮮小吃的流行以及它們在健康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它們可能會成為該領域研究人員的優先考慮物件。

    Knights指出:“像藍貽貝這樣的物種不僅作為海產品具有商業價值,並且對環境也很重要。它們在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形成了自然的貝類礁,這增強了生物多樣性,使它們通常得到來自保護行動的保護。如果它們特別容易受到微塑膠汙染的影響,那麼還有很多潛在的連鎖效應需要我們去注意。”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