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理念與傳統思維的碰撞:
1、客戶價值
通常我們認為,提供給客戶的價值就是生產者生產的產品的價值,然後將這個價值推銷給客戶。精益不止於此,它更希望透過持續的消除浪費、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將價值傳遞給客戶以滿足客戶需求;它不止強調價值,更強調價值的時效性。
2、生產系統
在以往的生產過程中,我們是根據主生產計劃要求確定各材料的投入產出計劃,再發出生產和採購命令,造成生產週期繁長,堅持的是被動的推動式生產方式。而精益追求的是主動的拉動式生產方式,計劃只下到最後工序,透過看板來拉動整個需求在價值鏈中的流動。
3、組織及團隊
現在很多管理者都在強調明確的分工、嚴格的標準作業方法,強調各部門職能的專業化,在金字塔的層次裡跨部門協作困難重重,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在各部門間推來扔去。此刻的精益會變革流程、重構團隊,採用扁平的組織結構去賦予各業務的決策權,透過專案管理和小組活動解決跨部門、跨層次的溝通問題,消除彼此的指責和抱怨。
4、生產方式
以前企業面對的需求是大批次的生產單一產品,流水線上各項作業相互獨立、只有在穩定的情況下才能有較好的效率。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化,我們的產品逐漸向多品種小批次過度,不穩定性較高,此時精益生產推動的是不間斷的“一個流”,實行單件生產、單件流動,以減少工序間的在製品實現順暢生產。
5、人員管理
潛意識裡,大部分人會覺得制度考核、獎懲是最好的管理武器,這種模式下員工都在制度下被動的工作。精益希望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透過培養多能工、提案制度、小組活動等提升員工自主工作的程度,儘可能挖掘全員潛力,最終實現少人化。
6、企業目標
通常,KPI是一大法寶,若干的生產指標,所有的執行都是為了指標的被動達成。客觀的講,這確實是管理需要達到的目的,但精益在此基礎上賦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內涵;精益追求完美,零缺陷、零庫存......樹立永不滿足的精神,最大限度的發揮管理和執行的潛能。
7、企業文化
追求高產、優質,按產量計件,按質量考核,員工之間人性的一面比較淡薄,這使得個人主義氾濫,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團隊合作,最終增加管理的難度。精益透過建立持續改善的文化提高員工的歸屬及團隊精神,透過培訓提高員工專業技能,透過健全的激勵提高員工勞動積極性,希望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要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結論:在這裡我們不去過多的討論,我們只關注誰更合適,贊成精益的可能是面臨現實的壓力或者願意追求持續的改善,放棄精益的可能是目前還不具備精益的條件而傳統的方式又確實能解決問題,但不管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都需要了解其中的差異,這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判斷和決策。
精益生產理念與傳統思維的碰撞:
1、客戶價值
通常我們認為,提供給客戶的價值就是生產者生產的產品的價值,然後將這個價值推銷給客戶。精益不止於此,它更希望透過持續的消除浪費、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將價值傳遞給客戶以滿足客戶需求;它不止強調價值,更強調價值的時效性。
2、生產系統
在以往的生產過程中,我們是根據主生產計劃要求確定各材料的投入產出計劃,再發出生產和採購命令,造成生產週期繁長,堅持的是被動的推動式生產方式。而精益追求的是主動的拉動式生產方式,計劃只下到最後工序,透過看板來拉動整個需求在價值鏈中的流動。
3、組織及團隊
現在很多管理者都在強調明確的分工、嚴格的標準作業方法,強調各部門職能的專業化,在金字塔的層次裡跨部門協作困難重重,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在各部門間推來扔去。此刻的精益會變革流程、重構團隊,採用扁平的組織結構去賦予各業務的決策權,透過專案管理和小組活動解決跨部門、跨層次的溝通問題,消除彼此的指責和抱怨。
4、生產方式
以前企業面對的需求是大批次的生產單一產品,流水線上各項作業相互獨立、只有在穩定的情況下才能有較好的效率。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化,我們的產品逐漸向多品種小批次過度,不穩定性較高,此時精益生產推動的是不間斷的“一個流”,實行單件生產、單件流動,以減少工序間的在製品實現順暢生產。
5、人員管理
潛意識裡,大部分人會覺得制度考核、獎懲是最好的管理武器,這種模式下員工都在制度下被動的工作。精益希望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透過培養多能工、提案制度、小組活動等提升員工自主工作的程度,儘可能挖掘全員潛力,最終實現少人化。
6、企業目標
通常,KPI是一大法寶,若干的生產指標,所有的執行都是為了指標的被動達成。客觀的講,這確實是管理需要達到的目的,但精益在此基礎上賦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內涵;精益追求完美,零缺陷、零庫存......樹立永不滿足的精神,最大限度的發揮管理和執行的潛能。
7、企業文化
追求高產、優質,按產量計件,按質量考核,員工之間人性的一面比較淡薄,這使得個人主義氾濫,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團隊合作,最終增加管理的難度。精益透過建立持續改善的文化提高員工的歸屬及團隊精神,透過培訓提高員工專業技能,透過健全的激勵提高員工勞動積極性,希望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要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結論:在這裡我們不去過多的討論,我們只關注誰更合適,贊成精益的可能是面臨現實的壓力或者願意追求持續的改善,放棄精益的可能是目前還不具備精益的條件而傳統的方式又確實能解決問題,但不管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都需要了解其中的差異,這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