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吧啦小精靈
-
2 # 兜麥麥
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同齡的孩子也容易起衝突。小朋友之間爭奪玩具的場景是最常見的,那作為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
一種家長會立馬乾涉“我們讓給弟弟玩”“讓哥哥先玩會兒”之類的,這種“解圍”方式是最常見。
不過我們來審視下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孩子之間的衝突還是為了緩和雙方家長的一種尷尬,亦或者可以“冠冕堂皇”的說讓孩子學會謙讓。
可是我們都忽視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就是想玩,為什麼要讓?雖然我們是禮儀之邦但是我們也是獨立自主,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所以說我們在處理問題上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不要過度的插手,讓孩子自己處理,也許小朋友之前的爭搶只是一種交往方式,或許他們在自己的腦海裡都有一個邏輯和方式,家長的過度干預我覺得對孩子反而不好。
再舉個例子,我家寶寶和鄰居寶寶爭搶玩具,我向來都是在保證兩個孩子安全的最遠距離,既不打擾他們,也能保證及時分開打架的兩個小朋友。但是對方的奶奶一直想保護孫子的,但是見我不發聲不表態她也就沒有任何舉動。但是一會兒就聽鄰居家寶寶一手拽著他的奶奶,一手指著我家寶寶說:“他打我,他撓我,奶奶你打他,你撓他。”
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看向我的寶寶,我想他會不會轉頭向我求救,然而並沒有,他只是站在那看著鄰居寶寶和他的奶奶。因為整個過程我全看在眼裡,也沒有作出任何反應,所以鄰居寶寶的奶奶有些尷尬的抱起他回家了。剩下一個小身影在那,當我家寶寶看向我的時候,我蹲下來張開雙手準備給他一個抱抱,他便開心的扎到我懷裡。
我告訴他,剛才是不是跟弟弟搶玩具了,如果下次不想讓他玩,就直接告訴他“現在不可以,請稍等一會兒。”
不見得我的做法就是對的,但是我認為家長的立馬制止避免了當時的尷尬,而養成習慣帶來的尷尬豈不是更難堪?
-
3 # 使用者58693243385
謝謝邀請,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最多的關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作為孩子的家長,對於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喜愛的玩具的現象,要善於和孩子溝通交流,要讓孩子學會互相謙讓,學會孔融讓梨,學著換位思考,多考慮一下其他人的感受,這樣的話,就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更多的歡樂。
-
4 # 媽媽超全能
我家的兩個孩子基本天天都是這種局面,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孩子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出現這樣的行為不是壞事,這正是他們與同伴交往互動的方式,就是在一次次搶玩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怎麼與人交往。
孩子在搶奪玩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發生激烈衝突家長可以暫時不予理會,看看孩子們自己如何解決。
如果孩子已經搶了別人的玩具而且打了別人,就要及時的制止,可以把孩子抱到一邊,正式的告訴孩子玩具是別人的不能搶。
如果想玩要問:我可以玩嗎?徵得別人的同意。同時玩過之後要讓孩子還給對方,並且表示感謝。透過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物權所有的規則。
如果是自己孩子被搶了,可以先問問孩子:讓他玩會兒你的玩具可以嗎?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聯合對方家長做好物品歸還行為。
為了避免孩子們發生類似的衝突,可以事先跟孩子說好,不可以搶玩具,各自帶一些玩具交換玩耍,如果都想玩兒同一個玩具要採取輪流玩耍的辦法,而且要跟孩子說清楚規則。
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他成長必然的原因,家長應該做的是認真研究孩子的行為找到真正的原因,透過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
-
5 # 壹父母
一般來說,孩子們之間的小糾紛,家長不用過度介入,這也是他們發展社交和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重要機會,只要沒有發生激烈的打鬧和爭吵,家長可以在旁邊觀察就好,大部分時候孩子們都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決定介入,那麼首先有一個原則就必須堅持,那就是公平。當孩子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先將孩子分開,各自冷靜一下,等孩子們的情緒平靜下來來之後,家長可以聽聽兩個孩子的“申訴”,在這個過程中,不要作出判斷、批評的語言,只要聆聽就可以了,但是可以有一些表示理解情緒的話語,例如“你們都很想玩這個玩具,但是沒有辦法兩個人同時玩,一定很難過吧?”“相信你也不是故意要打**的對嗎?你是因為玩具被搶了所以很生氣吧?下次可不可以不要用打人的辦法呢?”
等兩個孩子都說完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們自己協商出一個規則,比如玩具輪流玩,誰先玩,玩多長時間就換另一個人玩等等,然後家長可以做一個“監督者”的角色,幫助他們來執行這個規則。
回覆列表
轉移注意力。
【孩子爭奪玩具,是時有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
所謂爭奪玩具,不一定是玩具數量真的不夠,比如,2個孩子爭奪一個玩具,那麼實際上真的就是隻存在那一個玩具嗎?不是的,本質原因,是那一個玩具引起了孩子們共同的興趣和渴望,又或者是共同的關注或者好奇,孩子們都想擁有那一個玩具,所以才要爭,玩具只是焦點的形式,而爭的是孩子的興趣引發的佔有慾。
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案例一】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們就應該學會謙讓,所以呵斥孩子,“讓!讓給他玩,不讓就是你的不對”
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什麼是謙讓,比如1歲多的嬰幼兒;
【案例二】
有些家長認為,玩具是誰的,就該給誰玩,強調了孩子的物權意識和佔有意識
我認為這種方法也不可取,因為這樣可能會加劇孩子的佔有慾而很難學會分享,可能會限制了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
【案例三】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們鬧鬧而已,不應該管,誰先拿到就是誰的,誰搶到就是誰的
我認為這種方法也不可取,因為這樣相當於默許或者是變相的縱然孩子,去爭搶玩具,培養了孩子的不當競爭意識。
【那麼,我的經驗是什麼呢?】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目光從玩具身上移開。
生活不是缺少樂趣,而是缺少發現樂趣的眼睛。
我會不慌不忙地說:
“寶貝,你來看看這個玩具,還可以這麼玩,你沒有發現吧?”
“寶貝,媽媽發現這裡也有一個玩具很有趣,媽媽告訴你怎麼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