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四靈獸之一。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麒麟的額頭長著像龍一樣的肉質的角、鹿的身體、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斕,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時不會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史記》、《論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傳說。其中麒麟不但會被發現,被箭射中還會死……顯然不是信仰的產物。似乎在上古,麒麟雖少見,卻也不算是“妖怪”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面目,也逐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裡,麒麟是中國曆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徵和氣質。它的演變基本上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的朦朧美,兩漢時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時期的雄健美,逐漸過渡到明清時期的繁華美。
從麒麟的演變過程看,它與龍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到明清時期兩者逐漸同化,使麒麟變成鹿形的龍,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獅和軀體比龍短外,其餘和龍的形象一樣。因此,明清時期的麒麟,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 龍鳳研究專家王大有先生認為:麒麟是龍鳳家族的擴大化,他在著述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麒麟雖以鹿為原型,然而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只易爪為蹄而已。它為中央帝的象徵,但因出現較晚,並不具統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實際形象是蛇軀之龍。”
古文中常把“中央黃帝”尊為麒麟,而後來人們把歷代帝王比喻為龍,從中我們也可看出麒麟與龍的因果關係,它們同屬一宗。商代龍的角,常常用長頸鹿(古時將長頸鹿稱為麒麟)的菌狀角,這是麒麟與龍的又一種複合觀象。秦漢時期,龍從蛇體向獸體轉化,和後來的麒麟極為相似。漢代以後,麒麟作為一種“仁獸”雖慢慢從龍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漸自成一體,成為“五靈”之一,但卻始終沒有脫離龍的範疇。到明清時期,終於“萬變不離其宗”,和龍的形象靠攏,成為龍家族中的一員。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聖王或是喜慶祥瑞之時出現,在瑞氣祥雲繚繞中,在優雅的香音飄渺中,款款而來。有的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聖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靈之獸,是吉祥的預兆。
目前,留存在中華大地上最為著名的麒麟當數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體感強,且厚實。石雕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注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
宋代的麒麟雖保持著鹿科動物的特徵,但從其頸部鬃毛的飄拂,以及軀體麟片的刻劃上,卻已向龍形方向靠攏。元代的麒麟則明顯的龍形化了。
明代麒麟頭部呈馬頭形,而頭部的裝飾和明代龍的頭部是一致的,連頭部的鬃毛也是前衝的,身軀上一般密佈鱗片,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澤以青色為多,也有黃色和綠色的。
明代的麒麟風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內便出現了不同造型風格的石雕麒麟,一為鹿身蹄形麒麟,顯得纖巧、靈動,給人一種祥瑞之氣。另一為獅身爪形麒麟,顯得壯實而肥碩,但瑞氣與靈氣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卻又是一種型別,其形體在往龍轉化發展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南朝時期的瑞獸風格,使麒麟顯得穩健雄渾,這可能是與守衛陵墓的職責有關。
有人把天安門前華表上的朝天獵孔說成是蹲龍,其實,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進行比較的話,那纖巧靈動的身軀,那蹲伏的姿態,似乎和麒麟的形狀更接近一點。
而到清代,麒麟的龍形化特徵得到進一步固定,形成了“龍頭、麋身、馬蹄、龍麟、獅尾”的藝術形象。麒麟的龍形頭部刻劃繁複華美,圖案趨向規範化、工整化,與六朝時期的麒麟比較,已失去了那種剛健豪邁的氣勢。
麒麟
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四靈獸之一。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麒麟的額頭長著像龍一樣的肉質的角、鹿的身體、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斕,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時不會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史記》、《論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傳說。其中麒麟不但會被發現,被箭射中還會死……顯然不是信仰的產物。似乎在上古,麒麟雖少見,卻也不算是“妖怪”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面目,也逐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裡,麒麟是中國曆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徵和氣質。它的演變基本上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的朦朧美,兩漢時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時期的雄健美,逐漸過渡到明清時期的繁華美。
從麒麟的演變過程看,它與龍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到明清時期兩者逐漸同化,使麒麟變成鹿形的龍,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獅和軀體比龍短外,其餘和龍的形象一樣。因此,明清時期的麒麟,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 龍鳳研究專家王大有先生認為:麒麟是龍鳳家族的擴大化,他在著述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麒麟雖以鹿為原型,然而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只易爪為蹄而已。它為中央帝的象徵,但因出現較晚,並不具統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實際形象是蛇軀之龍。”
古文中常把“中央黃帝”尊為麒麟,而後來人們把歷代帝王比喻為龍,從中我們也可看出麒麟與龍的因果關係,它們同屬一宗。商代龍的角,常常用長頸鹿(古時將長頸鹿稱為麒麟)的菌狀角,這是麒麟與龍的又一種複合觀象。秦漢時期,龍從蛇體向獸體轉化,和後來的麒麟極為相似。漢代以後,麒麟作為一種“仁獸”雖慢慢從龍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漸自成一體,成為“五靈”之一,但卻始終沒有脫離龍的範疇。到明清時期,終於“萬變不離其宗”,和龍的形象靠攏,成為龍家族中的一員。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聖王或是喜慶祥瑞之時出現,在瑞氣祥雲繚繞中,在優雅的香音飄渺中,款款而來。有的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聖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靈之獸,是吉祥的預兆。
目前,留存在中華大地上最為著名的麒麟當數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體感強,且厚實。石雕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注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
宋代的麒麟雖保持著鹿科動物的特徵,但從其頸部鬃毛的飄拂,以及軀體麟片的刻劃上,卻已向龍形方向靠攏。元代的麒麟則明顯的龍形化了。
明代麒麟頭部呈馬頭形,而頭部的裝飾和明代龍的頭部是一致的,連頭部的鬃毛也是前衝的,身軀上一般密佈鱗片,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澤以青色為多,也有黃色和綠色的。
明代的麒麟風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內便出現了不同造型風格的石雕麒麟,一為鹿身蹄形麒麟,顯得纖巧、靈動,給人一種祥瑞之氣。另一為獅身爪形麒麟,顯得壯實而肥碩,但瑞氣與靈氣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卻又是一種型別,其形體在往龍轉化發展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南朝時期的瑞獸風格,使麒麟顯得穩健雄渾,這可能是與守衛陵墓的職責有關。
有人把天安門前華表上的朝天獵孔說成是蹲龍,其實,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進行比較的話,那纖巧靈動的身軀,那蹲伏的姿態,似乎和麒麟的形狀更接近一點。
而到清代,麒麟的龍形化特徵得到進一步固定,形成了“龍頭、麋身、馬蹄、龍麟、獅尾”的藝術形象。麒麟的龍形頭部刻劃繁複華美,圖案趨向規範化、工整化,與六朝時期的麒麟比較,已失去了那種剛健豪邁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