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最前哨
-
2 # 澹奕
至今提起土耳其首都,還是有人以為是伊斯坦布林,而正主兒安卡拉的名字很多人都沒聽過。的確,與伊斯坦布林這座橫跨兩大洲且歷史悠久的古城相比,安卡拉雖然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存在感非常薄弱。畢竟伊斯坦布林曾是東羅馬、奧斯曼兩大帝國的核心所在,在土耳其乃至整個西方都屬於一座聲名遠揚的城市。
一戰後土耳其將都城遷離伊斯坦布林,搬到內陸小城安卡拉,無非三個原因:
第一,出於地理因素考慮,地處內陸的安卡拉比沿海的伊斯坦布林更安全;第二,伊斯坦布林偏於一隅,遷都可以均衡經濟發展;第三,離開守舊本營,順應凱末爾在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伊斯坦布林地處歐亞兩大洲的交界處,扼守著黑海與地中海之間唯一的航道要衝,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貿易、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拜占庭、奧斯曼兩大帝國的都城。
不過從地理方面考慮,伊斯坦布林也很危險——根據一戰後《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奧斯曼帝國時代大部分的領土,雖然之後《洛桑條約》挽回了不少,但當年位於帝國中心的伊斯坦布林變成了靠近門口的玄關處。伊斯坦布林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容易受到攻擊。所以相對於伊斯坦布林,地處內陸高原的安卡拉自然要安全很多。
土耳其雖然是個橫跨歐亞的國度,但是經濟發展卻嚴重失衡。僅佔其總面積3%的歐洲部分是其經濟中心,而佔97%的亞洲部分大多屬於農耕與礦業地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一戰使得土耳其元氣大傷,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劇烈的衝擊。由於原本在歐洲的領地大量喪失,已經不足以支撐其發展,土耳其將目光投向了資源豐富但亟待開發的小亞細亞地區。遷都自然也能夠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不過按照目前情況來看,土耳其廣大亞洲區域發展仍舊不是太理想。
而土耳其遷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順應當時土耳其之父凱末爾進行的“世俗化改革”,將都城遷離伊斯坦布林也是減少舊勢力的阻礙。
凱末爾當時積極推動現代化與世俗化的改革,而伊斯坦布林是當年奧斯曼帝國滅拜占庭帝國的象徵,也是伊斯蘭文明勝利的象徵,是當時土耳其大量守舊派的聚集之地。為了減少改革的阻礙,順利將土耳其世俗化,遷都也是個好辦法。
-
3 # 北玄武
第一,戰略安全考慮,伊斯坦布林地處海峽,近代以來土耳其日漸衰微,成為歐洲列強宰割的物件,而首都所處的位置一來在歐洲,二來瀕臨海洋,直接受到歐洲列強的威脅。即使不佔領,時不時的來個軍艦兵臨城下,也夠土耳其喝一壺。而且,一戰後的土耳其剩餘領土來說,伊斯坦布林明顯處於邊緣,而安卡拉地處土耳其亞洲部分核心,處於內陸,但是交通也算便利,一來可以透過內陸遲滯列強的進攻,二來也方便對剩餘領土的控制。所以,處於安全考慮,安卡拉自然勝出。
第二,避開守舊勢力,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後,實行政教分離,而伊斯坦布林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幾百年,伊斯蘭教守舊勢力龐大,建都於此,新政府難免會受到來自伊斯蘭教的強大壓力。而安卡拉,則遠離宗教勢力,建都於此,利於新政府施政也可以有效避開伊斯蘭勢力的負面影響。在守舊與維新之中,安卡拉又略勝一籌。
回覆列表
初建之時,伊斯坦布林被稱之為拜占庭,羅馬帝國遷都於此後又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後來的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共和國也都以該城為都。伊斯坦布林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反觀安卡拉,雖然也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但在成為土耳其首都前僅是一個居住著幾萬人的小城市。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土耳其最終放棄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展繁榮、政治沿革悠久的伊斯坦布林呢?
想要了解其中緣由,就不得不提被譽為"土耳其共和國之父"的開國總統穆斯塔法-凱末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凱末爾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駐外(保加利亞)使館武官,儘管他曾極力反對奧斯曼加入同盟國參戰,可他的建議因人微言輕無疾而終。
但作為一名軍人,凱末爾還是以師長身份率軍奔赴戰場作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結束,同屬同盟國陣營的奧斯曼帝國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協約國瓜分的物件!
面對被協約國肢解破碎的祖國,凱末爾義不容辭的站了出來!在他的積極奔走下,許多土耳其對抗外侵的團體、組織都被聚集在了一起!為了儘快驅趕走侵略者,凱末爾毅然辭去軍隊中的職務,全身心的投入到獨立運動中。
最終,土耳其人在凱末爾的帶領下贏得了抵抗外侵的獨立戰爭;1923年10月29號,以凱末爾為核心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與此同時,人們在首都選址問題上也出現了分歧:是沿用古都伊斯坦布林還是另尋新址?
對此,領袖凱末爾根據當時的環境指出:伊斯坦布林雖然歷史悠久、位置重要,但也因此時常成為西方列強窺覷的物件,其濱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自然條件也讓列強的艦炮觸手可及;相比伊斯坦布林,安卡拉的地理位置則要安全許多,而且這裡還曾是凱末爾開展獨立運動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