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在確定選題以後,根據市場論證,便會對製作電視劇所需要的費用進行成本預算,透過成本預算製片人大致可以知道拍攝某部電視劇所需要的製作費用是多少,由此判斷專案的可行性。同時這也將成為製片人籌集資金的重要依據,他經常會在自己的專案策劃書中透過投入成本與可能獲取利潤的比較,使投資人把錢投到這個專案上來。
一、成本預算的原則
電視劇製片人在對電視劇製作成本進行預算的時候,可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儘可能地把成本算得很高,以求從投資人那裡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另一傾向則故意把成本算得很低,目的也同樣是為了取得投資人的信任,讓他們相信這是一項風險很小卻是有利可圖的投資。一般說來,製片人都希望自己手頭有更多的錢,但是要想從投資人那裡找到錢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都相信拍攝電視劇是有利可圖的投資,但同時這裡面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可能創造數億元的商業利潤(譬如電視劇《康熙帝國》的廣告收入達三億多人民幣),但也可能最後顆粒無收。所以現實而合理的成本預算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企業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如果完全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拍攝電視劇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取最大化的商業利潤。在中國,影視劇並沒有完全被看作商品,電視劇生產也不是完全的商業行為,而經常帶著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所以追求商業利潤雖然是電視劇生產的重要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電視劇生產不得不在二者之間尋找契合點,所以追求最大化的社會效益和最大化的商業利潤應該是電視劇生產者追尋的真正目標。
無論從投資人或製片人的角度,當然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利潤。在電視劇的生產實際中,由於各人的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不同,運作方式也不一樣。有些製片人總是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犧牲電視劇的藝術質量,他們用最低的價格請來最沒有價值的導演和演職員,搭成草臺班子,運作過程也極不規範,該搭的景不搭,絞盡腦汁把劇本中那些花錢的場景或內容省略掉,甚至連演員的服裝也不願意準備。也有的製片人花錢大手大腳,根本就不考慮製作成本,也不去想最後是否能夠收回成本或者創造利潤。這兩種方式都是違背商業規則的。
在經濟學上,企業從銷售其產品中得到的貨幣量稱為收益,企業為購買投入所支付的貨幣量稱為總成本,而利潤則是企業總收入減其總成本,這就是:利潤=總收益-總成本。從這樣的角度看,電視劇生產所獲得的利潤是等於銷售電視劇及相關產品所獲得的全部貨幣量減去生產和銷售電視劇及相關產品所投入的全部貨幣量。譬如一部電視劇的銷售總收益為3千萬元,而為生產和銷售這部電視劇所投入的貨幣量為2千萬元,那麼它的利潤為1千萬元,利潤率為50%。
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利潤是追求的目的,而成本投入則是方式和途徑,商家正是透過投入來實現利潤的。要想創造利潤,無非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收益,二是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成本越低,利潤就越高。但另一方面,成本與收益又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雖然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資金的投入與收益並不完全是正比的,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投入貨幣量越大,所獲得的收益可能也會越多。
電視劇作為精神產品,比物質產品相比,更有獨自的商業特性。
首先,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品質上而不是在量上。我們可以把汽車製造與電影和電視劇的生產來進行比較,假設國內生產一輛某種型號中檔小轎車的成本為10萬元人民幣,那麼投入1千萬元的貨幣量,就能生產出100輛轎車,即便生產更為高檔的轎車,其成本也不會高出很多倍。而生產一部同樣90分鐘的電影,既可以投入10餘萬元,也可以投入數億元。同樣是90分鐘的1集電視劇,在美國要花費100萬美元,而在國內通常只需要15至30萬人民幣,摺合人民幣約1.8至3.6萬美元。就汽車的製造而言,投入成本越高,其功能和質量也越好,而就影視劇的生產來說,每集花費100萬美元拍出來的片子未必就能比花1萬美金拍出來的片子會更好,所以在影視劇的生產中經常會這樣的現象,那些投入很高的電影或電視劇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時還不如那些低成本拍攝出來的影視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其中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電視劇作為精神產品,它是無形的,它在銷售過程中並不因為銷售量的增加而有所損耗。對汽車製造商而言,他的汽車賣出去一輛就會少一輛,而每生產一輛小轎車,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利潤的增加通常是透過產量的增加來實現的。而電視劇因為實際上出賣的只是播映權的轉讓,並不是以物的形式來體現,就某部電視劇的銷售而言,發行量越大,收益越高,而發行量的大小與成本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其成本並不因為發行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假設一部投資400萬的電視劇在二級市場發行10家電視臺即可收回成本,那麼發行20家,其利潤率就可能達到100%(事實上每家電視臺的價格是不一樣的,譬如在上海每集的價格為3至5萬之間,而在邊遠省份每集價格僅為1至2千元),倘若還能在三級市場和四級市場發行,或打進海外市場,那麼其利潤率就可能達到百分之幾百,而每增加一次發行,最多不過需要增加一份價格數百元的複製及必要的發行費用而已。
第三,電視劇作為藝術產品,與電影一樣,它直接作用於人們的心靈,容易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由此不僅可以衍生出相關產品,還可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是難以估量的。譬如電視劇《西遊記》的成功使許多拍攝景地都成為了旅遊熱點,《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成功更使無錫等影視基地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並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正是許多地方政府曾經熱衷於建造影視基地的原因。由於電視劇作為商品的特殊性,所以在電視劇製作中,成本與效益的關係,關鍵並不在於成本的大小,而在於成本投入之後所產生的效益。倘若多投入一分成本能產生二分乃至更高的效益,那麼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相反,倘若壓低成本會導致收益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導致血本無歸,那麼這樣的投資也只能是失敗的。事實上,在電視劇的投資上總是機會與風險共存,既可能贏得暴利,也可能血本無歸,所以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投資所產生的效益,而不是成本本身。
一般說來,成本預算要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 可行性原則
成本預算應該是切實可行的,這一方面要求製片人儘可能地對各部門在電視劇製作和銷售過程中的所發生的費用有所瞭解並進行精確的計算;另一方面製片人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使預算方案切合實際。
(2) 均衡性原則
製片人在制訂預算方案時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對電視劇質量及市場有重大影響的專案去出上,如包括在劇本方面的花費以及包括主要演員在內的主創人員的酬金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協調各部門和各方面之間的關係,保持劇組工作的正常執行。
(3) 可控性原則
在電視劇運作中,製片人作為成本控制主體應對其成本控制效果承擔責任。為了合理反映成本控制主體應承擔的責任,其成本控制物件應有可控成本。一般來說,可控成本應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a)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透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在事前知道將發生哪些費用。
b)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對發生的耗費進行計量。
c)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對發生的耗費加以限制和調整。
凡是不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成本一般為不可控成本。但是,成本控制主體發生的某些無法限制和調整的成本,如果能夠對其準確計量,並以此確定成本計劃,使其實際發生數與計劃數能夠絕對保持一致,則可以將這些成本視為可控成本。
也就是說,對於製片人來說,預算方案中的任何一項支出都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否則預算方案的可靠性就會受到質疑。譬如製片人如果沒有國外拍攝的經驗,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沒法對國外發生的成本做出預算,因為他對國外拍攝所發生的費用不了解,也根本沒法進行計量。在這種情況做出的預算方案就是不可靠的,因為他沒法對發生的成本進行計算和控制。
二、電視劇創造的收益及利潤
要編製成本預算表,先要對電視劇所能創造的收益進行預測,通俗地說,製片人要知道拍攝電視劇到底能賺多少錢,才能最終確定投多少錢來拍這部戲。那麼電視劇到底能從哪些方面獲得收益呢?
(一)電視劇創造的產品及其贏利方式
在國內,大多數製片人只是想著透過發行渠道把電視劇播放權賣出去,這幾乎是他們惟一的贏利方式,事實上,電視劇能創造多種產品而且有更多的贏利方式。
1、電視劇在國內的發行權
製片人的銷售物件可以是發行公司,也可以是中央臺和地方臺等電視播出機構。缺乏發行能力的製片人往往很願意把自己製作的電視劇一次性賣斷給某個發行公司或電視節目發行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不會獲得太高的利潤,但通常發行公司和發行人總會給他留出一定的利潤空間,有時他也可以把電視劇委託給發行公司或發行人,並允許發行公司或發行人提取利潤的10—20%作為發行費用。也可以把首播權賣給中央電視臺,然後向地方臺出賣二輪播出權。那些擅於搞營銷的製片人則更願意自己搞發行,通常他們是透過二級市場(省級衛視網)和三級市場(有線電視網)向各電視臺銷售電視劇的播出權,這樣雖然冒著較大的風險,但也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目前,各地方電視臺正在進行集團化改革,有線臺與無線臺合併,電視節目市場相對萎縮,整個電視製片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2、電視劇在海外的發行權
中國製片人雖然也意識到了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但苦於缺乏海外市場的經驗,加上製作理念及思想觀念與海外有著較大差異,中國電視劇始終沒有在海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大陸影視製作人與境外同行們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很多香港、臺灣甚至歐美國家的導演和演員也被邀請來大陸拍攝影視劇,給大陸製片人帶來了新的理念,也開闊了眼界,越來越多的大陸製片人開始把眼光盯住了海外市場。但由於大多數中國製片人對海外市場缺乏瞭解,更沒有海外市場運作的經驗,所以只能把海外市場的發行權轉讓給別人。按照流行的做法,大陸製片人與境外合作拍攝電視劇時,一般各投一半資金,國內發行權歸己方,海外發行權歸外方。倘若是國內投資拍攝的電視劇,有些製片人會把海外發行權委託給香港等地的發行人,並允許其抽取利潤的15%作為發行費。
前面提到,電視劇是這樣的特殊商品,它的發行量越大收益也越高,而成本卻幾乎沒有增加,所以製片人要想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就得儘可能地開拓市場,市場越大,利潤越豐厚。倘若一部電視劇在國內發行能夠收回成本,那麼在海外的發行所賺的錢就是基本不發生成本的純利潤,從理論上說,海外市場遠遠大於大陸市場,即便能在香港、臺灣以及日本、南韓和新加坡佔領部分市場,前景也是十分可觀的。在國內電視劇市場相對萎縮的狀態之下,打入海外市場是中國電視製片業的必然選擇。事實上那些真正有頭腦的製片人已經在做這樣的努力。
3、音像製品及網路製品的製作發行權
電視劇除了在電視臺播放以外,還可以做成VCD或DVD光碟在市場上發行,大陸製片人因為都不具有音像發行權,所以只能把VCD和DVD光碟的製作發行權賣給音像出版社,每集的價格一般在1-8萬之間,這樣一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就可以賣到20—160萬之間。
4、贊助款及其他形式的贊助
贊助分兩種:一種是資金贊助,另一種是物質贊助。這些贊助可能來自企業,也可能來自地方政府。嚴格地說,這種贊助都不是無償的。拍攝電視劇之所以能拉來贊助,是因為能給贊助者帶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電視劇是娛樂性產品,同時也是資訊產品,它在給觀眾帶來娛樂的同時也會給他們提供資訊。無論政府也好,企業也罷,都需要在社會上塑造自身的形象,都需要透過向社會提供資訊來擴大自身或產品的社會知名度,透過電視劇實現多媒體曝光對它們來說是一條比較理想的方式和渠道。製片人在向企業拉贊助時,必須明白對方的需要的是什麼,而自己又能為對方提供什麼。通常製片人會根據贊助方提供資金的數額大小決定給予什麼樣的產品,譬如贊助1萬元可以在片尾打上1秒鐘字幕,贊助20萬元則可以作為協助拍攝單位等,有些贊助商可能要求在劇情中經常出現自己生產的產品,在不影響藝術質量的前提下,這樣的要求也是可以考慮的。
對於有些題材的電視劇來說,有時候物質的贊助會比資金贊助更為重要,譬如像《導彈旅長》、《鐵甲英豪》這類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如果沒有軍方在人
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援,完全是不可能拍攝的。
5、相關產品的開發權
在美國,以影視為主體的娛樂業之所以能成為支柱性產業,並不只在於這個行業本身所能創造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作為龍頭企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內的製片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把電視劇製作出來然後賣出去就行了。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其實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產品,譬如迪斯尼公司製作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取得成功以後,不僅生產了許許多多與影片內容有關的玩具,而且還衍生了世界著名的迪斯尼主題公園。電視劇《大宅門》成功之後,也有商家趁機開發了“大宅門酒”,而擁有此項開發權利的製片方反而沒有這樣的意識。倘若製片人沒有精力從事相關產品的開發工作,完全可以把此項開發權轉讓給別的商家,興許還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
(二)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
近期收益是指電視劇製作和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效益,如贊助費、銷售電視劇播出權以及光碟製作發行權所獲得的收益等等,這些收益是能夠以現金回收的方式來體現的,也是電視劇生產和經營最直接產生的效益。一般說來,這些收益可以電視劇完成後一、二年以內獲得。
長遠效益則往往是電視劇間接產生的效益,不是短期內能夠收回來的,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效益,一部成功的影視劇就是一個社會的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從中可以挖掘出許多的財富來,譬如迪斯尼公園可以說是《米老鼠與唐老鴨》的衍生產品,是在這部作品製作完很多年以後才出現的,可是它所創造的商業利潤恐怕早已超過了影片本身。中央電視臺為拍《三國演義》而花巨資建造的無錫影視城現在也作為旅遊景點仍在創造商業效益。
從國內情況看,電視劇最可能影響到的是旅遊業,當年電影《少林寺》的成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和武術產業的發展,電視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成功也使無錫影視城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正因為這樣,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花巨資請人到地方拍攝影視劇,目的也無非是為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
電視劇對玩具製造業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一部受兒童喜歡的電視劇播出之後往往在市場上出現與劇中情節有關的玩具,如鐵臂阿童木、變形金剛等等。
國內製片人往往比較看重近期的效益,卻很少想到電視劇所能創造的長遠效益。中央電視臺當年花巨資建造影視城的時候肯定不只是為了拍攝一部《三國演義》,而是考慮到了它可能產生的長遠效益。所以製片人應該要有長遠目光,既要看到電視劇所創作的有形資產,更要看到它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既要看到它的近期效益,也要看到它的長遠效益。
製片人在確定選題以後,根據市場論證,便會對製作電視劇所需要的費用進行成本預算,透過成本預算製片人大致可以知道拍攝某部電視劇所需要的製作費用是多少,由此判斷專案的可行性。同時這也將成為製片人籌集資金的重要依據,他經常會在自己的專案策劃書中透過投入成本與可能獲取利潤的比較,使投資人把錢投到這個專案上來。
一、成本預算的原則
電視劇製片人在對電視劇製作成本進行預算的時候,可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儘可能地把成本算得很高,以求從投資人那裡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另一傾向則故意把成本算得很低,目的也同樣是為了取得投資人的信任,讓他們相信這是一項風險很小卻是有利可圖的投資。一般說來,製片人都希望自己手頭有更多的錢,但是要想從投資人那裡找到錢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都相信拍攝電視劇是有利可圖的投資,但同時這裡面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可能創造數億元的商業利潤(譬如電視劇《康熙帝國》的廣告收入達三億多人民幣),但也可能最後顆粒無收。所以現實而合理的成本預算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企業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如果完全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拍攝電視劇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取最大化的商業利潤。在中國,影視劇並沒有完全被看作商品,電視劇生產也不是完全的商業行為,而經常帶著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所以追求商業利潤雖然是電視劇生產的重要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電視劇生產不得不在二者之間尋找契合點,所以追求最大化的社會效益和最大化的商業利潤應該是電視劇生產者追尋的真正目標。
無論從投資人或製片人的角度,當然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利潤。在電視劇的生產實際中,由於各人的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不同,運作方式也不一樣。有些製片人總是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犧牲電視劇的藝術質量,他們用最低的價格請來最沒有價值的導演和演職員,搭成草臺班子,運作過程也極不規範,該搭的景不搭,絞盡腦汁把劇本中那些花錢的場景或內容省略掉,甚至連演員的服裝也不願意準備。也有的製片人花錢大手大腳,根本就不考慮製作成本,也不去想最後是否能夠收回成本或者創造利潤。這兩種方式都是違背商業規則的。
在經濟學上,企業從銷售其產品中得到的貨幣量稱為收益,企業為購買投入所支付的貨幣量稱為總成本,而利潤則是企業總收入減其總成本,這就是:利潤=總收益-總成本。從這樣的角度看,電視劇生產所獲得的利潤是等於銷售電視劇及相關產品所獲得的全部貨幣量減去生產和銷售電視劇及相關產品所投入的全部貨幣量。譬如一部電視劇的銷售總收益為3千萬元,而為生產和銷售這部電視劇所投入的貨幣量為2千萬元,那麼它的利潤為1千萬元,利潤率為50%。
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利潤是追求的目的,而成本投入則是方式和途徑,商家正是透過投入來實現利潤的。要想創造利潤,無非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收益,二是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成本越低,利潤就越高。但另一方面,成本與收益又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雖然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資金的投入與收益並不完全是正比的,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投入貨幣量越大,所獲得的收益可能也會越多。
電視劇作為精神產品,比物質產品相比,更有獨自的商業特性。
首先,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品質上而不是在量上。我們可以把汽車製造與電影和電視劇的生產來進行比較,假設國內生產一輛某種型號中檔小轎車的成本為10萬元人民幣,那麼投入1千萬元的貨幣量,就能生產出100輛轎車,即便生產更為高檔的轎車,其成本也不會高出很多倍。而生產一部同樣90分鐘的電影,既可以投入10餘萬元,也可以投入數億元。同樣是90分鐘的1集電視劇,在美國要花費100萬美元,而在國內通常只需要15至30萬人民幣,摺合人民幣約1.8至3.6萬美元。就汽車的製造而言,投入成本越高,其功能和質量也越好,而就影視劇的生產來說,每集花費100萬美元拍出來的片子未必就能比花1萬美金拍出來的片子會更好,所以在影視劇的生產中經常會這樣的現象,那些投入很高的電影或電視劇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時還不如那些低成本拍攝出來的影視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其中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電視劇作為精神產品,它是無形的,它在銷售過程中並不因為銷售量的增加而有所損耗。對汽車製造商而言,他的汽車賣出去一輛就會少一輛,而每生產一輛小轎車,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利潤的增加通常是透過產量的增加來實現的。而電視劇因為實際上出賣的只是播映權的轉讓,並不是以物的形式來體現,就某部電視劇的銷售而言,發行量越大,收益越高,而發行量的大小與成本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其成本並不因為發行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假設一部投資400萬的電視劇在二級市場發行10家電視臺即可收回成本,那麼發行20家,其利潤率就可能達到100%(事實上每家電視臺的價格是不一樣的,譬如在上海每集的價格為3至5萬之間,而在邊遠省份每集價格僅為1至2千元),倘若還能在三級市場和四級市場發行,或打進海外市場,那麼其利潤率就可能達到百分之幾百,而每增加一次發行,最多不過需要增加一份價格數百元的複製及必要的發行費用而已。
第三,電視劇作為藝術產品,與電影一樣,它直接作用於人們的心靈,容易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由此不僅可以衍生出相關產品,還可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是難以估量的。譬如電視劇《西遊記》的成功使許多拍攝景地都成為了旅遊熱點,《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成功更使無錫等影視基地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並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正是許多地方政府曾經熱衷於建造影視基地的原因。由於電視劇作為商品的特殊性,所以在電視劇製作中,成本與效益的關係,關鍵並不在於成本的大小,而在於成本投入之後所產生的效益。倘若多投入一分成本能產生二分乃至更高的效益,那麼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相反,倘若壓低成本會導致收益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導致血本無歸,那麼這樣的投資也只能是失敗的。事實上,在電視劇的投資上總是機會與風險共存,既可能贏得暴利,也可能血本無歸,所以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投資所產生的效益,而不是成本本身。
一般說來,成本預算要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 可行性原則
成本預算應該是切實可行的,這一方面要求製片人儘可能地對各部門在電視劇製作和銷售過程中的所發生的費用有所瞭解並進行精確的計算;另一方面製片人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使預算方案切合實際。
(2) 均衡性原則
製片人在制訂預算方案時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對電視劇質量及市場有重大影響的專案去出上,如包括在劇本方面的花費以及包括主要演員在內的主創人員的酬金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協調各部門和各方面之間的關係,保持劇組工作的正常執行。
(3) 可控性原則
在電視劇運作中,製片人作為成本控制主體應對其成本控制效果承擔責任。為了合理反映成本控制主體應承擔的責任,其成本控制物件應有可控成本。一般來說,可控成本應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a)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透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在事前知道將發生哪些費用。
b)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對發生的耗費進行計量。
c) 成本控制主體能夠對發生的耗費加以限制和調整。
凡是不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成本一般為不可控成本。但是,成本控制主體發生的某些無法限制和調整的成本,如果能夠對其準確計量,並以此確定成本計劃,使其實際發生數與計劃數能夠絕對保持一致,則可以將這些成本視為可控成本。
也就是說,對於製片人來說,預算方案中的任何一項支出都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否則預算方案的可靠性就會受到質疑。譬如製片人如果沒有國外拍攝的經驗,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沒法對國外發生的成本做出預算,因為他對國外拍攝所發生的費用不了解,也根本沒法進行計量。在這種情況做出的預算方案就是不可靠的,因為他沒法對發生的成本進行計算和控制。
二、電視劇創造的收益及利潤
要編製成本預算表,先要對電視劇所能創造的收益進行預測,通俗地說,製片人要知道拍攝電視劇到底能賺多少錢,才能最終確定投多少錢來拍這部戲。那麼電視劇到底能從哪些方面獲得收益呢?
(一)電視劇創造的產品及其贏利方式
在國內,大多數製片人只是想著透過發行渠道把電視劇播放權賣出去,這幾乎是他們惟一的贏利方式,事實上,電視劇能創造多種產品而且有更多的贏利方式。
1、電視劇在國內的發行權
製片人的銷售物件可以是發行公司,也可以是中央臺和地方臺等電視播出機構。缺乏發行能力的製片人往往很願意把自己製作的電視劇一次性賣斷給某個發行公司或電視節目發行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不會獲得太高的利潤,但通常發行公司和發行人總會給他留出一定的利潤空間,有時他也可以把電視劇委託給發行公司或發行人,並允許發行公司或發行人提取利潤的10—20%作為發行費用。也可以把首播權賣給中央電視臺,然後向地方臺出賣二輪播出權。那些擅於搞營銷的製片人則更願意自己搞發行,通常他們是透過二級市場(省級衛視網)和三級市場(有線電視網)向各電視臺銷售電視劇的播出權,這樣雖然冒著較大的風險,但也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目前,各地方電視臺正在進行集團化改革,有線臺與無線臺合併,電視節目市場相對萎縮,整個電視製片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2、電視劇在海外的發行權
中國製片人雖然也意識到了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但苦於缺乏海外市場的經驗,加上製作理念及思想觀念與海外有著較大差異,中國電視劇始終沒有在海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大陸影視製作人與境外同行們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很多香港、臺灣甚至歐美國家的導演和演員也被邀請來大陸拍攝影視劇,給大陸製片人帶來了新的理念,也開闊了眼界,越來越多的大陸製片人開始把眼光盯住了海外市場。但由於大多數中國製片人對海外市場缺乏瞭解,更沒有海外市場運作的經驗,所以只能把海外市場的發行權轉讓給別人。按照流行的做法,大陸製片人與境外合作拍攝電視劇時,一般各投一半資金,國內發行權歸己方,海外發行權歸外方。倘若是國內投資拍攝的電視劇,有些製片人會把海外發行權委託給香港等地的發行人,並允許其抽取利潤的15%作為發行費。
前面提到,電視劇是這樣的特殊商品,它的發行量越大收益也越高,而成本卻幾乎沒有增加,所以製片人要想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就得儘可能地開拓市場,市場越大,利潤越豐厚。倘若一部電視劇在國內發行能夠收回成本,那麼在海外的發行所賺的錢就是基本不發生成本的純利潤,從理論上說,海外市場遠遠大於大陸市場,即便能在香港、臺灣以及日本、南韓和新加坡佔領部分市場,前景也是十分可觀的。在國內電視劇市場相對萎縮的狀態之下,打入海外市場是中國電視製片業的必然選擇。事實上那些真正有頭腦的製片人已經在做這樣的努力。
3、音像製品及網路製品的製作發行權
電視劇除了在電視臺播放以外,還可以做成VCD或DVD光碟在市場上發行,大陸製片人因為都不具有音像發行權,所以只能把VCD和DVD光碟的製作發行權賣給音像出版社,每集的價格一般在1-8萬之間,這樣一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就可以賣到20—160萬之間。
4、贊助款及其他形式的贊助
贊助分兩種:一種是資金贊助,另一種是物質贊助。這些贊助可能來自企業,也可能來自地方政府。嚴格地說,這種贊助都不是無償的。拍攝電視劇之所以能拉來贊助,是因為能給贊助者帶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電視劇是娛樂性產品,同時也是資訊產品,它在給觀眾帶來娛樂的同時也會給他們提供資訊。無論政府也好,企業也罷,都需要在社會上塑造自身的形象,都需要透過向社會提供資訊來擴大自身或產品的社會知名度,透過電視劇實現多媒體曝光對它們來說是一條比較理想的方式和渠道。製片人在向企業拉贊助時,必須明白對方的需要的是什麼,而自己又能為對方提供什麼。通常製片人會根據贊助方提供資金的數額大小決定給予什麼樣的產品,譬如贊助1萬元可以在片尾打上1秒鐘字幕,贊助20萬元則可以作為協助拍攝單位等,有些贊助商可能要求在劇情中經常出現自己生產的產品,在不影響藝術質量的前提下,這樣的要求也是可以考慮的。
對於有些題材的電視劇來說,有時候物質的贊助會比資金贊助更為重要,譬如像《導彈旅長》、《鐵甲英豪》這類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如果沒有軍方在人
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援,完全是不可能拍攝的。
5、相關產品的開發權
在美國,以影視為主體的娛樂業之所以能成為支柱性產業,並不只在於這個行業本身所能創造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作為龍頭企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內的製片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把電視劇製作出來然後賣出去就行了。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其實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產品,譬如迪斯尼公司製作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取得成功以後,不僅生產了許許多多與影片內容有關的玩具,而且還衍生了世界著名的迪斯尼主題公園。電視劇《大宅門》成功之後,也有商家趁機開發了“大宅門酒”,而擁有此項開發權利的製片方反而沒有這樣的意識。倘若製片人沒有精力從事相關產品的開發工作,完全可以把此項開發權轉讓給別的商家,興許還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
(二)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
近期收益是指電視劇製作和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效益,如贊助費、銷售電視劇播出權以及光碟製作發行權所獲得的收益等等,這些收益是能夠以現金回收的方式來體現的,也是電視劇生產和經營最直接產生的效益。一般說來,這些收益可以電視劇完成後一、二年以內獲得。
長遠效益則往往是電視劇間接產生的效益,不是短期內能夠收回來的,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效益,一部成功的影視劇就是一個社會的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從中可以挖掘出許多的財富來,譬如迪斯尼公園可以說是《米老鼠與唐老鴨》的衍生產品,是在這部作品製作完很多年以後才出現的,可是它所創造的商業利潤恐怕早已超過了影片本身。中央電視臺為拍《三國演義》而花巨資建造的無錫影視城現在也作為旅遊景點仍在創造商業效益。
從國內情況看,電視劇最可能影響到的是旅遊業,當年電影《少林寺》的成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和武術產業的發展,電視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成功也使無錫影視城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正因為這樣,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花巨資請人到地方拍攝影視劇,目的也無非是為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
電視劇對玩具製造業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一部受兒童喜歡的電視劇播出之後往往在市場上出現與劇中情節有關的玩具,如鐵臂阿童木、變形金剛等等。
國內製片人往往比較看重近期的效益,卻很少想到電視劇所能創造的長遠效益。中央電視臺當年花巨資建造影視城的時候肯定不只是為了拍攝一部《三國演義》,而是考慮到了它可能產生的長遠效益。所以製片人應該要有長遠目光,既要看到電視劇所創作的有形資產,更要看到它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既要看到它的近期效益,也要看到它的長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