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古代比較重視道德教育,傳統文化在歷史教育中一直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那麼,多少人可以接受到這樣的教育?多少人在生活裡按照五倫五常這樣的儒家思想來生活?
10
回覆列表
  • 1 # 森林鹿

    “接受正統教育”與“按照倫理道德生活、踐行儒家思想”並不是嚴格對應的關係。也就是,在古代,要講究三綱五常拜皇帝拜聖人,並不用“接受正統教育”,大量文盲也是接受封建綱常人倫的,而且其盲從程度未必比文化人淺,因為他們的知識量資訊量更少,選擇也更少,“不知道人間還能有別的活法”。

    在古代(指唐以後科舉興起的朝代吧),無論是各級官學,還是鄉村私塾,能教育出來的會代寫家書程度的文化人,占人口比例一般不會超過十分之二三。其他人,雖然不識字,但是也有各種接觸資訊的手段,比如村口圍坐閒聊天、串門聽八卦、每年春秋社戲、過年花會等等。還有紅白喜事請和尚道士唸經說古記,走村串鄉的貨郎做買賣兼散播奇聞,碼頭渡口茶棚市鎮上的熱鬧議論……很多很多。

    其中,特別被地方官重視的一種宣傳手段,古稱“高臺教化”,是指戲劇類演出,也包括說書唱鼓曲。這個從唐代的寺院“俗講”“變文”開始,就帶有鮮明的道德宣傳色彩,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等是其主要精神核心。

    然後鄉村裡面,起到主要組織作用的鄉紳宗賢,也絕對是以儒家倫理來自我標榜宣稱的。沒文化沒地位的普通大眾,只有跟在某某老爺身後磕頭的份兒。

    反而是真正讀過不少書、走過地方多、眼界開闊的文化人,有可能對儒家倫理系統發出質疑,但這種聲音從來都是非主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合適的伺服器頻寬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