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99434888733

    出自梁章鉅的《退庵論文》。原文百工治器,必幾經轉換,而後器成。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後文成,其一理也。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再四改訂,最後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十字。粘之臥內,到後來又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日熟視,輒去十餘字。旬日以後,至萬無可去,而後脫稿示人。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譯文所有的工匠製作器物,必定要經過多次轉換(改變形態)才能最終做成。我們寫文章,也必須經多次刪改和潤色,才能成為文章,這道理是一樣的。聽說歐陽文忠公作《晝錦堂記》,原稿開頭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多次修改訂正,最後乃才添兩“而”字。(即改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作《醉翁亭記》,原稿起處有數十字。(歐陽修將原稿)貼上在臥室內,(反覆推敲修改),到後來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況)。最近聽說我同鄉朱梅崖先生每寫成一篇文章,必定將原稿貼在牆壁上,每天仔細地看,總是刪去十餘字。到實在沒有可以刪除時,這才定稿給人看。這都是後輩學人所應當仿效。作者簡介梁章鉅(1775—1849)是清朝閩省一個著名的學者,也是一位善於品茶的茶人。梁章鉅自敘中有“則並不但無田可歸,竟至有家而不能歸。回首雙塔三山,如同天上”就是講戰爭時期局勢不穩,無法安居福州,僑居閩北浦城,將養痾之時所見所聞,鋪敘成了《歸田瑣記》。梁章鉅在75歲上辭世,其時為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梁章鉅雖一世為官,卻不脫書卷之氣,“不汲汲進取”,著述頗豐,而對茗事也多有研究,在他的十分出名的隨筆集子《歸田瑣記》中,探幽析微,對閩北茶史的記錄、茶事的論析很是精到,常為人引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即墨北到的G6932途經哪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