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可以說優秀的科普文章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寫好科普文章並不容易,這也是國內缺乏優秀科普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個研究科普的人,答主嘗試著從一下幾個方面做一些迴應。

    首先,自己要吃透科學方面的內容,做到由淺入深再有深入淺,如果自己都吃不透,那又怎麼可能寫出其他人讀得懂的文章呢?正如愛因斯坦說的那樣,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其次,可以找一些優秀的科普文章範文來看看,先從模仿做起,多看多練總是有好處的。

    第三,寫完的東西可以徵求一些外行的意見,他們會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這也有助於完善文章。當然在自己寫完文章幾天後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也能夠提出新的思路。

  • 2 # 靈遁者國學智慧

    看看下文,會給你啟發。

    我為什麼做科普

    ——靈遁者

    昨天在西安見了一個讀者,我去一個科技路辦事,正好他家就在旁邊,所以我就見了。聊天時候他問我:“你做科普的初衷是什麼?”我今天來說說,我為什麼做科普。

    我在心理學科普書籍《探索生命》中描述過一個人,我給他起名叫覺石。就好像我愚蠢的相信,石頭也是有靈性的。《紅樓夢》中的寶玉,不就是一塊石頭嗎?作者以一種古代神話入手,走進真實的社會。

    覺石生活中黑漆漆的山洞裡,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他不能產生概念性知識,他僅僅是一個活物而已。沒有道德觀念,沒有規則觀念,沒有自我意識。所以你大概就清楚了,我為什麼做科普了。

    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量子力學這麼詭異?當你去了解第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點後,你會發現,你很難停下來。我們把這稱為興趣,興趣是引導一個人繼續前行的力量。

    只有知道更多,你才能更聰明,你才能比別人擁有更豐富的想象。你大腦中不是乾涸的,而是活躍的大海。而當你腦海中汪洋肆意,激情澎湃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無形的氣概。不拒小流,雍容自信,同時你也無暇被汙穢所傷,無暇被五色所迷。這就是知識的魅力,這就是學習的力量。

    大概5年時間,也就是從2103年開始,斷斷續續我寫了3本科普書籍,分別是《變化》,《見微知著》和《探索生命》。《探索生命》是關於人的,《變化》是宏觀物理學理論,《見微知著》則是量子力學科普。好多讀者留言問,靈遁者是民科嗎?我也不止一次回覆過,我是民科。但還是有人不斷問,所以我今天再回答一次,我是民科。

    有一位讀者曾經留言說:“科普就科普唄,還夾帶那麼多私貨。”我做科普,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一些知識,我儘量去客觀化描述。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先去學習和整理資料。但我必須“夾帶私貨”,我必須說出我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容許我說出自己關於世界的想法,我還不如不做科普。

    科普的目的,是讓人知道更多知識。但科普還有一個目的,是啟發好奇的人,從和教科書不一樣的角度去看世界。因為走進真理的路徑不只是有一條。而且人類本身就是在不斷否定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我清楚自己的能力,我清楚自己數學不行,我清楚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就像我自己說的,寫《變化》是我完成初中時候的夙願。

    我依然記得,初中第一次接觸物理,從液化,氣化,固化等開始的。下雪後為什麼覺得不冷?化雪為什麼冷?學了之後,恍然大悟。那種高興之情,至今難忘。

    人都是這樣的,不是生而聰明的,也不是生而具有智慧的。大多的聰明而智慧的人,總是不斷的學習,去窺探我們生活的地球,甚至宇宙。

    我的觀點怎麼可能都是對的呢?所以我其實不害怕,別人從我的書中抓到錯誤。從一開始,就不怕。能找到我的錯誤,是你的進步,是你的榮耀。從你找到的這些錯誤,我也會因此而改進,進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這是雙贏。

    知道更多,對於人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情。只有你知道一些事情,你才會行動。而你行動的時候,別人還呆若木雞,甚至他們不知道你在幹啥。就像愛因斯坦剛建立相對論理論的時候,有多人理解他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寫的文章,也能像火柴。點燃你對學習的興趣,點燃你對探索事業的熱愛。即使你不是為了科學事業,看了這些知識,你也能從中得到滿足。因為知道,本身就是一種滿足。知識就是讓我們知道更多。這就是做科普的目的,也是我寫其他文學作品的目的。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斂大氣中式風如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