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作者

    朱元璋的明軍,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已經統一了長江流域。這個時間,是1367年左右。接下來,明軍最大的目標,就是北伐,消滅元朝殘餘勢力了。

    那麼,這個時期,江南的元軍,都到哪去了?

    首先,蒙古人騎馬打天下,騎馬治天下,也就是說,元朝的主要軍事力量,直到亡國的前一天,仍然是依靠蒙古人的騎兵部隊為主,而漢軍在夢古時代,是不被信任的,只是一些雜牌的補充軍。

    而蒙古人的數量,當時都不過一兩百萬人相比元初的幾十萬人,大有增長,但是相對中國廣袤的疆土,這點人口,根本不足以保持很好的兵源數量。所以,蒙古人的兵力,基本上只能駐守在重要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那些不中用的漢軍駐守。

    問題就來了,這些漢軍沒有戰鬥力。在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張士誠等紅巾軍的打擊下,江南一帶的蒙古軍隊,全部被消滅了。

    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西面陳友諒,以水軍見長,江蘇的張士誠,以騎兵見長。朱元璋則以陸軍見長,也即是火器營最厲害。三家各有所長。

    在三家內鬥的時候,元朝想著坐山觀虎鬥,等著三敗俱傷時,再來收拾殘局。結果卻發現,朱元璋將陳友諒、張士誠消滅後,吸收了大量的對方計程車兵,兵力瞬間爆棚到50萬級別。

    這個時候,朱元璋就有實力和元朝對抗了,而且從兵源數量上來說,朱元璋還佔據人數上的優勢。

    論戰鬥力,這些軍團,都是從鐵血中,鍛造出來的,打仗經驗豐富,作戰勇敢。加上火器的大量運用,大炮、三眼銃、火箭的轟炸,蒙古人騎兵也沒轍。後來朱元璋拿下張士誠後,獲得了很多北方戰馬,源自張士誠騎兵部隊的補充,又買了很多戰馬補充,實際上戰鬥力,火器+騎兵,已經遠超元朝軍隊戰鬥力。

    在當時,由常遇春率領的騎兵軍團,經過不斷成長,已經可以和元朝的騎兵精銳,一拼高下了。

    而元朝的精銳之師,之前已經在江南被消滅。從北方調過來的剩餘的軍隊,都是些久疏戰陣的紈絝子弟兵,根本就不是明軍的對手。

    再加上明軍從主子到將帥,人才輩出,指揮藝術比元軍高明多了,元軍被暴虐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明軍在拿下山西后,更是得到了一個蒙古鐵騎軍團的歸降。也就是說,這些蒙古人為了活命,開始幫著明軍打自己人了。

    而山西大地,自古就是騎兵的戰場,騎兵苗子多。從此明軍的騎兵軍團,已經完全可以靠單兵種,就可以壓倒北元蒙古騎兵了。

    後來徐達、常遇春、藍玉、朱棣,都曾多次率領騎兵軍團,深入蒙古高原,大敗北元殘餘勢力而歸。

    一個快速成長血氣方剛,一個百年腐化紈絝子弟兵,兩者對打,輸贏結果其實已經註定。

  • 2 #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明朝確實創造了不少奇蹟,它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脫胎而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

    它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

    當時的元王朝絕不是一無是處,雖然後世史家常津津樂道他們的“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軍事方面,彼時擔負平定農民軍大任,執掌元王朝軍事大權的擴敦帖木兒(漢族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鬥力直線恢復。

    明朝軍隊還在流寇和國家軍隊中徘徊!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轉折,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並展開了一番決定大明軍隊命運的談話——劉伯溫。緊接著便是脫胎換骨改革。

    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數目龐大的明軍,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錢糧,後來朱元璋痛定思痛,開始厲行屯田制,不但軍隊自己要種地,還要幫助地方興修水利。

    結果地方生產發展,百姓富庶,原本向老百姓徵收用於軍用的“寨糧”,朱元璋也大手一揮不收了,從此深得民心,戰鬥力方面,明軍也直線進步。

    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之後直面蒙古騎兵!明軍與元朝主力騎兵的經典決戰有兩場,一場是太原之戰,一場是定西沈兒谷之戰。

    先說太原之戰。這場戰鬥,集結了彼時明軍兩大將星——北伐元帥徐達與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意圖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名將王保保將計就計,反而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前提前馳援太原。

    如此一來,兵力劣勢的徐達,立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然而徐達卻將計就計,趁夜發動劫營,以主力決死一搏,突襲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四萬人,俘虜四萬人。

    後面一場戰役,明軍進軍甘肅,元將擴敦帖木兒以攻為守,反而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繼而集結優勢兵力全殲,明軍由徐達統軍迎戰,率軍進抵定西沈兒谷與元軍對峙。

    在兵力不佔優勢,後勤補給不暢,難以持久的局面下,徐達使出了“疲敵之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吶喊不停,擺出大舉進攻的架勢,卻遲遲不發動總攻,期間更多次擊退元軍反撲,經過數日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

    徐達果斷下令反擊,趁夜以中央突破戰術直撲元軍大營,一場廝殺後,八萬六千多人被俘,五萬匹駝馬被繳獲,全軍覆沒的擴敦帖木兒,只帶著一家老小倉皇逃離。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慘痛毀滅性打擊。

    所以說明軍卓越的戰鬥素質和高超智謀的軍事將領領兵才是滅掉元朝的基石!

  • 3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遼朝時有句諺語,“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用以表現女真族的戰鬥力之強悍。

    1635年,皇太極將族名改為滿州族。

    所以,後來清朝建立初期時,清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

    可是,比起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騎兵,清軍還是不夠看。

    因為蒙古鐵騎機動靈活、戰鬥力強悍、紀律嚴明,幾乎成為了同時期無敵的存在。

    成吉思汗和他的繼任者憑藉這支軍隊,將蒙古帝國的疆域開拓到了史無前例遼闊的程度,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

    如果從橫向上來看,蒙古騎兵算得上是冷兵器時期最強大的軍隊。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僅僅過了一百餘年,原本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卻風采不再。

    當朱元璋率領受壓迫的民族起義時,幾乎是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元朝軍隊。

    為什麼原本堪稱無敵的蒙古鐵騎,後來就不行,而敗於明軍了呢?

    個人覺得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火器的助力。

    雖然火器不是明朝才發明的,但在明朝建立之後,經過系列的改革,到了明朝中期時,明軍的主要武器幾乎都是火器。

    即使在火器不是太強大的早期,相對於幾乎全部使用冷兵器的騎兵,明軍還是佔據一定優勢的。

    其二,朝政混亂,致使軍隊戰鬥力下降。

    在元朝建立時,忽必烈是接受、推行漢化政策的,因為其強有力的統治,下面的蒙古貴族們不敢說什麼。

    但是,當忽必烈去世後,元朝統治者們開始在路線上發生激烈的衝突,有人開始反對漢化政策。

    原本只是思想上的差異,到了後期,支援以蒙古為基礎的派系,與支援走忽必烈的路線的派系,乾脆放棄了單純的爭吵。

    直接開始兵戎相見,互相廝殺。

    派系的相互攻伐,直接導致中央政局的不穩定,進而導致元朝實力的迅速衰落,致使蒙古鐵騎變得墮落不堪。

    直到後來朱元璋統一江南、揮師北上時,元朝內部的鬥爭仍未結束。

    所以,當明軍一路勢如破竹般地北上時,原本無敵的蒙古鐵騎,居然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說,外因方面的火器運用加上內因方面的朝政混亂,導致了蒙古騎兵的敗亡。

    不知成吉思汗泉下有知的話,會是什麼想法。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只想說即使再強大的力量,如果無法凝聚在一起,最後也只不過是烏合之眾,等著敗亡罷了。

  • 4 # 言心童童

    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為何敗給明軍?這個問題很值得耐人尋味!我覺得明軍獲勝,能夠打敗蒙古騎兵主要是有兩點原因;1、首先是注重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大力注重騎兵建設。2、再者就是蒙元內部忙於內鬥,自身實力消耗嚴重,無法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明軍身上!

    在古代,騎兵就是野戰之神,強大的戰略戰場機動能力,使騎兵能夠縱橫沙場,在戰爭中往往起到決勝的作用。明軍之所以從眾多反元勢力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早掌握了騎兵力量,光靠步兵難以和元朝騎兵相抗衡。明軍是在馬背上征服了蒙古騎兵,一方面用堡壘城牆固守。而野戰完全是用騎兵打敗蒙古人的。很多人不信農民起義軍會有如此高配兵種,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名將常遇春,徐達都是騎兵戰好手。原因就是元朝在當時全國大搞退耕還牧,建立馬場!而後這些馬場又落入起義軍手中。騎兵是明軍能在短期內實力飛躍的一個關鍵因素,元朝在內地有一個很大的國營馬場,廬州馬場。位於安徽西部,也就是明軍起家的地方,而朱元璋掌握了廬州馬場後,一下子就擁有戰馬1000多匹,大量的資,使明軍迅速的有了和元政府叫板的資本,之後,明太祖的北上戰略也把獲取馬匹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打山東拿下益都馬場,打河北收攬燕趙地區的軍馬。幾步下來明軍的騎兵隊伍翻了幾番。元朝騎兵戰損失後得不到補給,就只能退回到草原上了,也正是因為意識到軍馬是戰爭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朱元璋在任上大搞“馬政”。號召全國上下有條件家庭都來養馬,為軍隊做戰略儲備。

    元朝農民起義一浪接一浪的時候,蒙古人竟然一門心思的打內戰窩裡鬥。忽必烈剛死不久,同屬蒙古的察合臺汗國就和大舉進犯。蒙元內鬥很慘烈。皇帝平均壽命只有32歲,多數都是因為內訌而死!無休止的內訌,和元朝滅亡有很大關係。不論何時何地蒙古人心裡永遠內戰第一,使得明軍能有喘息練兵的機會,明軍騎兵在一次次戰鬥過程中強大起來,形成了比蒙古騎兵還能打的野戰騎兵部隊,蒙元的內訌,使得明軍接連攻克數個重鎮捷報不斷。就連大都陷落時,元將王保保還帶領元軍主力在山西和元廷討價還價!最後敗局已經無可避免。

  • 5 # 濟南房屋管家

    紅巾軍及韓宋政權的歷史作用被大大低估了,應該說由於明史包括脫胎於明史的明事都採取了有意抹殺紅巾軍影響的立場,導致大部分人都認為元朝的滅亡是大明一家之功,這是完全不對的。紅巾軍起義尤其是韓宋政權在劉福通的帶領下直接活動在中原腹心,乃至攻下大宋舊都汴梁,極大地打擊了元朝中央政府的威信和北方的軍事體系。尤其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的三路北伐,東路軍打到離大都不到一百里,中路軍更是打出塞外一把火燒了上都,瞭解點元朝歷史的應該都明白上都在元朝的特殊政治地位(類似於宋朝的洛陽,大批貴族的聚居之地,元朝內部一大半政治陰謀都是在上都醞釀的),這麼一搞,一是大大打擊了元朝的核心統治階層,二是基本上等於向天下宣告大元藥丸了,最後打爛整個遼東後在高麗因為麻痺大意陰溝翻船,總的來說,太TMNB了。

    應該說紅巾軍起義大大加劇了元末以來元朝中央政府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北方各實力派的軍閥割據,基本陷入了這麼一個惡性迴圈:紅巾軍胖揍元軍——中央政府只好放出軍閥——紅巾軍被擊敗——中央和地方實力派政治內訌——紅巾軍再度復甦——朝廷再次向軍閥妥協——紅巾軍被擊敗——各實力派繼續惡鬥——紅巾軍又又又復甦...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由於韓宋政權直接建立在中原腹心,不僅吸引了絕大部分元朝政府的注意力,而且事實上斷絕了中央和南方各省的直接聯絡,元庭不得不在南方靠代理人(還往往是漢人,陳友定、方國珍等)進行綏靖統治,這為漢人在南方勢力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等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察罕消滅了紅巾軍最後的根基山東時,朱元璋已經控制了江南地區,陳友諒則正式在上游稱帝,明玉珍控制了四川,整個南方除陳友定的福建以及鄰近的廣東還算忠誠外,已經不復為元所有。

    最後紅巾軍在徹底消亡前拖著察罕一起上路(察罕被紅巾軍降將刺死),朱元璋聽到這個訊息後高興地說:“天下無人矣!”元朝曹操還沒來得及把控大權就去見了長生天,繼承人王保保沒能完全繼承他義父的政治和軍事資源,結果就是元朝中央再次進入喜聞樂見的內鬥環節。

    而元庭浪費的這幾年,正是南方漢人勢力力量整合最關鍵的時期,至正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朱吳(明)和陳漢年年大戰,等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王保保最大的政治對手孛羅帖木兒完蛋,他得以掌握大權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消滅了陳友諒控制了大部分南方地區,徵召李思齊等另外幾個軍閥的軍隊一方面是打算借刀殺人排斥異己,另一方面恐怕他自己也覺得單憑嫡系的力量確實搞不定大明。

    二、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戰略規劃確實非常高明,北伐達到了戰略上的出其不意和戰術上的穩健相結合。按很多史料的記載,北伐似乎完全是徐達、常遇春、劉基、朱升一力進言,而朱元璋本人似乎猶豫不決。但將1367年明軍的動向梳理一遍後,發覺事實恐怕未必如此,本年明軍主力一方面繼續圍困張士誠據守的蘇州,另一方面快速南下,順次掃平了據守浙江的方國珍,到本年十月二十一日,此時離消滅張士誠還不到兩個月,明太祖就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可以說出兵的安排是極為緊湊和迅速的。

    這個舉動是完全出乎元庭和王保保預料的,在他們想來,朱元璋在和張士誠連場大戰後,怎麼著也得修養生息個一年多再出兵吧,更何況你朱元璋南方還有陳友定,四川還有明升,怎麼也該先把這兩個貨解決了,哪有後方不靖就先北伐的道理。

    而具體到北伐的實施上,同樣是反常理的,我覺得北伐之前常遇春提出直取大都的意見並不能說是被否決而是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整合,朱元璋最後定下的方略是“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不開上帝視角的話,這個規劃其實是違背歷史上各個南朝的北伐戰略的,歷來南朝北伐都是先平定四川,力爭多路出擊,再取山東,以黃河為屏障斷絕河北的援兵,進而取關攏或者雲中為基地,逐步拔除北方敵人的地緣優勢,最後消滅盤踞河北的敵人。而明軍反其道而行之,放棄從荊襄、四川分路出兵的打算,重兵依託大運河從淮東進入山東,轉向河南控制潼關後,置山西和關中於不顧,直接撲向河北,可最後居然成為了唯一成功的一次北伐。

    這種看似無謀的戰略背後,其實是對局勢和政治的冷靜分析以及對稍縱即逝的時機的掌控,歷來北伐成功必須要達成兩個條件,一是南方自己要團結,二是北方要陷入一定的混亂狀態。到1367年,南方尤其是最為重要的江南地區已經全部被朱元璋控制,第一個條件已經基本完成,北方混亂的局勢尚在持續但很可能將要明朗起來,王保保在政鬥中開始出於下風,元順帝正逐步恢復對朝局的控制,北伐的時機可能稍縱即逝。另一方面,明玉珍去世後,四川的明升主少國疑不足為患,陳友定在福建自守有餘進取不足,因此主力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發動北伐。而在進軍路線上,關攏的李思齊,山西的王保保,大都的元順帝相互猜忌尤其後兩者間矛盾頗深,直撲河北攻取大都既滿足了民族大義的需求,使元朝各路軍閥喪失名義上的統屬後進一步各自為戰,又充分利用了元朝統治層內部的勾心鬥角。而最大的底氣其實正如李夢陽所言,是明軍多年積累後高超的戰鬥力。

    北伐的進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明升無所作為,南下的少數偏師就搞定了陳友定,北伐進一步加劇了元庭內部的混亂,元順帝甚至覺得這是個幹掉王保保的好機會,以戰事不利為藉口下旨剝奪了他的軍權並實際上將王保保的部隊視作叛軍要求周邊的軍隊予以消滅,直到驚覺明軍的第一目標是自己才慌忙下旨勤王,當然王保保的反應也是不出預料的在山西按兵不動,而李思齊本著“兄弟你先上”的心思在潼關附近圍觀了一年。直到元順帝逃歸上都,三方才匆忙聯合起來,而這個時候大勢已去了。

  • 6 # 起風了ii

    盛極而衰,畢竟氣運這個東西不好說!!東方不亮西方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自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汗國!蒙古國運開始走下坡路!在加忽必烈之後繼位君主基本對中國歷史沒有多大貢獻!!沒有多大名氣!!直至元末天下大亂,張士城起義等!大元王朝已經四分五裂!!

  • 7 # 我來自宇宙星辰

    俗話說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元朝後期他的統治階級都腐朽了,你還指望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嗎?軍隊的戰鬥力,不在於它的武器,重要的在於他的精神,他要為誰而戰?成吉思汗統一了中原之後,他的疆土達到了空前的強大,元軍打得了天下,但管理不了天下,對人民實行鐵血鎮壓,加上內訌不斷,幾十年時間,一個強大的政權四分五裂走向衰弱。

    人民被壓迫的太厲害,各地燃起熊熊反抗的烈火,為了推翻暴力的統治階級,前仆後繼,奮鬥不息,直到統治階級倒下。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最強大的戰鬥力,當人民激怒起來的時候,蒙古鐵騎算得了什麼呢?

  • 8 # 792突擊步槍

    說反話吧——實際是明朝拿“北元”(蒙古)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甚至連明朝的皇帝都被蒙古人擄走了,滿清入關前首先解決了“北元”,成吉思汗的嫡系後代被滿清騎兵追擊到青海的戈壁灘統統殺死了,將一千萬的蒙古人殺了近九成,以報當年的成吉思汗殺金人之仇

  • 9 # 孤山陶唐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彼時的黃金家族正在全盛時代;蒙古人是長期生活在荒漠、草原和森林邊緣的遊牧民,生活即戰鬥;初時之蒙古,實為生存而戰,後乃慣性使然,但是慣性不是真正的動力。

    此時的大元帝國早已擺脫了生存狀態,子孫在城鄉間承平日久,戰鬥的慣性也已消亡,哪有徵伐的動力?喪國失地幾乎就是定數。

  • 10 # 滄海一粟7528

    蒙古騎兵確實厲害,橫掃歐洲,把歐洲打的人仰馬翻,就是今天戰鬥民族的祖先也被蒙古人打敗,並臣服於蒙古人。之所以為何會敗給明軍,我想有以下幾點:

    一是統治制度落後,不得民心。元朝實行野蠻的種族制度,高等人種對低等人種有很大的政治權利,高等人種殺了低等人種,可以不用受罰。這樣的政策肯定不能長久。

    二是統治集團陷入分裂,相互傾軋。蒙古人從政權建立之初就存在繼承人問題,他們與漢族的分封制度不同,蒙古分封出去的王爺有很大的權力,一代還好,到元朝建立的時候,統治者幾乎完全喪失了對西方汗國的控制。所以在元朝滅亡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救他。

    三是統治後期皇帝昏庸,無法約束大將。朱元璋與陳友諒和張士誠大戰的時候元朝本可以有所作為的,但元朝大將之間爆發了混戰,錯失消滅朱元璋的大好機會。

    四是蒙古騎兵戰力退化,元朝末年的蒙古騎兵雖然還是很厲害,但是與當初橫掃歐亞的大軍相比,是比不了的。加之明軍對於火器的應用,基本把蒙古騎兵的優勢抵消完了。

  • 11 # 烎忈

    蒙古鐵騎在成吉思汗鼎盛時候是兵強馬壯,靈活機動,紀律嚴明,戰鬥力彪悍。在人類歷史上要論哪支軍隊最強大,唯有成吉思汗得蒙古鐵騎。

    元朝末年官員貪腐嚴重,賦稅外包給商人。蒙古人完全不知道如何統治,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財政。商人以國家名義,大肆壓榨百姓,賺得盆滿缽滿,而國庫空虛,不得不濫發貨幣來維持平衡;元朝把在中原掠奪的財務,源源不斷的運回草原,沒有在中原徹底鞏固自己的勢力。

    軍事上,忽必烈與阿爾不哥爭奪蒙古帝國汗位,連年發生戰爭,也一度削弱了元朝的軍力。

    元朝末期的腐敗加速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而元朝的最高統治者還在忙著內鬥,原本戰鬥力強悍,軍事嚴明的蒙古鐵騎也變的腐敗,墮落。

    試想一支腐敗,墮落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得過被壓榨,剝削,憤怒還團結一致的要極力反抗的農民軍。

  • 12 # 猴格大人

    謝史先生邀。其實蒙軍的戰力在元末也沒有大幅度的削弱,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朝廷的內戰,給予漢軍起義者太多機會,分裂內訌以及壁上觀等種種,最終導致元軍被各個擊破。

    元帝國的沒落原因簡述

    蒙古的生活習慣是崇尚簡樸,是忽必烈帶領蒙古進入享樂的文明的漢地定居生活,如果他的子孫都和他一樣擁有極大的自律性,能夠保留完整的蒙古舊俗習慣,再加上文明的漢族技巧的話,對於帝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忽必烈的後世子孫卻沒有做到,因為平庸和愚蠢,忽必烈所創造的這個雙重的優勢反而變成雙重的劣勢。

    他的子孫們要麼過度的漢化軟化,沉溺享樂,被寵臣、嬖人、官僚矇蔽與外界隔離,蒙古的氣息全部被消散;要麼過度的野蠻化,依據舊有的氏族制,公開的奪權,相互消滅。這個壞習慣在面對漢地的起義軍時依舊這麼分裂著,寧願被漢族一一擊破也不知道互相幫助。

    除開內訌帶來的災難,還有天災,自從至正初年,黃河開始大氾濫,幾乎每年河南山東淮北都發水災,糧食顆粒無收,到處猶如人間地獄。

    面對水患,元帝國開始治理黃河,從至正十一年開始大規模的治河,由於治水人員的強行徵集,以及連年的水災和饑荒,老百姓的苦難達到極點,死屍相枕橫臥於野,農民揭竿而起,烽煙四起,蔓延到江南。

    元軍不敵明軍的原因簡述

    佔據浙江的方國珍和佔據淮東江蘇的張士誠攔截河運,江南的物資無法運到大都,佔有財政八成的鹽政也陷入危機,忽必烈所建立的以江南為主的經濟體系已經崩潰。

    至正十四年【1354】張士誠建立大周,元帝國當權的宰相蔑兒乞脫脫親自討伐張士誠,並圍困高郵,高郵之戰聚集了當時帝國所有人的目光焦點,眼看著勝券在握,可以消滅張士誠軍,脫脫更可以攜帶此戰的餘威橫掃華南,席捲天下義軍。

    但是,由於元帝國政府內部的傾軋,導致元順帝妥歡帖木兒聽信讒言,懼怕再出現一個大權臣來,就下了一個非常愚蠢的命令,罷免脫脫,以河南行省左丞相泰不花代替脫脫的軍務,臨陣換將,高郵城下的百萬元軍亂成一團,不戰自潰。

    高郵之戰的敗局,讓平息的各路義軍重新死灰復燃,元帝國從此喪失了再軍事上的主動權,對地方上的地主武裝軍閥更是失去節制。

    這樣的局勢,元帝國政府好像仍舊漠不關心,哪怕南方已經被漢族起義軍瓜分了,或許 帝國不關心舊宋地的喪失,因為他們看重的華北,舊金國的土地,蒙古人最早征服的領地,還在手中。

    如果這個時候,元帝國能夠實現最低限度的凝聚力,儲存華北的完整還是沒問題的,但是,他們中間最能打的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為了太原的問題大打出手,窩闊臺的後裔阿魯輝帖木兒甚至發動叛亂進入長城擊敗元順帝公然索要玉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和奇皇后謀劃著逼迫元順帝內禪·····

    當時的天下的確是這樣的:華北的戰場上,蒙古的貴族打著內戰;在華南,漢族起義者中的朱元璋展開兼併戰爭,各自打各自的,這樣奇葩的事情就這麼神奇的發生了。

    朱元璋佔領整個華南後,1368年八月開始北伐,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則率先抱住祖先神主北逃,元順帝也離開北京逃亡上都。

    如此生死存亡之際,佔據山西的軍閥武裝擴廓帖木兒卻仍然拒絕救援他的大皇帝,一心一意儲存實力,最後被明軍的徐達擊潰,逃亡甘肅。

    因為連年的天災和歉收,華北地區各地,大多不戰而降,朱元璋的軍隊很快進入北京城,建立起明國對中原地帶的統治。

    回顧開頭,某說蒙古的軍隊並沒有削弱多少,的確是的,正是因為蒙古的戰力,才迫使朱元璋朱棣父子一直以打擊蒙古為己任,多次北伐征討元帝國的流亡政府,南北對峙二十餘年。

    就是這樣。

  • 13 # 鍾二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認為這個問題放在任意朝代都合適,每次朝代更迭都是前朝軍事實力衰弱,農民起義軍或外部勢力把所謂正規軍打的滿地找牙,應該還沒有哪個朝代能跳出這個事實。

    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腐敗無能,搞得國家民不聊生,當人們生存都是個難題的時候誰還會替國家賣命,當兵的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混口飯吃,沒聽說過哪裡有弱國強兵這個理論。

    元朝真正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開拓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到波斯灣。他們的快馬、弓箭似乎無可阻擋。但是蒙古人治下的元朝經濟水平自始至終沒有超過宋朝。

    元朝是一個民族政策非常失衡的國家,他將人劃分等級區別管理,其中蒙古人是一等人,殺死一個蒙古人需要償命,而殺死一個漢人只需要賠償一匹毛驢的價錢,可見漢人的地位是多麼低下。他們還規定漢人不準狩獵,不能習武,甚至連菜刀都要幾家合用。蒙古貴族可以隨意抓捕漢人強佔農田用來放牧,甚至有人提出要殺光漢人將土地全部用來放牧。可以說自始至終元朝在政治上都是無所作為這也註定了馬背上的民族只是個養馬放牧的。

    元朝後期國內權利鬥爭日趨嚴重,貴族間為了利益紛爭不斷,有些甚至都脫離了政府的管轄。統治者巧立名目徵收苛捐雜稅,可以說就呼吸不要錢這導致民族矛盾激化,最終農民起義爆發推翻了元朝統治。

    或許正如偉人說的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的後人就更不用說了能不能拉開弓還是個問題。

  • 14 # 妖鬼雜談錄

    謝史先生。對元朝不甚瞭解,所以老妖只做一點政治上的對比——身陷內部爭鬥的蒙古軍隊與上下同欲的明軍。

    蒙古鐵騎在元末的時候戰鬥力已經下降的無法戰鬥了麼?未必,很多王朝末年並不是軍隊戰鬥力不行而是內部牽制太多,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所以當遇到強大的敵人是隻有滅亡。

    反過來說朱元璋為什麼能北伐成功?從正確的戰略指揮到上下同心,所以明朝實現了唯一一次徹底的、成功的北伐

    明朝之前歷史上北伐有很多,祖狄北伐、殷浩北伐、桓溫北伐到劉裕北伐、元嘉北伐再到南宋張浚、岳飛北伐。

    這些北伐中要麼受到朝廷牽制,比如祖狄北伐、岳飛北伐等,沒有高層支援;要麼就是動機不純如桓溫北伐、劉裕北伐等,這個時候北伐是一面用來奪權的旗幟。總之不是卻當權者支援,就是卻社會基礎。

    但是朱元璋北伐,將這些所有的不利因素統統剔除在外,再加上正確的戰略智慧以及領軍大將的優秀軍事能力。朱元璋實現了南克北的北伐勝利。

    朱元璋有社會民眾基礎,南方漢人在元朝統治下備受歧視不說,元末普通人生活苦不堪言;

    明軍上下目標一致,朱元璋要趕走蒙古人,“日月重開大宋天”,北伐將領都是朱元璋多年征戰帶領的將領,所以不存在統治者不信任的目的。

    有此兩點,朱元璋已經成功大半

    用朱元璋的北伐成功反觀蒙古軍隊,統治者意圖在抵抗之外

    元末時,有能力在政治與軍事上力挽狂瀾的丞相脫脫,因為皇帝的猜忌,高郵戰役,元軍已經圍困張士誠,結果陣前罷帥,元軍大敗。從此農民起義轉入主動

    另外元末軍隊山頭主義傾向明顯,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在石嶺關大打出手,朝廷不得不派人勸解。

    被朱元璋譽為“奇男子”的王保保平定中原後,不僅沒有趁機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鬥之際南下平叛,反倒積極參與朝廷內鬥,……

    張良弼與孛羅帖木兒交好,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聯合,孛羅帖木兒攻入大都,太子逃跑到王保保領地,又帶兵反殺打敗孛羅帖木兒。

    元朝內鬥不決史書,便是到了末年,內部依然爭鬥不止,蒙古人跟蒙古人打的你死我活,不只是政治上的爭權奪勢,是真正的用軍隊火拼。

    元朝末年統治者的意圖是防止權臣,而領兵大將是保護自己的勢力。大敵當前無法團結,不滅亡也不奇怪。

    蒙古鐵騎在成吉思汗三代之內,能橫掃亞歐,跟朱元璋北伐能成功的因素其實差不多,第一統治階層團結以及目標一致;第二有優秀的將領指揮。

    元朝末年即便爆發如此大規模農民起義,依然多次平定紅巾軍,維繫20年統治,可見這個時候的蒙古軍隊並沒有腐化到不堪一擊的地步。唯一的問題就是內部爭鬥,分散了蒙古軍隊的戰力

  • 15 # 朝史暮想

    明代對蒙古的軍事勝利,主要還是在明初的那段時間裡。那個時候,明代有這麼一批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將領士兵,有各種針對蒙古騎兵的陣法,還有先進的軍事武器和戰術。蒙古人也因為百餘年的不同程度的漢化,驕奢淫逸,內部鬥爭,導致蒙古騎兵戰鬥力的嚴重退化。

    建國前和朱元璋時代

    徐達,常遇春,藍玉三人,是這個時期對蒙古作戰的主要將領。他們都是一步一步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身經百戰。部隊也都非常有戰鬥力。這個時候的明軍,部隊裡有擅長夜戰的,有會武術擅長近身肉搏的,有專門和蒙古騎兵對沖的,戰鬥力強悍得可怕

    而蒙古人的確是戰鬥力嚴重下滑。元朝的百餘年,蒙古人高高在上,享樂慣了,騎射那套慢慢生疏了,也更加惜命了,和祖先的戰鬥意志相比,弱化了很多。再加上內部的派系鬥爭,各種見死不救,互相使絆子,明軍在這個時期對蒙古人是節節勝利。

    朱棣時代

    論明代最喜歡蒙古人的皇帝,應該就是朱棣。朱棣一沒事就想去草原找蒙古人聊天。聊天的方式也很特別,刀箭槍炮。蒙古人很鬱悶,但是就是不怎麼敢用主力和朱棣正面硬槓。

    朱棣組建了“三大營”。這是專門針對蒙古騎兵的而誕生的由皇帝親自指揮的精銳主力部隊。三大營分別是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

    神機營玩的是熱武器,各種火槍,火炮。三千營是收編的蒙古騎兵,戰力強悍。五軍營是皇帝居中的大營,馬步混編,中間是步兵方陣,周圍是騎兵遊弋。

    戰鬥的時候,神機營依託工事,對沖鋒而來的蒙古騎兵開火。先是火炮轟,之後放近了三排火槍手輪流不間斷地射擊。蒙古騎兵扔下一撥屍體後,三千營發動衝鋒,完全打亂對方陣型和軍心。之後五軍營出動,步兵居中,騎兵在旁,發起最後的攻擊。

    就朱棣這套戰法,真的是把蒙古騎兵打得哭爹喊地。這時候蒙古騎兵哪有什麼天下無敵的風範,一個個都忙著逃命了。

    至於到了明代中晚期,特別是朱祁鎮土木之變的時候,明軍的戰鬥力也開始發生下滑。一方面,明軍三大營常年未有大的戰鬥,朱元璋,朱棣時代的那批老兵也差不多退伍了。另一方面,蒙古人回到蒙古草原後,遊牧的性格再次回來,戰鬥力開始攀升。

  • 16 # 提點刑獄司

    說到蒙古騎兵,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厲害,因為蒙古軍愣是打到了歐洲,建立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蒙古帝國。但是,他為什麼被明朝打敗了呢,是明軍戰鬥力更強,還是有其他原因?

    一、元朝內部民族矛盾尖銳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大多都是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先進的生產技術,慢慢的就被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所征服,民族融合空前強盛。但是,元朝卻不這樣做,而是實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視政策,這種政策的實施雖然提高了蒙古貴族的地位及利益佔有權,但是由於各等人承擔的賦稅徭役不同,使社會內部的民族、階級矛盾更加激化,社會動盪加劇。在如此情況下,農民起義不斷,下層漢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蒙元統治。

    二、明軍的先進武器

    元朝用大炮打到了歐洲,使歐洲社會對此聞風喪膽,紛紛稱臣,並極力的學習火藥大炮等軍事武器的製造。但是蒙古還是崇尚的不是火藥大炮的熱武器,而是騎兵。蒙古族是塞外的少數民族,騎射是從小就學起的看家本領,故蒙元統治者重視的還是騎射立國。

    明朝有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神機營最為特殊,也最為厲害,神機營的武器全部為火炮和火銃,蒙古騎兵攻過來的時候,神機營將進行第一輪反擊,即炮轟騎兵。騎兵離近後,神機營撤退到後方,五軍營和三千軍迅速補佔空位,進行戰鬥。戰術戰法整齊有序,武器先進,對蒙古騎兵有著致命的打擊。

    三、蒙元內部的分裂

    察罕貼木兒死後,元朝內部出現了極大的分裂,蒙元兩大軍事集團開始內部爭鬥,誰也不服輸,誰都想搶奪最高統治權,因此兩大集團之間開始互相傷害,對農民起義軍聽之任之,使農民起義軍迅速壯大。這時候元朝已經氣數已盡,無法再挽回腐朽的統治局面了。強大的蒙古騎兵也變得不堪一擊了,成為了明朝朱元璋的手下敗將。

  • 17 # 人民正能量

    在蒙古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蒙古族的騎兵部隊的確是很厲害的,首先統一北方地區,進一步東擴,一直打到東歐的波蘭地區和阿拉伯半島,要不是因為大汗去世,還會繼續往西歐打下去,進一步攻佔埃及。可以說在蒙古剛剛建立的時候,其騎兵部隊是相當厲害的。

    但是也談不上天下無敵,舉個例子,蒙元部隊在攻打南宋的時候,特別其在攻打四川和襄陽地區,花費十幾年的時間都沒有攻破,一方面說明南宋方面防禦力強,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蒙元部隊戰鬥力有限,也談不上天下無敵。

    到了元朝末年,在政治上,蒙元貴族勢力,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積極進取、勵精圖治了,而是已經腐化透頂,嚴重變質了,其軍事實力同樣也是這樣。在經濟上,天災不斷,赤地千里,糧食歉收,同時蒙古統治者不注重發展生產,也不懂發展生產,導致社會經濟嚴重遲滯不前。同時蒙古勢力實行殘暴的社會統治,被統治民族分為四大類,長期處於殘暴統治下的百姓對統治者早就有了切齒的仇恨。

    我們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任何強大的勢力都有產生、發展、強大、衰敗、滅亡的過程,蒙元的騎兵部隊同樣也是這樣。從哲學上來講,蒙古軍隊敗給明朝新軍,是舊事物敗給新事物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一定要發生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18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題主問這個問題應該是想了解元末朱元璋的起義和明初朱棣北驅蒙古為什麼能打得蒙古騎兵落荒而逃的原因了,那麼我們下面就來聊一下。

    戰鬥力退化

    我們這裡先來看看朱元璋起事之前是什麼環境,元朝的統治,官員腐敗,蒙古貴族貪圖享樂,施加暴政,百姓分四等,最終引起人們反抗,而此時的蒙古騎兵們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上馬天下無敵的部隊了,經過多年的馬放南山的生活,作戰能力豈能和當初比呢?

    明朝騎兵的改革

    明朝名將徐達和常遇春的騎兵不但吸取了蒙古騎兵的優勢,還進行了最佳化升級。常遇春的騎兵極擅長奔襲,到了戰爭後期元朝名將王保保的騎兵雖然已經恢復了鐵木真時期的水平,但明朝騎兵早已加以改良,更上一層樓了。

    元朝內鬥

    在忽必烈去世後到元順帝即位前,短短39年時間裡,元朝更換了九位皇帝。中央政局的不穩定直接導致了元朝總體實力迅速衰落,原本戰鬥力強悍,軍紀嚴明的蒙古鐵騎,也變得腐敗、墮落不堪。 到了元朝末年,全國各地農民起義軍呈現燎原之勢爆發,可是元朝的最高層統治階層還是在忙著內鬥。導致元軍根本就沒有心思去平叛,也不想消耗自己黨派實力去平叛。

    除此以外,還有火器的使用,民心所向等等。

  • 19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軍事是政治的另一個體現的方面

    蒙古騎兵,在面對宋軍,金軍的時候可謂是不可一世,戰力十分強大。可是宋軍和金軍的兵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無一不是因為朝廷的政治腐敗的問題,從而延續到軍事力量上面。

    圖為蒙古騎兵

    我們現在反之來看蒙古騎兵,首先要先來了解了解元朝當時被明軍打敗時所處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時期。當時的元朝的執政者的元順帝,一個只顧著整天與喇嘛們搞什麼秘法的皇帝,根本無心於顧及軍事方面的事情。

    圖為蒙古騎兵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元朝的將領更是腐敗貪汙,無心顧及部隊的訓練等方面。所以這樣子一來可以看得出蒙古騎兵從以前的不可一世,戰無不勝的地位慢慢的走向衰敗,走向無戰鬥力的地步。

    明軍自身的英勇善戰

    當時的明軍可是戰鬥力對比於蒙古騎兵來說,可是強大了不少。主要的方面還是在於明軍善於利用火統兵來對抗蒙古騎兵,這樣子一來對戰蒙古騎兵可謂是戰無不勝的地步。這是明軍會運用軍事技巧的方面。

    圖為明軍將領

    朱元璋會拉攏民心

    我們都知道元朝的建立是少數民族的蒙古族而建,所以朱元璋當時在號召漢族人一起來反抗蒙古韃子,這樣一來朱元璋便站在了民族大義的頂峰來號召漢族人,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號召民心的作用。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便是這個道理了。所以如此看來,蒙古騎兵敗給明軍也就不為驚訝了。

  • 20 # 南柯夢說

    說到至今為止,世界上曾建立過的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毫無疑問就是昔日的蒙古帝國。曾經的蒙古鐵騎縱橫天下,橫跨亞歐大陸,所到之處,敵人聞風喪膽。

    那為什麼昔日讓人聞風喪膽的蒙古鐵騎最終會被明朝的軍隊打敗?

    自建立元朝以來,漢人的反抗就一直沒有斷絕過。作為當時最有力的反抗者朱元璋,為了推翻元朝,不斷的訓練自己的軍隊,加以抗衡。

    一、制定嚴厲的紀律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也是窮苦百姓出身,以前的名字還叫朱重八,後來為了生存不得不到寺廟當和尚。他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發展壯大,擁有自己的軍隊,成為當時天下數一數二的強大勢力。

    但在一次次的戰鬥中讓他明白軍隊紀律的重要性,一支令行禁止的軍隊有多麼強大。於是他問其重要的謀士劉伯溫為什麼天下的義軍為何屢屢被消滅,又崛起,卻始終難以成事?劉伯溫回答道:“那是因為農民起義軍有九惡,沒有紀律,這也是歷來農民起義軍常犯的問題。”

    朱元璋煥然大悟,於是便針對這點對自己的軍隊進行治理,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約定手下。嚴厲的軍隊紀律也是後來明朝軍隊日後能夠打贏蒙古鐵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朱元璋揮下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將領

    正所謂將熊熊一窩,兵慫慫一個。作為強大的反抗勢力之一,朱元璋手下也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可以說在元末明初這個時期內,所湧現出來的名將大多在朱元璋手中。試問兵多將強,又何懼威猛蒙古鐵騎。

    三、明朝軍隊不停發展改革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居安思危。至蒙古成立元朝以來,當政者開始變得奢靡,開始變得墮落。上至朝廷大臣、下至軍隊軍官,都因建立了國家而變得沒有了魄力。還沉浸在士兵一上馬就能戰勝一切敵人的輕鬆方式,反觀朱元璋的軍隊,亡族滅國之恨,生活的壓迫殘酷,時刻讓他們保持著昂揚的鬥志,更是為了打贏蒙古鐵騎不停的發展自己軍隊的武器,自己軍隊的戰鬥方式。試問一支放鬆警惕的軍隊,跟一個時刻想要推翻統治者的軍隊,誰能成功一目瞭然。

    安逸的生活已經讓昔日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消磨了雄心壯志,消磨了他們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消磨了他們的威脅力。反觀野心勃勃的朱元璋,不斷髮展自己的軍隊、勢力。最終昔日傲視群雄的蒙古鐵騎被明朝軍隊打敗,只能遠走漠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戴式耳機插在手機上耗電量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