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書到教人,課堂怎樣改變? 從教22年來,語文教材換了一套又一套,教學內容的變化,我的教學思路、教學目標也隨之實現了三部曲跨越: 第一部曲,將師範學到的理論運用於實踐,重於導語、過渡語、小結和總結語的設計。課堂上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鑽到預先設計的答案中,來個“請君入甕”,最後師生“不謀而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課堂熱鬧,但學生缺少自主,本人也自主全無成為教案忠實執行者。學生被我講會,突出“教”而忽視了“學”的作用。同時以本為本,師生對教材頂禮膜拜,自然只好“心無旁鶩”地解讀教材。 第二部曲,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教與學相互作用,同步協調的過程。巴班斯文基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追求低耗、高效,整體結構最佳化的現代教學理論,讓我認識到: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每課書都應把它看作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情感陶冶,創新意識培養的載體:吃透一個詞;引發一次爭論;美讀一段話;教會一點寫法;寫一段文章,即重組教材,帶著教案走向學生。這樣一來,課堂上,教師講問少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老師的“權利”少了,學生的“自主”增多了。 第三部曲,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釋出後,2002年初中部掀起了學習課標的浪潮。六年多的課程改革實驗,我們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積極地、紮實地做好工作。新課程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標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明確提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想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而不是人為強制的場所,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入手。 一、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課堂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是複製文字的行為,還是創造性的勞動;是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還是關注知識形成構成;是注重教學結果,還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歸納以上問題,其實質問題是“教書”還是“教人”的問題,從不同的側面反應了“舊大綱”與新課程標準的區別及傳統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對立。素質教育是關注人的學習的發展,建立一個學習化的課堂,在本質上與素質教育和課程標準是一致的。 那麼,素質教學的課堂應該有那些特點和意義呢?在課堂時間長度不變的前提下,拓展更大的教學時空,其內涵價值對人的發展才有意義。 例:我上《都市精靈》一課,先讓學生談所認識的動物名稱及作用,把課堂教學的意圖和痕跡隱藏起來,將傳統意義上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異化”為綜合性言語實踐情景。學生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進入文字世界。 動物為何對人類“退避三舍”?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說“以學定教”確保了學生主體地位,那麼, “以讀為導”則確保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以質疑問難產生問題為“經”,以讀書實踐活動為“緯”,引導學生反覆讀書。學生經歷“讀準”、“讀通”、“讀熟”、“讀會”、“會讀”的全過程,讀出了語感。再接著問一句“長此以往,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學生將當今社會嚴峻的環保問題展開討論,甚至對“非碘”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另外,我讓學生在公共時空,透過觀察,探究完成認知過程。在這節課中,除運用大量的激勵語言外,使用了發散、集中、推理、聯想、逆向等各種思維形式,從學會“傾聽”到體味語言,從文字到品味人生的體驗,從人生的感慨到人生境界。古今中外將教學時空拓展得“無邊無際”。 二、在群體活動中張揚個性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圍繞人的培養目標來設計和確定的,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的指導思想。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這一指導思想? 我們知道,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背景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性向”也各不相同,要做到“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最關鍵的是老師要把新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具體實在的教學實踐活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 1.老師應具備不羈的個性色彩 眾所周知,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具備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教學能力等全面的素質,特別具有不滿現狀的創新意識,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正是這些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故,我分析自己的特點:平時嚴肅有餘,活潑不足。於是,我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知識面廣,有一定的經驗,疏通文章思路清晰的特點,久不久來句幽默打渾,從而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懂得做人,懂在學習的基礎上享受人生。 2.教材處理的個性化 對一篇課文的處理因人而異,這個“異”,就是教師個性的體現。教材處理應在遵循課堂教學總原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師個性的創造能力。這一總原則能體現人的特點,能為達到教學目標服務,能符合學生認識能力的實際水平。 例《蘇州園林》是說明文,課堂上應從迅速接近教學目標出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教材處理成“中間入手,突破首尾”的兩段式。先匯入: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蘇州園林與柳州大龍潭公園的不同?接著問:區域性四個方面能否交換位置?引出物件特徵。再用板書將文章脈絡梳理一清二楚,當中穿插說明方法及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情感。 這樣直奔教學目標的獨特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顯著,一堂課下來,關於課文的“然”和“所以然”的問題學生了然於胸。 3.追求課堂教學氛圍的個性化 個性人人不相同,因而課堂教學的個性也就沒有一個劃一的標準。教師要力求營造民主、平等、競爭、創新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示,靈性得以最大限度的體現,隨之產生最優的效果。 在我的課堂裡,經常是平等自由的討論:《古藤蘿的悲劇》十幾年前藤蘿的悲劇原因是什麼?十幾年後的今天,唯一遺留下來的古藤蘿的悲劇產生的可能性又是什麼?學生有很大的思維和發表見解的自由度。有的說:擋住風水;有的說地理位置好,想佔為己有;有的說封建瘤毒等等。即使是過於偏激或近乎荒謬,我也不輕易否定,而是在維護學生積極的學習勁頭,課堂氣氛熱烈而融洽,學生思維活躍而敏捷,教學效果很好。 語文教學要想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為“語言的富裕者”,實現學生的“現實視界”與文字視界融洽。語言能道出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的獨特體驗,激發表現欲和創作欲,充分張揚個性。 然而,在大班的情況下,老師無法在課堂上照顧和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和體驗。如何克服這個問題,還有待探討。
由教書到教人,課堂怎樣改變? 從教22年來,語文教材換了一套又一套,教學內容的變化,我的教學思路、教學目標也隨之實現了三部曲跨越: 第一部曲,將師範學到的理論運用於實踐,重於導語、過渡語、小結和總結語的設計。課堂上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鑽到預先設計的答案中,來個“請君入甕”,最後師生“不謀而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課堂熱鬧,但學生缺少自主,本人也自主全無成為教案忠實執行者。學生被我講會,突出“教”而忽視了“學”的作用。同時以本為本,師生對教材頂禮膜拜,自然只好“心無旁鶩”地解讀教材。 第二部曲,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教與學相互作用,同步協調的過程。巴班斯文基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追求低耗、高效,整體結構最佳化的現代教學理論,讓我認識到: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每課書都應把它看作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情感陶冶,創新意識培養的載體:吃透一個詞;引發一次爭論;美讀一段話;教會一點寫法;寫一段文章,即重組教材,帶著教案走向學生。這樣一來,課堂上,教師講問少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老師的“權利”少了,學生的“自主”增多了。 第三部曲,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釋出後,2002年初中部掀起了學習課標的浪潮。六年多的課程改革實驗,我們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積極地、紮實地做好工作。新課程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標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明確提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想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而不是人為強制的場所,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入手。 一、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課堂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是複製文字的行為,還是創造性的勞動;是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還是關注知識形成構成;是注重教學結果,還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歸納以上問題,其實質問題是“教書”還是“教人”的問題,從不同的側面反應了“舊大綱”與新課程標準的區別及傳統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對立。素質教育是關注人的學習的發展,建立一個學習化的課堂,在本質上與素質教育和課程標準是一致的。 那麼,素質教學的課堂應該有那些特點和意義呢?在課堂時間長度不變的前提下,拓展更大的教學時空,其內涵價值對人的發展才有意義。 例:我上《都市精靈》一課,先讓學生談所認識的動物名稱及作用,把課堂教學的意圖和痕跡隱藏起來,將傳統意義上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異化”為綜合性言語實踐情景。學生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進入文字世界。 動物為何對人類“退避三舍”?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說“以學定教”確保了學生主體地位,那麼, “以讀為導”則確保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以質疑問難產生問題為“經”,以讀書實踐活動為“緯”,引導學生反覆讀書。學生經歷“讀準”、“讀通”、“讀熟”、“讀會”、“會讀”的全過程,讀出了語感。再接著問一句“長此以往,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學生將當今社會嚴峻的環保問題展開討論,甚至對“非碘”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另外,我讓學生在公共時空,透過觀察,探究完成認知過程。在這節課中,除運用大量的激勵語言外,使用了發散、集中、推理、聯想、逆向等各種思維形式,從學會“傾聽”到體味語言,從文字到品味人生的體驗,從人生的感慨到人生境界。古今中外將教學時空拓展得“無邊無際”。 二、在群體活動中張揚個性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圍繞人的培養目標來設計和確定的,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的指導思想。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這一指導思想? 我們知道,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背景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性向”也各不相同,要做到“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最關鍵的是老師要把新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具體實在的教學實踐活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 1.老師應具備不羈的個性色彩 眾所周知,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具備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教學能力等全面的素質,特別具有不滿現狀的創新意識,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正是這些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故,我分析自己的特點:平時嚴肅有餘,活潑不足。於是,我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知識面廣,有一定的經驗,疏通文章思路清晰的特點,久不久來句幽默打渾,從而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懂得做人,懂在學習的基礎上享受人生。 2.教材處理的個性化 對一篇課文的處理因人而異,這個“異”,就是教師個性的體現。教材處理應在遵循課堂教學總原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師個性的創造能力。這一總原則能體現人的特點,能為達到教學目標服務,能符合學生認識能力的實際水平。 例《蘇州園林》是說明文,課堂上應從迅速接近教學目標出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教材處理成“中間入手,突破首尾”的兩段式。先匯入: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蘇州園林與柳州大龍潭公園的不同?接著問:區域性四個方面能否交換位置?引出物件特徵。再用板書將文章脈絡梳理一清二楚,當中穿插說明方法及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情感。 這樣直奔教學目標的獨特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顯著,一堂課下來,關於課文的“然”和“所以然”的問題學生了然於胸。 3.追求課堂教學氛圍的個性化 個性人人不相同,因而課堂教學的個性也就沒有一個劃一的標準。教師要力求營造民主、平等、競爭、創新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示,靈性得以最大限度的體現,隨之產生最優的效果。 在我的課堂裡,經常是平等自由的討論:《古藤蘿的悲劇》十幾年前藤蘿的悲劇原因是什麼?十幾年後的今天,唯一遺留下來的古藤蘿的悲劇產生的可能性又是什麼?學生有很大的思維和發表見解的自由度。有的說:擋住風水;有的說地理位置好,想佔為己有;有的說封建瘤毒等等。即使是過於偏激或近乎荒謬,我也不輕易否定,而是在維護學生積極的學習勁頭,課堂氣氛熱烈而融洽,學生思維活躍而敏捷,教學效果很好。 語文教學要想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為“語言的富裕者”,實現學生的“現實視界”與文字視界融洽。語言能道出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的獨特體驗,激發表現欲和創作欲,充分張揚個性。 然而,在大班的情況下,老師無法在課堂上照顧和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和體驗。如何克服這個問題,還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