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府
-
2 # 讀史元宵月
不合理。
恰恰是有了對敵,才成全了他。僅舉一例:曹睿對司馬懿素懷疑心,曹休曹真極力壓制司馬懿,恨不得立即整死他。恰恰是諸葛亮成全了他,曹魏諸將與諸葛亮經過數年征戰,也就是司馬懿能與諸葛亮相抗衡。如果沒有諸葛亮,可能就輪不到司馬懿出征了。事物的存在就是以矛盾的雙方都存在為前提條件。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謂兔死狗烹。
司馬懿之所以能笑到最後,事實證明他是那個時代綜合素質最好的歷史人物之一。 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戰略戰術方面比他略勝一籌,但是,在政治攻略,政權建設和鞏固等方面,不如司馬懿。司馬懿甚至能預測並能掌控皇權接替和走向,他的韜光養晦,深謀遠慮,忍辱待變,屈伸自如的能力,也是無人能比。特別在培養自己的後備力量方面,也很出色。他的學生鄧艾和鍾會都是當時拔尖人才。自己的兒子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成了最後吞併三國統一天下的政治家、軍事家,延續了近200年的晉朝,奠基人是司馬懿。
-
3 # 歷史的拐點
這話說的不全面。司馬懿能夠成為最終贏家,一方面與其長壽耗死了所有能夠對付他的人。另一方面,其本人軍事才能優良,為人心狠手辣。最後,世家大族的出身,讓他在創業階段便有了一眾心腹。
一、“剩著為王”此言不虛。司馬懿最早出仕於曹操幕府。很快成為曹丕四友之一,完成了政治資本的積累。曹丕短命,死後因為其的政治能量成為了託孤大臣。曹叡此人手段高明,在其統治時期司馬懿只能也只敢盡心竭力為曹魏服務。按照理論來講,他可能就要這樣位極人臣光榮退休,為其子弟搏一片天地。結果,曹叡中年喪命。才給了司馬懿施展的機會。對手方面,諸葛亮如果不是死在了我前面。司馬家篡奪曹魏政權,這不正是諸葛亮所說的“待中原有變”。也許政權奪來了,家族也要覆滅了。
二、司馬懿本人能力強悍。其的政治才能在曹操與曹丕時代便有體現。也正是因為其治政理事的能力才成為了託孤大臣。軍事才能在與諸葛亮的對抗中便有體現。而且我認為整個三國時期能夠與其抗衡的人絕對不多,因為決定你高度的是你的對手。像司馬懿與諸葛亮這樣棋逢對手的情況當真不多。至於心狠手辣,從其對付曹爽的態度便能看出來。勸其投降時是笑臉,滅其三族時也絕不手下留情,絕不手下留情。
三、司馬懿的世家出身,容易獲得其他世家的接受。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家,其家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同時,他那一輩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還有比司馬懿更早出名的司馬孚、司馬朗,他們都是兄弟。再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後,上層官員全部為高門出身,這些人重視家族利益超過國家利益。所以司馬家只要保證世家的利益,大部分高官對於誰執政都是無所謂的。
歷史結果的原因千千萬萬,我覺得這三者是司馬懿的成功的主要原因。長壽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絕不是全部原因。無才之人,長壽是受苦;缺乏權謀之人,則是老而不死。
-
4 # 快樂源泉法則
不合理
出身為河內大族司馬家的公子,漢朝使用者中的百分之一,有了在帝王家書中露個臉的可能。當然,亂世這個副本永遠是地獄模式。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在父兄庇佑下讀經,學習,娶妻張春華,然後是待價而沽,擇機出仕。
由潁川系大佬荀彧推薦,進入官場。魏國幹部的第三梯隊,成為千分之一。遲到的年輕人。
和曹丕在一起,世子四友,成為萬分之一,帝國的明日之星。曹操死後,組織魏王葬禮。曹丕出征,坐鎮後方,兩人感情多深厚。若是曹丕泉下看到日後屠戮曹氏子孫的就是這位摯友,不知道是否有造化弄人的感覺。
曹丕死後,受命託孤。在曹氏的幾個宗族故老如曹真死去之後,開始排程一方,掌握兵權。奔襲斬孟達,關中對諸葛,走向人生巔峰。
諸葛病死五丈原,宣王受命徵遼東。白髮徵遼東,這件事很難說多麼真摯,於是司馬懿築京觀,滅公孫淵族屬,凱歌而還。此時這位三河少年已經是帝國有數的重臣,幾大巨頭之一。
曹爽輔政,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家,宮中的太后,其他元老都是參與的。一錘定音之後,原來那個獨一無二的位置那麼近。某種危機感與慾望又佔據了上風,窮治大獄,蔣濟愕然。
魏晉的檀讓,和司馬懿悠長的生命,功勳元老的地位,以及心中某些深沉的韜略權變和慾望密切相關。
脫離了封建時代的君臣大義,現代人可能會說司馬懿是“胸懷大志”,諸葛亮是“恪守愚忠”,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之下。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去評價歷史人物,都是耍流氓!
呂思勉先生說曹操是大漢忠臣,司馬懿是奸臣賊子,我覺得這個觀點有待商究。在我眼中,曹操和司馬懿的本質是一樣,都是能臣,但也都是權臣,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絕對算不上忠臣。用石勒的話就是:“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對比曹操和司馬懿,曹操的所作所為還是上得了檯面的。畢竟當時的大漢王朝四分五裂,行將就木,在曹操的努力下使東漢政府重新開張。而且曹魏政權的每塊土地,都是曹操親自打下來的。司馬懿則不同,他是在國家政治穩定的情況下,靠兵變奪權,然後進行了政權演變。但在掌權後,司馬懿比曹操的舉動又收斂很多,司馬懿沒有稱王爵,沒有加九賜,沒有逼皇嗣,沒有殺皇后,這些事都是司馬懿的兒子輩做的,他本人並沒有這麼做。司馬懿和曹操這些細節的不同,不影響他們本質的相同,都是屬於豪強把持朝政。
魏文帝在世時,你擁有輔佐朝廷的重權,在許昌受到了同當年蕭何一樣的重託。在崇華殿得到了超過霍光所得到遇的信賴。如果你竭盡忠誠義節,可與伊尹、傅說相比美。及至魏明帝臨終之時,又把國家大事相囑託,接受了兩位君主的遣詔,輔佐了三代君王。魏明帝還忍死等你入宮見面,你既然承受了他臨終前的重託,卻沒有以生命去相報。年少的天子還在京城之外,你就在城內出動兵甲。魏明帝的墓土未乾,你就立刻大肆屠殺。忠貞大臣的行為,難道就這樣嗎?以盡善盡美的標準來要求,你為臣方面就很成問題了。
研究你輔佐君主的心,為什麼輔佐曹操、曹丕、曹睿時忠心,到後來輔佐曹芳時就開始亂來?難怪後來東晉的明帝聽說祖先如何取代曹魏的成功往事時,會為你的欺詐虛偽感到羞恥。而後趙的石勒更是放言,恥笑你是用奸詐的手段,欺負曹魏皇室的孤兒寡母才奠定了帝業。古人說過:“積累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很少;做了一天壞事,天下都能傳遍。”不是如此嗎!
雖然能在當時隱瞞過去,但最終還是在後世受到嗤笑。也就如掩耳盜鈴,以為眾人聽不見;專心致志想偷盜錢財,認為來往的人都看不見。所以說貪戀於眼前定會丟失掉長遠的,沉溺於利一定會損害名聲。如果不想損己利人,就一定會損人利己。順應天理,容易成事。違背時運,難以成功。何況以並未完成的晉朝基業,逼迫尚有餘運的魏國。即使你道行感動了四方,恩德遍佈於眾生,但是上天尚未開啟時機,天子寶位還有阻礙,不能用智慧去競爭,不能用強力去奪取。雖然你子孫後代當了皇帝,但你本人在生前只有充當人臣的份了。
司馬懿與李世民能成就一番事業,都是各自時代的嬌兒,但再優秀的人也要受限於歷史環境。評價歷史人物既要有正義感,又要有同情心。在蒼涼的歷史中真尋找溫情,在空洞的文字中辨析真相,以褒貶為警示,以功過為啟發,這便是讀史的意義。
-
5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是的,其理由是:
司馬懿的’成功’在於他的長壽,他不僅熬死了曹家祖孫三代,還熬死了所有比他先死的所謂‘歷害人物’。
先說226年,曹丕病重託孤於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人一同接受遺照,輔佐即將繼位的魏主曹睿。
從曹丕託孤的安排來看,還是以曹魏宗室骨幹曹真、曹休為主,包括曹氏集團肱股大臣陳群,再加上一個司馬懿,而這時候的司馬懿只是一個年近半百,足智多謀,任勞任怨的兩朝老臣而已。
接曹丕班的是22歲曹睿。在此時期,面對有著祖父曹操遺風,英武過人,把權利運用到極致的新主人,司馬懿仍舊是心懷恐懼、忌憚心裡,依然循規蹈矩,忍耐韜晦。
228年徵東大將軍曹休病逝,231年中軍大將軍曹真死後,他才有了出頭露臉的機會,開始與諸葛亮對峙,並採取縮頭烏龜戰術,熬死了諸葛亮,升任太尉。237年鎮軍大將軍陳群病逝,曹丕託孤的四個人死了三個,只剩下司馬懿一個託孤重臣。司馬懿充分發揮了自己能活的優勢,36歲的曹睿竟被年逾花甲的司馬懿熬死了!
當鷹視狼顧、老奸巨滑的司馬懿與蠢豬般的曹爽成為曹睿託孤重臣之時,司馬懿如釋重負,開始實施他的抱負大計了。因為此時的曹魏不僅名將大都凋零,如張遼、徐晃、張郃、許褚都已經去世,就連掌握軍權的曹魏宗親如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也已經故去;特別是第二代的三大領軍人物,曹魏集團的中流砥柱,夏侯尚、曹休、曹真三人也已經先後去世,曹魏宗室力量的衰落,是司馬氏能夠取代曹氏江山的重要原因,因而曹魏軍權自曹操起大都掌握在宗親手中的傳統被打破。如此時坐鎮東線的是徵東將軍滿寵,坐鎮西線的就是司馬懿。
對司馬懿而言,他的軍權來之不易,此前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初,他曾經一度被冷落賦閒家中,因為夏侯尚的意外早逝,才使得他東山再起,在平定了孟達叛亂後 重新贏得了曹叡的信任。其重掌兵權“督荊、豫二州諸軍事”,也就是司馬懿是負責南線的,一直到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229年才協同曹真移防西線,曹真死後才接替曹真出鎮西線。
之後經過多年的經營,在曹爽對其打壓十年期間,培植黨羽,陰養死士,裝傻詐死,當發生‘高平陵變’時,曹爽表弟、手握重兵的夏侯玄,竟未敢輕舉妄動,眼睜睜看著曹爽等曹魏宗室力量被司馬懿大肆屠殺。
所以說當‘歷害人物’都先他死掉後,司馬懿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啦!
-
6 # 客家小火
司馬懿的成功,有偶然,更有必然。
司馬懿作為曹魏四代元老,歷經了從不信任——任用——放養——壓制——再重用的高低起伏複雜的心路歷程。換成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是司馬懿始終在隱忍不斷修煉自己等待機會,偽裝了一輩子最後透過“高平陵事變”一舉發動政變,成功奪取曹魏政權。拋開同一時期的同僚人物過早去世的因素,司馬懿能成功固然有自己的兩把刷子:
一:出生望族,好比名牌加身。
司馬家族乃是當地望族名門之後,父親司馬防原為洛陽北部尉,後來曹操履任洛陽北部尉也是司馬防的引薦,也為後來司馬懿入曹操政府就職提供了便利。(其實司馬懿是被曹操請出山的,可見司馬懿也並非一般謀士)
二:奇策善謀 , 文武有功
關羽被殺解樊城之圍就是司馬懿對曹操的施計,關羽死後荊州歸曹操囊下,荊州本地的移民和和屯田的軍民想反叛曹操南下,曹操一怒之下想把他們遷到北方,司馬懿勸到:“如果這裡的人遷移北方,既傷當地人的心意,也會讓那些想回來的人不敢回家,這樣會失去人心!”曹操果然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
三:隱忍有道,善於權謀
司馬懿的大半輩子,都在低調隱忍中度過。曹操早期讓他去餵馬,一個堂堂的謀士既然當下身段也去了;諸葛亮北伐用激將法送女人衣服挑逗司馬懿,他也笑著收下了;防蜀有功打了勝仗回去洛陽,既然被曹睿革職靴權說回家休假,他也忍了;被曹爽百般刁難司馬懿也一笑而過……
司馬懿是屬於那種隱忍一輩子最後一招致命的權謀家,笑到了最後……
-
7 # 愛歷史的傻狗
可以這麼說。司馬懿(179-251)活了七十多歲。
從司馬懿幼年發生的黃巾起義開始,漢朝就不受中央控制出現了群雄割據。主要勢力包括:公孫度,佔據遼東。
劉虞,公孫瓚,先後佔據幽州。
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和幷州。
曹操,佔據兗州。
孫策,佔據江東。
袁術,先佔據南陽,後佔據揚州一部分。 劉表,佔據荊州。
劉璋,佔據益州。
張魯,佔據漢中。
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後佔據司隸。
馬騰,韓遂,佔據涼州。
張繡,佔據宛。
劉度,佔據零州。
孔融,佔據北海。 王匡,張楊,先後佔據河內(河內郡,今焦作)。
從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開始,司馬懿走上了仕途,又來又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一直到曹操獲封魏王,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司馬懿因此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獲勝,並曾支援曹操稱帝而使曹操對其放鬆了警惕。當曹操逝世後,曹丕先後當魏王、禪讓登基簡歷魏朝,時代也從漢朝末年群雄割據變成三國鼎立走向了新時期。
得益於曹丕稱帝后及九品中正制的提出(220年),司馬懿先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第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這兩年開始,司馬懿從魏王世子幕僚變成魏國中樞重臣之一。
到曹丕去世,曹魏五謀臣早已全部去世,曹丕命時為撫軍大將軍的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與曹二代們同年齡的司馬懿此時不到五十歲,曹三代們此時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新皇帝曹睿(204-239年)登基後不久便掌控國家政權,將輔政大臣外派治理地方、負責戰事,減少他們在中央的影響,如果比司馬懿小一代人的曹睿可以長命、如果曹睿的兒子們有一個沒有夭折、如果曹魏掌權宗族有一個活的更久一點,也許司馬懿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權力比較大的臣子,然而在曹睿逝世前,四個文帝曹丕任命的輔政大臣僅僅只有司馬懿還在世,曹睿的孩子又接連夭折,曹睿本人也是三十多歲壯年去世,只能讓已經歷經三代、又有戰功的司馬懿繼續當輔政大臣了。
此時在外部,主張北伐的諸葛亮逝世,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被平定,曹魏在西南自東北邊疆暫時穩定了,外部敵人僅剩孫吳還有攻擊的傾向。
到了公元241年,孫吳北伐失敗,吳太子損登去世,孫吳內耗加劇,也無力北伐了。這個時候唯一能對司馬懿有牽制的僅剩曹爽了。
然而曹爽畢竟不算與他同一時期,也不是厲害人物,直到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算是徹底打敗了所有可能與他一較高下的人物。
-
8 # 衛萊談古論今
首先亂世出英傑,一旦國家穩定,草莽英雄以及寒門子弟出頭的機會就少了。其次作為開國能臣知進退、守方圓、明得失。能夠幾十年隱忍不發,一直熬到最後的人,歷朝歷代也為數不多。
其次司馬懿是輔助曹丕登基的近臣和心腹,深得皇帝信任,最重要一點司馬氏一家都為人謹慎,不張揚、不爭權。懂得分析時局,該放手時就放手。最終把同一時代的名臣大將都熬死了,自己就是老大了。
曹丕時代他不爭兵權,曹丕當皇帝時太強悍,司馬懿該躲就,大不了回家種地去。曹睿時代他熬死曹真和張合,論資歷和能力也只有他一人可以帶兵了,所以曹睿只能雍涼把兵權給他。曹睿一生沒有親生骨肉可以繼承大統,只能從藩王一系過繼一個年幼的孩子收養作太子。
司馬懿一直在等,等待一個類似曹爽一樣的廢物來專權。曹爽專權的十年裡,不斷削弱士族的權力,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心腹。司馬懿一退再退,始終隱忍不發。最終連曹爽的叔叔夏侯霸,和表弟夏侯玄都看不下去了。紛紛跑到長安戍邊。曹爽仗著自己的權勢欺凌皇族最終被司馬懿找到機會一擊而破。
先皇過繼太子稱帝本來就會存在政局不穩的狀況,輔政大臣專權是必然的。與其分權輔佐皇帝不如任由其專權,根據時局伺機而動的好。司馬懿有軍功在身,軍中和朝廷又有威望,隱退家中裝病曹爽還真不能把他怎樣。
最重要一點就是整個司馬家,從入仕開始就不斷的拉攏士族,這也就是後期司馬氏可以成為士族領袖,奪權後反而可以得到支援的原因。
-
9 # 小鬼筆錄
司馬懿的背景司馬家族自商代以來就存在,周朝被賜姓司馬,先祖曾跟隨項羽滅秦,世居在河內,父祖都在漢朝身居高位,共有兄弟八人,被世人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的生平司馬懿自幼聰慧並且懂得藏拙,是個低調的人,曹操剛創業的時候就想邀請,結果沒有成功,後來曹操成功後,以司馬懿生死來邀請,司馬懿不得已步入曹操帳下,在曹丕的奪嫡事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並且向曹操獻出屯田之策。論司馬懿成功司馬懿長壽,這是歷史公認的,但是也是一個有才學的人,並且懂得為臣之道,能跟諸葛亮斗的你死我活,能在政治上久居高位,全能型人才,並且人脈也很重要,曹操也是草根出身,而司馬家族歷經幾千年,人脈,政治,文化都很成熟,他還活的夠長,不想成功都不行啊。圖片來源於網路,有侵權請私信告知,喜歡歷史或者感興趣的歡迎關注跟私信交流,你好奇的我全知道……
-
10 # 大唐君講歷史
司馬懿的成功不是偶然,總結一下,可以說靠的是三大權謀之術:低調、時機、決絕。所謂低調,指的是司馬懿一生都知道如何在對手面前保持低調。這是一個謀略家最基本的素養——讓對手低估自己,對手才會犯錯,自己才會有機會。同時期以謀略著稱的名士楊修,就是典型的高調權謀家,處處顯示自己比君主更聰明。和電視劇中的描寫不同,在歷史上司馬懿和楊修之間其實沒有交過手。即便如此,楊修本來的牌比司馬懿也好得太多。他不僅是四世三公的楊氏的公子,還是同樣四世三公袁氏家族中嫡子袁術的外甥。相比之下,司馬懿僅是士族,出身背景遠不及楊修。但問題是,楊修的高調和司馬懿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這畢竟不是一個謀略家的作風。最終,楊修的高調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從諸多史實可以推論,曹操並不是因為楊修參與世子之爭而蓄謀殺掉楊修的,更多的還是單純地討厭身邊這個處處要表現得比自己還聰明的人,所以一時衝動殺了他。而司馬懿,雖然也同樣是另一位世子曹丕的謀臣,卻在曹丕失勢的時候也安然無恙。是因為他始終以曹操的旨意為旨意,即使輔佐曹丕也是按照曹操的命令去做的,他把自己打扮為曹操黨,而不是曹丕黨,是最安全的做法。一生謹慎的做法,也讓曹操始終沒有藉口殺他。所謂時機,也得益於司馬懿的長壽。在殺掉楊修七個月之後,曹操也死了,而司馬懿還活著,不僅如此,直到曹丕也死了,司馬懿還活著。司馬懿一直等到這個世界上能制約他的權謀大師們,如劉備、曹操、諸葛亮、曹丕都相繼去世後,自己就成了這個時代最具權謀的政治家了。曹丕之死,成了司馬懿最好的奪權時機,而他抓住了這個機會。所謂決絕,指的是對對手毫不留情、斬盡殺絕。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先是透過最擅長的低調——裝病——騙過了曹爽,後又突然發動政變劫持了皇帝。為了消除曹爽帥兵反擊的可能,司馬懿請朝中重臣尹大目、陳泰等做擔保,指著洛水發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權就不殺他。但最後出爾反爾還是殺了曹爽。讓擔保的重臣們憤怒又無可奈何。他的兒子司馬昭乾脆殺了皇帝,潁川陳氏家族的陳泰因為此事吐血而死。不過出賣盟友,出爾反爾,將陰謀做盡做絕的行事風格,讓當時的天下人物議紛紛。嵇康等文人士子寧願被殺也不願與司馬家合作,就是因為看不起司馬世家為奪權力不擇手段的做法。司馬懿自己的後代晉明帝,在聽到王導說起司馬家族的起家史時都羞愧難當。最終,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在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的經營下,終於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晉,開創了晉帝國,並在15年後一統南北。不過,由於得國不正,必有後災。統一後的西晉只存在36年時間便走進歷史。
回覆列表
司馬懿三國最大贏家,這並非空穴來風。
首先,司馬家族系漢朝官宦世家,司馬懿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並受家風薰陶,胸有大志腹有良謀。
其次,司馬懿謹小慎微洞悉人性。扶曹丕爭世子展現了其超人的政治智慧和處世策略,為其奪權打下了政治基礎!
再次,司馬懿能忍善守。這是不同於同期謀士的地方,也是其高其他人的生存藝術!曹爽死在其‘’忍’字上,曹真和諸葛亮就死在司馬仲達的‘’守‘’字上。
最後,司馬懿教子有方。其孑司馬師,司馬昭乃人中龍鳳,成為司馬懿左膀右臂。待時機成熟發動政變權歸司馬氏!